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提示:在八步沙,昨天的風彷彿還在天上漂泊,今天的沙已經不能在地上游走,抬眼看看比人還高的綠葉,所有的人都應該行動起來,向著正真的春天。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又到一年種樹季,忽然想到了古浪八步沙的六老漢。

六老漢就是六個老人,六個種樹的老人。八步沙在地圖上找不到,卻是一個真實的存在,為騰格裡沙漠的南端最前沿,也是古浪“三北防護林”扼守的重點中的重點。據說,它的風沙口只有八步的距離,卻能率領著整個的大漠南撲,是流沙的龍頭;也有一說是,它是諧音,為“跋步沙”,是一片沙海,走上去很吃力,像是跋涉漫漫長路,沙淹沒過腳面,甚至能埋了人,很辛苦也很危險。不管怎麼說,八步沙都是一個與沙有關的地方,六老漢就在這裡種樹,種了很多的樹,擋住了沙。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現在,八步沙叫八步沙林場。當地的宣傳資料給八步沙和六老漢更為詳細的解釋是:位於騰格裡沙漠南緣,過去這裡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嚴重侵害著周邊10多個村莊、2萬多畝良田,給當地3萬多人民的農業生產、生活以及幹武鐵路、省道308線造成了巨大危害。1981年冬,飽受風沙之苦的

石滿張潤元郭朝明羅文奎程海賀發林等六老漢,以聯戶承包方式造林封沙,治理沙害。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當地人是這麼說的:“六老漢的頭髮白了,八步沙的樹也綠了。”

那麼,六老漢到底在八步沙種了多少樹呢?我們還得引述當地提供的資料:經過20個春秋的艱苦努力,到目前為止完成固沙造林近5萬畝,植樹1000多萬株,創造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外,自1989年以來,在林場周邊地區新打機井14眼,開墾土地5000畝,新建千畝規模果園1個,安置山區移民1000多人,為解決古浪縣城鎮居民再就業和山區移民的溫飽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八步沙六老漢聯戶經營、長期承包治理沙漠的成功經驗,為古浪縣219萬畝沙漠的治理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借鑑這一經驗,古浪縣在《林木、林地經營權屬改革方案》中將聯戶承包作為治理與開發沙漠的主要形式加以推廣。截至目前,全縣聯戶承包體已達13個,承包治理沙漠23.73萬畝。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治沙卻是長期的、艱鉅的,甚至是無限的。今年初,有這樣一則新聞:1月20日凌晨5時,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漢之一的程海,因病醫治無效,在古浪縣土門鎮和樂村家中去世。而在此前的1991年、1992年,66歲的賀老漢、62歲的石老漢離世;其後的幾年裡,郭朝明、羅元奎老漢也離世。這樣一來,六老漢中,只剩下了一人——張潤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子孫後代義無反顧地繼續治沙事業,讓辛勞和汗水變成了大漠中的綠色——郭老漢的兒子郭萬剛、賀老漢的兒子賀中強、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陸續接過老漢們的鐵鍬,讓六老漢變成了六兄弟,甚至郭老漢的孫子郭璽也加入了進來。這陣勢,讓人直想到愚公移山裡的一句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拼版照片:上排從左至右依次為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資料照片);下排從左至右依次為郭朝明兒子郭萬剛、賀發林兒子賀中強、石滿兒子石銀山、羅元奎兒子羅興全、程海兒子程生學、張潤元女婿王志鵬。範培珅 攝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愚公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在六老漢及其子孫們的心裡是:沙不加增,何苦而不綠。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只是堅守著這個樸素的愚公式的真理。這種樸素情感,有一點像鐵鍬插入沙丘的倔強,但非常動聽。

首先說這樣一個故事,曾經被一些人當作笑話來講,但說出來,對於河西人卻是滿滿當當的眼淚。那就是在過去幾十年裡,當地人們的居住空間狹小,都是幾間泥巴屋裡擠著一家人,人們勞作歸來吃飯,不愛待在屋子裡,就坐在門檻上,甚至是蹲在院子裡。一碗飯下肚,發現碗裡多了半碗沙,風沙的大小就在那碗裡。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是笑不出來的,因為誰也不能把沙子當飯吃。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再往下說,飯碗裡那麼多的沙子咋辦呢?倒掉它們,彷彿有些對不住老天費的那些勁兒,不倒,卻很礙事,表現太過火,時間一長,在靠近沙漠的一些地方就有了這種現象——反正,你來到了我的碗裡,反正,我也吃飽了……那麼,你來了就不能白來,得找點事兒給你做……那麼,就在飯碗裡再加點沙子進去——幹什麼呢?洗碗呀!有人聽了也許會笑,但我們要說的是,沙子洗過的碗,很乾淨,它不需要水,乾淨讓人直想流淚——在河西這個地方,人們因為缺水而含辛茹苦,而充滿無奈。

“一夜北風沙騎牆,早上起來驢上房。”沙子在一夜之間把人們的家園“抬高”了不少,驢都能輕易地去房頂上轉悠了,八步沙原來就是這麼一個地方。1981年,當地村鎮領導決心要治一治八步沙的沙,56歲的石滿站了出來,他曾擔任過漪泉村的支書,人們都叫他老支書。漪泉村屬於古浪縣土門鎮,看名字有水而且很美,但當時已被沙漠吞噬得不成樣子。石滿說:“多少年了,都是沙趕著人跑。現在要治沙,算我一個!”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石滿話的前一句很簡單,但是事實,放開它就是河西走廊的半部歷史,帶著怨尤的傾訴。人都跑到哪兒去了,當然是周邊地區甚至全國各地,但主流的方向應該是新疆。用歷史的語言來說就是拓北庭(今吉木薩爾),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去新疆打工謀生。可以設想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帶著一根打狗棍,有盤纏或沒盤纏地離開沙窩裡的妻兒老小,把未來交給未知,不用擠眼睛淚水都會滂沱而出。

正應了歷史上的那句老話:天下有甘肅古浪、民勤人,而甘肅古浪、民勤無天下人。有是因為出去逃荒,在家鄉待不下去了;沒有是因為人家來了也沒法活。回首沙窩,一片荒蕪,自己走了能不能活下去,還不知道呢,更別說留在沙窩裡的老婆娃娃了。如果把沙子比作眼淚,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這無邊的眼淚淹過。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俗語:“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金窩銀窩屬於外界,在外面,再好人不愛,總覺得家鄉好。石滿的話就是想讓人留下來,感受到家鄉的好,得到了其他幾位老漢的響應,也就有了治沙的六老漢。

趕著毛驢車向沙丘進軍,六老漢沒有先進的“武器”,更沒有太多的科技知識,當然也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和錢……在眾多的沒有裡,他們只有一條命、一身力氣,只有心底裡的那個字:幹!

把沒有勞動能力的娃娃丟在背風的沙坑裡,和妻子家人一起上,累了餓了,回到沙坑裡喝口涼水啃口饃,饃和水裡都夾著沙。娃娃餓了要吃奶,媽媽就在沙坑裡喂,娃娃的嘴上和母乳上都掛著沙。

樹苗被種下去,但在第二天不是被沙子埋了,就是被大風拔苗助長地拔起。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怎麼辦呢?總不能一天天地這麼白乾。

無意中,六老漢中的一位發現把麥草插埋在沙裡,可以壓住沙的流動。

這種方法其實在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在西北地區就被應用了,但六老漢當時並不知道,而正是這無意中的發現,讓他們種下的樹有了希望。

在太多的報道中,都能看到六老漢用麥草壓沙的方法,但是,忽略了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在純沙漠地帶,即使有了麥草壓沙,種在沙漠裡的樹依然難活,除了水的問題還有土。純沙漠地帶缺少適合樹木生長的土,所以種樹就得壓土,在樹坑裡填一些土,這土得從沙漠以外的地方運來,還得是經過曝曬的“陽土”,而不是深埋於地下“陰土”。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陰土”只能長死樹,“陽土”辛苦了六老漢與六老漢的毛驢車,一袋袋地被裝載而來,驢車在沙溝裡、沙樑上被陷住,大家就一齊推搡抬起,沙溝裡、沙樑上灑下都是汗水。除了人的,還有驢的。

今天,人們已經不知道六老漢在沙漠裡發現自己種下的樹,發出第一片嫩芽是怎樣的心情,但樹從被種到沙漠裡的那一刻起,就被六老漢時刻關注著。在西北,有種一棵樹比養一個娃娃還難的說法,這就要種樹的六老漢在樹的身上傾注比養他們的孩子更多的愛。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妻子懷孕了,丈夫貼耳在妻子的腹部聽,種下樹的時候,六老漢雖沒有像丈夫那樣在沙漠的腹上傾聽過,卻有著對於枝條上那一丁點兒綠望眼欲穿的渴盼與時時刻刻的掛念,與其說他們把樹種在了沙漠裡,還不如說他們把樹種在了心裡。

不是有時候,而是在所有的時候,寧可自己少喝一口水,也不讓樹苗子渴著。如果樹苗會吃飯,他們會餵給它們自己也捨不得吃的饃饃。風起的時候,他們甚至會用自己的身子護住它們,就像父親在危難的時候用身體護住兒子。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終於,沙頭上有了些綠色,一片片的葉子可以在風裡銀鈴般地歡笑和百靈般地歌唱了,六老漢在沙溝裡搭蓋起一間泥巴茅草屋,開始在不種樹的季節裡輪流守護那些樹。

西北天寒,冬天值班需要取暖,需要煤,為省下用來取暖的煤,六老漢在晚上值守的時候,常常用煤碴壓住火頭,這樣一來,煤煙就來了。有一回,其中一位老漢就中了煤煙的毒,第二天中午才醒了過來,見其他幾個老漢都在守著他,就說:“我還以為我去了……”其他幾個老漢說:“唉,你可是不能去,你去了咱種下的那些樹咋辦……”中了煤煙毒的老漢哭了,其他老漢抓住他的手也哭了。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樹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六老漢越來越老,幹不動活了,就看著自己的子女幹,看著新的樹被栽下,老的樹在長大,終於有了一片片的小樹林。有年種樹,有人忽然對其中的一個老漢說:“你老看這樹好不好?”老漢說:“好!”那人說:“那你百年(去世)了,就用這樹給你做口棺材吧!”老漢哭了,他說:“我死了,你們就把我埋在這樹坑下,那些樹根呢,它們就來找我了,我呢也就長成樹了……”後來,老漢們一個個去世,但誰也沒有捨得用自己種下的那些樹做棺材板兒。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還有一個故事是六老漢的第二代六兄弟的,他們中的有個人曾在鄉武裝部工作,但他卻把那鐵飯碗給丟了,追隨六老漢種樹了。在這之前,上過大學的他本能做個天下的古浪人,上學的時候談了戀愛,對象是大城市的女子。畢業,他執意要回古浪,大城市的女孩子怎麼也都留不下他來,哭了,淚水打溼了他胸前的襯衫。伴隨著回鄉的腳步,大城市女子的淚水很快被風乾了,但他心裡的淚水卻不曾被風乾過,他說:“我得回來像父輩們一樣種樹,我得讓我們這個地方也有像大城市一樣的愛情。”於是,他心裡的淚水就變成了苦水,有時候,他看著父輩們和自己種下的樹,心裡的苦水就會衝出來,讓他淚眼婆娑。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在一個個這樣的故事裡,在一代代人數十年的努力裡,八步沙的沙被壓住了,變綠了。1999年,當地政府為六老漢及八步沙林場鐫碑立傳。2019年3月,六老漢三代人治沙群體又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我們大約2018年下半年從八步沙經過,走的是308省道,已是樹木成林、植被茂密,因為看不到沙,很容易被輕易錯過。六老漢三代人種植並呵護起來的樹,已會呵護人了。

之後,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巧合”:六老漢似乎在數字六上對應著河西走廊的六座城市,張掖、武威、酒泉和敦煌,外加金昌與嘉峪關。這種巧合分明在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六老漢的精神和事蹟至少應該在河西走廊這個地方被放大、被更深層次地發揚——不管怎麼說,河西走廊的城市都是因水而成為綠洲的,如果沒有水了,這些個城市恐怕都會變成一個個的八步沙。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2000多年前,漢帝國發起對匈奴的戰爭,漢軍進駐河西走廊,在匈奴人的青青牧場上建立起了四個綠洲的城市,這四個綠洲的城市串連在一起,使我們的祖國張開了向西的強健有力的臂膀。隨後,大量的士兵、商人進入這一區域生息繁衍,為漢王朝加強對邊疆地區長遠有效的統治奠定了基石,也使河西走廊一度成為天下最為富庶的地方。

這,除了軍事與政治的手段都因水和生態而生,今天的人們當然不能因為氣候變化等情況,使河西走廊失去昔日的輝煌。在古浪,有六老漢,有三代人,在其他地方,也應該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培育和創造更多的綠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願六老漢的星星綠色,染綠整個河西,整個走廊。而這與前文說到石滿話中的半部歷史結合在一起,才是河西走廊的完整歷史


甘肅治沙的六老漢怎麼樣了?有5人已去世,捨不得用樹木做棺材板


在八步沙,昨天的風彷彿還在天上漂泊,今天的沙已經不能在地上游走,抬眼看看比人還高的綠葉,所有的人都應該行動起來,向著正真的春天。

本文參考了六老漢治沙相關宣傳材料,圖片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