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何亡於人數與財富皆少的外族?

談文論史


當五代十國的後晉皇帝石敬瑭對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五體投地稱“兒皇帝”並且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時,誰也沒有料到卻給北宋的滅頂之災埋下了伏筆。



趙匡胤陳橋兵變自立皇帝建立了宋朝,為了防止唐朝藩鎮割據以及自己兵變成為皇帝的事件再次發生,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把兵權和財權牢牢控制在中央,在那個重武的時代,趙匡胤重文輕武的舉措使軍隊的職能被大大削弱,導致了北宋在和遼國、西夏、金國戰爭的失利。

王安石的變法改變了傳統制度,在官吏的錄用以及任用制度上使很大一部分沒有才能的投機分子鑽了空子而把控了很多職能部門,而且,變法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抵制,很快形成了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和司馬光為代表的守舊派之間的黨爭內訌,這兩件事情直接導致朝廷以及軍隊的混亂和腐敗,由此,北宋走向了衰弱。


由於宋徽宗的無能導致朝綱混亂、腐敗風行,民間反抗四起,而鎮壓國內起義、常年對遼國、西夏以及金國作戰使北宋國庫枯竭,國力虛弱不堪,軍隊戰鬥力低下,在內亂外患的夾擊中,北宋王朝搖搖欲墜。

公元1122年,北宋奪取幽雲十六州被遼國大敗,之後陷入了和金國戰爭的泥潭,公元1127年,金軍破北宋都城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


鏟史倌


首先說一下在古代人數與財富在兩國交戰中並不是主導戰局的絕對因素。北宋滅亡很大原因是自作孽不可活。‘英雄’人物在歷史進程的影響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以北宋的實力在當時基本是不可能滅亡的,但是遇到徽欽二宗這樣的領導就被霍霍光了。這裡我們就來說說滅亡的原因。一、徽欽二宗決策失誤,這是主導滅亡的主要因素。瞭解過《宋史》的都知道其實金兵在進兵開封之前,朝廷是發過勤王詔書的,讓各地軍隊進軍首都保護王室,部隊也來了有多少呢?將近50萬而且已經快到開封了,決策層硬是讓這些勤王的軍隊回去了,理由是不能破壞和談的氛圍,可笑有點常識都要知道即使要和談為了能鎮攝金兵促進和談,讓這50萬的軍隊駐紮在開封附近都比回去要好一萬倍!還有盡然相信民間術士的龜話認為能撒豆成兵,你要相信好歹也讓他現場演示一下看看真假吧!二、黨派之爭,讓朝廷陷入了內耗。改革派與保守派鬥爭,主戰派和主和派鬥爭,最後竟然該出現了投降派。這些鬥爭讓朝廷每天都做好多無用功,既讓有用人才埋沒在黨爭之中,又浪費寶貴的時間。三、司馬光。沒錯就是那個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為了和王安石的改革派鬥爭不顧國家發展大計,當了宰輔之後只要是王安石贊成的他統統反對。什麼保甲法等統統廢去,要知道王安石的保甲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在外族入侵的時候能夠阻擋下敵人的進攻速度,好讓朝廷有時間組織軍隊反擊的。就是現在的類似於以空間換時間的概念。(保甲法就是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閒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那為什麼又說當時宋朝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讓金兵滅亡呢?我們看一下史書都能知道,金兵在俘虜徽欽二宗北上之後,宋朝湧現出了許多傑出將領,岳飛就不用說了,還有韓世忠,四川的吳階、吳璘兩兄弟都殺的金人哭天喊地的。所以說自作孽不可活,沒辦法跟不上好領導你就只能去當俘虜了。


山中茅店


北宋之亡,亡於無道。

重文輕武,是對彊土的無視。統治者受治於″我乃天朝大國"的傳統理念中,至信佛、道兩家,追求不現實的″長生不老"。而對外邦的虎視眈眈,視而不見。有一種"而乃蠻夷,其奈我何",的心理。

在極度的抑武揚文的同時,又放任黨爭,使中央集權不能統一。寵信宦官,放權閹黨,使統治權力下放、分散。造成集權內部混亂、各自為政,閉塞賢路,基本架空了最高掌權者。

如此的中央政府,指揮權以失。當外敵入侵時,人心以散,不能團結一至。試想:一盤散沙式的國家,再大、再富有,也如″黔之驢",跳郎大叫幾聲,終被虎食。

遊牧民族,組織紀律性非常嚴。戰鬥勇猛,有絕對服從的天性。那是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經久磨練出來的。為了抗擊大自然,為了生純,必須團結一至。他們還有一套類式於當今的″游擊戰術",那就是:能打便打,打不過便跑。以不斷的騷擾來判斷敵人的強弱,發現弱點,立刻進攻。

總之:宋很大,外強中乾,病入膏肓,早以經不起狂風暴雨。更經不住海浪一次次的衝涮,大堤終會潰塌。


眸子8552


北宋的滅亡有以下幾點。

1.地緣缺陷,北宋的全部國土面積只在長江以南,它的西面最多到西藏全境。東南沿海基本太平無事。那剩下的只有北方民族了尤其是塞北三朝的威脅。每年都要給他們錢來換取和平。

2. 內部結構的重文輕武,我們都知道,北宋是一個文人騷客幸福的時代,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但是有一點,忽略國防建設,文官一定比武將高一個頭。一些不懂軍事的文官,可以瞎指揮。這樣很不科學,很坑害國家。說到底,還是沒有居安思危的概念。

3.北方民族的不甘心。

中原是農耕社會,氣候暖和,生產力自然是當時世界的領先水平。社會氣氛又好又和諧,但是北方民族不是,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氣候惡劣,除了會打獵就什麼都不會了,人是比較冷血的,而且北方民族尚武,打不贏你就沒飯吃,重要這點,他們從小會騎馬,很熟悉馬,他們天生是騎兵。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相當與今天的機械化部隊。當他們發覺,南方的宋朝,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幸福,於是他們就開始動腦筋了。畢竟他們骨子裡是遊牧民族,哪裡風涼水暖就往那裡去。



神話靚靚


這是一段讓人唏噓的歷史,讓現代人想不通,北宋為何亡於人數和財富皆少於自己的外族?然而翻開史書,文明國家亡於蠻族之手在世界史上並不少見,甚至是一種常態,這是耐人尋味的。

理性代替矇昧,文明戰勝野蠻,先進取代落後,這肯定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具體到進程時卻並非這麼簡單,否則不叫歷史,而是童話了。

文明國家被矇昧無知的蠻族滅亡的歷史上實際上演過無數次,雖然它無法因此改變歷史的走向,但會影響歷史的外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蠻族滅掉的朝代就是西周王朝,周幽王和愛妃褒姒“烽火戲諸侯”講的就是這個橋段,由於諸侯們以為四處燃起的滾滾狼煙又是周幽王為博取大美女褒姒的一笑而不加理會,導致蠻族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

西方歷史上的古希臘被羅馬所滅,也可算作文明國家被比它落後得多的蠻族所滅,古希臘在經濟,社會,科學,哲學等各方面都處當時尖端水平,遠遠超過古羅馬,但都無法逃脫被羅馬滅亡的命運,雖然後來羅馬全面吸收古希臘文明的養分,史稱希臘化,最後成為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現代世界的文明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等在羅馬時期也都是蠻族,不列顛蠻子,高盧蠻子,日耳曼蠻子...公元476年,日耳曼蠻族將領奧多塞克廢黜了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自立為意大利國王。一個曾創造出璀璨文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羅馬帝國滅亡了,歐洲也陷入了長達一千年的黑暗之中。

中國歷史上被蠻族滅亡的朝代第二個算是東周,說來會可能有些爭議,大秦帝國原來就是個化外之邦,上古時代把居住在黃河中游地區的民族稱為“華夏”,而把華夏以外的其他民族稱之為蠻、夷、戎、狄。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華夏族與周邊蠻族相互侵犯相互同化的過程,秦國的祖先據歷史記載是專為西周皇室養馬,聽聽這職業和蠻族也是一樣東西兩種說法,因幫助周平王東遷有功而得到秦的封號,秦的善戰和戰場上的彪悍與蠻族有天然的聯繫,秦以東的國家都認為秦是化外之地,虎狼之國,秦滅掉東周所屬六國,統一中國可算作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被蠻族所滅,只不過秦在準備統一和統一中國的幾百年間逐漸的華夏化了,使我們忘記了它祖上就是蠻族。

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幾乎被蠻族所滅是在三國之後,司馬氏統一中國,時間不長,十幾年後就發生司馬氏之間爭奪皇位的“八王之亂”,西漢、東漢擊敗匈奴,北匈奴西遷遠遁歐洲,南匈奴內遷依附漢庭,這些南匈奴後裔見晉朝元氣大傷後,乘機舉兵,造成西晉滅亡,五胡亂華的局面,公元307年,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逃往南方,史稱“永嘉南渡”,中華文明之火種得以保存。但是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時間長達三百七十多年,部分漢族都開始胡化,在北方中華文化到最危險的時刻,平地一聲雷出了個大英雄冉閔,被稱為“屠夫天子”,他頒佈《殺胡令》:“...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 殺我百姓,奪我祖廟。特此討伐 ,犯我大漢者死,殺我大漢子民者死, 殺盡天下諸胡,匡復漢家基業,屠戮胡狗為天下漢人義之所在...”以雷霆手段沉重打擊了塞外入侵中原之遊牧民族的囂張氣焰,在百年戰亂中挽救了數百萬漢族百姓的生命,保護了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

第四次被蠻族滅亡的是北宋,南宋之際的蒙元時期,這一時期中國GDP佔世界80%,輝煌富有毀於一旦,誰也沒想到,蒙元在攻取南宋的時候,已經先行佔領了幾乎整個歐亞大陸,可見野蠻的力量有多強!

第五次被蠻族滅掉的是滿清入關,這是明粉和狹隘漢民族主義耿耿於懷的事,但是滿清認同中華文明,入關後迅速漢化,相當於是給中華民族注入新的血液,給因儒化而弱化的中華文明增添彪悍與血性,凡滿清鐵蹄踏上的土地都是中華熱土,凡滿清刀鋒下臣服的都是中華子民,滿清恢復了強漢盛唐的榮光,不承認滿清的功績,那才是真正的漢奸,因為滿清使中華的疆域達到冷兵器時代的極限而遠超漢唐,他們說的是中國話,寫的是中國字,除了叫滿族,擁有的是如假包換的中國心!

文明的進步從來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起伏和跌宕,有盤整和螺旋, 甚至是反覆,有時文明之火看似熄滅了,但卻用另一種方式潛伏於野蠻之中,一旦條件成熟,會以新的方式復燃,發芽,破繭而出,這就是文明的力量!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有位歷史學家心有餘悸說,戰爭的好幾個關節點我們差點輸了,希特勒,日本人差點就要贏了,但是即便那樣,文明的趨勢誰也改變不了,那就是文明戰勝野蠻,民主取代獨裁...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我們找原因,總喜歡羅列出幾條几條來!

其實,沒有必要,抓住最關鍵的也就可以了!

第一,試想北宋,綜合國力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領先的,不能說不強吧?可是,竟然滅了,可見不是主要原因!歷史上強大的被以少勝多的例子還少嗎?

第二,也不能歸因於敵人太強大,這個理由更不成立,這我都不用說!

第三,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重文輕武。不能說北宋沒有武將吧,不用你你有咒念嗎?處處限制你,你能發揮嗎?北宋建國就是武將從人家手裡奪權而來,當然不希望被人也奪了權!可事情都有兩面性,你不修武,可能不會被內部人奪權,可是你管不了外部吧,把機會輕易的就給了外部,被外人輕易奪權是很正常的!

老百姓說的因果循環,北宋也沒逃出去!


尚沃寫給理想5555


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應該明確滅亡北宋的金人不是外族,金人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之一員。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在軍事力量等方面不抵金人,尤其是冷兵器時代,金人為遊牧民族擅長騎射,自然不是金人的對手。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保衛文明成果。



冀城晨光


這其實是多方面作用的原因,很多史學家圍繞華夏民族幾千年發展史以及西方歷史中羅馬波斯等曾經叱吒風雲的帝國覆滅於所謂蠻族和遊牧民族之手的原因觀點不一,我覺得首先是戰備不足。與遊牧民族的小股突襲不同,傳統帝國部隊更習慣大兵團作戰,與兵貴神速的遊牧騎兵比較,處處被動,通常會經過漫長的騷擾戰後被逐步擊潰,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依靠馬匹獲得巨大的移動力加成,避免與大規模敵軍正面作戰,拖住主力敵軍使其給養消耗過大,最後分割消滅,毛澤東的運動戰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最後擊潰了國軍部隊。至於武器,冷兵器時代,武器的差距並不明顯,石斧石矛一樣可以造成殺傷,無法形成代差優勢。


四海


北宋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首先,北宋重文輕武,將帥調動頻繁,主將沒有自己完善的班底,兵將兩不相識。而且,宋遼檀淵之盟後幾十年沒有大規模戰爭,和平日子太久,士兵普遍沒戰力,將軍普遍沒指揮經驗。

其次,社會結構有毛病,宋朝重文,大量推行科舉制,養著一群官員,而且宋朝官員俸祿普遍偏高,高到你不想貪汙;北宋養著大量老兵;北宋末年宗室體系龐大;北宋重農抑商,大量人口從事商業,或被僱傭從事手工業。那麼以上這些人吃什麼?答案很簡單,農民種的糧食,可是宋朝生產力就那麼大,過多的人脫離農業,就會加大農民的負擔,而且脫離農業的人都成了有錢的上流人士(除了兵),中國人有錢後就會兼併土地,激化農民矛盾,所以宋朝農民起義很多(這個起義後面還會提到)。

再者,背信棄義!!!上面說到了檀淵之盟,宋遼議和後,宋遼之主兄弟相稱,數十年沒有打仗,然後宋金私下籤訂海上之盟,背棄盟約,聯合金進攻盟友遼國,滅了遼國。

然後,就是再次背棄盟約!!!前面說到,宋金簽訂海上之盟,聯合攻遼。然後到了進攻的時候,金太祖派使者到北宋朝廷約定起兵時間,但當時北宋爆發了農民起義(就是《水滸》裡的方臘),軍隊平叛去了,然後宋朝幹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把遼使軟禁扣留了三個月。。。金太祖等不到回信,迫不得已,只能獨自起兵。而海上之盟約定,宋金都不得與遼單獨議和,宋徽宗卻招降遼主天祚帝。

接著,就是貪得無厭,自曝其短,再次背棄盟約!!!海上之盟約定,宋共取遼國燕京,西京,金攻打中京,北京,東京,前面說過,宋因為由農民起義,扣押了遼國使者,導致金太祖只能獨自起兵,然後宋發現遼大勢已去,於是命令童貫率十五萬大軍進攻只剩7000守軍的遼南京,然後戰敗了,宋由命令劉延慶率50萬大軍攻遼,遼反抗後劉延慶就跑了。。。之後南京降遼,宋進攻南京,讓金徹底見識了宋的''高超戰力''。然後滅遼中幾乎沒有出力的宋要求金必須履行海上之盟,將燕雲十六州交給宋朝,金太祖立壓眾議,倒是同意了,但宋朝卻又要了海上之盟裡不屬於燕雲十六州的平州。然後宋又幹了一個神操作,滅遼沒出力的宋,答應了用錢糧贖回燕京,然後宋徽宗後悔了,賴賬沒給。。。。。。

最後,就是盡失人心。。。燕雲十六州有大量漢人,本來對於歸宋認同感很強,但宋的一系列神操作(張覺事件與之後金內部漢人起義,宋議和),讓投降宋朝的遼國軍隊對宋心生恐懼(郭藥師就是被嚇反的),遼國漢人對宋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感。


依與夢


文官政治發展到後來就容易出現黨爭,是宋朝不殺士大夫,黨爭更是激烈,而女真當時人數雖少,但是上下一心,敢打氣拼,護步達崗一戰二萬對遼七十萬一戰功成,而遼國雖然打不過女真,反過來收拾宋朝易如反掌,讓女真看到了宋朝的虛弱,女真兩次南下,造成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