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王了,而吴广没有称王?

浮华与阴霾


在大泽乡起义时,吴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起义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攻克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建国号为“张楚”。张楚政权兵分五路出击秦国,其中吴广为假王(假,代理),督诸将西击荥阳。

在五路楚军中,只有吴广称“假王,其他四路指挥官都称,由此可见吴广在张楚政权的地位,实是在众人之上,仅次于陈胜。

但是假王真王还是有差距,只是代理,不是真正的王。为什么吴广没能真正称王呢?称王,就意味着脱离张楚政权了。事实上,陈胜非常忌讳别人称王。

陈胜麾下有一个大将,名叫葛婴,政治觉悟差,当他收复东城时,不知陈胜已称王,便擅自立了个楚王。尽管葛婴后来废掉这个楚王,仍被愤怒的陈胜处死。

后来,被陈胜派去攻略赵地的大将武臣,在张耳与陈余的鼓动下,自立为赵王。陈胜得知消息后,气得七窍生烟,第一个念头便是尽诛武臣家人,发兵攻赵。担任柱国的房君赶紧劝谏,认为秦还未灭,若杀武臣一家,岂非多一个强敌?陈胜这才打消这个念头。

吴广为什么没像武臣那样,自立为王呢?他虽然是首义元勋,但能力似乎比较差。他以假王的名义督诸将进攻荥阳,却久战无功,打四个月仍未能攻下。其麾下将领对他是有意见的,认为“假王(即吴广)骄,不知兵权”。说他有两大毛病:一个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革命元勋;一个是不知兵权,不懂军事,不会打仗。

将军田臧与诸将商量,认为如果吴广瞎指挥下去,必败无疑。想打败秦国,必须先杀了吴广。诸将发动兵变,假称得到陈胜的诏令,诛杀吴广。可怜这位首义英雄,就这样糊里糊涂死了。不过田臧杀了吴广后,并没能力挽狂澜,最终也死于秦将章邯之手。


君山话史


吴广和陈胜其实并不是老相识,只是同去渔阳戍边的“战友”。大泽乡遇到大雨,按照秦朝的法律,如果不能按期到达,是会杀头的。陈胜与吴广比较谈得来,所以在路上商量怎么办。陈胜提出起义,起义是死,误期也是死,不如拼一把。陈胜的建议得到吴广的赞同,所以两人牵头举行了大泽乡起义。

既然是起义做大事,总得有个首领。而首领不可能是两个人的。陈胜虽然也只是个农民,但他有思想,有头脑,有胆量,有魄力,是他首先提出起义的,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吴广自愿当陈胜的副手,跟随他起义。

吴广协助陈胜做了很多工作,史载“吴广素爱人”,他在士兵中有威信,所以由他做说服教育工作,当陈胜的政委;其二,他在鱼肚子里安装写着“陈胜王”的绸帕,在庙里装狐狸喊“大楚兴,陈胜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起义发动起来后,吴广又领了一支人马,攻城陷阵,当陈胜的马前卒。他是甘于做陈胜副手的。

吴广虽然没有自立为王,但陈胜封他为“假王”,假王是暂署的、非正式受命的王,假王与王有同样的权利,地位亦相同,但是无继承权。只不过,吴广这个假王并没有当多长时间,在围攻荥阳时,由于与部下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了他。吴广没有死在敌人的手里,反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蹊跷的是,陈胜竟然对于吴广的死不闻不问,反而封杀人凶手田臧为令尹、上将,不由不使人怀疑,吴广的死与陈胜有关。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吴广也被封为“假王”了。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仅仅坚持了180多天的农民起义,我从以下三个层面辩证地理性的予以解读,写的不当之处,请大家文明吐糟。

第一,陈胜吴广的真实身份值得质疑。

准确地讲,陈胜吴广与900名戍卒就是一群名副其实的建筑队,陈胜吴广就是包工头兼队长,要带领他们去做给政府做义务工。可走到大泽乡时老天连降大雨,延迟了行期,于是就号召这900人起事了。从他们打出了扶苏与楚国名将项燕政治招牌看,从他们有组织有策划有口号的情境分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套组合拳的打法,说明陈胜吴广绝非一般的平民或奴隶,如此有政治头脑掌握天下大势,起事后又大封诸王,陈胜吴广最其码是楚国没落贵族成员,虽然司马迁与史书没有记载。



第二,起义的“借口”漏洞百出不经推敲。

这一点最明显最不可思义。尤其是司马迁以讹写讹更令人费解。“失期当斩”。按照秦国当时的法律(秦律),象陈胜吴广这样因老天下雨阻断交通的自然原因贻误行程是不被处斩的,且受惩罚也很轻,只需在当地蕲县的县令那儿开具个相关证明交给渔阳县县令转上即可。不知为何,包工头陈胜吴广如此“熟知”大秦律法,“误期皆斩”好象提前查资料背好的,司马迁也跟着囫囵写之,令人不解。要么陈胜吴广当时起事另有隐情,要么是司马迁为了“抹黑”秦始皇而留下的春秋笔法破绽。凡正仅从《史记》看,陈胜吴广起义的理由很勉强甚至根本站不住脚。



第三,陈胜吴广被自己人斩杀死法较惨。

这一点没有任何疑义。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震动,尤其那些已被镇压了的六国旧贵族复辟势力诸如项梁项羽叔侄等蠢蠢欲动席卷全国,尤其是18岁的项羽就杀了当地郡守造反。陈胜在半年内封了许多个王,吴广为假王。然后随着队伍声势的壮大,然后随着战事的发展,起义军开始内讧勾心斗角。吴广被部将田藏杀于荥阳大战之阵前,然后田藏提着吴广的人头去见陈胜,陈胜不但不责罚,还表扬了田藏。陈胜死的更惨,在战败后仓皇逃亡的路上被自己的车夫庄贾一刀砍死在车上,然后庄贾提着陈胜的人头星夜投奔彰邯请功领赏去了。


我本狂草人


首先一个集团不可能有两个完全平等的王,和天无二日一个道理,所以陈胜和吴广,一定只能有一个可以拍板的。而陈胜相对吴广,应该是组织力、号召力更胜一筹,所以陈胜是张楚王,而吴广只是都尉。但是吴广这个副手,相比其他人地位也明显不同。张楚是按照楚国的建制,楚国国王以下的一把手是令尹,二把手是柱国(司马);张楚也同样有柱国蔡赐,但是一开始没有设置令尹,而让吴广以都尉担任“假王”。

所谓“假王”,不是“假的王”;“假”通“借”,是“代理王”的意思。也就是说吴广实际上也是王,而且是可以代理陈胜的,说明其在张楚集团中,权势地位是非常高的,几乎可以和陈胜平起平坐了。之后吴广被派遣驻守荥阳。但是在张楚先锋周文被章邯击杀后,张楚军队节节败退;而荥阳将军田臧、李归等认为吴广不懂军事还瞎指挥,所以把吴广杀了。陈胜要依靠田臧守城,不但不怪罪,反而封田臧为令尹。


林屋公子


陈胜有极强的野心和欲望——亦即平时挂在嘴边的“鸿鹄之志”,称王是必然的。大泽乡起事之初他就开始散播“陈胜王”的噱头,只是碍于900个粉丝的残酷现状无法落实,才自封了个将军。

后来路转粉的多了,陈胜就按捺不住,在拿下“大城市”陈县后召集“三老、豪杰”议事。这帮人可不是一块种地的小伙伴,看得出他想要什么,纷纷大拍马屁撺掇他称王,陈胜客气都没客气就一屁股坐了上去。

吴广是陈胜撺掇起来的,他和陈胜一样是戍边队伍的屯长,而且人缘不错,陈胜想成事就必须拉拢。但吴广的胆子没陈胜大,找人算了一卦才放心折腾,最后当了陈将军的都尉,俩人一开始就分出了主次。陈胜称王后封吴广为“假王”,依然低着一级。

陈胜把权力看得很重,不允许任何人和他比肩。部下武臣自封赵王他气得要杀人全家,葛婴在不知情中拥立襄强他也零容忍。就是魏王咎,也是在周巿的鼎力支持下,使者来回跑了5趟才勉强答应。这种情况下吴广称“真王”是没好果子吃的——就连“假王”他都无福消受,不久便被部下田臧杀了。陈胜听说后,似乎也并不在意。


路卫兵


秦末陈胜、吴广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翻开历史资料纵观这场大起义,基本是陈胜为主,吴广为辅的结构,所以起义攻下城池建功立业时,陈胜称王,而吴广作为重要的辅佐者被陈胜封了假王(代理王的意思)。

起义队伍中有两个魏国贵族后裔,当过地方小吏,有点文化,他们建议立六国后代为王,但陈胜拒绝建议,决定建立农民政权,自立为王,定国号“张楚”。

陈胜和吴广都是贫苦农民出身,公元前209年两人分别被征调去渔阳守卫,一行900多人,陈胜和吴广都被指派为屯长,也就是领队的小队长,这时的两人起点都是一样的。但陈胜在青年时代都公开表露过他的革命大志,他曾对一起佣耕的伙伴说:小小的燕雀儿,怎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呢!而吴广没有任何记载。

《史记》记载吴广起义后骄傲自大,虽拜为假王,但不会用兵,被部将斩首,他先于陈胜死去。

所以在大泽乡遇雨将误期时,是陈胜去找吴广,一起商量干出一番大事来来,按今天话说,陈胜是发起人,吴广是参与人。两人在动员900多个贫苦农民时使用的方法也奠定了陈胜后来称王的基础。

秦朝时的人们还是受宗教迷信思想比较深的,很相信“天命”和“鬼神”一说,所以陈胜、吴广发动贫苦农民利用了这一手段,陈胜、吴广在一块白布是写了“陈胜王”塞进鱼的肚子里,然后大家吃鱼时发现里面的布帛,感到奇怪,夜黑风高时吴广偷偷在附近装鬼叫: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在起义半年之后,被混进队伍里的敌人杀害,后葬在河南永城的芒砀山。

所以两人在起义前造的舆论就把陈胜推到了最高的位置,大楚兴,陈胜王也成为了起义军的口号流传,起义刚开始陈胜被推选为将军,吴广被推选为都尉,两人的级别已经被拉开,日后吴广也不可能和陈胜平起平坐称王。


图文绘历史


吴广也有封号的,叫假王。

在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时代,大家喜欢的,还是分封制,也就是分封很多王。只是这些王,会公推一个老大。大家都听老大的。

陈胜起义之后,封了很多王。有的是他的得力干将,有的是功臣,有的是六国贵族,也有的,是背叛他的人。陈胜除了封吴广为假王之外,还册封了燕王,赵王,魏王,韩王等。这些王,各自为战,有的名义上听陈胜的,实际上是平起平坐。

这个时候,大家还是不怎么接受郡县制的。陈胜最后,也是因为各路诸侯王,不怎么救他,看着他被章邯给灭了。

吴广这个人,当了假王后,有点傲娇,嚣张跋扈,但是却有不会统兵打仗,贻误战机,最后在荥阳前线,被部将田臧给杀了。田臧接过兵权,与章邯大战,结果兵败死了。

陈胜最后的家底,以及精锐,全部在这里伤亡殆尽,最终被自己的马夫,在都城给杀了。


三生有画


《史记》陈胜吴广起义是写在我们的教科书里的。吴广开始被封为都尉,后来在第三个月月中时被封为假王,是真的“假王”。按常理,那么多史学界专家或泰斗筛选审定的文章,应该是千锤百炼的。我等草民本不该忘议。然并卵,仅从司马迁笔下的陈述看,陈胜吴广起义的理由确有点荒唐或自相矛盾。

最最关键的,“失期当斩”是不准确的。



第一,《秦简》横空出世颠覆司马迁。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的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大批秦始皇时期的一千余牧秦简,记述了当时的秦朝的法律法规(秦律)。这是证实秦朝法律的第一个实物凭证,铁证如山。专家鉴定后皆曰真实珍贵。 那我们现在就拿陈胜吴广900戍卒因老天下大雨而误行期做个现身说法,是否说“只要是迟到就立刻全部被斩杀?”回答是:否。秦简中有篇《徭律》明确写道:如果迟迟不出发,惩罚二甲;迟到了三至五天不等,斥责;迟到十天以上,罚二甲;遇到天降大雨不能按期到达动工的,免除这次的工程项目。



第二,陈胜吴广最重处罚是“罚二甲”。

这里的“罚二甲”是啥个意思呢?答: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要征发两个人去当兵。因为秦朝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规定不能同时征发一个家庭中两个兵役,否则主管的县啬夫、尉及士吏都要受罚,让他们也受“罚二甲”——家出两个兵丁。由此可以推断出,所谓秦朝“严刑峻法”“苛政暴政”等等,都是汉朝以后的儒家们为抹黑法家或秦始皇而有意编造的故事。看看就明白,象陈胜吴广900人因大雨不能按期到达工地,这件事,按当时秦朝法律,最严重的处罚是三个领头的即陈胜吴广与一个带队将官,每家征发两个男丁去当兵(兵役),仅此而已。


书中有毒


大泽乡效应

陈胜吴广在因雨耽误行程,因此犯了秦法,得被杀头。但是又不想就这么白死了,所以商量一番之后,打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旗号起义造反,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巨幕。从而形成了大泽乡效应,使得秦朝快速的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号曰假王

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那么这个吴叔是谁呢?吴叔当然就是吴广。这个在《陈涉世家》开头写的清清楚楚。陈胜者,阳城人,字涉。吴广者,阳夏人,字叔。这里很明显就告诉后人,吴广也是一个王:假王。

大泽乡这件事主要就是陈涉在主导并且掌握大权,所以即使吴广号为了王,但是吴广被手下田臧杀了之后,就没有吴广的事情了。而且陈涉都没有杀掉田臧反而加封了他,这件事也不排除陈涉为了自家独大,除去最大竞争对手的这种说法。




《史记》中的名言很多,其中有多句就和陈涉有关,就来说说关于陈涉抱负的两句:一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都是陈涉说的,一个是小时候,一个是起义时。可见陈涉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但是关于吴广的志向,司马迁并没有提到,可见其并没有多大的志向,这就拉低了后人的印象分。

从《史记》的篇名《陈涉世家》来看,就知道在司马迁眼里面,吴广还不足以真正称王或者诸侯。而之所以给陈涉一个世家的名号,陈胜后代都没有,主要是因为念其是一个导火索罢了。后来基本上都是通过《史记》来了解先秦史,而明显《陈涉世家》中吴广只是一个配角。再放到整个史记中来看,吴广就更边缘化了,所以很多人只知道他们起义,不知道吴广也封了王。



这样一综合下来,不去看史记的,就还真有部分人不知道吴广其实还是有一个“假王”的名号的,只是被陈涉的光环“遮蔽了许多”而已,不然那起义的口号就不是“大楚兴,陈胜王”了,而是“陈胜吴广王”了。


淡看天上月


陈胜吴广的起义,一开始的造神运动,使用的就是“陈胜王”这个旗帜,这就决定了这个政权中陈胜的绝对领导地位,这是不可撼动的。



这就比如天平天国洪秀全金田起义,洪秀全是天父次子,上帝派来拯救人间的,谁能比他高贵呢?谁能在精神层面上代替他成为领袖呢?

所以从起义队伍的精神核心来看,陈胜不可取代,吴广称王所能获得的拥戴就有限。

其次,吴广在张楚政权中,是以都尉履“假王”职,这是实际意义上陈胜之下的二把手,权力并不小。

第三,起义之后进行内部分裂,这种情况他不是不可以做,但是做了之后难免要自取灭亡。毕竟这时候秦还没有推翻,搞内讧没有意义,吴广也不至于这么目光短浅。

我们看张楚政权,后期部将们纷纷拥兵自重,割据地方,武臣自立为赵王,韩广自立为燕王,他们这么干了,然而结果呢?张楚四分五裂,最终这些人一一被歼灭,没有谁得到了胜利果实,所有人都是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