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沿着国道312线,翻越高耸云天的乌鞘岭,穿过绿草如茵的山坡草地,便进入南连乌鞘岭、北接泗水的古浪峡。这条峡谷是祁连山冷龙岭山脉的组成部分,在上古造山运动的巨大影响下,形成了一条南北延伸、蜿蜒曲折、势似蜂腰、形若锁钥的高山峡谷,两面峭壁千仞,中为险关隘道,史有“秦关”、“雁塞”之称,被誉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进入这条咽喉般的峡谷,似乎就能听到远古战马的嘶鸣,弥漫在山岭背后的黄羊的蹄声和天空中飞翔的羯鼓。记者小时候就生活在附近地区,耳濡目染了各种神话和传说。这一次,当记者带着一探就里的想法,重新走进这条峡谷,就走进了迷雾一样熟悉而又悲壮凄美的故事。

盘旋百折如游龙

古浪峡在唐代称“鸿池谷”,也叫“洪池谷”。峡谷从天祝安远镇延伸至古浪县城,长达28公里,峡内宽窄不等,最宽处不过一里,狭窄处仅几十米,峡口有边墙屲与古龙山分置东西,俨然如守卫谷口的两位巨人。入峡至十八里堡,可遥见一座陡峭奇峰,直插云空,独冠群山。峰顶东端突出一块巨石,若山鹰之喙,横空悬挂,欲升欲坠,当地人称其为“滴泪崖”。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与滴泪崖隔河相望的是高峻峥嵘的铁柜山。铁柜山黄土长梁,形似铁柜。当地人传说,峡西的山鹰欲飞至峡东,抓开铁柜山巨锁,取出柜中的金银财宝,但终未达到目的,所以山鹰一直盯着铁柜山。如今铁柜山下横卧着的那块白色巨石,就是传说中的支山石(又名甘州石)。在滴泪崖和铁柜山之间,峰陡峡窄,高崖坠石,两山夹水,风寒云低,水恶浪险,构成雄伟险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峡口筑和戎城,后被吐蕃所废。

《五凉志》称“此地足资弹压,诚万世不可废也”。昔人又称此峡为虎狼峡,诗云“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所指正是这里。清·张美总修的《古浪县志》描述此峡是“峻岭居其南,岩边固其北。峡路一线,扼甘肃之咽喉。河水分流,资田土之灌溉。近而千峰俱峙,远则一望无涯。”诚不为过。清初古浪知县徐思靖以《危岩坠险》为题,赋诗赞此峡:“蜀道之难过上天,我今独立秦山前。崖崩石坠不可数,鸟径插天天与伍。谷中仄道车马通,盘旋百折如游龙。山下滩声险成吼,一夫当抵万夫守。”明指挥王国泰曾题“山川绝险”四字于滴泪崖。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古浪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到解放前夕,这里发生过很多次惨烈的战争。

女将断魂滴泪崖

古浪峡最为奇怪的是“滴泪崖”,其下常有碎石滚动,仿佛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滴答下落,及达峡谷,发出幽深凄惨之声。

据当地民间的传说,宋朝的武将杨文广,奉宋神宗的旨令,带领将士前往河西走廊征讨西夏割据势力,打了败仗,兵困甘州白马关。杨文广向朝廷求援,宋天子得知此情,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但朝中武将却无人敢带兵出征。杨家男儿,多数带兵打仗,大都阵亡,只剩下寡妻孤女。杨文广之女杨满堂,得知父亲被困,便主动到朝廷请战,得到宋天子的允许,带兵征西。其中就有杨家十一个寡妇。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将士以十万火急之速,翻过乌鞘岭,来到古浪峡,被险关阻挡。这里是通往西域必经之路,西夏重兵在此守关。

人地两生的杨满堂带兵直冲古浪峡,遭到伏兵阻击,英勇的杨家十一寡妇,眼看从正面夺关难以突破,便举目向峡西山峰望去,那险峻的石峰直插云空,在层峦叠嶂之中,向东横空伸出一个悬崖,便想攀它上去。可是上崖无路,难以攀登。她们只好倒退数里,寻到一条微径山道,她们沿山径爬到那座突兀的悬崖。登高远望,视野顿开,她们正向下峡口瞭望,被崖西埋伏的西夏兵包围。于是,拉弓搭箭,挥剑舞刀,跟西夏兵将展开一场厮杀,由于寡不敌众,十一寡妇全部战死在崖顶。

杨满堂一看众将士伤亡严重,十一女将在峡西山崖落难,便立即从峡口撤出,另找出路。她带兵退到峡南大川,忽见一群惊惶失措的黄羊从峡东的山上从北向南逃来。杨满堂想,黄羊有道而来,我们为何翻不过去?于是,调头向北率众沿黄羊道,翻过山岭,穿过大靖峡,过土门镇,绕道向古浪峡北而来。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驻守在古浪峡的西夏将士,满以为战败了杨门女将,便高枕无忧了。想不到杨满堂会带兵绕了半个圈子,从峡口南转战到峡口北。杨满堂插入敌后,乘其不备,来个突然袭击,取下了虎狼关。

佘太君闻讯十一女将伤亡,便星夜赶来,正好和夺下虎狼关的杨满堂在鹰嘴崖会面。他们攀到峡西悬崖,佘太君缅怀亡灵,面对杨文广被困的白马关,放声痛哭,声震山岳,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泣泪不止,泪珠化作山崖石子,沿岸滚下,滴泪崖由此得名。

妙计退敌七古堆

位于古浪县城东南20公里的黄羊川河北,有个叫七古堆湾的村子,现居农户100多户,村子依山傍水,座北向南。在七古堆湾村后的山坡上,自东向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七个大土堆。这些土堆直径均约7米,高约3米左右,两堆相距从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七个土堆被村后一条叫“石沟子”的小山沟隔在东西两侧,东面4个,大体呈“之”字形。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关于这七个土堆的来历,传说也与杨满堂有关。据说当年杨满堂在古浪峡虽经几番血战,终不敌西夏兵磙木擂石之凶猛,一时难以取胜。无奈,杨满堂率兵东折,进驻古浪峡东的黄羊川。

当时的黄羊川一带,灌木丛生,野兽出没,人烟极少,更没什么行军道路。杨满堂命军队驻扎于黄羊川河北的横山脚下,同时派探马寻找迂回倒取古浪峡口的路径。敌方见宋军东退至黄羊川,怀疑杨家将粮草将尽,派探马去探,如果无粮,便要趁虚进攻。当时,杨满堂军中粮草确实所剩无几,杨满堂十分忧虑,如不能尽快找到北出大横山的道路,倘对方探知粮草短缺,必定要疯狂反扑,那种处境恐怕不好应付。杨满堂苦思一夜,心生一计。次早,命令士兵在空粮袋中全部装上泥土,在营中显眼的几处高高垒起。番兵探马暗中侦察窥视,看到约1公里长的宋营中码着七大垛粮袋,且宋军将士不慌不忙。夏兵对宋营的虚实大大迷惑了,且素知杨家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不敢轻举妄动。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却说寻找路径的宋军士兵,在今七古堆湾东的山沟里发现一条小路,当时正有一群黄羊顺小路北上横山。士兵们顺路上山,发现那条小道蜿蜒向北,直下横山。再探,发现顺此小路可直下今土门一带,正是迂回包抄古浪峡口的绝好路线。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宋军把七垛袋子里的土就地倒下,倒成七个大土堆,拔寨起兵。

杨家士兵倒下七个大土堆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七古堆湾。

民心可鉴传佳话

关于历史上杨家将是否在古浪峡和西夏兵有过战争,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北师大文学院历史系的李清凌教授。据李教授介绍,宋神宗时期,北宋的边界也只是在熙河兰岷一带,杨家将不可能到河西。另外,关于杨门女将,历史上杨家虽然也有女将,但十二女将及其故事却是民间的虚构。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后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等职。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雍熙三年(986年),在一次战争中,杨业为了掩护百姓撤退,陷入重围,潘美与监军王冼置杨业军不顾,先行遁去。杨业与敌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有延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


甘肃古浪:追寻杨门女将的传说



为了表达对杨家将的崇敬之情,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在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描述的栩栩如生,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事实上,流传在当地并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杨门女将的英勇传奇,也正是延伸于古浪民众中的对杨家将的崇敬和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