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趙國兩敗俱傷,為何楚國不趁機攻打秦國?

MICHELLE-LIN


秦趙兩國在長平、邯鄲的五年戰爭,最終雙方都以慘敗而告終,秦趙兩國大約都損失在五十萬。趙國元氣大傷,燕國打起了它的主意,結果被揍得兵臨都城,慘不忍睹。

秦國雖然損失慘重,但還不至於到傷筋動骨,因為當時它的地盤已經足夠的大,能夠在短時間內湊出一支數十萬之師。如果這時候誰打它的主意,同樣是燕國的下場。



而此時的楚國,春申君率領十萬楚軍援趙,與魏國春申君、趙國邯鄲守軍合力將秦國包成餃子,痛打落水狗。

隨著楚王將國家中心移到淮河流域,楚國與中原各國交流也越來越緊密。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都有了重大合作。可以說,這時候的楚國形勢大好,而公元前261年滅魯,徹底控制了淮河流域,有了復甦的跡象。然而,它還是不敢打秦國的主意,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秦國對楚國的威懾

楚國在公元前278—276年,連續與秦國作戰,結果是一敗塗地。國都、陪都相繼淪落,昔日數百年的統治核心區—漢水流域盡被秦國佔領。楚頃王帶著大臣們逃到河南陳地,在這裡重建楚國。之後,一度對兩湖故地發起進攻,但效果都不理想。楚軍可以說聽到秦軍,尤其是殺神白起就會聞風喪膽。在楚人的心理,秦國銳士是心裡抹不去的陰影。

楚王和大臣也知道,之後秦國不再攻楚,主要目標放在了韓趙魏戰場上,可以說韓趙魏是替它擋刀的,它最好就是安分守己,不要引起秦國的主意。如果秦軍繼續追擊楚王到河南,那麼後果可想而知,趙國、魏國就是前車之鑑。而春申君救趙,其實楚國打心眼裡不願意,這也是趙國說客毛遂逼迫的無奈之舉。



本來,楚考烈王和春申君就在秦國長期做質子,他們二人深知秦國的可怕。楚考烈王、春申君都是主張與秦國結盟,起碼有一個良好的蜜月期。然而,邯鄲之戰,春申君帶楚軍破秦,雙方又鬧得不愉快,所以到了公元前242年,以楚考烈王為合縱長,以春申君為策劃人,以趙國龐暖為主帥的五國聯軍攻秦,結果還是大敗而歸。

二、楚國糟糕的政治制度

楚國在春秋和戰國初期,一度是霸主級的大國,這與他的人才選拔制度息息相關。楚國的公子們都可以參政議事,整體上公室勢力強大,人才濟濟,能充分運轉國家戰爭機器,所以對外總體上勝多敗少。然而,到了戰國時代,公室勢力衰微。



公元前381年,吳起變法因舊貴族的攻擊而失敗,使楚國錯過了率先崛起的先機。楚懷王時代,屈原力圖想變法革新,再度遭到舊貴族們的反對與排擠,楚國再次錯過復興的時機。同樣,這次邯鄲之戰,楚國貴族們不想過多參與,即使楚王有心,也會遭到貴族們集體的反對。

以景、昭、屈三大家族為代表的卿家把持朝政。這三家自然以自己利益為主,國家利益為輔,造成了楚國對外不夠團結。這三大世家並沒有出現大量能治國、能打仗的人才,下層階級又無法上升通道,挖掘不了真正人才,導致當時的楚國只有春申君來充當門面。三大家族在楚地的影響力遠超王族熊氏家族,楚國滅亡後被遷往關中,可見秦漢統治者對其十分重視。



楚國朝政有多黑暗?楚國的風氣有多差?從楚懷王時代就開始走下坡路。楚王好大喜功,重賦於百姓。群臣們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疏斥,尤其還排擠外來人才。平原君去拜訪春申君時,就看見其門下奢侈浮誇之風十分濃重,楚國已經是外強中乾。地方上不事軍備,對下剝削十分嚴重。

楚王和三大世家之間也有暗戰,互相提防。雖然同出一脈,但分家之後就是數家人,並不講究血緣關係。春秋時期,鬥氏、養氏挑戰楚莊王被滅。戰國時期,懷王扶持屈氏對抗景氏、昭氏,也就不了了之。後期的楚王,除了三大家族,手下真的沒啥人才可用。三家分晉的教訓是歷代楚王的必修課。



三、落後的軍事制度

楚國軍隊自公元前381年後,基本上由三大家族輪流控制。楚國有一條不成文的軍法:如果打了敗仗,主將就必須自裁謝罪,沒有人逃得過這命運。這就是楚國的貴族精神,西楚霸王烏江自刎也就能夠理解。這不是敗者為寇問題,是楚國八百年貴族精神。所以,三大家族不願對外發動戰爭,因為戰國時楚國吃地敗仗太多,三大家族和其他貴族損失慘重。楚國貴族裡的人才大多死於這一時期,造成了後面貴族人才的斷層。



楚國軍隊有很大程度上由正規軍、貴族封地上的私卒和地方武裝縣師組成。正規軍的大小軍官們都來自於楚國宗室和貴族。而私卒的主要成員來自於三家的家族子弟。雖然楚王有調動的權力,但誰都想保存自家實力。因為楚國的軍隊一般都是由貴族們的私軍衝鋒陷陣,然後是正規軍和縣師。對待秦國這樣強大的敵人,無疑是羊入虎口。可見,楚王能動用的兵力真的很有限。



楚國軍隊大多又以車兵為主,楚地不產戰馬,機動性和靈活性很差。可是秦國虎狼之師,早已開始騎兵、步兵混合師,擁有天下最精銳的騎兵,包圍、分割讓楚軍毫無抵抗力,這也是楚軍不願意正面對抗秦軍的一大原因。


慵懶國王


長平之戰秦軍並未損失慘重,這有以下兩個方面決定:一,秦軍並非像趙軍那樣全部有精銳的主力構成,而是2/3由河內的民兵構成,所以既使此戰損失慘重,損失的也主要是民兵而非秦之精銳。二,正是因為白起知道自己的軍隊要麼是久疲之師要麼是缺乏臨戰經驗的民兵,所以在戰鬥過程中秦軍戰場布屬和調動以對趙軍的迫降為主攻擊為輔,這也是這場戰爭長達五十六天的主要原因,攻擊部隊為精銳的王齕部,所以秦軍在這五十六天中傷亡微乎其微,由此可見此戰難度之高世屬罕見!!其後的邯鄲之戰秦軍損失大此,也遠未達到傷筋動骨的程度,所以楚國既不敢也沒機會和能力趁火打劫。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楚國之所以沒有乘著長平之戰的時機攻打秦國大概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沒有準備。冷兵器時代,進攻一方要集結數倍、數十倍於敵人的優勢兵力才能去攻取城池,還不一定能夠拿下來,例子如宋蒙釣魚城之戰、朱文正和陳友諒洪都之戰。此外還需要戰爭動員、準備糧草武器等,除非蓄謀很久,否則戰爭機器不是說啟動就啟動的。因此,在秦趙長平大戰的時候,楚國考烈王剛剛接過頃襄王經過鄢郢之戰爛攤子,可能國內關係還沒理順,更別提發動大規模戰爭了。

其次是沒膽啊。公元279年鄢郢之戰,秦國大獲全勝不但獲取楚國佔西部長江以北(江漢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區)大片土地,設立南郡;公元前277年秦國又奪取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接連三年的的戰爭打得楚國喘不過氣來,嚴重削弱了實力,也實在嚇破了膽。這種情況下在春申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調解下,兩國結盟休戰。

再次是秦國保密工作做得好。連趙軍都不知道對手已經秘密換成戰神白起,楚國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就更不清晰了。秦國前線投入多少兵力、傷亡如何這些情況楚國是沒辦法迅速知道並採取應對措施的,因此做好的辦法就是先觀察觀察再說。這時候秦國勝了,楚國就更不敢動了。

最後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時候的秦國不是誰想惹就敢惹的。看看邯鄲之戰,魏國派出部隊了,但只是作壁上觀,看形勢如何發展,如果不是信陵君竊符救趙,趙國就滅國了。如果輕易開啟戰事,楚國的處境可能會更差。


言其故


我認為主要為三點:一:在長平之戰之前,楚國己經被秦打敗了,產生了心裡上的恐懼,軍力己被削弱了!

二:統治階層的不思進取,腐朽墮落,階級矛盾突出,使國力無法短期凝聚足夠的力量!

三:當時的楚王不是有雄心和戰略眼光的主和將相又缺少協同,睿智與擔當...!

再加上秦國必留守相當的軍力加以防守,來對付楚國的進攻!秦的利誘使楚高層抱著利己主義下的饒幸心理(當時秦又善於攻心為上,伐交,伐謀為次),所以楚首先心靈上己被秦擊敗了,楚還敢打沒信心的仗嗎??


208735757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經過深刻的變革,其政權同其它五國一樣,依然代表世襲貴族階級的利益,內部也沒有新舊分化,雖然富有並文化發達,但領導階層毫無進取之心,面對虎狼之秦,早已喪失了勇氣,只圖保住現有的利益,苟且偷生於當世,根本沒有長遠的戰略考量,不可也無力量去進攻秦國。


天行健3770


長平兩敗俱傷算不上。只能是秦慘勝,但是即便秦國慘勝,也有二十萬左右的兵力,楚國這個時候連五萬兵丁都聚集不起來了,更何況要打秦國。


禮茶的故事


長平之戰發生前,秦國曾狠狠地將楚國打了一次,使其被迫遷都,從心裡上楚國害怕秦國了,再者秦國長時間和趙國對峙,以白起之軍事才能必然後留有兵力防備楚國及其它戰國的偷襲!


147369123456789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公元前262年,在這之前公元前276年-279年,楚國失去鄢、郢國都,已經被打殘,退到了河南淮陽建都,無力反擊!指揮作戰的秦國主將也是白起!


手機用戶23255590438


趙國和秦國在長平進行了一場生死決戰,楚國沒有趁虛而入,究其原因,怕是楚國被秦國打怕了,根本不敢與秦作對,就算秦當時元氣大傷,楚國也不敢舉兵攻秦,只是在秦楚邊境集結了兵,卻然完全是為了採取自衛,壓根就沒有想過去攻打秦國。


夜玖辭


因為楚國興仁義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