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

红旗渠: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50多年前,河南省林縣10萬英雄兒女靠一錘一釺一雙手,苦幹十個春秋,在壁立千仞的太行山上,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而今,不用過多的語言,只要站在紅旗渠畔,就能感受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的偉大,就能感受到剛健自強、生生不息、革故鼎新、創造進取的中國力量。

有了紅旗渠精神,林州前進的腳步不捨晝夜,林州的發展氣勢如虹,林州的變化日新月異。

紅旗渠通水50多年來,林州市總人口由60餘萬增至116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87元增至57208元,增長65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4元增至23161元,增長429倍……林州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長期居河南省十強。林州由太行山的“地理鍋底”站上了財富高地。

紅旗渠精神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手幹出來的。從引來“幸福水”到跨向晉冀豫區域性中心城市,林州人時刻沒忘掉,閃閃發光的精神必須落在地上,實幹才能給精神注入生命力。

當初建設紅旗渠只是為了解決吃水問題。50多年來,林州人不斷挖掘和提升其紅色旅遊價值,紅旗渠由一條“生命渠”昇華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5A級景區、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研學旅遊示範基地、我最嚮往的黨史紀念地……

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的品牌和精神熠熠生輝,紅旗渠精神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日益提升,吸引著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紅旗渠聯通世界,成為引發國際認同和共鳴的中國故事。

50多年來,紅旗渠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000餘萬人。印度、埃及、美國、越南等20多個國家的政要參觀過紅旗渠。

日本友人深谷克海自1976年至1995年,先後12次造訪紅旗渠。他感慨:“來中國不看紅旗渠,就等於沒來。”

紅旗渠精神在林州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經艱難困苦的錘鍊、市場經濟的淬火、中國夢的激發,她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脈和靈魂,成為一種個性、一種文化、一種民風、一種前進座標。

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紅旗渠精神巡迴展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西安和鄭州舉行,所到之處都成為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讚譽,震撼了人們的心靈。

70歲的紅旗渠特等勞模張買江,現在是紅旗渠幹部學院的特聘教師,他的父親為修建紅旗渠獻出了生命。當年只有12歲的張買江,拿著父親留下的工具加入了開山鑿石的行列。紅旗渠建成通水後,張買江繼續學業,畢業後走上小學講臺,一干就是50年。

“現在的林州,工業、旅遊業都發展起來了,生活比我們父輩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紅旗渠精神不能丟,值得永遠守護。”張買江經常對學生講的一句話,如今體現在紅旗渠幹部學院的校訓裡。

2013年正式成立紅旗渠幹部學院,是多年來紅旗渠精神不斷傳承弘揚形成的結果。“為民、務實、清廉”的院訓,“傳承紅旗渠精神,增強黨性修養”的辦學宗旨,使紅旗渠精神從這裡走向全國和世界。

張買江同紅旗渠特等勞模、除險隊長任羊成,捨己救人英雄李改雲,央視百家講壇《紅旗渠故事》主講人李蕾以及林州市部分領導幹部,農村、企業黨組織書記等共同組成紅旗渠幹部學院的本地師資隊伍,講述著紅旗渠故事,傳承著紅旗渠精神。

2015年4月2日,在為紀念紅旗渠通水50週年而舉辦的紅旗渠精神研討會上,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任曉莉說,紅旗渠的建設者們在艱難歲月裡完成了一項不可思議的工程,讓不可能成為可能。這種精神不只存在於那個特殊年代裡,不只存在於林州這個小小的地理單元中,而是貫通於我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生生不息於全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裡,蘊含著迎接現實和未來的磅礴力量。

“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在參加十八大代表團討論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當年的紅旗渠工地流傳著一句話:“幹部能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幹部能流一滴汗,群眾的汗水流成河。”幹部衝鋒在前,與群眾同甘共苦,形成了一種無聲無形卻強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群眾的修渠熱情空前高漲。開創新時代,同樣需要幹群同心同德。

到林州觀光的遊客時常這樣發問:“今天的林州人還能再修一條紅旗渠嗎?”

對於這個問題,林州幹群總是像當年修建紅旗渠一樣,以團結實幹作出鏗鏘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