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青春,多么美好充满朝气的两个字;成长,多么励志有力量的词语。

从小到大,我们看到的那些被冠以青春之名的事物,都给大众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息:青春稍纵即逝,芳华不复存在,如果能重返18岁,一定会让自己不留遗憾。但事实上,所有人都有勇气义无反顾地重拾过去,直面自己最真实的青春吗?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在没有看《狗十三》这部电影前,小编觉得大部分的国产青春片大概永远也跳脱不出“早恋堕胎、打架撕逼、离家出走“怪圈了吧!直到在北京的深冬看完这部电影后,才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是李玩。直到现在,即使我们义愤填膺,敢于言真,可走出电影院,我们依然只能做长大后的李玩。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尘封五年见真容

它非比寻常却照亮现实

电影《狗十三》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静林、智一桐、曹馨月等人主演,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狗十三》这个简单接地气的名字真的很难和青春联想在一起,但就是这个“狗,和一个十三岁女孩”的简单故事,真实又刻骨铭心的展现了大多数人成长历程中最普遍最无奈的经历。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早在五年前,导演曹保平就已经将这部电影制作完成,直到2018年12月7日,《狗十三》终于等到了在中国全国上映的那一天。尘封五年,《狗十三》历久弥新,就像青春再苦涩再隐忍,它都是每个人成长路程上必经的一小段路。




它并没有因为岁月而消逝,反而以平淡又残酷的家庭琐事刺激着每位观众的情感神经,更获得了无数业内人士的“团赞”,并在豆瓣上获得了8.4分的超高评分。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绝对称得上的是年度十佳,近几年中国最好的成长类电影没有之一,倒不是说它把青春描绘的多令人向往,相反,有网友看完电影后评价:这部电影如果你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狗十三》看似青春片,实则是超越了青春片的“另类”青春片,它所思考的社会意义远远不止青春。它让人看到了在中国式教育下成长的无奈与心酸,更深层次的披露了如今依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性的根源所在、隔代教育的弊端、所谓的成人世界观等等,所有的一切无不让人感慨,被迫式成长就是也许我们倔强回击过,但最后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就像片中正处于十三岁青春成长期的主人公李玩,为了找到不慎走失的宠物狗爱因斯坦,激动的和爸爸顶嘴,不顾爷爷奶奶和表姐的劝阻,也听不去半个字的安慰,大半夜的走街串巷一遍遍喊着爱因斯坦的名字,李玩的坚定与执着可以说是让整个家炸开了锅,然而到故事的最后,李玩在亲朋好友的饭桌上,决绝的咽下叔叔夹过来的狗肉时,那一刻,李玩以最不值得开心的方式长大了。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回归我们的十三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冲刺中考的日子,父母以爱之名下达的所有命令都只有马上接受和慢慢接受两种选择,记得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快点长大,被问到为什么时,只是因为那样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无限次被妥协的我们天真的以为只有成年人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作为学生成绩还算不错的李玩来说,就连在学习这件事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物理小组都是一种错,明明兴趣小组就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可是老师和爸爸都认为李玩的英语成绩不理想,所以就应该参加英语小组补习,把整体分数提高,还有机会直接保送高中。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让李玩亲自下这个并不自愿的决定呢,当最后爸爸生气的抢过李玩手中的笔在小组名单上签字时,我想起了之前网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选择叫你爸觉得你该选择,还有一种牛奶叫你奶奶觉得你该喝,即使李玩从小对牛奶过敏,奶奶依然不忘每天塞给李玩一碗牛奶,直到李玩咽不下去强行吐出来。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青春就是与父母的一场博弈

结局早已内定只是我们不想放弃

十三岁的我们,正是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眼里只有喜欢和不喜欢、黑与白,哪里懂得原来大人们的眼里也有灰色的存在。较真的我们开始声嘶力竭地与父母辩论,然而当我们据理力争触碰到父母心里最害怕面对的真相时,我们最后的倔强也会在成年人蛮横专制的粗暴手段下被逐渐泯灭。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狗十三》是一部特别适合与父母一同观看的青春片,因为它真实地讲述了每代人都可能面临过的青春局,自己迈不过去的坎,自己最后的妥协,也同样“代代相传”,李玩最后也开启了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在路上偶遇了到真正的爱因斯坦也不为所动,因为她知道,让爱因斯坦远离自己,也许就是保护它的最好方式。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可能等李玩身为人母后,也会在孩子与自己为敌时,用“打你是因为爱你”的方法来终结战斗。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就是如此,家庭教育的大势所趋,狭隘封建的守旧思想终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小时候我们视若珍宝的东西,在大人眼里看来不值一提。所以当爷爷不小心弄丢了爱因斯坦后,大人们也觉得没什么,不就是一条狗嘛,还能有人重要吗?因为害怕李玩会生气,所以家里人一直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李玩,继母还买了溜冰鞋送给李玩哄她开心。




等到最后李玩发现事情真相后,她真正生气的点不在于爷爷弄丢了爱因斯言,而是为什么狗丢了,家人都没有出去找找看,反而一直用隐瞒的态度对待。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最后李玩“大闹”一场后,继母更是出了一个“好”主意,再买一只差不多的小狗,告诉李玩找到狗了。当李玩发现并不是自己那一只时,情绪再次爆发,从隐瞒到欺骗,成年人解决问题就只能用一个谎去圆另一个谎了吗?承认错误似乎在当时的父母身上显得格外难得。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甚至当全家人都十分入戏的将新的小狗视为“爱因斯坦”时,李玩的不管不顾和继续对抗,让爸爸第一次动手打了她,原因只是因为,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却视而不见,当爸爸那句“打你是因为爱你啊”脱口而出时,多么熟悉的感觉,相信每个人都曾听到这句话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过。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同样的,李玩的继母为其生下了小弟弟,家人的态度也一直都是“先别告诉她,等过段时间再说”,这一等就是两年,李玩第一次见到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竟然是在弟弟两岁生日的当天,你说可笑吗?相比不被在意,更心痛的是的无休止的隐瞒和谎言。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李玩很喜欢的天文展览,爸爸记错了开展时间;李玩因为被迫选择物理小组而沮丧,爸爸拿出一沓钱给李玩试图和解;李玩喝酒被爸爸批评,却在爸爸朋友的饭局上被要求敬酒;爸爸带着李玩去见识真正的溜冰场,却被告知场内的小男孩是自己的弟弟。




李玩与爸爸的相处之道,非常犀利的展示了那个时候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博弈”,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成年人输不起,因为他们的世界里,真心太难得,而对于孩子来说,当时的我们,真心是我们与世界为敌的唯一武器。







成长就是将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

每个人都这样长大 但这并不值得开心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片中李玩的表姐堂堂,表姐和李玩的年龄相仿,也在同一所学校。每一次家庭战争爆发时期基本上都陪伴在李玩的身边,她的反应与态度和李玩截然不同,有时候甚至会和长辈们一起“安慰”李玩,也许她就是父母眼中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这种“成长”来的太扎心了。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甚至当发现李玩抢了自己的男朋友时,表姐也是洒脱的一笑而过,这让人开始觉得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表姐了,父母所希望看到的我们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不哭不闹不争不抢,不管去到哪里,既来之则安之。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还是那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来日方长,成年后留给佛系心态的时间太多了,青春期的我们,只想不管不顾的放肆哭笑,也许就在哪一个防不胜防被暴击的瞬间,我们就毫无心理准备地长大了。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说不清李玩彻底成长是在哪一刻,当她第一次喝酒的时候……




到处寻找爱因斯坦的时候……




当爸爸那一巴掌打下去的时候;当李玩意识到自己和假的“爱因斯坦”同病相怜开始接受它的时候……



当假装释怀的接受弟弟并参加生日会的时候;当沉默不语的咽下狗肉的时候;当第一次看到爸爸哭的时候。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每个人成长的那一刻,无论开心或是难过,都是带着100分的感情色彩。

年轻时为了追星看一场演唱会,父母答应自己高考结束就奖励门票,后来并没有兑现,反而理所当然的表示就不讲信用怎么了。那年夏天,自己做暑期工用全部工资买了一张演唱会门票,从那以后,只要爱豆来开演唱会,我都会自己买票去看,也许这就是小时候说的,长大以后就有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了吧。

但有时候成长真的不是恍然大悟,也不是父母口中的“以后你就会知道我都是为了你好”,而是对某种希望彻底死心,从此只忠于自己,被迫式的成长路上从来都只容得下一个人。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回想起那些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又有谁不是像李玩一样,在长辈们的轮番diss下,一次次被磨平棱角,惯性妥协。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直到最后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努力将自己的哭声调成静音。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在电影的最后,李玩在街上无视真正的爱因斯坦时,满脸的不在乎和无所谓,转头便走进没有人烟的巷子里捂嘴痛哭,就像电影院的你我他,即使被这部电影无数次戳中泪点,也努力压抑情感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因为我们是成年人。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从消极入世到积极避世

用青春审视人性多样化

虽然《狗十三》是一部以青春成长为主要题材的电影,但是从李玩的故事所折射开来的人性与社会话题更让人感慨万千。重组家庭带给孩子隐形的伤痛,李玩的继母想方设法哄她开心,都是为了能让李玩接受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母所付出的心血,所体现的宽容大度,在她歇斯底里呵斥李玩爸爸将狗立马送到狗肉店的那一刻彻底瓦解。




还好爸爸的内心深处对李玩仍有一丝疼惜,最后并没有将狗送到狗肉店,而是送到了流浪狗基地,可是最终爱因斯坦也没有熬过这一关,委屈的它选择绝食而亡,就像李玩曾经选择向一切反人类的操作反抗一样。

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爷爷说李玩的名字是随便起的,女孩子不用那么多讲究,但李玩弟弟的名字一定要仔细斟酌,虽然爷爷奶奶平时对李玩的宠爱毫不吝啬,但在长辈的观念里,李玩弟弟的诞生,才是这个家最大的希望。




当弟弟生日那天,所有亲戚簇拥着弟弟逗笑的那一瞬间,李玩的落寞又尴尬的背影在人群后显得格格不入,身为姐姐的她,对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只有无条件的包容。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更让人觉得如复制粘贴一样真实的是,爷爷奶奶对小孙子的过度溺爱就是中国式隔代教育的真实写照,李玩弟弟拿着撑衣杆对着爸爸妈妈挥舞,并称他们为“老妖精”,父母不以为然,反而觉得别有一番乐趣。直到最后弟弟把奶奶的头扎破,自己反而号啕大哭时,奶奶慌乱的安慰弟弟不要哭,连爸爸也过来哄弟弟,全程没有一个人指出弟弟的不对并正确引导他。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看在眼里的李玩实在受不了了,向爸爸表示应该让弟弟向奶奶道歉,谁知爸爸却不似当初解决李玩的事一样对待这件事,说弟弟太小,不懂,李玩反被爸爸责骂一通,不知是谁规定了犯错道不道歉还跟年龄有关系,又不知道是谁界定了“小”这个年龄阶段。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大人世界的标准如此随意,毫无准则,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也可以轻易地推翻,我不知道这时候李玩的心里是不是感到了深深的背叛,但可以肯定的是,当看到弟弟在溜冰场一边被迫练习一边哀求教练自己做不到时,所有观众都明白,弟弟很有可能会是第二个李玩,中国式教育的延续,当所有人都在关心你飞的高不高时,很少有人关心你飞的累不累。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同时,李玩爸爸饭局上“酒桌文化”,也让李玩开始对这种令人作呕的成熟感到无力,面对长辈批斗李玩看的《时间简史》是小孩子看的书,爸爸并没有第一时间维护女儿,而是站在旁观者角度目睹这一切。成年人的世界的确有很多无奈,但如果将成人化的圆滑世故和刻意恭维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讳亲身示范,又何尝不是一种间接的伤害。




三观就像习惯一样,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塑造完成,李玩该是经历了多少次从振奋人心的向往到身心俱疲的妥协,最后才能在长辈们的众目睽睽之下,咽下面前那块狗肉,那一瞬间,李玩咽下的是自己的青春,是对过去的完结。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往事,有开心,有幸福,有遗憾,有委屈,有不甘心,有被激发的各种情绪,是时候回头看看真正的青春疼痛系列了,它才是我们的青春强调。


《狗十三》:青春抗争的意义,是拒绝成为我们不喜欢的人



我们可以感慨,可以深思。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时刻铭记当时的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渴望,那种期望被认可被尊重被鼓励的心情,如果有一天我们身为人父人母,能够做的就是给予我们的下一代更多宽容与理解,让“被迫式教育”不再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