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觀·德國|基民盟選出了新主席,她面前是默克爾的負面遺產

本文是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及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與澎湃新聞國際部合作推出的“同觀·德國”專欄的第25篇。12月7日,德國基民盟全國代表大會選出新主席卡倫鮑爾。德國媒體稱此次選舉是“理智獲得了勝利”,選擇人稱“小默克爾”的卡倫鮑爾無疑最有利於德國現任政府的穩定執政。果真如此嗎?

同观·德国|基民盟选出了新主席,她面前是默克尔的负面遗产

現任基民盟秘書長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成為基民盟新任黨主席。視覺中國 圖

12月7日,德國現任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正式卸任基民盟主席,在於漢堡召開的基民盟第31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與會的1001名黨員代表經過兩輪投票,選出現任基民盟秘書長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為新任黨主席。

對於卡倫鮑爾的當選,德國媒體直言“理智獲得了勝利”,因為選擇被稱為“小默克爾”的卡倫鮑爾無疑最有利於德國現任政府的穩定執政。政府首腦兼任政黨主席的好處顯而易見:這樣能把兩方面的權力集於一身,通過調和、統一黨派內部的不同意見使政府獲得最大可能的支持,從而保證執政的穩定性。這種做法也是基民盟的傳統。不僅默克爾本人曾多次強調這一點,基民盟歷任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和赫爾穆特·科爾也都認同這一點。只有1963年繼阿登納之後出任聯邦總理的路德維希·艾哈德明確反對這一原則,但他還是在上任三年之後“被迫”按照常規成為基民盟主席——當然艾哈德是否真正加入過基民盟,這至今仍是歷史學家案頭的未解之謎。

雖然此次基民盟主席選舉結果並未爆冷,德國政壇似乎躲過了短期內出現巨大震盪的風險,默克爾與深受其信任的卡倫鮑爾平穩合作、完成聯邦總理任期的可能性比較大,但基民盟的這場黨主席競選本身較之其結果更值得我們關注。

47年來首次“三馬爭槽”

今年10月,基民盟在黑森州議會選舉中再遭重挫之後,默克爾即宣佈不再競選連任黨主席。此舉在德國政壇引發巨大震動,誰將成為默克爾的繼任者?深受默克爾信任和支持的卡倫鮑爾與默克爾的舊日政治勁敵弗里德里希·默茨以及年輕的聯邦衛生部長延斯·施潘展開激烈競爭。一時間,有關“誰將成為默克爾接班人”的猜測、分析和報道幾乎佔據德國所有主要媒體的首頁。

有一名以上的候選人競選黨主席一職,這在基民盟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在47年前:1971年,時任聯邦議會聯盟黨黨團主席的萊納·巴策爾與時任萊法州州長的赫爾穆特·科爾競爭黨主席,並最終戰勝科爾。而這一次,不僅出現了三名候選人,而且旗鼓相當,競爭十分激烈,基民盟為此專門組織了8場地區大會,讓這三位候選人在基民盟黨員面前充分展現自我。聯邦議院議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支持默茨,聯邦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支持卡倫鮑爾……基民盟黨內的“政治大佬”們也開始站隊,為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搖旗吶喊。

黨派內部出現這樣激烈的競爭場面意味著什麼?這場歷時數週的激烈選戰揭示了基民盟內部的裂痕和麵對未來發展的茫然和分歧,這是漫長的默克爾時代留下的負面遺產。

在過去數年裡,社民黨曾多次批評基民盟已經淪為“總理競選團隊”,為獲取執政地位、政治權力而扼殺了黨員的政治能動性。然而在今年社民黨自己的黨主席更迭中,社民黨高層形成小團體,力保安德蕾亞·納勒斯,欲與之競爭的弗倫斯堡市長西蒙尼·朗伊被視為冒犯和挑釁的異類。在基民盟的姐妹黨基社盟內部,霍斯特·西霍弗和馬庫斯·索德多年來的明爭暗鬥也令許多黨員和競爭者非常反感。

與這些相比,基民盟這次的公開競選可謂是民主、陽光。而且這場競選極大地發動了黨員的政治熱情,僅北威州一地的地區大會就有4000多名黨員參加。競爭和政治爭論意味著更充分的民主。在默克爾擔任黨主席18年之後,在政黨陷入低迷困境之時,進行公開的黨內政治爭論、動員起黨員的政治熱情,無疑是有益的。

選舉背後的分歧難以彌合

但是在黨內的狂歡之後,必須清醒地面對不容樂觀的現實。在這次的競選中,卡倫鮑爾經歷了兩輪投票方才勝出,在第二輪投票中,僅以35票的微弱優勢險勝默茨。黨主席選戰雖已塵埃落定,但基民盟黨內的分歧不可能因此彌合。

反對基民盟“社會民主化”,支持經濟自由化,主張收緊政治避難政策,乃至提議修改德國《基本法》內有關庇護權條款,默茨的政治立場頗為保守。卡倫鮑爾雖然為了避免默克爾支持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了遣返有犯罪記錄的難民、加強安全政策等較為保守的主張,但總體而言仍是與默克爾一脈相承的中間派,因此她與默茨的政治立場存在重大差異。這兩位候選人之間的差異和白熱化競爭也就意味著他們兩人身後的政治陣營難以調和,並旗鼓相當。

基民盟目前的支持率十分低迷,在某些聯邦州甚至跌至20%以下。面對這樣的局面,這次黨主席選舉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政治權力之爭,而是基民盟未來之爭,可說是關乎基民盟這個老牌人民黨的成敗存亡。投票的黨員們當然很清楚這一點,因此這次競選中出現的政治爭論是非常嚴肅的,絕不會因為競選的結束而消散。可以預見,基民盟內部的政治爭議將持續下去,甚至可能愈演愈烈。

在當今德國政壇,包括基民盟在內的傳統建制性政黨普遍受到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AfD)的擠壓。在東部的某些地區,德國選擇黨已經儼然成為新興的人民黨,基民盟甚至不得不面對是否要與其聯合執政的嚴肅問題。

如何應對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迅速崛起,對抗民粹主義對傳統政治的侵蝕,這幾乎已經成為所有建制性政黨的一項核心任務。在這一次的競選中,默茨的觀點:“德國選擇黨的崛起並非必然,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其他政黨讓出了政治空間”,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為其大大加分。他認為,默克爾容忍了右翼民粹主義的發展,因為這是她居中政策的副作用,這樣的指責雖有偏激,但也不無道理。

無論如何,德國選民真正想要的並不是出言不遜的民粹主義政客,而是一個能回應民眾核心政治訴求的、有政治擔當的政府。在這個意義上,建制性政黨都必須放下情緒化的指責和貶低,從自身出發,尋找民粹主義問題的解決方案。現在,卡倫鮑爾就必須拿出基民盟的有效方案,才能真正坐穩黨主席的位置,這無疑是一項艱鉅而緊迫的任務。其實無論是誰當選黨主席,都必須面對這個挑戰,因為這正是基民盟的未來所繫。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