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提示:在八步沙,昨天的风仿佛还在天上漂泊,今天的沙已经不能在地上游走,抬眼看看比人还高的绿叶,所有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向着正真的春天。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又到一年种树季,忽然想到了古浪八步沙的六老汉。

六老汉就是六个老人,六个种树的老人。八步沙在地图上找不到,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为腾格里沙漠的南端最前沿,也是古浪“三北防护林”扼守的重点中的重点。据说,它的风沙口只有八步的距离,却能率领着整个的大漠南扑,是流沙的龙头;也有一说是,它是谐音,为“跋步沙”,是一片沙海,走上去很吃力,像是跋涉漫漫长路,沙淹没过脚面,甚至能埋了人,很辛苦也很危险。不管怎么说,八步沙都是一个与沙有关的地方,六老汉就在这里种树,种了很多的树,挡住了沙。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现在,八步沙叫八步沙林场。当地的宣传资料给八步沙和六老汉更为详细的解释是: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严重侵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给当地3万多人民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干武铁路、省道308线造成了巨大危害。1981年冬,饱受风沙之苦的

石满张润元郭朝明罗文奎程海贺发林等六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造林封沙,治理沙害。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当地人是这么说的:“六老汉的头发白了,八步沙的树也绿了。”

那么,六老汉到底在八步沙种了多少树呢?我们还得引述当地提供的资料:经过20个春秋的艰苦努力,到目前为止完成固沙造林近5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自1989年以来,在林场周边地区新打机井14眼,开垦土地5000亩,新建千亩规模果园1个,安置山区移民1000多人,为解决古浪县城镇居民再就业和山区移民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八步沙六老汉联户经营、长期承包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为古浪县219万亩沙漠的治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借鉴这一经验,古浪县在《林木、林地经营权属改革方案》中将联户承包作为治理与开发沙漠的主要形式加以推广。截至目前,全县联户承包体已达13个,承包治理沙漠23.73万亩。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治沙却是长期的、艰巨的,甚至是无限的。今年初,有这样一则新闻:1月20日凌晨5时,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之一的程海,因病医治无效,在古浪县土门镇和乐村家中去世。而在此前的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老汉、62岁的石老汉离世;其后的几年里,郭朝明、罗元奎老汉也离世。这样一来,六老汉中,只剩下了一人——张润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子孙后代义无反顾地继续治沙事业,让辛劳和汗水变成了大漠中的绿色——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陆续接过老汉们的铁锹,让六老汉变成了六兄弟,甚至郭老汉的孙子郭玺也加入了进来。这阵势,让人直想到愚公移山里的一句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拼版照片: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资料照片);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郭朝明儿子郭万刚、贺发林儿子贺中强、石满儿子石银山、罗元奎儿子罗兴全、程海儿子程生学、张润元女婿王志鹏。范培珅 摄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在六老汉及其子孙们的心里是:沙不加增,何苦而不绿。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坚守着这个朴素的愚公式的真理。这种朴素情感,有一点像铁锹插入沙丘的倔强,但非常动听。

首先说这样一个故事,曾经被一些人当作笑话来讲,但说出来,对于河西人却是满满当当的眼泪。那就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当地人们的居住空间狭小,都是几间泥巴屋里挤着一家人,人们劳作归来吃饭,不爱待在屋子里,就坐在门槛上,甚至是蹲在院子里。一碗饭下肚,发现碗里多了半碗沙,风沙的大小就在那碗里。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是笑不出来的,因为谁也不能把沙子当饭吃。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再往下说,饭碗里那么多的沙子咋办呢?倒掉它们,仿佛有些对不住老天费的那些劲儿,不倒,却很碍事,表现太过火,时间一长,在靠近沙漠的一些地方就有了这种现象——反正,你来到了我的碗里,反正,我也吃饱了……那么,你来了就不能白来,得找点事儿给你做……那么,就在饭碗里再加点沙子进去——干什么呢?洗碗呀!有人听了也许会笑,但我们要说的是,沙子洗过的碗,很干净,它不需要水,干净让人直想流泪——在河西这个地方,人们因为缺水而含辛茹苦,而充满无奈。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沙子在一夜之间把人们的家园“抬高”了不少,驴都能轻易地去房顶上转悠了,八步沙原来就是这么一个地方。1981年,当地村镇领导决心要治一治八步沙的沙,56岁的石满站了出来,他曾担任过漪泉村的支书,人们都叫他老支书。漪泉村属于古浪县土门镇,看名字有水而且很美,但当时已被沙漠吞噬得不成样子。石满说:“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要治沙,算我一个!”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石满话的前一句很简单,但是事实,放开它就是河西走廊的半部历史,带着怨尤的倾诉。人都跑到哪儿去了,当然是周边地区甚至全国各地,但主流的方向应该是新疆。用历史的语言来说就是拓北庭(今吉木萨尔),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去新疆打工谋生。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带着一根打狗棍,有盘缠或没盘缠地离开沙窝里的妻儿老小,把未来交给未知,不用挤眼睛泪水都会滂沱而出。

正应了历史上的那句老话:天下有甘肃古浪、民勤人,而甘肃古浪、民勤无天下人。有是因为出去逃荒,在家乡待不下去了;没有是因为人家来了也没法活。回首沙窝,一片荒芜,自己走了能不能活下去,还不知道呢,更别说留在沙窝里的老婆娃娃了。如果把沙子比作眼泪,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无边的眼泪淹过。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金窝银窝属于外界,在外面,再好人不爱,总觉得家乡好。石满的话就是想让人留下来,感受到家乡的好,得到了其他几位老汉的响应,也就有了治沙的六老汉。

赶着毛驴车向沙丘进军,六老汉没有先进的“武器”,更没有太多的科技知识,当然也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和钱……在众多的没有里,他们只有一条命、一身力气,只有心底里的那个字:干!

把没有劳动能力的娃娃丢在背风的沙坑里,和妻子家人一起上,累了饿了,回到沙坑里喝口凉水啃口馍,馍和水里都夹着沙。娃娃饿了要吃奶,妈妈就在沙坑里喂,娃娃的嘴上和母乳上都挂着沙。

树苗被种下去,但在第二天不是被沙子埋了,就是被大风拔苗助长地拔起。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怎么办呢?总不能一天天地这么白干。

无意中,六老汉中的一位发现把麦草插埋在沙里,可以压住沙的流动。

这种方法其实在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在西北地区就被应用了,但六老汉当时并不知道,而正是这无意中的发现,让他们种下的树有了希望。

在太多的报道中,都能看到六老汉用麦草压沙的方法,但是,忽略了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纯沙漠地带,即使有了麦草压沙,种在沙漠里的树依然难活,除了水的问题还有土。纯沙漠地带缺少适合树木生长的土,所以种树就得压土,在树坑里填一些土,这土得从沙漠以外的地方运来,还得是经过曝晒的“阳土”,而不是深埋于地下“阴土”。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阴土”只能长死树,“阳土”辛苦了六老汉与六老汉的毛驴车,一袋袋地被装载而来,驴车在沙沟里、沙梁上被陷住,大家就一齐推搡抬起,沙沟里、沙梁上洒下都是汗水。除了人的,还有驴的。

今天,人们已经不知道六老汉在沙漠里发现自己种下的树,发出第一片嫩芽是怎样的心情,但树从被种到沙漠里的那一刻起,就被六老汉时刻关注着。在西北,有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娃娃还难的说法,这就要种树的六老汉在树的身上倾注比养他们的孩子更多的爱。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妻子怀孕了,丈夫贴耳在妻子的腹部听,种下树的时候,六老汉虽没有像丈夫那样在沙漠的腹上倾听过,却有着对于枝条上那一丁点儿绿望眼欲穿的渴盼与时时刻刻的挂念,与其说他们把树种在了沙漠里,还不如说他们把树种在了心里。

不是有时候,而是在所有的时候,宁可自己少喝一口水,也不让树苗子渴着。如果树苗会吃饭,他们会喂给它们自己也舍不得吃的馍馍。风起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用自己的身子护住它们,就像父亲在危难的时候用身体护住儿子。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终于,沙头上有了些绿色,一片片的叶子可以在风里银铃般地欢笑和百灵般地歌唱了,六老汉在沙沟里搭盖起一间泥巴茅草屋,开始在不种树的季节里轮流守护那些树。

西北天寒,冬天值班需要取暖,需要煤,为省下用来取暖的煤,六老汉在晚上值守的时候,常常用煤碴压住火头,这样一来,煤烟就来了。有一回,其中一位老汉就中了煤烟的毒,第二天中午才醒了过来,见其他几个老汉都在守着他,就说:“我还以为我去了……”其他几个老汉说:“唉,你可是不能去,你去了咱种下的那些树咋办……”中了煤烟毒的老汉哭了,其他老汉抓住他的手也哭了。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六老汉越来越老,干不动活了,就看着自己的子女干,看着新的树被栽下,老的树在长大,终于有了一片片的小树林。有年种树,有人忽然对其中的一个老汉说:“你老看这树好不好?”老汉说:“好!”那人说:“那你百年(去世)了,就用这树给你做口棺材吧!”老汉哭了,他说:“我死了,你们就把我埋在这树坑下,那些树根呢,它们就来找我了,我呢也就长成树了……”后来,老汉们一个个去世,但谁也没有舍得用自己种下的那些树做棺材板儿。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还有一个故事是六老汉的第二代六兄弟的,他们中的有个人曾在乡武装部工作,但他却把那铁饭碗给丢了,追随六老汉种树了。在这之前,上过大学的他本能做个天下的古浪人,上学的时候谈了恋爱,对象是大城市的女子。毕业,他执意要回古浪,大城市的女孩子怎么也都留不下他来,哭了,泪水打湿了他胸前的衬衫。伴随着回乡的脚步,大城市女子的泪水很快被风干了,但他心里的泪水却不曾被风干过,他说:“我得回来像父辈们一样种树,我得让我们这个地方也有像大城市一样的爱情。”于是,他心里的泪水就变成了苦水,有时候,他看着父辈们和自己种下的树,心里的苦水就会冲出来,让他泪眼婆娑。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在一个个这样的故事里,在一代代人数十年的努力里,八步沙的沙被压住了,变绿了。1999年,当地政府为六老汉及八步沙林场镌碑立传。2019年3月,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又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我们大约2018年下半年从八步沙经过,走的是308省道,已是树木成林、植被茂密,因为看不到沙,很容易被轻易错过。六老汉三代人种植并呵护起来的树,已会呵护人了。

之后,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巧合”:六老汉似乎在数字六上对应着河西走廊的六座城市,张掖、武威、酒泉和敦煌,外加金昌与嘉峪关。这种巧合分明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六老汉的精神和事迹至少应该在河西走廊这个地方被放大、被更深层次地发扬——不管怎么说,河西走廊的城市都是因水而成为绿洲的,如果没有水了,这些个城市恐怕都会变成一个个的八步沙。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2000多年前,汉帝国发起对匈奴的战争,汉军进驻河西走廊,在匈奴人的青青牧场上建立起了四个绿洲的城市,这四个绿洲的城市串连在一起,使我们的祖国张开了向西的强健有力的臂膀。随后,大量的士兵、商人进入这一区域生息繁衍,为汉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长远有效的统治奠定了基石,也使河西走廊一度成为天下最为富庶的地方。

这,除了军事与政治的手段都因水和生态而生,今天的人们当然不能因为气候变化等情况,使河西走廊失去昔日的辉煌。在古浪,有六老汉,有三代人,在其他地方,也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培育和创造更多的绿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愿六老汉的星星绿色,染绿整个河西,整个走廊。而这与前文说到石满话中的半部历史结合在一起,才是河西走廊的完整历史


甘肃治沙的六老汉怎么样了?有5人已去世,舍不得用树木做棺材板


在八步沙,昨天的风仿佛还在天上漂泊,今天的沙已经不能在地上游走,抬眼看看比人还高的绿叶,所有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向着正真的春天。

本文参考了六老汉治沙相关宣传材料,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