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何執意入侵蘇聯,你覺得僅僅是因為石油資源嗎?

過山小豬


不錯,石油,橡膠,生產滾珠軸承的鋼鐵,這些戰略資源都是德國急需的,所以戰略資源確實是德國入侵蘇聯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第一點,意識形態衝突和希特勒的個人喜好。希特勒最討厭的兩件事物——共產黨和猶太人。早在他開始政治生涯初期的奮鬥時,他就明確規定了自己反馬克思反猶太種族利益的目標。他的那本《我的奮鬥》中的第七章就名為——“和共產黨的奮鬥”。這種理念也可以從他後來陰謀栽贓德國共產黨的國會縱火案中看出。


希特勒固然反感英法,但他最反感的仍然是布爾什維克的蘇聯,所以其入侵蘇聯的想法是由來已久的。

直到柏林淪陷前最後那段日子裡。希特勒和他的幕僚們仍舊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指望蘇聯和英美國家關係破裂,然後和英美國家達成同盟共同對付新的敵人蘇聯。他們認為蘇聯和西方盟國之間存在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二點,就是從現實考慮,擊敗蘇聯也是為了消除英國抵抗的希望,並最終完成霍斯巴赫備忘錄中德意志帝國擴張的三步走計劃。而且消滅蘇聯也可以大大增加日本在遠東的政治力量,從而強化軸心國總體實力。


希特勒很清晰地認識到,英國的希望除了本身的工業生產能力之外,就是對蘇聯和美國的指望。美國希特勒暫時是不敢惹的,在他的計劃中美國是最終boss。而蘇聯無疑成了英國之後新的目標。

第三點,就是蘇聯本身巨大的潛力和對鄰國的野心,比如,波蘭,芬蘭,波羅的海三國,喀爾巴阡山西部和南部的巴爾幹國家。同時,蘇聯在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轉手在1940對波羅的海地區和布科維納南部地區,比薩拉比亞地區(今天的摩爾多瓦)的吞併也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


蘇聯更是於1939年襲擊芬蘭,雖然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最終還是在鐵木辛哥的指揮下獲得勝利。而這使得希特勒對蘇聯紅軍戰鬥力有了一個新的評價。

正如同英法試圖援助芬蘭一樣,希特勒意識到他們通過挪威對瑞典鐵礦石資源的覬覦,於是希特勒決定加速攻佔丹麥和挪威,同樣,蘇聯通過進軍芬蘭在波羅的海的擴張也讓希特勒感受到了一種危機。


大唐安西節度使


在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的對戰可以說是整個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在這之前,雖然兩國已經簽訂了和平協議,但是這份協議基本形同虛設,那麼希特勒為什麼要執意進攻蘇聯,難道僅僅是為了蘇聯的石油嗎?

敗蘇聯也是為了消除英國抵抗的慾望,而且消滅蘇聯也可以大大增加日本在亞洲地區的統治力量,從而強化軸心國總體實力。希特勒很清晰地認識到,英國的希望除了本身的工業生產能力之外,就是對蘇聯和美國的指望。對於美國暫時是不敢惹的,在他的計劃中美國是最終目標。而蘇聯無疑成了英國之後新的目標。

有句名言說的很有道理,能夠永遠支配人行動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麼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佔領蘇聯,才能真正的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歐洲大部分的版圖,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已經淪陷,就連隔著汪洋大海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了。再者,大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蘇聯不會加入軸心國,兩國已經接壤,面對2億人口的蘇聯,德國要放多少個師在邊境防守?還能幹什麼?而在“和平”協議的背後,實際上蘇聯已經在著手對德戰爭了,只不過德國先動手了而已,歐洲大地上不可能出現兩個頂峰,就和一山不能容二虎是一個意思,雙方都懂的道理,兩國之間的戰爭是避免不了的,就看誰先動手,誰的時機更好。


霹靂火軍事


其實希特勒入侵蘇聯跟石油資源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在計劃侵蘇戰爭之初,德軍就是旨在發動一場速戰速決的進攻,力圖在第聶伯河一線以西圍殲蘇軍主力,迫使蘇聯屈服。假使未果就繼續深入莫斯科,進行決戰。整個德軍進攻的重心一直都在中路,也就是莫斯科方向,如果是為了南翼的高加索油田,那麼德軍的重心必然會在南方集團軍群上,而事實上南方集團軍群是所有集團軍群裡最弱的,裝甲部隊的數量也是最少的。


還有一個證明就是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合圍全殲了蘇軍烏克蘭的西南方面軍軍後,此時南翼的蘇軍已經崩潰,如果繼續將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兵力合力向高加索進攻無疑將取得決定性的影響。但是希特勒再次將進攻的重點轉回了中路的莫斯科,不僅調回了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而且抽調了原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的許多機動部隊,所以直接導致呢南方集團軍群在向高加索的進攻中倍感乏力,不可能完成佔領高加索的任務。所以這也印證了1941年的德軍進攻計劃確實沒有把佔領蘇聯的高加索油田作為主要的計劃,而是力爭在軍事上摧毀蘇軍主力,佔領第聶伯河以西的領土,為德國取得足夠的戰略緩衝空間。


至於對蘇軍高加索油田的企圖是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的第二年的“夏季攻勢”的計劃中,此時德軍的速戰速決的企圖已經破滅,蘇德之間的戰爭將陷入持久的消耗戰中,這才導致希特勒開始處於戰爭經濟的目的選擇進攻蘇聯的高加索油田。

所以希特勒的侵蘇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英蘇之間的結盟,以先發制人的手段消除這一可能;同時擴寬東線的戰略安全空間,這主要是出於保護對德國至關重要的羅馬尼亞的油田。至於出於佔領蘇聯高加索油田的進攻企圖幾乎是不可能成立的。


小小狼王


其一 ,對於德國而言,在歐洲能夠擁有話語權,疆域遼闊,軍事實力突出的蘇聯無疑是最大障礙;所以,滅蘇並不是偶然的,那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實現這一目標,對於"軸心國"的士氣絕對是巨大的提升,而其餘諸小國亦會受到強烈的震懾,進而為"臣服"歐羅巴乃至稱霸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二,還有一層政治意義,因為以德為首的利益集團奉行"法西斯主義\

劉建兵145263287


如果希特勒真的是奔著石油資源去的,那麼他大可命令部隊向北非發動大規模攻勢,在完全控制北非後越過蘇伊士運河向中東發起進攻。這兩處地方的石油儲量不敵高加索油田,獲取的成本和難度也要比入侵蘇聯小得多。然而事實上,希特勒並不看重北非和中東地區,隆美爾的北非軍團也只是起到了支援意大利軍隊的作用;這也就說明了入侵蘇聯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為了石油資源,誇張的講,入侵蘇聯跟奪取蘇聯的石油資源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希特勒想要入侵蘇聯的想法由來已久,他曾在《我的奮鬥》中提到過對俄國的戰爭;他也在這本書中明確闡述了希特勒反GC主義,反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等“劣等民族”的觀點。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曾多次表達了他自己希望建立一個處在極端獨裁統治下的以種族為劃分的階級社會,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消滅這個由斯拉夫人以GC主義為核心建立的國家。這一觀點在日後成為了納粹德國長期的一項對外擴張的“基本國策。

納粹德國敢於對蘇聯發動戰爭,不僅僅是受希特勒個人觀點的影響,還包括了由蘇聯單方面挑起的引發一系列地緣政治問題,雖然這些地緣衝突未波及到德國邊境;但還是讓德軍高層以及希特勒本人感受到了來自於蘇聯的威脅。這其中最讓德國感到威脅的就是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聯向德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國羅馬尼亞提出了對比薩拉比亞(今天的摩爾多瓦)的領土要求;這就使得蘇聯離羅馬尼亞的主要石油產區僅僅隔了一條河,一旦蘇聯首先挑起戰爭,那麼德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必定會首先被切斷,而沒有石油資源就意味著軍隊無法正常運轉,那麼面對德國的就是戰敗。

希特勒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情況發生,便暫時答應了蘇聯對於羅馬尼亞的領土要求。法國戰敗後,希特勒等同於消滅了來自德國西面的軍事威脅,暫時解決了兩線作戰的困擾;這也就讓希特勒擁有精力對付蘇聯。希特勒首先試探性的邀請蘇聯加入軸心國,但被蘇聯拒絕;而隨著蘇聯與日本之間關係的緩和和蘇軍正在加緊對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這也讓希特勒越發的感到蘇聯的威脅正在日益擴大。甚至斯大林在1941年發表的講話中就提到了要先發制人,不能讓德國搶佔先機;這更是讓希特勒認為蘇聯的威脅正在與時俱增,並且隨時都有突然進攻德國的可能,這才讓希特勒在繼續轟炸英國還是入侵蘇聯之間下定了決心。這也就是希特勒一直以來強調的——向東擴大德國的“生存空間。”


而蘇德當時的軍事實力和戰略上的差距讓希特勒下定了入侵蘇聯的決心,在入侵前夕,德國已經佔領和傀儡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這些地區總共擁有大約一億多的人口,還是整個歐洲工業最集中的大地區。並且德國在東歐有著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一大票與蘇聯邊境接壤的僕從國;另外還有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葡萄牙這幾個“中立國”的資源支持。並且還有蘇聯的死敵芬蘭和盟友意大利的軍事支持,遠東地區的盟國日本也可以牽制駐紮在此地的大量蘇軍。德軍的人數是蘇軍的兩倍,德軍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接近蘇聯的三倍。而蘇聯在經歷過對蘇軍高層實行的肅反運動“大清洗”後已經在軍事人才上出現了大量短缺的情況;並且還由於主導蘇軍現代化改造的圖科夫斯基在大清洗中遇害,導致了蘇軍現代化改造的進程大大減緩從而引發了在蘇德戰爭前期戰爭準備十分不充分。蘇軍的出現的這些狀況,都在明確告訴德軍——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打敗蘇聯!


希特勒深知蘇聯的戰爭潛力,他害怕蘇聯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德軍將不是蘇軍的對手;所以希特勒以及德軍總參謀部在經過商討後認為應該利用閃電戰優勢快速擊潰東線戰場的大量部隊並沿中線前進,在佔領莫斯科後迅速將剩餘蘇軍趕到烏拉爾山脈以東並建立防線阻止蘇軍反撲;同時日軍將在遠東地區牽制大量蘇軍以防止向東線戰場支援,以此將蘇聯的控制範圍以及蘇軍有生力量困在西伯利亞以達成擊敗蘇聯的目標。

但是、日本方面並不配合德軍的行動,並且還引來了美國;盟友的不配合導致了蘇聯得以恢復部分實力,並得以將駐遠東的蘇軍部隊調往東線戰場以抵擋住德軍的進攻,這樣一來德軍在就只得與蘇軍進行消耗戰。而此時的蘇軍有著英美兩國的援助,這對德國明顯不利,德國內部的資源也不足以支撐消耗戰;所以德國為了準備與蘇聯打長期性的消耗戰爭,才將重心部分放在爭奪高加索地區的油田上。這才使很多人有著”德國是為了蘇聯的石油才去入侵蘇聯”的錯覺。


二戰吐槽君


希特勒對蘇聯戰爭是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問題。而戰爭機器又需要巴庫裡海的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頓巴斯的工業區(佔當時蘇聯80%的石油供應),他也認為佔領巴庫油田可以切斷蘇聯的戰爭資源供應,以及英美對蘇援助通向高加索的伊朗走廊。

1940年11月okh軍需總監瓦格納向哈爾德彙報即將發起戰役的後勤計算,大致估計陸軍擁有的燃料可確保軍隊前進的最大縱深是500-800公里,食物彈藥可供20天作戰所用,接著就要等暫停數週以獲得再補給。接著在戰爭中證實德軍的戰役深度預測還是太樂觀了。

按照藍色行動制定階段的最終目標4號行動是進入高加索地區奪取油田和切斷蘇聯南部莫斯科的聯繫,進入高加索通道,那時斯大林格勒不過是個不起眼的目標。所以可以說石油資源是德國1942年作戰的主要目的。但是不是德國發動戰爭的唯一目的。


魯爾區淬火


希特勒為了擴大日耳曼帝國生存空間,需要毛子豐富的礦產資源,加上斯大林在歐洲方面趁亂火中取栗,吃相難看,引起了希特勒的極大不滿,赤禍侵襲,一戰大熱倒灶的前車之鑑,讓希特勒下決心清除一統歐洲的隱患,其實歷史就是一個輪迴,本質上說,歐洲一體化就是希特勒想要的,他本有機會成為拿破崙之後的歐洲偉人,但他性格中的強烈報復心,導致過程過於血腥,迷失了初衷,失去了正當性。


Springwind1


他就是個瘋子。蘇聯就是啥都沒有,他也得打。他是個軍國主義者,他的腦袋裡就只寫了征服兩個字,其他啥也沒有。蘇聯物產豐富他會打,蘇聯清湯寡水沒油水他會打,蘇聯強大到能威脅德國他會打,蘇聯是衰弱他更會早打早圖謀吞併。他是沒打敗蘇聯美國英國,假設就算他征服了蘇聯美國英國,返回手來他還會收拾意大利和日本他的兩個盟友。從整個二戰的歷史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偏執的瘋子,他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打死所有國家,或者被其他國家打死。不是在打架,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不死不休就是他。


良子137


另一個原因是懼怕紅色蘇聯如繼續強大德國有朝一日會被蘇聯滅掉。所以希魔一直將其蘇聯視為德國最大的威協,他決定主動出擊,先下手為強。趁蘇聯不備一舉擊敗它而消除威脅。


duh23333


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一種手段。戰略資源只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國和俄國是宿敵,希特勒的政治主張是建立純種的雅利安文明,其他一切種族都是劣等民族,應該全部消滅在歐洲大陸。軍事經濟文化等一系列手段都要為這一政治主張而服務。這是希特勒以及他的追隨者的政治抱負。猶太人,斯拉夫人,還有黑人等都是希特勒要全部滅絕的,這才是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