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一段人狗情感之路碰撞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弊端!

一部電影可以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電影中可以反應出來一些東西,當然,這些題材必定是反映現實中的某種問題。當《狗十三》上映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大概又是一部青春傷痛題材的電影,或者就像是美國電影《忠犬八公》這樣的故事,主題大概就是不知人與人之間有真愛,而人與動物之間感情也更加動人。但是當走進電影院的時候,最開始大概就是小女生的心理,當身體逐漸長大,但是很明顯心理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長,但是叛逆期的到來,李玩最開始的人物設定似乎就是不同的。

狗十三:一段人狗情感之路碰撞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弊端!

當然在最開始的時候似乎一切都是稀疏平常的介紹,而李玩的表現糾結似乎也不過是像我們所有人一樣,有著屬於自己的心思,比如她選擇物理還是英語興趣班的時候,就好像我們當初是選擇文科還是理科一樣糾結,但是這時候電影的主題就體現出來了,李玩的父親與母親早早的離婚,造就了李玩比較孤獨的個性,平時李玩就是跟自己的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但是到底是隔代人,他們之間完全沒有共同語言,所以很多時候,李玩即使是吃著飯也會選擇到電視機旁邊。而李玩的父親替她決定選擇了英語班,就是那句我都是為了你好。

狗十三:一段人狗情感之路碰撞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弊端!

所以為了討李玩的歡心,他們給她帶來了一個小生命,一條看起來並不是那麼討人喜歡的小狗,當然在最開始的時候,李玩終究只是一個小孩子,總會對於這種小玩意有一種莫名的好感,但是李玩就是屬於叛逆期的典型少女,最開始自然是不接受的,所以即使小狗對於她有一種想要親近的感覺,她還是直接推開,但是在接受之後,小狗被她取名為“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成為了她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狗十三:一段人狗情感之路碰撞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弊端!

但是就好像所有的東西都是有期限的,所有的愛也都會結束,就像是李玩的本來完整的家庭一樣,即使她後來接受了新的一個不叫做愛因斯坦的愛因斯坦,即使她終於在父母以及爺爺奶奶的期盼之下活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但是她真正喜歡的東西也依舊在繼續。但是我們再次回到最初開始的時候,李玩不過是被爸爸當成一個為了你好的孩子,送了一個叫做愛因斯坦的家人到李玩的身邊,我為了你好,所以給你找了一個玩伴,但是也是這個本來該是好的事情,卻讓李玩再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失去。

狗十三:一段人狗情感之路碰撞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弊端!

在第一次愛因斯坦失去的時候,她寧願放棄自己身邊一直關心自己的人,也要去徹也的尋找,在大人的眼裡,或許只是因為李玩捨不得,只是捨不得那麼長時間的陪伴,他們以為之後的東西會被替代,就像李玩的父母離婚之後,很快爸爸又找來了一個新的媽媽,但是到底不是那個人。只是大人們覺得小孩子不懂事,他們在什麼時候,都是打著我為你好這樣一件事情,擅自做決定,就好像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懂事一樣,他們活成了父母期盼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快樂,而孩子也必然要長成那樣。

狗十三:一段人狗情感之路碰撞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弊端!

小編記得特別清楚地就是同學發表的一個朋友圈,裡面只是簡單地一句話,大人們總是埋怨小孩子挑食,並且說自己完全不挑食才可以很好的長這麼大,但是大人們真正不挑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選擇權在他們的手中,而他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只買自己喜歡的。“我為你好”,這部《狗十三》並不只是一段人狗情感之路,最深刻的就是揭露了那些被淹蓋住的中國傳統教育弊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