20年後七零後干不動了,農村的地誰來種呢?

峰185435995

“20年後七零後幹不動了,農村的地誰來種?”的確如此,這是目前農村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很多農戶現在留在農村種地的,年齡大多是70後,甚至還有60後,總而言之,難以見到80、90的影子,更別說,往後00後能參與到農業種地的隊伍中,當然,未來的事都是不可預期的,不過,就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年輕人發展農業,在農村確實是少見;那麼,今後,等到現在種地的70後老,農村的地該有誰來種呢?國家不是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因此,近年來一直在不斷加大力度,予以支持農村農業發展,不斷鼓勵農民互相發展農業,在年輕人的領域,也是給予創業資金支持,往後,農村的地主要還是交給專業農民、有技術的農民,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這部分人,是重點對象!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現在農村種地的都是50後,60後,70後極少,不用說80後,90後了。


20年後,如果農村還是這種現狀,地還是有人種的,畢竟農村的人不能完全都到城市生活,不能到城市生活的那部分人,肯給得種地,不過他們的精力也不會都放到種地上,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種地的收益僅能維持溫飽,要是靠它維持正常生活,不可能


但社會在發展,二十年後的農村肯定不像現在這樣,種地不會像現在這樣以糧油為主,種地的效益會比現在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農民與土地打交道的也是極少數,他們要麼是農場主,要麼種地哪工資。那時種地不像現在樣的粗放,而是像工廠加工產品一樣的精緻。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農業已經消失了,傳統的農民也消失了,在農村生活將會是一件讓人嚮往的事。

所以,作為農民,要努力的提升自己,一步一步的迎接這個階段的到來。


老農說鄉村

最近馬雲的一段話火了,十年之後的房價如白菜。可能馬雲的意思不是說房子便宜了,而是白菜太貴了😊。現在看到農村到處是荒地,農村人大量的遷往城市,很多農村都已經是無人村了,有的只剩下一些老人小孩了。

現在在農村種地的很多都是一些老人了,年輕人要麼不願意種地,要麼不會。當然農村人不願意種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賺不到錢,所以種地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很多人現在就開始擔心十年二十年幾十年後的農村到底是怎麼樣的,農村人都來城市了,沒有人種地了,我們吃的喝的又從哪裡來。是不是真的如馬雲所說一顆白菜的價錢會比上房價呢。當然肯定沒這麼誇張,但是蔬菜價格上漲是肯定的。

那麼農村的這些土地到底該怎麼辦,二十年後真的沒有人種地了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農村的土地還繼續會有人種的,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現在已經在慢慢顯現出來一種趨勢了,那就是農村的土地大量的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現在雖然農村的土地延長所有權了,但是以後的農村人如果不願意種地,有的僅僅只是所有權,而且還可以有償退出,土地使用權就會慢慢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現在在農村可以隨處看到大棚,就連我們這邊的山區,只要一些平的地方都是大棚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山區的山地這些都會荒蕪,因為這些土地利用價值比較小。



以後農業的發展方向肯定都是智能化,規模化,現代化。那麼對於一些農村人如果不與時俱進,以後想種地可能都不會種了。還有就是想種也種不起了,成本會越來越大。現在也差不多就是這種趨勢了,沒有技術,資金想在農村創業是越來越難了。農村人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張家界小伍

這題說到我心裡去了,說起來都是淚。


我去年冬天開始回老家開荒,本來也是看到那片片荒山心裡涼涼的,就想讓它長出些成果來。大半年過去了,地是翻出來了,消耗了我多少精力。

今天,村裡來了挖土機,看似有點希望了,我請父母回去看看,說村裡修路了,你們不去瞧瞧嗎?

第一反應是,有啥好看的,反正也變不了錢!我的心臟呀,哇涼哇涼的。也許父母那一代是真的吃苦吃怕了,一年到頭都在忙,結果也只能維持生計,他們一直反對我回去開荒,說別人逃都逃不了鄉下,而我非要去撞難牆,無話可說。

我這犟驢,親人們怎麼說都說不進油鹽!是呀,想想看一畝地能種出啥出來?就拿金銀花舉例:一畝苗400棵x2元=800元,第一年乾花80斤x40=3200,除人工和肥料,曬。剩多少?

但農民除了地,還有什麼?去打工,去上班,去幫人,能幹一輩子嗎??地真的不要了嗎???

我突然覺得,我們農民就沒出路了嗎?

答案肯定,有!

就看你自己的思維了!

正如上面的例子,金銀花最後所剩無幾了,但是,我們得換換思維,在苗子小的時候,可以套栽其他農作物,在有限的空缺裡,如蒲公英,花生,這是不是填補了!
我們是農民,有土地,不能扔下它不管,有些城裡人還專程回鄉下租地也要讓荒山變綠州呢!


幸福花園屋

我們都知道,土地對於農民來說就是他們的命根子,所有一年的收成都是靠土地的給予。現在在很多農村,年輕年輕一點的青壯年都去城裡打工或者因為學業離開了農村,很多都不再回來了。導致現在農村種地的都是五十歲左右甚至更年長的人了。隨著思想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覺得種地賺不了錢都不再種地,那麼十年二十年後,當我們現在這一批農民幹不動的時候,留下的土地誰來耕種呢至少在現在,我們的國家還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國家,農業對於國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不僅如此,我們國家這麼多的人,如果沒有人種地,拿什麼來滿足對於亮視點需求?這真的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大問題。

未來農民成為一種職業!

現在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很多也都開始運用在農業生產上。比如我們的機械化,比如我們的基因工程。現在我們國家積極倡導土地流轉,就是希望把土地資源集中整合起來,大規模的運用這些高科技來改善我們的農業。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農業就會變成全機械化生產的模式,加上各種基因工程的成果,我們只需要藉助電子技術的控制就能實現農業化。設想一下,到那個時候,農民可能就不是現在這樣的樣子,農民都是掌握科技技術的科技型人才,需要有專門的執業證書才可以上崗。也就是說,農民變成了一種工作崗位,而不是一種身份。

機器人農民的產生

現在的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發展的很快。很多生產線上都開始用機器人取代人工。那麼我們的農業生產可不可以用機器人來取代傳統的農民呢?這不是一個玩笑,這是完全可能的,可能過不了多久,我們就可以在田間地頭髮現幫人們播種施肥的機器人了。

當然,這都只是我們的一個設想而已。雖然技術在發展,我們也不能忽視現在的農民對於農民做出的貢獻。他們的經驗才真正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農技需要我們的年輕人繼續傳承下去,這是老一輩們經過一輩子才積累的經驗。我們來自於自然,索取於自然,雖然技術很好,也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樣我們的地球才會一直美好下去。


村樸

的確,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封建社會時期以小農經濟為主,自上世紀開始,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種地,漸漸的變成了一種老去的信仰。

老一輩的農民,以天地為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依然賺不到幾個錢,他們賺錢很難,便愈發不敢放棄土地,因為他們受了太多苦,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這麼累了,還食不果腹,如果輕鬆一點,豈不是要餓死?於是,他們一直堅守陣地。



而農村的70後和80後,觀念則開始轉變,他們能走出生養自己的鄉村,去大城市見識廣闊的天地。當他們發現,自己就算乾的是城市裡最苦最累的活,也比在家裡種地輕鬆些的時候,便不再想回家。


所以,70後和80後,作為現在農村的主力,有很多已經不願意再種地,而90後00後則已經不再會種地那麼大面積的耕地以後誰來種呢?我國正在探索農業發展,未來會出現農場主的模式,農村的土地會經過整個,提高自動化程度,向簡約智能化發展,這是必然的。


歷史密探

我是五零後,種了幾十年的地,對土地是有難以割捨情感,前幾十年由於交通不變,種出來的東西靠肩挑背扛,只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由於上有老下有小,無法出去打工,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

農村的社會環境確實讓人無奈,當你在前面努力去引進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的時候,鄰居們在冷眼旁觀,當你引種失敗了,鄰居們會當笑話傳遍十里八鄉,當你成功了,鄰居的紅眼病就來了,好像你的收入人人有份,沒有分給他們,你罪不可恕,上上下下的領導還來天天關心你,隨便抹點油,這就是現實,無法改變的現實!


我在困惑中掙扎了十多年,種過甜葉菊,草莓,葡萄,各種蔬菜,鐵掃把,養過豬,黃鱔等,理論上成功的多,失敗的少。但事實上越是成功的東西,賣得好東西,家裡日子越不好過,鄰居找你麻煩,方方面面的壓力,讓你喘不過氣來,直到前妻被逼離婚,兒子遠走他鄉,才平靜下來。

我是一個永不服輸的人,在傷痛之後,在平靜的生活中,我又開始了新的征程,運用自己的農業經驗,用有限的資金一次引入了十幾個柑橘品種,在自己的責任地裡進行試驗,經過了好幾年,選出了四五個在這裡表現得好的優秀品種,再租了一些地,成片種植,在這期間,我住的是土改分的老房子,靠果樹行間種菜,鐵掃把等維持生活。



當然,困難是不少的,個人的奮鬥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機遇很重要,一個好的幹部讓我的人生髮生了了轉變,我的努力得到了當時的鄉黨委書記的肯定與支持,他看到了我種的優質菜因為不能及時運出去而爛在地裡,老房子爛了也無力維修,公路修進了我的果園,房子也危房改造了,我的柚子園也正式投產了,由於使用了專用誘殺技術,果樹不打農藥,成了這個小縣城的消費者心中的品牌,每年在家裡都賣完了。我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有了一個新的家。



農業做到這樣應該是可以,但我擔心的是這個果園將來我老了,誰來經營,兒子在外經商並安家了,孫子要上學,他們是回不了農村的,因為現在的農村基本上沒學校了,這就是現實,現在路好了,水通了,但教育問題關係著下一代的成長,如果農村農民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徹底解決,今後誰來種地的問題還真是問題了,因為農民今後要的不僅僅是體力,種好地,當好農民也需要知識分子才行的。只有所有的農民都有知識,懂技術,中國的農業才會真正發展的,中國才會真正強大起來!!!


生態農業8

看到題目我在想,現在在農村種地的人們是哪些群體呢?我想了一下我的農村老家,我們那兒一人不到2畝地,家裡四五口人也不過10畝地,可是在老家種地的一般都是年齡50往上數的,70後在家種地的很少,當然我們老家的現狀也不能代表全國各地。但是我認為,雖然中青年現在在家種地的不多,但是20年後農村的地根本不用愁,會有大批的人想種。

70後在城裡工作的人們大多都是單位的中流砥柱,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孩子升學壓力都特別大,和他們交流起來,很多人嚮往自然地田園生活。

有很多70後也都是來自農村,因為城裡的房價年年攀升,房子只能住高層,很多70後的人們心中都有一個嚮往,退休後住一個小院,有自己的菜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想這也是城市的快節奏生活讓人們對愜意的田園生活的嚮往。也許在他們退休後去農村租個民房,租塊地,就真的迴歸農村生活呢!

現在城裡的很多有錢人也都當上了莊園主,到城裡附近的農村租上幾百畝地,建成了蔬菜園、草莓園、玫瑰園等等各種生態園。城裡的人週末、節假日也都和親朋好友去採摘,農村的生態園也都搞的如火如荼,我想隨著經濟的發展,這樣的生態園會越來越多,也可以把規模做的越來越大,不僅是採摘,美食、民宿、垂釣等休閒項目結合起來會吸引更多的城裡人來度假。所以我覺得20年後農村的地不會沒人種,會越來越值錢!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也會替百姓分憂,將來的農業會更加機械化、現代化,農民幹起農活會更輕鬆。傳統的人工勞作會被取代,種地和現在在公司的上班一樣,也是技術人才,農民也是有文化、懂技術高科技人才!


小魚兒遊世界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題主對當前我國農業形勢還是沒看透啊。當前堅守農業第一線的絕大多數是七零後這句話確實沒錯,但是佔據耕地大多數的卻已經轉換為了八零後,為什麼?有一個最近這幾年冒出來的新詞:職業農民!就是今後將會出現一大批自願以農業種植業及相關農資產業為生計的人。也就是相當於當下的工業一般,今後的農民不再低人一等,社會也不會再有偏見,他們將會一個人種植幾百畝,甚至幾千畝耕地。也就是說今後的農業將會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道路。

當前來看為什麼我國農業同美國、荷蘭、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差距那麼大?關鍵在於我國的機械化程度差!從我國的綜合國力來看,顯然不至於說我國無法實現機械化經營,一個能夠把飛船送上太空登錄月球的國家,以這樣的機械製造水平,還能製作不出農業機械化的工具?顯然不是這樣的。

土地承包責任制打破了過去的大鍋飯,提高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種植積極性,極大的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解決了我國的糧食溫飽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弊端卻又顯現出來了。過去的土地承包將我國的耕地劃分成了小塊塊,每農戶家中幾畝地,甚至就單單這幾畝耕地來說還被分配到了不同位置,為了土地分配的公平合理,將村中的好壞耕地搭配分配。而機械化的實施前提就是需要有大塊的耕地,而目前每家幾畝的情況又怎麼可能能夠實施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呢?

當前上層也已經意識到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對於可耕地進行了確權,推動土地流轉,加速土地的合併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道路。今後我國的農業生產無需這麼多人的參與,在70後退出耕種的歷史舞臺,新一代的九零後即將帶領機械走上集約化、規模化的新型耕種道路。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為您帶來更多農業科學信息。


科學興農

看到問題就想捂嘴偷笑,因為這個問題已經和我那種了大半輩子地的爸媽討論過無數次了。

先說背景:老家村莊背靠土塬,所以家裡有平地,也有坡地。爸媽十幾年前就在最高的一片坡地種了花椒樹,村裡其他人家也大多如此,畢竟土塬塬上無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飯,花椒還算是一種不錯的農作物。可是見過的人都知道,比起其他農活,摘花椒是一件多麼痛苦難熬的工作——氣味難聞、枝條扎手,效率還非常低。上大學之前,我的暑假後半段基本都是每天跟著媽媽去摘花椒,所以對此深惡痛絕。

這幾年,老家的花椒樹老了,產量下降,加上價格下降,忙活一天也掙不到幾個錢。所以我經常問他們,啥時候把那些爛花椒樹砍了去?爸媽每次都嘴上答應,卻還是固執地留著那些樹,然後大夏天一趟趟爬上山坡,去摘那些在我眼中完全不符合成本規律的果實。我試著說服他們:“媽媽你腳上長了骨刺本來就疼,眼睛也不是太好,爸爸現在身體也沒有年輕時那麼好,你們爬那麼高的坡,費那麼大的勁去摘它們,還不如我給你們錢,咱不去花椒地裡了,或者僱人去摘?”

媽媽卻非常乾脆的拒絕了我,她認為:農民是不可能眼看著自己地裡成熟的莊稼壞掉的,哪怕它們再不值錢;農民也不可能讓土地荒蕪著,哪怕那是一片再貧瘠不過的土地。

那一瞬間,我其實理解了他們。父母都是60年,他們那代人(50後、60後、部分70後)的大多數農村人,從孩童起就和土地打交道,從小就學會了幫大人播種子、打豬草,稍長一點也是天天下地掙工分。後來包產到戶,有了自己的地,仍然將種地視作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收入來源,種地已經成了他們唯一拿得出手的生存技能,或者說本能。雖然現在掙錢的渠道多了,村裡很多人也出去打打零工補貼家用,但每當農忙時節,他們還是會不約而同的回家收麥子種莊稼,這種刻在骨子裡幾十年的習慣,並不容易改變。

現在,我經常和爸爸媽媽開玩笑,說你們看現在到處都在工業化,未來我們的農村也會像美國、澳大利亞那些國家一樣,全部採用飛機撒種子撒農藥,機械化收割,統一農場式經營,你們農民這個職業可能會大面積失業的,只保留小部分農場主。

而爸媽一致認為,現在的農村小年輕哪裡會種地,估計將來大多數人也不會主動去種地的。我說的那種所謂的機械化自動化,起碼也要二三十年之後才能在中國普及,畢竟要等到他們那一批人幹不動了,徹底放下鋤頭的哪一天才有可能實現。

突然覺得好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