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上世紀60年代,安陽林縣人民靠一錘、一釺、一雙手,苦幹10個年頭,硬是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精神的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形成的。紅旗渠動工於1960年,勤勞勇敢的30萬林州人民,苦戰10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

今天,河南圖片網推出一組老照片,讓我們共同回眸,林縣兒女開鑿"人工天河"紅旗渠的一個個瞬間。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1960年2月,林縣政府正式提出修建“紅旗渠”,以實現“引漳入林”的計劃。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紅旗渠不是一般的山間渠道。按照設計,要在幾十米以致幾百米的石山上,攔腰開出、砌起一道寬8米,高4.3米的石渠,可通過每秒25立方米的水,河水要流過懸崖,穿過50多處山壁陡峭的險工和42個山洞,在太行山上流轉70公里,其難度可想而知。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為了修建紅旗渠這樣一個艱險工程,有的地方,工人們得腰繫繩索,從山頂飛身而下,象壁虎一樣貼在山壁上,一錘一鑽地在那裡打釺子、鑿炮眼。有的地方,得劈掉整個崖峰,才能開出渠道。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青年洞是紅旗渠渠水通過的眾多山洞之一,全部由人工開鑿,全長616米。圖為正在修建中的青年洞。攝於1964年。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渠水經過小河時,建築了空心壩,壩上淌河水,渠水從壩心通過。攝於1965年。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渠上的大渡槽。攝於1965年。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渠水通過洩水閘時形成的人工飛瀑。攝於1965年。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在紅旗渠水利建設工程中作出很多貢獻的農民水利技術員路銀。攝於1965年。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林縣人民戰勝了千難萬險,排除了重重困難,使紅旗渠順利地穿過了五十多處高二百米以上的懸崖險工,工人們修建了山洞、涵洞、坡槽、洩洪閘、路橋、節制閘、分水閘、大小建築物等工程一萬多個,終於引來了漳河水,實現了林縣人民世代的願望。圖為1965年4月5日總乾渠通水,林縣人民從四面八方趕到總乾渠分水閘工地,參加慶祝盛典。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竣工的紅旗渠總乾渠。攝於1965年。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總乾渠完成後,繼續修建配套工程。攝於1965年。

紅旗渠,“我”不是傳奇

紅旗渠剛剛通水之後的第一年,林縣百姓用引來的漳河水灌溉農田。

五十多年過去了,修建紅旗渠時鐵錘鋼釺的交響和隆隆的開山炮聲,早已湮沒在歷史深處,但先輩們當年高亢的吶喊,仍在中原兒女心中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