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為什麼給明朝列了7大罪狀,這7大罪狀成立嗎,你怎麼看?

品明鑑清


努爾哈赤叛明,提出七大恨,這不過是用來政治宣傳,表明自己起兵的正義性。他又不準備和明朝政府打官司,不需要誰來確認這七大恨的合理、合法性。要是單純靠這個就能伐明朝,以明朝文人的實力,同樣可以寫一篇七十不應恨,讓滿清撤兵回東北老家。
  •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我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吳爾古代)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我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謂惱恨二也。
  •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敢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將來,非有意欺背也。會值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遣幹骨裡(綱古裡)、方巾納(方吉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究出□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良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遠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謂惱恨者六也。
  • 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難得浮生閒半日


滿清給明朝列的七大罪狀,就是努爾哈赤1618年正式嚮明朝宣戰時,發佈的討明檄文,告天七大恨。這七大恨內容是將民族矛盾的大事和雞毛蒜皮小事揉捏在一起的文告,內容樸素直白,很能喚起底層人們的仇恨。努爾哈赤最原始的文稿早已不存在,因為其語言粗俗、理由不堪,後世清廷多次修改七大恨內容,現在流傳多個版本,但大概意思相近。

圖為努爾哈赤畫像。

第一大恨,明朝殺了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這事兒有點冤,是誤殺,當年女真部落王杲叛亂,遼東總兵李成梁去平叛,因為努爾哈赤伯伯阿臺也參與了造反,所以努爾哈赤爺爺和父親趕著去勸降,被李成梁的部下當成叛軍給剁了。這事兒本是誤會,為這事明朝並沒有虧待努爾哈赤,李成梁坐鎮遼東30多年,努爾哈赤和其媾和在一起,李成梁不知幫了努爾哈赤多少忙,李成梁一死就反目當成第一大恨了。

1618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汗王宮,發佈了告天七大恨。

第二大恨,明朝偏袒海西女真,欺壓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第三大恨,明朝強盜在努爾哈赤領地偷盜,發現後處死,明朝興師問罪,要償命;第四大恨,自己看上的姑娘被明朝許配給了蒙古部落;第五大恨,明朝派兵幫助葉赫部落,攻打努爾哈赤;第六大恨,明朝圈佔努爾哈赤領地,致使子民流離失所;第七大恨,明朝一名叫蕭伯芝,時任備禦的小武官在努爾哈赤領地作威作福。

圖為李成梁畫像。

以上的七大恨,基本不成立,殺祖父和父親是誤殺,後來也補償了事了,葉赫老女是自己悔婚不嫁,跟明朝沒關係,李成梁坐鎮遼東30多年,努爾哈赤受李成梁照顧頗多,正是因為李成梁的偏袒愛護,努爾哈赤才能在明朝眼皮底下慢慢壯大,從一名草莽變成梟雄。


圖文繪歷史


滿清努爾哈赤的討伐明朝的檄文“七大恨”,文字的表面含義是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領土之爭。

但實際上是滿清和明朝的民族矛盾、土地紛爭、封建專治的階級矛盾衝突,引發的兩個民族的戰爭。

首先,民族矛盾。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之後,建立了後金。這是金國被蒙古滅國後,女真族又一次建立了自己的後金國。

在女真統一之前,分散居住在遼東一帶,明朝將領李成梁長期欺壓、瓦解各個女真部落,分而治之。女真各部之間戰亂不斷,軍民傷亡慘重,處於女真族的內耗階段。

滿清的女真族和明朝的漢族是統治和被剝削的兩個階級,民族矛盾尖銳。

尤其是努爾哈赤和明朝有著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滿清後,首要事宜就是聯合蒙古,發佈討伐明朝的檄文,準備入主中原。

其次,土地紛爭。

女真各部被明朝趕到偏遠的長白山一帶居住,生活條件惡劣。原來的土地越來越少,明朝發佈的屯田制度,使明朝的軍戶佔據了大量女真部落的土地,以發展遼東的軍事力量。修建寧遠防線,訓練關寧鐵騎。

女真部落的土地被強行佔有,激起了女真族的不滿,反抗一觸即發。這也是滿清討伐明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階級矛盾。

女真族在明朝的統治者眼裡是最底層的遊牧民族,而且戒心很大。如果女真部落統一,強大起來,必定和蒙古聯合進攻中原。

明朝皇帝的專治和女真部落的不屈反抗,致使明朝和滿清處於敵對的兩個階級。而且滿清和蒙古可以聯盟,但滿清和明朝是敵對的狀態。這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專治所造成的,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到達頂峰,便引發了明朝和滿清的戰爭。

因此,封建專治引發階級矛盾,再加上民族矛盾和土地紛爭,努爾哈赤發表“七大恨”,討伐明朝。


語文360


我認為滿清給明朝列了7大罪狀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為了有出兵攻打明朝的藉口,另一個是立牌坊。至於滿清所說的7大罪,我認為根本不成立。具體的分析如下:

1.1.滿清為攻打大明編的藉口。

滿清所說的七大罪類似宣戰書一樣,想到攻打你,得先有一個理由,而這七大罪就是理由,就像美國要打伊拉克,會誣陷伊拉克有核武器一樣,但他最後找到核武器了嗎?


1.2.滿清在立牌坊。

立牌坊說的就是為了名聲,滿清想取締明朝成為中國的統治者需要一個好名聲,即使掩耳盜鈴也要偽裝出一個好名聲。


2.滿清所說的七大罪不成立。

都說了這是滿清出兵的藉口,立牌坊的需要,那麼滿清說的七大罪也就肯定不成立了。



以上就是我對滿清給大明列的七大罪的分析,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到留言區留言指正。

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不忘昨天!

歷史白話君


這裡所謂的七大罪壯,指的是努爾哈赤起兵時的出兵檄文——七大恨,根據《清太祖實錄》中的記載,其全文如下: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說實話,這是不是事實?很難一概而論。有些的確是事實,比如第一恨,覺昌安的確是在幫助明朝消滅阿臺時由於李成梁的原因死於非命的;但有些是努爾哈赤自己雙標,比如努爾哈赤說自己累世安分,但他祖上董山確實挑釁過明朝。因此,這七大恨,並不能說全對,也不能說全錯。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作用就相當於一份出兵宣言,來宣稱自己出兵的合法性,目的是調動自己部下的對敵方的仇恨情緒。因此,但凡對自己有利或者能為己所用的,都寫了進去。如果太深究對錯,那就真的輸了。



比如東漢末年陳琳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對於曹操的描述:

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幕府董統鷹揚,掃除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被以虎文,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而操遂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

這簡直把曹操說得一無是處,在這篇文章中,曹操的出身就是錯的,他無惡不作,濫殺無辜,無才無德,整個一嗜血惡魔。曹操真的是這樣嗎?寫文章的人不用管,他把曹操寫得越壞,那麼己方就越正義。

七大恨同理。這個東西在明朝和後金上層,沒有人當真,因為有些事情站在雙方角度來看,本身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人會去爭這個對錯。

所以,成立又如何?不成立又如何?


庭州行者


不就是七大恨嘛,我們可以看一下七大恨的內容,看一遍就明白了。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看完原文,我們可以發現,努爾哈齊在痛罵明朝對不起他,除了第一條和第四條,剩下的五條都是湊數的。第一條是殺父之仇,第四條是奪妻之恨,這幾條是重點。殺父之仇換誰都不能忍,都是不共戴天的仇恨;葉赫把努爾哈齊禮聘的葉赫老女改嫁到蒙古,這是給努爾哈齊扣綠帽子,是男人都忍不了。剩下的五條都是湊數的。

當然,七大恨簡單來說就是這麼個意思,明朝對不起我,我讓明朝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這是一層意思;另一層意思就是,我和明朝撕破臉不是無端生事,我是有理有據的。所以七大恨說白了就是努爾哈齊為了同明朝決裂找合法性。

這充分說明努爾哈齊很瞭解漢人的玩法,就是在舉兵之前發一篇檄文,列舉對手的種種不是來體現自己的正義。但是檄文往往有另一個作用就是傳達順應天命,秋毫無犯;舉兵抗拒,玉石俱焚這個意思。

所以本質上就是這麼回事,一般來說誰也不怎麼重視,都是說對手種種不是,把對手罵的狗血噴頭。我們可以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裡面駱賓王把武則天罵了個狗血噴頭: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對於徐敬業、駱賓王來說,不把武則天罵成妹喜、妲己這種妖后,怎麼能煽動人們對武則天的仇恨,怎麼來給自己找合法性呢?

所以,歷史就是這麼回事。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所謂的七大恨,不過是一種戰前對自我的鼓勁兒罷了。

關於七大恨的同類宣言

這種東西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有光榮而悠久的傳統的。

參見三國時期陳琳為袁紹企圖滅曹而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

唐朝時期,駱賓王為討伐武則天而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以及朱元璋的太平天國起義所寫的《太平天國義軍奉天討清檄》

甚至日清戰爭時期,日本出兵的時候也寫了《告十八省豪傑書》

不過和以上不同的是,七大恨純粹是努爾哈赤為了其個人野心而找出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罷了,類似於類似於農村田間地頭的大媽亮起嗓門對著隔壁大娘罵街。

七大恨的原文解釋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所謂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嚴格來說都是明朝子民,其祖宗猛哥帖木兒開始,都是明朝的在職官員,哪有什麼其父祖未損明邊一木的說法,李成梁攻打古勒城,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覺昌安,塔克世入城不知道是給阿臺幫忙還是幹別的去了,就在城破的混亂中,被明軍誤殺了,而努爾哈赤發現父,祖被殺以後,問明軍,明軍的說法是誤殺,並把其祖父、父親的遺體歸還給了努爾哈赤。同時,明廷又將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賜予努爾哈赤,讓他襲任建州左衛指揮使。如果努爾哈赤覺得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話,當時他就應該做點什麼了,但是他什麼都沒做,卻在隨後羽翼豐滿之後提出了這一點,其實也就是以這個為理由來實現其個人野心罷了。)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這兩條就更扯了,努爾哈赤明顯知道,自己是明朝的軍官,自己的屬下也是明朝的百姓,當時的情況明朝對女真各部採取的政策就是扶植,抑制,而女真各部也很不安穩,經常搞一些搶劫之類的小動作,所以明朝自然要還以顏色,並扶助努爾哈赤的對頭葉赫部,這是正常的,明朝根本就沒把努爾哈赤當回事,努爾哈赤說的就類似於一個鄉級行政單位對國家領導說,你們沒事跑到我們鄉里,管我們的事兒,讓隔壁的鄉站在我頭上拉屎,我很不滿意之類的意思。)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

(以上三條,都是說明朝幫助葉赫部和努爾哈赤作對的事兒,要說這葉赫部也是女真諸部的一員,以明朝當時對邊境的少數民族的政策,就是這個起來了我扶這個,那個起來了我扶那個,努爾哈赤不願意了,拿這個當理由,還說明朝逼迫他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他卻忘記了,明朝李成梁扶助他的時候了,他也忘記了,這土地也不能是想佔就佔的)

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字為原件缺失)

(這就更有意思了,努爾哈赤說我國向來忠義孝順,從來沒有過無禮之舉,南朝忽然派遣備禦蕭伯芝前來巡視。這蕭伯芝狗仗人勢,蟒衣玉帶,作威作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言辭荼毒,讓人不堪忍受。實際上,卻是努爾哈赤作為明朝的官員,每年都得嚮明朝進貢蜂蜜,並開蜜市與邊民做貿易。萬曆四十五年(1615年),傳言努爾哈赤把這些年屯積下來的蜂蜜煉製成可以攜帶的乾糧,不知意欲何為。遼東巡撫李維翰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但又不敢上報朝廷,想來想去,便私下裡派遣遼陽的材官蕭伯芝前去質詢努爾哈赤。而蕭伯芝帶著儀仗隊,敲鑼打鼓。到了邊境,發現努爾哈赤沒有親來郊迎。蕭伯芝當場發作,怒斥努爾哈赤的官員說:“我奉朝廷的旨意前來,你們的頭領居然不來迎接,真是反了你們了!”然後作返回狀,聲稱要回朝稟告努爾哈赤的無禮。就這也成了一個大恨,大意就是,誰讓你們不拿豆包當乾糧了!)

值得說明的是,第七恨“蕭伯芝作威作福”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兒,但奴爾哈赤這卻鄭重其事的將其說出來,這些恨,能有多真實呢?

其實也不過是證明了努爾哈赤的心胸狹隘、自卑和脆弱罷了。

而且,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之後,努爾哈赤後來趕到,又是跪迎,又是奉酒陪笑,又是送禮獻媚,既出賣了後金曾經是明朝部屬的關係,又讓後來的清朝統治者覺得很沒有面子,所以,《太祖武皇帝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滿洲老檔秘錄》等書在收錄“七大恨”之時,都毫無例外地把這一條刪除掉了。

孟森先生說過“末條以蕭伯芝蟒衣玉帶為恨,後來太覺其無謂”,“太祖列入七大恨中,亦自覺無事生事。後各本皆刪此條,而析別條以足其數”。

七大恨是努爾哈赤反叛中央野心的工具沒有任何感情因素

所謂的七大恨,通篇囉裡囉嗦、混淆不清,說的都是一些不大的小事兒,但是作為極度渴望建國稱漢,有著很大野心的努爾哈赤,也就拿著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去反明,都很難成立的,所以,這 “七大恨”的政治性要遠遠大於感情性,其目的就是為了挑起女真內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實現努爾哈赤的野心罷了。


關河南望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況滿韃掌握了政權,大可毀屍滅跡,挫骨揚灰,胡編亂造,古往今來,歷史不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嗎?不否認明朝東北地區存在著民族矛盾,滿族受李家軍閥壓榨,有些事情是有的,但漢族百姓何嘗不是?努爾哈赤尋找藉口造反,遷怒所有漢族人民,實施一次次大屠殺,不分婦幼,只留工匠,這個屠夫可殺可恨!應該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峰的顏色48


野豬皮🐗文化不高,無賴本事倒是見長,本身叛亂是要連誅的,即使野豬皮父祖不曾謀反,但作為叛亂分子的親屬,也不是無罪的,特殊的是明朝對東北女真各部並沒有遵從漢地法令,才讓野豬皮有機會發展壯大反噬大明。這七大恨作為起事叛亂的根據完全不充分,也沒有正義性,如果真對對朝廷處置不滿,可以申訴,何必撕開偽裝裝的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以叛亂從事,這就說明了野豬皮🐗自己也知道好牽強,但為了造反野豬皮🐗還是顧不了那麼多,說白了就是野豬皮🐗自己貪慕權力,想做遼東第二李成梁,自己信心不足,才拿對明發牢騷的“七大怨”與作為口實,蠱惑對朝廷不滿的嘯聚作亂!


夢旖江南月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是一種策略和激勵手段,,,七大恨和十三付遺甲,確是事實,七大恨的原由是歷代後金先祖皆以獸擄為主,以皮毛珍貴物產人參山珍為貨與大明互市,換取同價之物,,,也有以大明遼東總兵官為主的大量住軍,對滿族各部盟的犯法亂記者是時與打!擊剿殺,,,其父與叔就死於一次設計好的決殺,,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有一半是其惡意放大,以激勵部將反抗大明的誓詞,也開啟了十三付遺甲起兵的毒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