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执意入侵苏联,你觉得仅仅是因为石油资源吗?

过山小猪


不错,石油,橡胶,生产滚珠轴承的钢铁,这些战略资源都是德国急需的,所以战略资源确实是德国入侵苏联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第一点,意识形态冲突和希特勒的个人喜好。希特勒最讨厌的两件事物——共产党和犹太人。早在他开始政治生涯初期的奋斗时,他就明确规定了自己反马克思反犹太种族利益的目标。他的那本《我的奋斗》中的第七章就名为——“和共产党的奋斗”。这种理念也可以从他后来阴谋栽赃德国共产党的国会纵火案中看出。


希特勒固然反感英法,但他最反感的仍然是布尔什维克的苏联,所以其入侵苏联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

直到柏林沦陷前最后那段日子里。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们仍旧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指望苏联和英美国家关系破裂,然后和英美国家达成同盟共同对付新的敌人苏联。他们认为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存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二点,就是从现实考虑,击败苏联也是为了消除英国抵抗的希望,并最终完成霍斯巴赫备忘录中德意志帝国扩张的三步走计划。而且消灭苏联也可以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政治力量,从而强化轴心国总体实力。


希特勒很清晰地认识到,英国的希望除了本身的工业生产能力之外,就是对苏联和美国的指望。美国希特勒暂时是不敢惹的,在他的计划中美国是最终boss。而苏联无疑成了英国之后新的目标。

第三点,就是苏联本身巨大的潜力和对邻国的野心,比如,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喀尔巴阡山西部和南部的巴尔干国家。同时,苏联在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转手在1940对波罗的海地区和布科维纳南部地区,比萨拉比亚地区(今天的摩尔多瓦)的吞并也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


苏联更是于1939年袭击芬兰,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最终还是在铁木辛哥的指挥下获得胜利。而这使得希特勒对苏联红军战斗力有了一个新的评价。

正如同英法试图援助芬兰一样,希特勒意识到他们通过挪威对瑞典铁矿石资源的觊觎,于是希特勒决定加速攻占丹麦和挪威,同样,苏联通过进军芬兰在波罗的海的扩张也让希特勒感受到了一种危机。


大唐安西节度使


在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的对战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这之前,虽然两国已经签订了和平协议,但是这份协议基本形同虚设,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执意进攻苏联,难道仅仅是为了苏联的石油吗?

败苏联也是为了消除英国抵抗的欲望,而且消灭苏联也可以大大增加日本在亚洲地区的统治力量,从而强化轴心国总体实力。希特勒很清晰地认识到,英国的希望除了本身的工业生产能力之外,就是对苏联和美国的指望。对于美国暂时是不敢惹的,在他的计划中美国是最终目标。而苏联无疑成了英国之后新的目标。

有句名言说的很有道理,能够永远支配人行动的只有利益。希特勒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却一点也不简单。德国占领苏联,才能真正的和日本形成亚欧一体的联盟。在1941年之前,德军已经占领欧洲大部分的版图,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已经沦陷,就连隔着汪洋大海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了。再者,大将隆美尔在非洲战无对手。

苏联不会加入轴心国,两国已经接壤,面对2亿人口的苏联,德国要放多少个师在边境防守?还能干什么?而在“和平”协议的背后,实际上苏联已经在着手对德战争了,只不过德国先动手了而已,欧洲大地上不可能出现两个顶峰,就和一山不能容二虎是一个意思,双方都懂的道理,两国之间的战争是避免不了的,就看谁先动手,谁的时机更好。


霹雳火军事


其实希特勒入侵苏联跟石油资源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在计划侵苏战争之初,德军就是旨在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进攻,力图在第聂伯河一线以西围歼苏军主力,迫使苏联屈服。假使未果就继续深入莫斯科,进行决战。整个德军进攻的重心一直都在中路,也就是莫斯科方向,如果是为了南翼的高加索油田,那么德军的重心必然会在南方集团军群上,而事实上南方集团军群是所有集团军群里最弱的,装甲部队的数量也是最少的。


还有一个证明就是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合围全歼了苏军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军后,此时南翼的苏军已经崩溃,如果继续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兵力合力向高加索进攻无疑将取得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希特勒再次将进攻的重点转回了中路的莫斯科,不仅调回了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而且抽调了原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的许多机动部队,所以直接导致呢南方集团军群在向高加索的进攻中倍感乏力,不可能完成占领高加索的任务。所以这也印证了1941年的德军进攻计划确实没有把占领苏联的高加索油田作为主要的计划,而是力争在军事上摧毁苏军主力,占领第聂伯河以西的领土,为德国取得足够的战略缓冲空间。


至于对苏军高加索油田的企图是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的第二年的“夏季攻势”的计划中,此时德军的速战速决的企图已经破灭,苏德之间的战争将陷入持久的消耗战中,这才导致希特勒开始处于战争经济的目的选择进攻苏联的高加索油田。

所以希特勒的侵苏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英苏之间的结盟,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除这一可能;同时扩宽东线的战略安全空间,这主要是出于保护对德国至关重要的罗马尼亚的油田。至于出于占领苏联高加索油田的进攻企图几乎是不可能成立的。


小小狼王


其一 ,对于德国而言,在欧洲能够拥有话语权,疆域辽阔,军事实力突出的苏联无疑是最大障碍;所以,灭苏并不是偶然的,那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轴心国"的士气绝对是巨大的提升,而其余诸小国亦会受到强烈的震慑,进而为"臣服"欧罗巴乃至称霸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还有一层政治意义,因为以德为首的利益集团奉行"法西斯主义\

刘建兵145263287


如果希特勒真的是奔着石油资源去的,那么他大可命令部队向北非发动大规模攻势,在完全控制北非后越过苏伊士运河向中东发起进攻。这两处地方的石油储量不敌高加索油田,获取的成本和难度也要比入侵苏联小得多。然而事实上,希特勒并不看重北非和中东地区,隆美尔的北非军团也只是起到了支援意大利军队的作用;这也就说明了入侵苏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石油资源,夸张的讲,入侵苏联跟夺取苏联的石油资源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希特勒想要入侵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他曾在《我的奋斗》中提到过对俄国的战争;他也在这本书中明确阐述了希特勒反GC主义,反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等“劣等民族”的观点。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曾多次表达了他自己希望建立一个处在极端独裁统治下的以种族为划分的阶级社会,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消灭这个由斯拉夫人以GC主义为核心建立的国家。这一观点在日后成为了纳粹德国长期的一项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

纳粹德国敢于对苏联发动战争,不仅仅是受希特勒个人观点的影响,还包括了由苏联单方面挑起的引发一系列地缘政治问题,虽然这些地缘冲突未波及到德国边境;但还是让德军高层以及希特勒本人感受到了来自于苏联的威胁。这其中最让德国感到威胁的就是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向德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罗马尼亚提出了对比萨拉比亚(今天的摩尔多瓦)的领土要求;这就使得苏联离罗马尼亚的主要石油产区仅仅隔了一条河,一旦苏联首先挑起战争,那么德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必定会首先被切断,而没有石油资源就意味着军队无法正常运转,那么面对德国的就是战败。

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情况发生,便暂时答应了苏联对于罗马尼亚的领土要求。法国战败后,希特勒等同于消灭了来自德国西面的军事威胁,暂时解决了两线作战的困扰;这也就让希特勒拥有精力对付苏联。希特勒首先试探性的邀请苏联加入轴心国,但被苏联拒绝;而随着苏联与日本之间关系的缓和和苏军正在加紧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也让希特勒越发的感到苏联的威胁正在日益扩大。甚至斯大林在1941年发表的讲话中就提到了要先发制人,不能让德国抢占先机;这更是让希特勒认为苏联的威胁正在与时俱增,并且随时都有突然进攻德国的可能,这才让希特勒在继续轰炸英国还是入侵苏联之间下定了决心。这也就是希特勒一直以来强调的——向东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


而苏德当时的军事实力和战略上的差距让希特勒下定了入侵苏联的决心,在入侵前夕,德国已经占领和傀儡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这些地区总共拥有大约一亿多的人口,还是整个欧洲工业最集中的大地区。并且德国在东欧有着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一大票与苏联边境接壤的仆从国;另外还有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葡萄牙这几个“中立国”的资源支持。并且还有苏联的死敌芬兰和盟友意大利的军事支持,远东地区的盟国日本也可以牵制驻扎在此地的大量苏军。德军的人数是苏军的两倍,德军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接近苏联的三倍。而苏联在经历过对苏军高层实行的肃反运动“大清洗”后已经在军事人才上出现了大量短缺的情况;并且还由于主导苏军现代化改造的图科夫斯基在大清洗中遇害,导致了苏军现代化改造的进程大大减缓从而引发了在苏德战争前期战争准备十分不充分。苏军的出现的这些状况,都在明确告诉德军——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打败苏联!


希特勒深知苏联的战争潜力,他害怕苏联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德军将不是苏军的对手;所以希特勒以及德军总参谋部在经过商讨后认为应该利用闪电战优势快速击溃东线战场的大量部队并沿中线前进,在占领莫斯科后迅速将剩余苏军赶到乌拉尔山脉以东并建立防线阻止苏军反扑;同时日军将在远东地区牵制大量苏军以防止向东线战场支援,以此将苏联的控制范围以及苏军有生力量困在西伯利亚以达成击败苏联的目标。

但是、日本方面并不配合德军的行动,并且还引来了美国;盟友的不配合导致了苏联得以恢复部分实力,并得以将驻远东的苏军部队调往东线战场以抵挡住德军的进攻,这样一来德军在就只得与苏军进行消耗战。而此时的苏军有着英美两国的援助,这对德国明显不利,德国内部的资源也不足以支撑消耗战;所以德国为了准备与苏联打长期性的消耗战争,才将重心部分放在争夺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上。这才使很多人有着”德国是为了苏联的石油才去入侵苏联”的错觉。


二战吐槽君


希特勒对苏联战争是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战争机器又需要巴库里海的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顿巴斯的工业区(占当时苏联80%的石油供应),他也认为占领巴库油田可以切断苏联的战争资源供应,以及英美对苏援助通向高加索的伊朗走廊。

1940年11月okh军需总监瓦格纳向哈尔德汇报即将发起战役的后勤计算,大致估计陆军拥有的燃料可确保军队前进的最大纵深是500-800公里,食物弹药可供20天作战所用,接着就要等暂停数周以获得再补给。接着在战争中证实德军的战役深度预测还是太乐观了。

按照蓝色行动制定阶段的最终目标4号行动是进入高加索地区夺取油田和切断苏联南部莫斯科的联系,进入高加索通道,那时斯大林格勒不过是个不起眼的目标。所以可以说石油资源是德国1942年作战的主要目的。但是不是德国发动战争的唯一目的。


鲁尔区淬火


希特勒为了扩大日耳曼帝国生存空间,需要毛子丰富的矿产资源,加上斯大林在欧洲方面趁乱火中取栗,吃相难看,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大不满,赤祸侵袭,一战大热倒灶的前车之鉴,让希特勒下决心清除一统欧洲的隐患,其实历史就是一个轮回,本质上说,欧洲一体化就是希特勒想要的,他本有机会成为拿破仑之后的欧洲伟人,但他性格中的强烈报复心,导致过程过于血腥,迷失了初衷,失去了正当性。


Springwind1


他就是个疯子。苏联就是啥都没有,他也得打。他是个军国主义者,他的脑袋里就只写了征服两个字,其他啥也没有。苏联物产丰富他会打,苏联清汤寡水没油水他会打,苏联强大到能威胁德国他会打,苏联是衰弱他更会早打早图谋吞并。他是没打败苏联美国英国,假设就算他征服了苏联美国英国,返回手来他还会收拾意大利和日本他的两个盟友。从整个二战的历史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偏执的疯子,他活着的目的就是要打死所有国家,或者被其他国家打死。不是在打架,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不死不休就是他。


良子137


另一个原因是惧怕红色苏联如继续强大德国有朝一日会被苏联灭掉。所以希魔一直将其苏联视为德国最大的威协,他决定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趁苏联不备一举击败它而消除威胁。


duh23333


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段。战略资源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国和俄国是宿敌,希特勒的政治主张是建立纯种的雅利安文明,其他一切种族都是劣等民族,应该全部消灭在欧洲大陆。军事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手段都要为这一政治主张而服务。这是希特勒以及他的追随者的政治抱负。犹太人,斯拉夫人,还有黑人等都是希特勒要全部灭绝的,这才是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