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青春,多麼美好充滿朝氣的兩個字;成長,多麼勵志有力量的詞語。

從小到大,我們看到的那些被冠以青春之名的事物,都給大眾傳遞著一個共同的信息:青春稍縱即逝,芳華不復存在,如果能重返18歲,一定會讓自己不留遺憾。但事實上,所有人都有勇氣義無反顧地重拾過去,直面自己最真實的青春嗎?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在沒有看《狗十三》這部電影前,小編覺得大部分的國產青春片大概永遠也跳脫不出“早戀墮胎、打架撕逼、離家出走“怪圈了吧!直到在北京的深冬看完這部電影后,才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是李玩。直到現在,即使我們義憤填膺,敢於言真,可走出電影院,我們依然只能做長大後的李玩。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塵封五年見真容

它非比尋常卻照亮現實

電影《狗十三》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靜林、智一桐、曹馨月等人主演,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李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

《狗十三》這個簡單接地氣的名字真的很難和青春聯想在一起,但就是這個“狗,和一個十三歲女孩”的簡單故事,真實又刻骨銘心的展現了大多數人成長曆程中最普遍最無奈的經歷。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早在五年前,導演曹保平就已經將這部電影製作完成,直到2018年12月7日,《狗十三》終於等到了在中國全國上映的那一天。塵封五年,《狗十三》歷久彌新,就像青春再苦澀再隱忍,它都是每個人成長路程上必經的一小段路。




它並沒有因為歲月而消逝,反而以平淡又殘酷的家庭瑣事刺激著每位觀眾的情感神經,更獲得了無數業內人士的“團贊”,並在豆瓣上獲得了8.4分的超高評分。毫不誇張的說,這部電影絕對稱得上的是年度十佳,近幾年中國最好的成長類電影沒有之一,倒不是說它把青春描繪的多令人嚮往,相反,有網友看完電影后評價:這部電影如果你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運……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狗十三》看似青春片,實則是超越了青春片的“另類”青春片,它所思考的社會意義遠遠不止青春。它讓人看到了在中國式教育下成長的無奈與心酸,更深層次的披露了如今依然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人性的根源所在、隔代教育的弊端、所謂的成人世界觀等等,所有的一切無不讓人感慨,被迫式成長就是也許我們倔強回擊過,但最後我們都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就像片中正處於十三歲青春成長期的主人公李玩,為了找到不慎走失的寵物狗愛因斯坦,激動的和爸爸頂嘴,不顧爺爺奶奶和表姐的勸阻,也聽不去半個字的安慰,大半夜的走街串巷一遍遍喊著愛因斯坦的名字,李玩的堅定與執著可以說是讓整個家炸開了鍋,然而到故事的最後,李玩在親朋好友的飯桌上,決絕的嚥下叔叔夾過來的狗肉時,那一刻,李玩以最不值得開心的方式長大了。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迴歸我們的十三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衝刺中考的日子,父母以愛之名下達的所有命令都只有馬上接受和慢慢接受兩種選擇,記得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快點長大,被問到為什麼時,只是因為那樣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了,無限次被妥協的我們天真的以為只有成年人才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作為學生成績還算不錯的李玩來說,就連在學習這件事上,選擇自己喜歡的物理小組都是一種錯,明明興趣小組就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小組,可是老師和爸爸都認為李玩的英語成績不理想,所以就應該參加英語小組補習,把整體分數提高,還有機會直接保送高中。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讓李玩親自下這個並不自願的決定呢,當最後爸爸生氣的搶過李玩手中的筆在小組名單上簽字時,我想起了之前網上特別流行的一句話,“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選擇叫你爸覺得你該選擇,還有一種牛奶叫你奶奶覺得你該喝,即使李玩從小對牛奶過敏,奶奶依然不忘每天塞給李玩一碗牛奶,直到李玩咽不下去強行吐出來。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青春就是與父母的一場博弈

結局早已內定只是我們不想放棄

十三歲的我們,正是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眼裡只有喜歡和不喜歡、黑與白,哪裡懂得原來大人們的眼裡也有灰色的存在。較真的我們開始聲嘶力竭地與父母辯論,然而當我們據理力爭觸碰到父母心裡最害怕面對的真相時,我們最後的倔強也會在成年人蠻橫專制的粗暴手段下被逐漸泯滅。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狗十三》是一部特別適合與父母一同觀看的青春片,因為它真實地講述了每代人都可能面臨過的青春局,自己邁不過去的坎,自己最後的妥協,也同樣“代代相傳”,李玩最後也開啟了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在路上偶遇了到真正的愛因斯坦也不為所動,因為她知道,讓愛因斯坦遠離自己,也許就是保護它的最好方式。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可能等李玩身為人母后,也會在孩子與自己為敵時,用“打你是因為愛你”的方法來終結戰鬥。究其原因,只是因為,當時生活的社會環境就是如此,家庭教育的大勢所趨,狹隘封建的守舊思想終究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家庭裡的每一位成員。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小時候我們視若珍寶的東西,在大人眼裡看來不值一提。所以當爺爺不小心弄丟了愛因斯坦後,大人們也覺得沒什麼,不就是一條狗嘛,還能有人重要嗎?因為害怕李玩會生氣,所以家裡人一直沒有在第一時間告訴李玩,繼母還買了溜冰鞋送給李玩哄她開心。




等到最後李玩發現事情真相後,她真正生氣的點不在於爺爺弄丟了愛因斯言,而是為什麼狗丟了,家人都沒有出去找找看,反而一直用隱瞞的態度對待。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最後李玩“大鬧”一場後,繼母更是出了一個“好”主意,再買一隻差不多的小狗,告訴李玩找到狗了。當李玩發現並不是自己那一隻時,情緒再次爆發,從隱瞞到欺騙,成年人解決問題就只能用一個謊去圓另一個謊了嗎?承認錯誤似乎在當時的父母身上顯得格外難得。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甚至當全家人都十分入戲的將新的小狗視為“愛因斯坦”時,李玩的不管不顧和繼續對抗,讓爸爸第一次動手打了她,原因只是因為,該配合你演出的我卻視而不見,當爸爸那句“打你是因為愛你啊”脫口而出時,多麼熟悉的感覺,相信每個人都曾聽到這句話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過。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同樣的,李玩的繼母為其生下了小弟弟,家人的態度也一直都是“先別告訴她,等過段時間再說”,這一等就是兩年,李玩第一次見到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竟然是在弟弟兩歲生日的當天,你說可笑嗎?相比不被在意,更心痛的是的無休止的隱瞞和謊言。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李玩很喜歡的天文展覽,爸爸記錯了開展時間;李玩因為被迫選擇物理小組而沮喪,爸爸拿出一沓錢給李玩試圖和解;李玩喝酒被爸爸批評,卻在爸爸朋友的飯局上被要求敬酒;爸爸帶著李玩去見識真正的溜冰場,卻被告知場內的小男孩是自己的弟弟。




李玩與爸爸的相處之道,非常犀利的展示了那個時候我們和父母之間的“博弈”,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成年人輸不起,因為他們的世界裡,真心太難得,而對於孩子來說,當時的我們,真心是我們與世界為敵的唯一武器。







成長就是將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

每個人都這樣長大 但這並不值得開心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片中李玩的表姐堂堂,表姐和李玩的年齡相仿,也在同一所學校。每一次家庭戰爭爆發時期基本上都陪伴在李玩的身邊,她的反應與態度和李玩截然不同,有時候甚至會和長輩們一起“安慰”李玩,也許她就是父母眼中聽話懂事的好孩子,但這種“成長”來的太扎心了。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甚至當發現李玩搶了自己的男朋友時,表姐也是灑脫的一笑而過,這讓人開始覺得這一定是個有故事的表姐了,父母所希望看到的我們不就是這個樣子嗎?不哭不鬧不爭不搶,不管去到哪裡,既來之則安之。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還是那句話,道理我都懂,可是來日方長,成年後留給佛繫心態的時間太多了,青春期的我們,只想不管不顧的放肆哭笑,也許就在哪一個防不勝防被暴擊的瞬間,我們就毫無心理準備地長大了。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說不清李玩徹底成長是在哪一刻,當她第一次喝酒的時候……




到處尋找愛因斯坦的時候……




當爸爸那一巴掌打下去的時候;當李玩意識到自己和假的“愛因斯坦”同病相憐開始接受它的時候……



當假裝釋懷的接受弟弟並參加生日會的時候;當沉默不語的嚥下狗肉的時候;當第一次看到爸爸哭的時候。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每個人成長的那一刻,無論開心或是難過,都是帶著100分的感情色彩。

年輕時為了追星看一場演唱會,父母答應自己高考結束就獎勵門票,後來並沒有兌現,反而理所當然的表示就不講信用怎麼了。那年夏天,自己做暑期工用全部工資買了一張演唱會門票,從那以後,只要愛豆來開演唱會,我都會自己買票去看,也許這就是小時候說的,長大以後就有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任何事情了吧。

但有時候成長真的不是恍然大悟,也不是父母口中的“以後你就會知道我都是為了你好”,而是對某種希望徹底死心,從此只忠於自己,被迫式的成長路上從來都只容得下一個人。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回想起那些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又有誰不是像李玩一樣,在長輩們的輪番diss下,一次次被磨平稜角,慣性妥協。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直到最後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努力將自己的哭聲調成靜音。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在電影的最後,李玩在街上無視真正的愛因斯坦時,滿臉的不在乎和無所謂,轉頭便走進沒有人煙的巷子裡捂嘴痛哭,就像電影院的你我他,即使被這部電影無數次戳中淚點,也努力壓抑情感不讓自己哭出聲來,因為我們是成年人。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從消極入世到積極避世

用青春審視人性多樣化

雖然《狗十三》是一部以青春成長為主要題材的電影,但是從李玩的故事所折射開來的人性與社會話題更讓人感慨萬千。重組家庭帶給孩子隱形的傷痛,李玩的繼母想方設法哄她開心,都是為了能讓李玩接受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母所付出的心血,所體現的寬容大度,在她歇斯底里呵斥李玩爸爸將狗立馬送到狗肉店的那一刻徹底瓦解。




還好爸爸的內心深處對李玩仍有一絲疼惜,最後並沒有將狗送到狗肉店,而是送到了流浪狗基地,可是最終愛因斯坦也沒有熬過這一關,委屈的它選擇絕食而亡,就像李玩曾經選擇向一切反人類的操作反抗一樣。

當時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爺爺說李玩的名字是隨便起的,女孩子不用那麼多講究,但李玩弟弟的名字一定要仔細斟酌,雖然爺爺奶奶平時對李玩的寵愛毫不吝嗇,但在長輩的觀念裡,李玩弟弟的誕生,才是這個家最大的希望。




當弟弟生日那天,所有親戚簇擁著弟弟逗笑的那一瞬間,李玩的落寞又尷尬的背影在人群后顯得格格不入,身為姐姐的她,對這個小生命的到來,只有無條件的包容。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更讓人覺得如複製粘貼一樣真實的是,爺爺奶奶對小孫子的過度溺愛就是中國式隔代教育的真實寫照,李玩弟弟拿著撐衣杆對著爸爸媽媽揮舞,並稱他們為“老妖精”,父母不以為然,反而覺得別有一番樂趣。直到最後弟弟把奶奶的頭扎破,自己反而號啕大哭時,奶奶慌亂的安慰弟弟不要哭,連爸爸也過來哄弟弟,全程沒有一個人指出弟弟的不對並正確引導他。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看在眼裡的李玩實在受不了了,向爸爸表示應該讓弟弟向奶奶道歉,誰知爸爸卻不似當初解決李玩的事一樣對待這件事,說弟弟太小,不懂,李玩反被爸爸責罵一通,不知是誰規定了犯錯道不道歉還跟年齡有關係,又不知道是誰界定了“小”這個年齡階段。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大人世界的標準如此隨意,毫無準則,在原則性的問題上也可以輕易地推翻,我不知道這時候李玩的心裡是不是感到了深深的背叛,但可以肯定的是,當看到弟弟在溜冰場一邊被迫練習一邊哀求教練自己做不到時,所有觀眾都明白,弟弟很有可能會是第二個李玩,中國式教育的延續,當所有人都在關心你飛的高不高時,很少有人關心你飛的累不累。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同時,李玩爸爸飯局上“酒桌文化”,也讓李玩開始對這種令人作嘔的成熟感到無力,面對長輩批鬥李玩看的《時間簡史》是小孩子看的書,爸爸並沒有第一時間維護女兒,而是站在旁觀者角度目睹這一切。成年人的世界的確有很多無奈,但如果將成人化的圓滑世故和刻意恭維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諱親身示範,又何嘗不是一種間接的傷害。




三觀就像習慣一樣,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塑造完成,李玩該是經歷了多少次從振奮人心的嚮往到身心俱疲的妥協,最後才能在長輩們的眾目睽睽之下,嚥下面前那塊狗肉,那一瞬間,李玩嚥下的是自己的青春,是對過去的完結。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回憶起自己的青春往事,有開心,有幸福,有遺憾,有委屈,有不甘心,有被激發的各種情緒,是時候回頭看看真正的青春疼痛系列了,它才是我們的青春強調。


《狗十三》: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我們可以感慨,可以深思。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時刻銘記當時的我們內心深處的那種渴望,那種期望被認可被尊重被鼓勵的心情,如果有一天我們身為人父人母,能夠做的就是給予我們的下一代更多寬容與理解,讓“被迫式教育”不再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