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对外战争胜少于败,宋对外战争胜多败少。为什么认为唐强宋弱?

伟大的安格斯


首先,唐朝中前期,基本都是进攻战役。深入边疆地区,而宋军绝大部分都是防御战。进攻的难度,肯定是要超过防御,而远离首都,深入边疆作战,则更加加剧了这种难度。另外就是,宋军失利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战斗太少。以元朝最后灭亡宋朝来说。

从1268年,元军开始围攻襄樊,一直到1273年襄樊失守。随后元军南下长江,元军征服整个长江以南,南宋国土的整个过程当中,就几乎再也没有正经战斗了。元军一路马不停蹄,追赶南宋小朝廷,一直到崖山,才有了1次正经战斗。

简单说,比如唐朝灭高句丽,失败了很多次中等战斗,但是在几次大决战当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一举灭亡高句丽。如此单从胜败次数看,唐军失败次数多,但是,战果巨大,一举灭亡对手。

而宋朝是挨打次数多,别人打自己,自己抗住了打,没有被打死,那就是一场胜利。关键是宋军极少出现,唐朝那种汗快淋漓的大型歼灭战。最后,就是宋军绝大部分战斗都是在国内守卫挨打。

而唐军很多失败是在远征塞外的时候发生的。另外,安史之乱这样的唐军之间的内战,也造成了唐军很多失败战例。


深度军事


这个说法来自于一篇网文《99%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这篇文章提到唐朝对外胜率55%,宋朝胜率为70%,因此有人认为宋朝比较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可信。

我们仔细看宋朝的对外战争,会发现,宋朝的胜利一般都是小规模击溃战,或者是防御战,不是歼灭战。击溃和防御很容易,打退了对方就算赢,可能对方才死了几十个人,而你自己付出的代价还要超出对方。

从统计上看,宋军在对外战争上胜的次数要比输的多,区别在于,胜百场仅斩敌千百人,输一阵百万人亡。宋军确实经常打胜仗,有统计宋军御外敌之战有六百几十场,其中六百次是防御作战,宋军不动如山,斩敌20,自损800,敌军羞愧而去,宋军上报大胜。其他几十场是纯粹的战败,自行崩溃,损兵数万数十万。

由于唐末武将乱国的教训,宋朝以文制武,发展了文官制度,构建一个超稳定的人文社会。宋代无论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十分突出,“四大发明”有三个出现在宋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抑制商业的朝代,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造加工工厂。造船、火器、造纸、印刷、织布、烧窑等工厂比比皆是。

宋朝的工商发达,经济规模庞大,百姓酷爱奢靡消费,催生了一个绚丽的帝国,照耀着整个亚洲,硬实力很一般,但软实力杠杠的。

宋太祖听到这话,一定大哭:知我者本文作者也!

那么,宋朝很强么?

当然不是,宋朝具有强大的软实力,但有点软过头了。历朝历代,没有武功,哪有文治?没有武备,经济再繁荣、文化再灿烂,也会被别人攫取。宋朝领军的文官,很多也是知兵的,并非课本上讲的文官集团都是软蛋,不懂战争的叶公。他们只是不会打胜仗而已。

宋朝的禁军,相当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训的野战军。是一支装备精良,演武杨威,特别养眼,每次上元节灯会,禁军的阅兵和演习都完美无缺,给人深刻印象,因而特别受百姓拥戴的军队。宋朝各地军州,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级市,置有禁军2000人,规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步兵团,战时可留守500,出战1500名战兵,再配备辅兵和厢军参战,规模可扩充至一个步兵师。

北宋时期的捧日军,是具装重骑兵,禁军四大主力之一,驻守京师,所有官兵均一米八以上,装备精良军服华丽,俊俏异常,是宋人的自豪,每次亮相都引来无数欢呼,每次金明池演武都能勇得第一。后来他们上了战场露了馅,被白山黑水的野人,以及塞北河套的蛮子,摁地上摩擦。

宋代禁军的战兵,武器装备配备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有最好最坚固的铠甲,最犀利的弩箭,最锋利的斩马刀等等,总价200贯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贯等于1000文铜元,200贯是20万铜钱,西门庆内时候的宋朝铜元跟现在美元没啥区别,是硬通货,一文钱能买好几个烧饼。20万文铜钱,至少相当于现在40万人民币,这可能要比现在美国军队的单兵武器和装具值钱多了。宋朝的武装力量,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唯一缺点是不会打胜仗。


科罗廖夫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你解答,唐王朝在过去一千年里,被史学家公认为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和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中国奴隶制王朝的巅峰是西周),并不是空穴来风。如果你有耐心看,那我就有耐心写。

第一,唐朝与宋朝的版图对比


由于中国古代并没有疆域这个概念 ,而是提出了江河所照,日月所至,皆为汉土的说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话虽如此,但你实际能控制领土还是与国力的强弱有关,而中原朝廷对传统的汉地和边远地区的控制力又有强弱的不同。从628年开始,李靖的军队进入蒙古高原,6支唐军合力消灭了的东突厥。之后10年內,唐朝击败了青海的吐谷浑和西域的高昌诸国,目的是打通河西走廊,恢复汉朝的丝绸之路。李唐版图极盛时是663年左右,另一说是669年。663年,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击破了桀骜不驯的突厥系铁勒九姓部落10万余人,此前,唐朝名将苏定方的军队已经进入中亚,消灭了西突厥,回鹘诸部对唐臣服,此时,唐军的足迹已经到达咸海,

史称,自波斯湾以东,葱岭以西,俱为唐土。而669年,李勣终于消灭了自南北朝以来就威胁中原的强敌扶余政权高句丽和另外的百济,刘仁轨击退倭奴的援军,唐军的版图也进入到朝鲜半岛中部,这是因为唐朝试图恢复汉武帝时期的4个郡来管理朝鲜。此时唐朝的版图,东到朝鲜中部,北越俄罗斯贝加尔湖,西到哈萨克斯坦的咸海,李白就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疆域的南部也到达了越南北部,而西南部进入到了今天云南的东部(当时云南地区尚没有出现强大的南诏,因为洱海附近的六诏内斗,无法抗衡唐军),唐朝极盛时总面积约1237万平方公里。晚唐时期,国力衰微,国内节度使争霸,外部吐蕃与回鹘趁机连续入侵唐朝,唐的版图已经基本缩回汉地,但是河西走廊(甘肃)和辽东,以及越南北部依然保有。北宋的全盛时期,版图只有32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疆域范围北上不出河北,南下不出两广,北宋建国前,中原王朝依托的幽云地区(长城)已经落入辽人手中,辽东也在五代时期被辽国夺取。云南和贵州西南部被大理占据。宋朝前期多次出动主力与辽军作战争夺土地,但都被辽国的骑兵围歼 宋太宗在高粱河之战受伤,后来旧伤复发而死,之后宋朝在100多年里没有进行扩张。宋徽宗时期,北宋西征达到青海地区,开拓河煌三千里,准备围歼西夏,但不久之后,北宋被金国灭亡。南宋王朝进一步退到淮河以南,疆域狭小,远小于晚唐,甚至连正统地位都被女真金国所挑战(古代认为占据中原者为中国正统,而南宋已退到淮河以南)。我的对比,是唐朝极盛时比北宋极盛时,晚唐与南宋版图对比。

第二,主要对手的对比

唐朝时期,1、突厥系的对手,主要有4个。东突厥虽然衰落到不复当年,但东突厥的骑兵依然可以从蒙古高原劫掠到渭水流域和河东地区,可见突厥汗国依然是个强敌,东突厥灭亡后,西突厥依然是中亚的霸主,与唐军缠斗了数十年才被苏定方所灭。薛延陀汗国也是突厥的一个分支,部众有数十万之多,以骁勇著称,纠结了其他部落割裂北疆,但被李绩所灭。后突厥汗国是武则天执政时(唐高宗因病丧失了执政力)崛起的,武则天出于配置党羽的目的打压李唐旧将,对外镇压突厥贵族,激起突厥的反叛,他们夺回蒙古高原,直到数十年后唐玄宗与回鹘合兵才消灭后突厥汗国。2、高句丽。这个国家占据朝鲜中北部与中国东北以及辽东地区,实力强大,从南北朝以来(383-589)到689年间 ,中原都无法消灭高句丽,隋炀帝出兵百万,结果损兵折将,导致隋朝衰落而被农民军灭掉。3、青藏高原的吐蕃汗国号称控甲40万 但实际应有骑兵10万以上,唐时的吐蕃并非宋时的吐蕃诸部可比。史称,唐时吐蕃之强,东掠剑南(四川),西威天竺(印度),北摄安西(新疆),南越尼泊尔。唐与吐蕃战争不断,总体上唐军保持着优势,但双方伤亡都巨大,吐蕃是唐的强敌 自身实力强大,又利用青藏高原居高临下的优势吞并青海地区,与唐缠斗,双方两败俱伤。而从唐朝内乱之后,吐蕃长期蚕食唐朝疆域,最后扩张过度,又遭到唐军的激烈抵抗,在9世纪终于瓦解为吐蕃诸部。4强敌南诏,白族的祖先建立的西南强国,南诏起初弱小,是洱海的小部落,借唐朝的军事和物资力量统一了云南中部,但后来反唐而依附吐蕃,并依据云南险要,击溃唐军进攻的主力,并趁机吞并云南东部和贵州,四川部分地区,晚唐时期,南诏的军队多次进攻到成都地区,成为西南大国。

北宋的主要敌人则主要是辽,西夏与后来的金国。1辽国控甲数十万,占据着蒙古高原和幽云,其版图东达库页岛,西到中亚,2倍于宋,辽国人是契丹建立的政权,契丹人在唐朝时期本来是臣服于唐 的游牧民族,只在武则天时期多次反抗武则天统治,并大败唐军进攻河北,后来被王忠嗣所败 退回关外放牧,之后一直臣服于唐100余年。唐朝灭亡后,辽国建立者一直自认为自己才是唐朝的继承者而不是宋朝,辽太祖曾说,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可见辽人受到唐朝文化影响之深。辽是北宋最强的敌人,在辽宋战争中,宋军缺马,据说北宋全国骑兵不超过5万人,与辽军接触只能击溃战而不能合围其军,与此相比,唐朝消灭游牧民族大多依靠锐利的骑兵,因此宋军与辽作战虽然胜得多但无法消灭辽军,而等到辽军主力重新集结就会立刻反扑,大破宋军。2西夏国的建立者是党项羌的李元昊,党项羌原先也是臣服于唐朝的游牧民族,在唐末时期,党项羌的首领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州军节度使,赐李姓,夏州军静观五代十国内斗而保存实力,后来又臣服于宋,实际上控制着河套地区。但宋真宗以后,天下承平日久,加之宋朝重文轻武,宋军几不能战 ,被党项羌人轻视。宋仁宗时期,李元昊野心勃勃终于反叛,不再接受宋朝号令,自立成国。西夏建国时,先后歼灭了来攻夏的宋军10余万人,北宋举国震恐,西夏依靠骑兵之利围歼宋军的步兵,比比皆是。西夏占据了唐朝时期的河西走廊,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完全断绝,而河套地区则是中原王朝历代都依赖的产马地,失去河套地区后, 宋朝国内能够产马的地方极少,只能通过贸易与辽人、夏人换马。3金国是女真建立的国家,也是灭北宋的国家,据说女真族起兵时只有2500人,后来逐步壮大,12年间,先后消灭了辽与北宋。特别是灭宋时,金军只有9万人,而宋军号称着百万,但金国人攻破太原后,抗金的宋军基本上一触即溃,金军从河东和山东撕开两条口子,一直攻到北宋国都汴京。宋徽宗从民间搜刮少女和妇女送给金国人糟蹋,但最终国家还是被金国所灭。宋徽宗的公主和妃嫔都沦为野蛮民族的性奴隶,饱受摧残,宋徽宗本人也病死在了北方。泱泱大宋,强干弱枝。

第三,唐与宋对周边的影响力对比

唐朝时期,周围的游牧民族大多都收到唐朝文化影响,例如南诏与吐蕃。周边的国家如新罗,日本也是唐文化的继承者,在今天的日本依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仿唐代建筑,而且唐朝在军事,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影响着周围地区,这是唐朝文化开放,包容的体现。即便唐朝灭亡后,辽国依然遵循着唐制,并以中华的身份对其他的国家进行文化输出 这一点远比宋朝显著 以至于今日,俄罗斯,乌克兰都称中国为契丹。北宋王朝在经济和科技水平上超过了前代许多,但在军事和文化影响力要上弱得多,辽认为自己是正统而与北宋对峙。北宋的精神文化面貌是守內而虚外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而不是包容而博大,因此宋朝文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小得多,因为地理原因,北宋与欧洲和中亚的交流机会也要小得多。日本在唐朝时期,曾经通过朝鲜半岛与唐朝联系,而北宋时,由于辽东被辽国攻陷,因此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只能通过更远的海路,所以中日文化交流机会也在减少。在经济上,北宋超过了唐,也超过了后世的元,这是一个富裕的朝代,北宋为减少战争,对西夏与辽国都给予岁币和绢,而西夏又对辽国称臣却不对宋称臣。


历史的荒野


所谓宋朝对外战争高胜率,一句话就解释了——高胜率来自于高挨打率。

因为整个宋朝历史上,几乎很少有主动出击的情况,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挨打的地位,防御战自然胜多败少,如果防御战都是胜少败多的话宋朝早就亡国了。而唐朝则一直是主动出击,唐朝对外战争最有名的一次败仗是怛罗斯之战,在中亚怛罗斯,与数倍于唐军的阿拉伯帝国军队遭遇,唐军最终杀伤了数倍于己的阿拉伯军队后败退,阿拉伯帝国惨胜。但阿拉伯帝国从此对唐军恐怖的战斗力心有余悸,再也没有向东方扩张的念头。


唐朝与敌军开战,在新疆以西,在河西走廊,在辽东雪原,在蒙古大漠,一路扩张最终打下了几乎半个亚洲,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版图。

而宋朝与敌军开战,在山西河北,在宁夏陕西,到了南宋更惨,直接沿着长江打拉锯战,一直被敌人的刺刀顶着鼻子生存。偶尔雄起一把,无论是高粱河大战还是开禧北伐,无不以惨败告终。所以宋朝即使在极盛的时候,面积也不到衰败的唐朝的三分之一。

唐朝的皇帝,被周围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圣旨一下四方的藩国纷纷出兵随从征讨。而宋朝的皇帝,对金元皇帝称臣纳贡,徽钦二帝被抓到五国城给金国皇帝牵马坠蹬,真是窝囊死了。

这样的王朝,说他对外打仗胜多败少,有什么意义呢?


小约翰


这个道理,其实好比足球场上的胜负,不能单纯靠数字加减来定:如果足球场上,靠比拼对方射门数与控球率来判定输赢,那比赛就荒唐了。战争的道理也一样。

谁强谁弱,不单看的是胜负数字,更是战争的后果,造就的强弱态势!

一场胜利,彻底解除敌人威胁,甚至打出十年百年的和平,这才是真正强者的价值。如果单纯只是被动抵抗,甚至是胡乱指挥,哪怕账面上胜利再多,也是白白流血牺牲!

为什么说唐强宋弱,因为唐朝正是前者,宋朝却是后者。

唐朝强在哪?不止强在强大的军事体制,高精尖的装备与凶悍战力,更强在自身的战略决策体制上,终唐一世,无论初唐盛唐还是中晚唐,绝大多数时间担负唐朝高层军事决策的,都是专业军事人员,所以越到关键时刻,越能做出犀利准确的战略判断!

所以我们看唐朝的战争,真正的印象,除了摧枯拉朽的胜利,就是立竿见影的后果。几乎所有的胜利,都是在最正确的时间地点发动,不但给敌人惨重打击,更从此形成绝对优势的战略态势,确保强者身份与持久和平。

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灭突厥,对比汉朝战匈奴,唐朝解决突厥问题,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贞观元年时还被人兵临城下,三年后就漂亮翻盘,抓住敌人最混乱时果断出击,

战就将整个东突厥打灭,漂亮席卷漠北草原。这种果断的战略抉择和精准判断,尽显强者之风。

而且和其他王朝被动应对不同,唐朝的军事抉择,大有先发制人风格,对周边潜在的军事威胁,始终保有极强的嗅觉,哪个政权具有较大上升空间,立刻及时作出应对,果断出手将其拍下去,甚至为这个目标,可以毫不犹豫上马大战,比如对付高句丽,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终于灭掉这潜在威胁,又比如对日本,日本刚露出点狼子野心,唐朝舰队立刻跨海扑来,在白江逮住一通狠揍,揍得欺软怕硬的日本对中国服帖千年!

而且哪怕在战事中,唐朝遭遇挫折,甚至处于不利局面,唐朝也依然擅长迅速修正思路,第一时间确定最正确应对,特别是对吐蕃战争,在开初遭到挫折时,唐朝更改的,是安西和河西两个战场上的应对方案,特别是在河西走廊,针对吐蕃的骑兵作战,迅速转型为积极防御的堡垒战,顺利稳住战线,在安西战场,则发挥自家优势,多次发动奇袭战。后人常津津乐道吐蕃对唐朝的胜利,其实看看安史之乱前的状况就知道:当时唐朝对吐蕃,已经是绝对的优势地位。

说到安史之乱,这也是唐朝被诟病的地方,确实安史之乱暴露了唐朝军制的弱点,更刺激出藩镇大祸,但实事求是说,仅归罪于节度使制度是片面的,因为哪怕安禄山起兵前,唐朝节度使防区的划分,依然相互牵制型,对于可能的叛乱,也是本有预备。比如安禄山叛乱后,起初其实一度陷入不利,只要哥舒翰能守住潼关,给郭子仪李光弼时间,这场叛乱根本闹不了八年,本可以短时间平定。无奈造化弄人,摊上老年脑子短路的唐玄宗,外加小聪明的杨国忠,这对极品君臣的瞎指挥,让唐朝一把好牌打臭,无奈由盛转衰!

但哪怕是衰败时期,唐朝的国防战略,依然不是没有亮点,比如对中后期的最大对手吐蕃,唐朝在遭到几次大亏后,也确立了陕西四川两个战场的呼应战术,并终于形成了优势局面。无奈混乱的藩镇,令唐朝终于无法形成对外的拳头,纵有雄心壮志,终于无奈。但即使这样,军人是不该背锅的,大唐的荣光辉煌,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那为什么又说宋朝“弱”?哪怕胜率高也是弱?

从制度角度说,宋朝军事,好些真比唐朝先进:杜绝了藩镇隐患,且以严格的训练管理制度,长期保持禁军的战斗力,被诟病弱宋的宋军,战场上更不弱,胜率实打实,只是有样唐朝的强项,宋朝真是弱:战略抉择!

这个弱在哪?宋朝文官带兵,执掌军事战略决策的,也基本是文臣为主,立足点是守内而非扩张,这个立足点不能说有错,但必须专业人士来执掌,而宋朝的官僚体制,却叫坐到这位置上的,常年都是外行人扎堆!

于是看宋朝的战争,就好像是看没头的苍蝇,倒是打的勇敢,可是战略眼光方面,却是经常短板。比如开国早期,就忽略了对河套的经略,放任了平夏部的做大,后来王安石变法,好不容易走上正确轨道,谁知新旧党争,司马光上台就割地,白白出让了宋军血战成果,更加剧了西北战祸,导致宋军禁军主力长期集中西北,中原兵力空虚,一个靖康之耻就轻松打穿!

甚至到了南宋,这个毛病还是不改,后人常哀叹南宋为什么不能北伐,其实真正原因不是缺马,看看宋孝宗北伐就知道,还没开打,就主动放弃了收复的陕西国土,导致中路宋军孤军作战被围殴。后来的韩侂胄北伐,更是什么都没准备好,就没头苍蝇往上冲。金国灭亡后,南宋又是在粮草都没到位的情况下,贸然端平入洛,结果又被蒙古殴打,宋蒙战争提前爆发,直到悲壮灭亡。

从这过程看,宋朝比唐朝弱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 ,不是缺血性志气,也不缺战斗力,就是缺脑,缺成熟卓越的战略抉择。谋而后动的古训,两宋军事工作者用了三百多年,基本没做到!


我们爱历史


道理很简单。。。。。。

先看结果再看过程。。。。。。。

唐虽胜少,还有屈辱的城下之盟。。。。。。。

但是,励精图治后将强大的对手突厥一击毙命。从此,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天可汗时代。。。。。。。





唐虽胜少,但在与关键对手的关键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宋胜多,但从两个方面都暴露了宋的问题。

一,小胜多大胜少,歼灭性战役更少。说明了宋在山川河岳守卫战中有很大优势,但是野战能力不足,往往无法扩大战果。



二,战争频繁,正说明了宋王朝缺乏对周边各族的掌控能力,导致边境狼烟四起。崇文抑武的政策又使得武将、士兵地位地下缺乏进攻的积极性。

然后,就是靖康之耻了,那可以算是汉民族政权历史上最大的耻辱。



先后两帝,文武百官,后宫佳丽居然被人一扫而光。

南宋虽灭,宰相背幼皇帝投海殉国。



明灭亡,崇祯皇帝也不屈殉国。

只有这个北宋,两帝皆俯首为奴苟活于金人胯下,后被折磨致死。

宋徽、钦二帝上不能保社稷以报先帝,下不能御外辱以救黎民。

此二人尤其是宋徽宗对北宋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怜靖康之后,中原黎明涂炭,后又经蒙古入侵华夏陆沉,明虽中兴犁庭扫北,但是汉民族再没恢复到汉唐之时无敌天下的赫赫威名。


耀哥讲故事


因为唐对外战争胜少败多,而宋对外战争胜多败少。

所以唐弱宋强。

这不知道是哪位数学家兼历史学家天才般的推断出来的公式。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场足球联赛中,一支是五连冠的冠军球队甲队,一支是铁定降级的副班长球队乙队,结果双方打成零比零。

看结果,你会得出双方实力大体一致的结论。

但你没有了解整个比赛过程,甲方围着乙方的半场猛攻,射门达数十次,而乙方一次都没能将球攻到甲方半场。

那你说孰强孰弱?

唐宋两朝的战争便是这两种不同的境遇,唐代对外战争,在安史之乱以前均以争霸战为主,唐太宗时代三年的时间平东突厥一洗白马城下之盟之耻,唐高宗时代摆平了拖死隋帝国的高句丽,白江海打得小日本数百年不敢指染朝鲜半岛,薛仁贵三箭定天山,都是极漂亮的手笔。

而大唐的几次“惨败”,太宗五征高句丽。高宗时代怛罗斯之战,大非川之战均是在远离大唐本土的中亚争霸战。其结果也丧失中亚霸权。对于本土安全丝毫没有影响。

而宋的对外战争,却均是防御游牧民族进攻的防御战,所谓的胜多也是说宋帝国成攻的防御战,如东京保卫战,黄天荡之战,采石之战,钓鱼城之战均是这样,而两宋不要说与辽金蒙古争霸东亚,就是开国国力最盛之时连幽云十六州原本长期属于中原汉民族政权的地盘都收不回来,更不用说南宋只能偏安东南,连岳飞收复中原都成了赵家王室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梦想。

大唐不缺名将,两宋也不缺名将,都处于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文化鼎盛期,但两宋开国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武将地位低下,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文人监军,外行指挥内行,失缺幽云,没有先天的战马基地,文人党争,战和不定,连个小小的西夏都敢在老赵家拉屎拉尿,最后发红包买平安成了惯性动作。最后还是免不了先后两次灭于异族入侵 。

说两宋军事强,冠以铁血强宋,甚至认为强于李唐的,那就是真的在自欺欺人了。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宋朝人口更多,经济也大部分时间更好,但是呢,如果一个国家的精气神不够强,那么这些东西也不过是纸面实力而已。

唐朝黑点一堆堆,你要说吹唐朝,我能吹上天不重样。

你见过哪个王朝强盛时首都能有三成外国人的?你见过那个王朝军队里有三成外国人的?你见过哪个王朝历经外敌入侵,内地叛乱,后宫干政,皇子争位,外戚干政以后还越来越强的?之后安史之乱,藩镇都要上天了,国都三陷,天子九迁,就这样唐朝顶着藩镇和宦官硬是挺了150多年。

唐朝的强大是一种自信,不仅仅能从吸纳外来文化上来看,你从唐宋文人上就能看出来,皆有风骨,但是豪放意气风发在唐。

宋朝为什么不能把契丹西夏蒙古女真都征服?为什么挺不起腰板?

赵匡胤一代人杰可他得国不正啊,他弟弟更是得国不正,对国家就产生了形象,自己觉得江山来的不够光明正大,国家政策也就少了大气。

本来赵家皇帝也是要北伐的收复失地,但是呢,一打起来,很难打,发现用岁币就可以解决,而且岁币虽多,但是通商后宋朝挣得更多,当国家遇到艰难第一次不迈过去而是退缩的时候,就注定了永远用不了堂堂正正取胜的法子,宋朝武备并非废弛,而是用武之心休矣。


唐朝的军队不多,大多的时候都是以少战多而毫不逊色,唐朝军队的活动范围是宋朝的两倍有余,这个想必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宋朝,你妥协了一次你就会妥协一万次,妥协到靖康耻,妥协到直把杭州作汴州。


历史区总柴




发两个有意思的图自己体会吧。


相关人士82208362


唐对外战争虽然胜少败多,但是取得了几次关键性的胜利,胜利的战果得到了扩展延伸和有效利用。宋对外战争胜多败少,但是胜利战果没有产生相对应的作用。第一,政治策略和军事体系不同。唐朝的战争大都是专业军事人员占有绝对军事指挥权,从唐初到唐末,人才辈出,期,人才辈出,其中的李孝恭、李靖、李勣、阿史那社尔、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韦皋及李李愬等十大名将,有的为大唐的建立征战四方,有的在维护边疆安全中战功累累,有的在维护中央统治,对地方藩镇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他们都是威名赫赫。反观宋采取的是限制武将的发展,不惜用“杯酒释兵权”来解除武将的权利。同时,不断扩充禁军力量,减少地方和边军的力量,禁军的即战力明显不足。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是,战争刚结束,就被不断降职使用,其实他还不算纯正的武将。




第二,战争的属性不同。唐大部分对外战争都是主动作战,属于对外扩张和争霸的战争,想要谋求更大的利益。宋大部分都是被动应付,是防御战和守城战,以敌人撤兵为重点。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灭突厥,对比汉朝战匈奴,唐朝解决突厥问题,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贞观元年时还被人兵临城下,三年后就漂亮翻盘,抓住敌人最混乱时果断出击,一战就将整个东突厥打灭,漂亮席卷漠北草原。这种果断的战略抉择和精准判断,尽显强者之风。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分别与金和元一起联合抗击辽和金。虽然取得过阶段性胜利,实际上是引狼入室之举。如果宋不去插手,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而且加在中间的辽国和金国还可以作为缓冲地带。再看东京保卫战虽然取得了胜利,击退了金人的进攻,但战与和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最终还是议和、赔款了事。




第三,战争的对手不同。例如,宋的主要对手辽国,当时已经有完善的国防理念,有成片的城池,并且有幽云为纵深,宋的军队很难打击到辽帝国的心腹。反观唐朝,虽然周边有二十多个对手,主要有突厥、高句丽、吐蕃,其中高句丽在隋朝时期就被多次打压,一直不过是个部落并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国家。而吐蕃也是以部落为主,虽然战斗力比较强悍,但是一旦到了平地战斗力没有什么优势了。而突厥,隋利用军事与政治手段经过打击,同时由于突厥内乱,突厥汗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各自内部斗争激化,隋就死死压制突厥。虽然,隋朝灭亡后,突厥实力有所恢复,一直没有恢复到鼎盛时期,所以唐朝时机有比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