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在這個搶票都搶不到的時代,很難想象一場精心籌備的演唱會,座位竟然很空…

而辦這場演唱會的人,讓李志迷戀了40年,讓高曉松等人見一面就“感到特別幸福”,被李宗盛崇拜了一生。

他的第一張專輯是臺灣百佳唱片第一名。

豆瓣音樂他的專輯評分高達9.5分。

他就是臺灣音樂教父——羅大佑。

見到演唱會上空無幾人的蕭條,他尷尬又不失禮貌地說:

“你們來小巨蛋,從來沒那麼寬敞舒服過吧。”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空曠的演唱會現場)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網絡上曾有一個視頻:

一個非洲小夥和他的母親在二十年前得到一盤磁帶,其中有首中文歌是他母親的最愛。

後來母親去世,小夥問了許多人,卻沒有一個人知道歌曲的名字。

二十年後,小夥子開車載了一對臺灣情侶,突然在廣播中聽見熟悉的旋律,小夥問:

“你們知道這首歌叫什麼名字嗎?”那對情侶說:“《戀曲1990》,羅大佑的。”

小夥子一邊哼唱,一邊溼潤了眼眶。

遺忘,是現代人最擅長做的事情。

之前羅大佑上了許知遠的節目《十三邀》,談到這個時代:

我這種13年才出一張唱片的人,既快不了,也不覺得在快速的世界裡,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儘管在這個時代,他找不到位置,但是他也沒有打算去迎合時代,只是默默做好自己。

他不上綜藝撈金,也不寫一首不痛不癢的口水歌,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去打磨自己的作品,而一磨就是13年。

不瞭解他的人眼裡,他是個有著公鴨嗓的老男人,根本不像明星。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可是懂他的人,卻將他視為珍寶。

白巖松說羅大佑:他具有“一個人的兩個極端”,既是“搖滾的、哲學的、理性的”,“也是傷感的、脆弱的、柔情的”。

李志這樣定義他:

“羅大佑是我最尊敬的華語音樂家,在整個港臺音樂界,我認為歌手分兩種,一種是羅大佑,一種不是羅大佑”。

在李志和羅大佑合唱了《之乎者也》後,羅大佑的才華才再次被年輕人看到。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知之為知之 在乎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都曾經這麼說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都曾經這麼做

現在聽聽我們的青年他們在唱什麼

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麼做

剪刀等待之 清湯掛麵乎

尊師重道者 莫過如此也

眼睛睜一隻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 皆大歡喜也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觀者 你我 是也

羅大佑的思辨、哲理等特質,一直給音樂界帶來反思和進步。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為鍾情便是不朽

黑格爾曾說:“不愛音樂不配作人。雖然愛音樂,也只能稱半個人。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

羅大佑便是為音樂傾倒的人。

他坦言:

做醫生時面對的是生命,做音樂面對的也是生命。沒有音樂,生命沒有價值。生命存在,創作也便永不枯竭。

他天生一副公鴨嗓,唱歌並不好聽,卻因為熱愛毅然棄醫從藝。

但出走容易,成名卻很難。羅大佑帶著自己的作品,輾轉多處,卻沒有人看好他。

直到一家叫滾石的唱片公司,勉強地決定試用一下作品。

1984年,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橫空出世,意外火爆。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在情歌和校園民謠當道的時代,人們第一次知道,原來歌還可以用破嗓音呈現憤怒,詞還可以前衛無比地批判

轉眼少年變老,時代的洪流裡,羅大佑的深刻早已不適應流行樂壇,小眾的聽眾永遠只是小眾。

羅大佑並不會在低迷中沉淪,而是繼續他的深刻和思考。

直到遇見了電影《黃金時代》。

導演邀請他和林夕一起為電影打造音樂。

蕭紅掙脫束縛,獨特漂泊的一生,契合了他曾經棄醫從藝的經歷。精神的共鳴中,於是創作出了《只得一生》。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羅大佑唱到:

“一個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此生不朽。”

好的歌曲唱出來,往往不是一個個的曲調。

羅大佑使用三拍的節奏,給人以不停轉移之感,挑戰“前所未有的最低音”呈現主人公的人生淒涼,將蕭紅的悲情推向了高潮,也將自己的曲折一併流淌。

羅大佑感嘆著說:

“蕭紅是一個孤獨的作家,許鞍華是一個孤獨的導演,而我和林夕都是孤獨的音樂人。”

鍾情的都是孤獨的,為靈魂出走,往往需要擲上一個人全部的未來。

2015年《只得一生》榮獲了《十大華語金曲獎》,這一年羅大佑六十歲,讓這個世界忘記了他的皺紋。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守住理想不做時代的泡沫

羅大佑一生沒有不痛不癢的歌。

執著無畏,追問內心,是羅大佑音樂裡的核心。

他的歌迷說:“想要真正熟悉瞭解羅大佑,定要懷抱著廣闊的歷史觀。”

八十年代臺灣動盪,羅大佑寫了《亞細亞的孤兒》,銘記了臺灣的百年境遇: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看到這樣的歌詞終於知道——為什麼李宗盛說“你們的大哥是我,而我的大哥是羅大佑”。

終於知道為什麼高曉松在酒館裡,為羅大佑伴奏,心裡“特別幸福”。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2014年,羅大佑又應好友吳宇森之約,為史詩鉅著《太平輪》創作了《穿越漩渦》,再來書寫臺灣的歷史。

羅大佑與吳宇森是患難之交。相識之時他們都非常困頓,但二人痛飲一場,相互鼓勵,重新開始。

默契的朋友,對彼此的理解總是更加深刻。

1949年太平輪沉沒,創造了不亞於泰坦尼克號的生命悲劇。

吳宇森一直耿耿於懷。七十歲身患癌症,他終於下定決心用電影的形式,把這段歷史呈現出來。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羅大佑被電影感染,也被老友的生死悲壯感染。

他內心澎湃著生命隕落的悲壯,終於有了《穿越漩渦》的史詩演繹。

“不做點綴大時代波瀾壯闊的泡沫,不怕守住理想的寂寞,不在人海淪落、沉沒。”

羅大佑用從容、滄桑的聲線,與進行曲的激昂旋律緊密相扣,副歌採用大合唱的方式,氣勢磅礴地將歌曲和劇情推向了高潮。

戰爭與愛情,交錯出現,畫面時而唯美時而震撼。

驚濤駭浪吞噬著巨輪,如同大時代吞沒芸芸眾生,將一幅恢弘大氣的亂世圖景徐徐展開。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悲劇哀嘆,人生哀嘆,時代哀嘆。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這樣的歌曲,讓我們從世俗的煩惱中超脫出來,人生或會重新思考:

當戰亂遠去,我們擁有一切物質條件的優越,卻依然覺得被繁重的生活節奏擊潰的時候,像歌中唱的一樣,“耐得住命運的挑撥”,是多麼重要。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唱到深處,人性已經解圍

做音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著名的音樂家聶耳曾經說過:“不同的生活接觸,就能為不同的生活創作。”

羅大佑的歌曲就是多面的。他寫童年,寫光陰,也會寫歷史,會為思考一個問題,讓歌曲打磨十幾年才出道,也會因為一時想起即興而歌。

2018年7月神劇《我不是藥神》席捲熒屏,打動了羅大佑。

羅大佑在自己的微博裡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

“一直以來,有關人性的表達都不易。這部電影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良心”這個我們平常不會輕易提及的東西,一點一點地捧到我們面前來,讓我們無處可藏,但又讓我們開心地接受它。”

於是他用最短的時間寫下了一首名叫《夜是秋月明》的“神曲”。

這首歌裡,羅大佑用電子和模擬器材的對比,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快慢節奏,來描繪了一場“風花雪月”。

《夜是秋月明》承載在李煜的《虞美人》的基礎上,隨著羅大佑的歌唱,再現了不可思議的情緒。

“我想脫離,我想脫離……”

這個時代這樣吶喊:工作要做,房子要養,老人孩子也要照顧,不敢病,不敢休息,也不敢過分奢侈。

羅大佑告訴我們:

“歌曲必須為固執已久的人性解圍。它可能使我們在笑過、哭過之後,面對清風朗月,能繼續尋找自己的解藥。”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除了感情,音樂什麼都不是

走走停停,羅大佑半世飄搖,他停了下來。2012年女兒Gemma出生,初為人父,他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到臺北定居。

7月份發行《家3》的消息,知道的人同樣寥寥無幾。

但羅大佑卻平淡待之,迴歸的意義於他,似乎與是否受到大眾矚目無關。

曾經他說: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

  • 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
  • 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
  • 第三個家,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羅大佑小時候彈琴)

《家I》裡,是母親的無奈,父親“音樂能吃飽飯飯嗎”的質疑。

他唱到:“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我後來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家II》裡,他重新定義自己,結束音樂和醫生十四年的拔河,重新上路。

羅大佑說:“給我個溫暖的家庭,給我個燃燒的愛情,讓我這出門的背影,有個回到了家的心情。”

《家III》裡,羅大佑做了父親,封面三個人一起走過,他找到了家,有了家。

“給我個溫暖的滿懷著溫暖的,彼此關照的家庭,讓兄弟姐妹懷抱父母慈祥的愛,依然成長在心靈”。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逃離的,渴望的,理解的家,三段歌,三段人生,最後羅大佑完成了自己。

他真誠地說:

“人生中的記憶,不外乎久別重逢的老同學、回憶中的家鄉、兄弟姐妹互相依靠的溫暖家庭,這都是漂泊之人的家……”“家是最小、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人類組織結構單位。心中有家,你跟任何地方的人溝通,都可以瞬間完成。”

“除了感情以外,音樂什麼都不是。”

30年來,“音樂教父”羅大佑的20首經典歌曲,你聽過幾首?

羅大佑曾說:人生要活兩回。

第一回,少年不識愁滋味。

第二回,老大徒傷悲。

羅大佑的音樂,亦是要聽兩回,年少喜歡曲調,老去方理解曲詞間的滄桑。

當《童年》退去,我們《穿越漩渦》,再細數著《光陰的故事》,人生皆成了《無言的歌》。

《只得一生》感嘆:《夜是秋月明》,人成曲中人。

今天的專欄,就到這裡,喜歡專欄,請在文末右下角為有書點贊!

最美的聲音,最好的故事:明天我們將帶給大家一位風靡大陸的男音樂人,我們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