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榮盛一時的“黃埔系”是如何沒落的?

china-xxf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反了,正確的問法應該

是國民黨黃埔系將領素質如此之差,為什麼還能在國軍軍隊裡唱20多年主角?


這裡大家需要明白一個概念,所謂的“黃埔系”一般是指的黃埔軍校前六期學生,之後國民黨隨著北伐的順利進行,在軍事教育上也越來越正規,到了1931年已經改為國民政府陸軍軍官學校,這個時候即使是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也不能算是“黃埔系”了。


蔣介石一直對黃埔系軍官團(特指前六期)的軍事素養很不滿意,不止一次說過黃埔系這些軍長、師長在日本只配做團長、營長。


不僅蔣介石,後來連續兩任美國將軍史迪威和魏德邁對“黃埔系”將領評價都非常低,兩人均認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黃埔系佔多數)水平非常低劣,其實這個評價並不是只有美國人是這麼看。


日軍高級將領岡村寧次曾經受蔣介石與何應欽要求,以曾經對手的身份寫了一份他對國民黨軍上上下下的評價,從目前公開的隻言片語看,岡村寧次對抗戰時受過完整軍官教育的基層軍官評價較高,無獨有偶,兩位美國將軍也對國軍基層軍官評價不錯,然而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的評價至今沒有披露,因為當時岡村寧次只寫了三份,兩份交給蔣介石,一份留底,不久也被焚燬。


不過用岡村寧次的話說,這份文件一旦洩露“我必被殺害”,可見裡面對國民黨軍高級軍官的批評肯定非常嚴厲。


甚至就連陳毅元帥在1948年一次內部講話裡也認為國民黨軍的軍官越往下水平越高,營連排級軍官水平是遠遠超過華東野戰軍同級軍官的,但是越往上越差。


黃埔系將領差到什麼程度了?李仙洲司令部的一位參謀後來披露,李仙洲不會看軍事地圖。然而李是一直被稱為黃埔系山東籍將領中的佼佼者,有“三李一王”之稱。


後來臺灣地區軍方負責人郝伯村就直言不諱的指出,黃埔系將領素質太差,只完成了排長教育,對於戰略、戰術素養,尤其大軍指揮能力,普遍不足。


蔣介石並非不知道黃埔系軍官團素質很差,但是從抗戰再到1949年,客觀情況確實也不允許他替換黃埔將領,等到他敗退臺灣後,有時間也有動力替換不稱職的高級將領,這個時候大批黃埔一二三四期將領就因為素質極差被淘汰了,這其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其實就算是極少數沒有被淘汰還活躍在臺灣軍方的黃埔將領後來的表現也很難說及格。


比如在互聯網被吹的神乎其神的胡璉,他後來做到了國軍“副總司令”,可是他親自部署和指揮的幾次登島騷擾戰,即使國軍事後總結都認為作戰全過程“一塌糊塗”,“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蘭臺


黃埔系的逐漸沒落,直接原因是在大陸兵敗傷了元氣,同時也與蔣介石逃臺後開始著力培養蔣經國接班有很大關係,蔣經國1937年才從蘇聯回國,黃埔軍校的前六期的學員1927年已經廝殺在各個戰場,實在不是小蔣能駕御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



蔣介石的黃埔系班底,以二號人物何應欽為招牌,以陳誠、胡宗南和湯恩伯三個軍事集團為骨幹,以軍問政,軍政皆管,到抗日戰爭勝利時,黃埔系勢力達到高峰。但是僅僅不到四年,就被人民解放軍基本打殘,再不復往日榮光。

最先被摧毀的是陳誠之土木系部隊,正因為陳誠最得蔣介石信任,所以土木系的部隊大部佈署在拱衛南京的中原和華中地區,以黃維的第十二兵團為代表,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主力被殲,雖有若干重建,但大勢已去,陳誠此時已不管作戰,出任臺灣省主席。



之後倒黴的是湯恩伯集團,國軍的徐蚌會戰失利後,湯恩伯被任命為“京滬杭警備司令部”總司令,率部死守上海,敗;退至福建就任福建綏署主任,再敗。精銳盡失,恩寵不在,逃臺後基本成為閒職。

最後搞光部隊的是胡宗南,“西北王”與彭德懷元帥的第一野戰軍作戰中,雖然一直在敗,總算沒有被殲,所餘主力四個兵團撤進四川,準備搞成都會戰,胡宗南信心不足隻身先飛西康,結果失去控制的胡部三個兵團起義、一個兵團就殲,蔣介石終於忍無可忍,胡宗南逃臺後再不掌兵。



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國軍損失精銳約200萬人,大部是黃埔嫡系。三個大佬基本部隊不再,部分撤臺部隊也是殘缺不全,於是非黃埔系孫立人在臺灣訓練的三個軍反而舉足輕重 ,為了初期的穩定,蔣介石無奈重用孫立人 ,雖然也提拔胡璉、陳大慶等黃埔系少壯以制衡,但黃埔系的風光已大不如前。

陳誠後來棄軍從政,官至“副總統”,但已瞭然老蔣培養小蔣的之心,所以一不抓權二不弄兵,而何應欽乾脆留連山水不問政治,隨著最後一個大佬不再插手軍隊,黃埔系算是徹底沒落了。



後黃埔時代的臺灣國民黨軍隊,成分較雜,其中並不乏出身黃埔軍校的中高級軍官,但是他們的影響力遠不如在大陸時期的一批前輩,難成大的氣候。蔣經國具備實權後,黃埔系軍官要麼效忠,要麼被裁,小蔣沒有黃埔履歷,自然不會刻意宣傳黃埔精神,不似蔣介石那般以被稱校長為榮,黃埔系,慢慢淡出歷史舞臺。


度度狼gg




國民黨的黃埔系中,主要分成三大派,湯恩伯因為早年畢業於日本軍校,在北伐和內戰中屢立戰功,因而自成一派。 陳誠畢業於保定軍校,是蔣介石的老鄉加同學,以治軍嚴謹和作風過硬著稱,同樣是戰功不俗,是黃埔三大派的第二派。胡宗南畢業於黃埔一期,依靠個人的拼搏和努力,是黃埔學生中的傑出代表,也是期中唯一一個自成一體的力量,是黃埔三大派的第三派。

黃埔系最早見於北伐之前整編出來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最開始是蔣介石任軍長,後來由何應欽擔任軍長。這個軍的主要幹部都是黃埔軍校的教官,中基層軍官由黃埔優秀學生擔任,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的國民黨部隊中的主要軍官基本上都來源於第一軍。



當時北伐的七個軍中,最能打的也就是第一軍、第四軍和第七軍。第四軍是粵軍,在北伐中被稱為鐵軍,其中有不少名將,中下層軍官不少是共產黨員。第四軍有部分投奔了共產黨,有部分數次反對蔣介石被打散,慢慢就失去了當年的威風。

第七軍是桂系的軍隊,在北伐中消滅孫傳芳的部隊時立下了大功,被稱鋼七軍。桂系軍閥數次反對蔣介石,並且兩次把蔣介石趕下臺。第七軍在後來解放戰爭中被林彪的東北野戰軍消滅。

其它各軍都是地方部隊,作戰能力很差,不值 一提。



整個國民黨的中央軍,基本上就是以第一軍的軍官為骨幹發展起來的。

湯恩伯的軍團,在抗戰中是日本人最難對付的一個軍團。日本軍隊曾經幾次派出重兵,想和湯軍團作戰,無奈湯軍團基本來無蹤,去無影。正常情況下,都躲在大山之中,對中國地形不熟悉的日本人根本找不到他們。

而湯軍團總是出現在應該出現的地方,當哪一個日本軍隊落單了,或者日軍的防線出現薄弱環節時,湯恩伯的軍隊就出現了,這就是他曾在日本讀軍事的結果,他太瞭解日本人了,而日本人卻不瞭解這個中國浙江人。

雖然1944年,面對日本人強大的一號作戰計劃,準備不充分的湯軍團被打的輸的很慘,但不久還是恢復了戰鬥力。

在解放戰爭中,指揮軍隊在山東和華東野戰軍作戰,因為張靈甫的七十四師被殲滅而被免職。但在解放後期還是擔任了京滬杭的最高軍事長官,江浙地區被解放軍佔領後,退到了臺灣。



胡宗南的第一軍集團,就脫胎於第北伐的第一軍。

1925年3月,在第一次東征中,胡宗南因為表現英勇,被晉升為機槍連連長。1926年在北伐中擔任教導團營長,後來又升任團長。由此可見胡宗南一直是被重點提拔重用的,要知道機槍連那是重要武器連,教導團的士兵全是黃埔黃埔軍校的畢業 生,來這個團是強化訓練的,將來都是軍官。

1927年3月,胡宗南就擔任第一軍第一師副師長,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當上少將的。之後胡宗南不管是軍事訓練還是作戰,都取得良好成績,於中原大戰後升遷為第一師師長。



1939年,胡宗南擔任34集團軍司令,正式成為黃埔軍校生的三個集團之一的領導人。在抗戰中,這支軍隊防守黃河和潼關一線,沒有給日本人任何機會。

在解放戰爭中,胡宗南一直找不到節奏,失敗成了代史名詞。他手下的軍隊不是起義就是被消滅,最後退往臺灣。



陳誠的土木系則成名稍晚一些,他因為是蔣介石的同鄉兼保定軍校的校友,非常受蔣介石的器重,後來被稱小委員長,可見他在國民黨地位之高。

陳誠的軍隊被稱為土木系,是因為他的兩支嫡系是第十一師可以第11師為班底組建的第十八軍。十一合在一起是土,十八合在一起就是木,於是被簡稱為土木系。

不管是第十一師,還是第十八軍,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都為國民黨立下了大功,沒有讓他們的老長官陳誠失望。


尤其是胡璉將軍的十一軍,在抗戰最艱難時刻的石牌保衛戰,守住了日本人經由湖北殺入重慶的門戶,最激烈的時候,幾個小時聽不到槍炮聲,中日兩支軍隊全部上刺刀搏殺了很久。陣地前雙方的屍體倒的密密麻麻,面對強悍的十一軍,日本人膽寒了,不得不撤退。

抗戰中,還是胡璉在山東重創了華東野戰軍,逼得粟裕不得不退向河南和山東交界的地方休整。

退到臺灣後,胡璉被派到金門負責前線防守,當解放軍三個團攻上金門後,胡璉佈下了口袋陣,把這三個團包圍起來打,並炸沉了所有渡江船隻。這支解放軍部隊不是就消滅,就是被俘虜,之後再沒有機會發動第二次攻擊金門的戰爭。

陳誠先是奉命到臺灣接受日本人投降,後來雙擔任了臺灣省省政府主席,負責建設臺灣,為蔣介石退向臺灣做準備。



當蔣介石父子退到臺灣後,就開始全面反省在大陸失敗的原因,對臺灣進行改革,對軍政系統進行整頓。

因為蔣介石希望有反攻大陸的機會,因此就打壓了黃埔系的高級軍官。希望有機會反攻大陸時,他們能以戰功再重新擔任重任。然而沒有美國人的支持,反攻大陸的試探幾次都沒有成功的先例,後來也就成了每年新年公告時的口號了。

再加上蔣介石到臺灣時,年紀已經不小了。蔣介石就開始考慮和規劃慢慢把大權交給蔣經國,但又不能太快,這些年長的高級軍官,蔣經國根本就指揮不動,自然是不能再放在軍界了,換些年輕的上來。


於是蔣經國先是接管了國民黨的特務機關,對臺灣的反抗組織進行嚴厲打擊。然後又擔任行政院長,管理臺灣政治和軍事。

後來蔣介石死後,蔣經國在副總統的短暫過渡後,把總統大權交給了蔣經國。

黃埔系將領成了蔣家父子交權的犧牲品,但也沒有損失什麼,畢竟這不是戰爭時期,軍人原本也沒有太大用武之地,這些黃埔系將領大都在臺灣善終了。


新知傳習閣


近代中國的軍官主要來自三大派系:一是日本陸軍士官系;二是保定系;三是黃埔系。


黃埔系也就是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軍官,1924年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開辦,簡稱“黃埔軍校”。蔣介石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蔣介石也是依靠黃埔軍校及黃埔學生軍崛起的。黃埔軍校從1924年建校到1949年結束,一共開辦了23期,為國民黨軍培養了大量的軍事人才。蔣介石的中央軍嫡系軍隊多以黃埔係為軍官,到抗日戰爭的時候,黃埔畢業的前6期軍官已經成為了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了,這時的黃埔系達到了頂峰。

解放戰爭時,蔣介石的黃埔系軍隊被解放軍全殲。以胡宗南為首的黃埔系骨幹軍官隻身逃到了臺灣,但是這些黃埔系高級將領到臺之後並沒有得到重用。蔣介石的接班人蔣經國,為了另起爐灶,從而拋棄了黃埔系,黃埔系從此淡出歷史舞臺。


歷史軍魂


黃埔系的興盛主要在1937年之後。在此之前,北洋系老牌軍政將領,地方軍閥頭領和保定系出身的將領在軍界舉足輕重,黃埔系尚不能一統天下。


直到抗日戰爭期間,職務逐步晉升,黃埔軍官才拿到了上層決策權,軍官遍佈各級,成為軍隊中最大的派系,也就是俗稱的黃埔系。

蔣介石為了壯大支持者陣營,給嫡系部隊在職務、裝備、後勤、作戰等方面種種特權,黃埔系成為一個榮譽,也頗具戰鬥力。蔣介石成為國民黨實際掌控者之後,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成為嫡系,羽翼逐步豐滿,1924年到1929年共培養了七期共13000餘人,誕生了不少優秀將領,如胡宗南,劉峙,王耀武等人,成為蔣介石的追隨者和效忠者。

除此之外,各個地方的黃埔分校畢業者也不少,但不屬於正統黃埔序列。黃埔系的沒落,主要是解放戰爭的敗績和蔣介石去臺灣之後,有意打壓黃埔系,把受到詬病的軍政府改造為行政為主的政府,為兒子蔣經國掌權鋪路。

同時,蔣介石也重用了一批青年將領和文職人員。可以想到,不少黃埔系將領備受冷落,胡宗南都成了一個擺設,更何況那些普通軍官。因此,黃埔系沒有成氣候,成為領著待遇的閒置人員。畢竟,落花流水東逝去,大勢已去,以文統武是大局所在。


秦右史


不知道題主所問“黃埔系”是出自哪裡的稱謂,國民黨內,派系林立,著名的有陳果夫、陳立夫的cc系,陳誠的土木系,還有“藍衣社”之類,黃埔師生分散在各派系都有,還真沒聽說過有“黃埔系”,只聽說過蔣介石用人有“浙黃陸一”之說,也聽說國民黨內在杜聿明不斷受到蔣介石的重用後,因第五軍主要軍官鄭洞國、戴安瀾等都系出黃埔,有人戲稱杜聿明及其干將為“小黃埔系”,暗指大黃埔系是以“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為首的西北集團。但無論“大、小黃埔系”都不敢亮旗,因為誰都不敢戴這頂高帽,真有黃埔系,大旗只能由蔣介石這個校長來抗。

如果以蔣介石為龍頭往下分,黃埔出身的應分為兩個層級,一個是以何應欽為代表的黃埔老師系列,包括何應欽、陳誠、顧祝同、蔣鼎文、劉峙、張治中、錢大均等,這些人早就身居高位,是蔣介石中央軍的各級大員。另一個是黃埔學員,以胡宗南為首,範漢傑、杜聿明、關麟徵、桂永清、王耀武、鄭洞國、宋希濂、黃維、胡鏈等等,特別是黃埔1一7期學員。

黃埔學員,從東征開始,一直奮戰在軍隊最前沿,從基層軍官起步,大多是憑藉戰功,歷經各種戰鬥,一步步打出來的。特別是抗戰期間,十萬黃埔學生,絕大多數犧牲在戰場,包括謝晉元、戴安瀾這樣當時己成為高級將領的。對於這批將領脫穎而出,也是情理之中,而且黃埔學生在校時就被灌輸,忠於校長,忠於領袖,也深得蔣介石的信任。

至抗戰結束,黃埔生出色者,幾乎掌控了全部中央軍的軍及集團軍的指揮崗位,在大決戰中,主要對手就是他們。當蔣介石軍隊大敗,這些人或敗或俘,都以失敗收場,而小蔣要培育自己的人馬,自然在臺灣逐漸失勢。

這些興衰,也都是歷史必然。







淨月暖陽


國民黨成功於組織形態的優越性,敗於組織的鬆散性

國民黨能夠戰勝北洋軍閥,主要的一點原因就在於國民黨的組織形勢要優於北洋,但是很多人卻將國民黨北伐後的時期稱為新軍閥時期,這應該是對國民黨組織形式鬆散的側面反映,實際上國民黨的成功在於組織的團結性,然而國民黨的失敗依然在於組織的分散性,用史論縱橫的話來說,面對敵人的升級,國民黨沒有來得及更新換代。

為什麼後來的國民黨會敗於組織鬆散呢?就因為,國民黨內派系林立,始終沒有形成一股力量,以同盟會時期,實際上是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與宋教仁為首的華興會之爭,兩個組織各自行動,沒能達成統一。

到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的派系鬥爭更為複雜化,廣東籍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為爭奪廣州國民政府的權力,明爭暗鬥,汪精衛聯合老蔣,驅逐胡漢民,擠走許崇智,短暫獲取了政權後,倒是讓老蔣成為一匹黑馬,後來主導了國民革命軍。

當然,老蔣的真正崛起之路也並非那麼容易,除了汪精衛與胡漢民,還有國民黨內以孫科為首的太子派,以林森等為首的西山會議派,以及各地軍閥等。

老蔣最後能夠主導國民政府實際上跟其所建立的黃埔繫有關,正是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擔任校長期間,利用黃埔軍校這個平臺建立了黃埔系,成為老蔣能夠挺起腰板的柱石。

國民黨中風光無限的黃埔系

老蔣前期在粵軍當參謀長,因為沒有嫡系,說話不硬,所以一直籌備建立自己的嫡系,所謂的黃埔系,實際就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的掌權者,以及與黃埔軍校有關的將領,並非所有跟黃埔軍校沾邊的都能夠成為黃埔系成員,對於是否是黃埔系,主要看兩點,一點是否具有黃埔精神,第二點是否有權力,只有符合了這兩點,你才能真正算老蔣的人。

當時,國民黨內流傳,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做官無路,眼淚汪汪。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

黃埔系的前期主要由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何應欽為首,包括劉峙、顧祝同、陳誠、錢大鈞,陳繼承等人構成,後期則又出現了黃埔的少壯派,包括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關麟徵等黃埔畢業生,再加上後來的湯恩伯。

在當時,黃埔系風光的不能再風光,在大陸的23期培訓中,黃埔招生30多萬人,成為中央軍的核心,在抗戰爆發前,國民黨嫡系部隊27個師,有20個畢業於黃埔軍校,到全面抗戰爆發後,老蔣的嫡系部隊40多個師,基本全部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國民黨一共39個集團軍,黃埔系佔16個。

黃埔係為何最終沒落

實際上很簡單,黃埔系是以老蔣為核心,黃埔系與老蔣可以當作是榮辱與共,老蔣靠黃埔系發家致富,黃埔系靠給老蔣打工賣命,沒有老蔣就沒有黃埔系,沒有黃埔系也就沒有老蔣。

這也正說明了二者之間的依存關係。

但是隨著老蔣在大陸的潰敗,黃埔系也在劫難逃,在解放戰爭中,黃埔系在大陸基本覆滅,起義的、被抓的、殺身成仁的,最後隨老蔣逃到臺灣的寥寥無幾。

隨著老蔣年事已高,逐漸為小蔣鋪路,而小蔣又沒有黃埔背景,老蔣只能逐漸將黃埔系裁撤,風光一時的黃埔系由於後繼無人,最終退出了厲害舞臺。

PS:一般來說黃埔在大陸的23期都算是黃埔系,而1949年在臺灣創立的鳳山陸軍軍官學校並不被當做黃埔來看待。


史論縱橫


近代的中國是極其動盪的,有著錯綜複雜的勢力和虎視眈眈的列強,而歸根究底還是源自於中國綜合國力的薄弱,而軍事力量的落後卻是其中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把希望寄託于軍閥的革命黨人開始培養自己的軍事力量,黃埔軍校隨即誕生。



在黃埔軍校建立之初,它還是默默無聞的,其中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他們有著各種複雜的出身,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是一群熱血青年。而黃埔軍校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軍事教育,因為黃埔系的教官以及他們的校長蔣介石大多都是保定軍校出身,而黃埔系細分的話也有兩大派系四小派系,其中以何應欽為首的一眾教官可以劃分為教官派,當然還有學生派,而按勢力劃分的話有:陳誠土木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杜聿明第五軍系,但是不管那個派系,黃埔系的首領只有一個,那便是蔣介石。



蔣介石最初還是不願意當黃埔軍校校長的,直到後來他才明白,這個位置到底給了他什麼。國民黨開始依靠的是各路軍閥,但在黃埔系崛起後,軍閥卻只能向老蔣屈服,比如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的桂系,西南諸省的大員,面對老蔣的嫡系黃埔中央軍,他們只能俯首稱臣,儘管之後多有爭鬥,但結局也是老蔣一家獨大,其中黃埔系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黃埔系在大陸時期也有過輝煌,在八年抗戰中黃埔軍人無疑是抗戰中的中流砥柱,數萬黃埔軍官在戰爭結束後不足百分之五,光少將以上犧牲達數百位,但犧牲並沒有阻擋黃埔系的輝煌,他們因為抗戰的榮譽反而戴上了應有的光芒,此時活下來的黃埔系精英把持了中國大半個軍政界,當然這也是老蔣統治所依靠的基礎。而黃埔系的沒落完全來自於內戰,老蔣為了獨裁而率先挑起戰爭,黃埔系則充當了先鋒,一期杜聿明率先在東北發難,後面又有幾百萬被黃埔系統治著的國民黨中央軍。

但是維護獨裁統治的戰爭註定失敗,黃埔系的沒落在內戰爆發後便已經開始。在戰爭中,黃埔系的骨幹不是陣亡就是被俘虜,一期生中的杜聿明、宋希濂、黃維被俘;二期生中的邱清泉陣亡,三期生王耀武被俘,四期生張靈甫陣亡等等,老蔣所依靠的黃埔系被瓦解的同時,他的獨裁統治也宣告結束。

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歷史之絕唱


抗戰八年,黃埔軍校十萬軍官畢業生,幾乎全部戰死沙場。解放戰爭又有很多人戰死或者投共。為數不多的退往臺灣。到臺灣後,蔣介石大力扶持蔣經國。並開始組建鳳山軍官學校。黃埔系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旅行青年說


“黃埔系”因黃埔軍校而得名,主要由黃埔軍校教官和畢業生組成,是由蔣介石一手扶持幫助自己掌控國民政府軍政大權的軍官團體,根植於蔣家王朝之上。1949年隨著解放大軍勢如破竹,蔣家王朝覆滅,曾經顯赫一時的“黃埔系”精華盡喪。敗退臺灣後“黃埔系”的多數人都失去了利用價值被蔣介石拋棄,仍能掌權的僅剩十幾人而已。

其實黃埔畢業不代表就是“黃埔系”,還要符合三個標準:一、是否為前七期的畢業生,資格越老,權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國民黨軍政權力;三、是否忠於蔣介石,願意為了校長成功成仁。黃埔軍校一共培養了32萬餘人,真正能算黃埔系的僅有6000餘人。

“黃埔系”分為黃埔教官和黃埔學生兩部分。

黃埔教官主要是蔣介石從全國各地軍校挖來的人才,主要有何應欽、陳誠、錢大鈞、蔣鼎文、劉峙、周至柔、顧祝同等人。這些人是蔣介石起家的班底,因為當時黃埔學生暫時還不堪大用,蔣介石只能依靠拉攏這些人幫助自己謀奪軍政大權,在抗日戰爭之前中央各軍事部門的大權都由這些人掌控。

黃埔學生的大規模崛起要到抗日時期,在抗戰時期真正的蔣介石門生“黃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幹紛紛當上了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乃至戰區司令長官,將實際軍權從黃埔教官手中接了過來。出色的人才有胡宗南、黃傑、關麟徵、戴笠、杜聿明、邱清泉等等,這些人紛紛率軍上陣與日軍作戰,在歷次戰役中,先後有謝晉元、戴安瀾等20多名將領壯烈殉國。

到全面內戰時期經過多年的發展,黃埔學生們勢力達到了頂峰。不論是一線的兵團、軍、師長官,還是中樞軍事部門首腦大部分來自“黃埔系”。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隨著蔣家王朝統治的覆滅,隨著國民黨在三大戰役中的失敗,大批“黃埔系”骨幹被俘或者起義,“黃埔系”元氣大傷。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殘餘的“黃埔系”將領大多沒有了利用價值被蔣介石拋棄,即使是曾經的“天子門生第一人”胡宗南也只能苟活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