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何要殺讀書人領袖李紱?

忠肝義膽嶽老三


不得不說,雍正皇帝一生都是不討讀書人喜歡的。雍正之所以成績斐然卻留下那麼多後世罵名,根本原因就是得罪了當時的讀書人。讀書人手裡有筆,於是就留下了很多醜化雍正的文字。時間長了,就分不清是醜化還是事實了。

雍正得罪讀書人,原因之一是他推行了“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新政。在此之前,讀書人考取功名後是有優待的,不必納糧不必當差,但雍正取消了這個優待。

而且,雍正用人不拘一格,他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反而很少是進士出身的讀書人。比如李衛,在歷史上是捐的官,而在《雍正王朝》中乾脆被設置成了叫花子出身;比如田文鏡,也只是監生出身。

雍正殺李紱,就與田文鏡有關。

當時,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納糧當差”新政,得罪了大批讀書人。而且,田文鏡對讀書人的態度也比較輕蔑,最終鬧出了考生罷考的亂子。

朝廷中那些以科舉上位的清流派,自然受不了田文鏡如此對待讀書人,於是集體參劾田文鏡。而李紱,就是清流派的領袖。

但雍正不但不懲罰田文鏡,反而表彰田文鏡,這激起了清流派的不滿,他們一起跪在雍正皇帝的養心殿外,“逼迫”雍正處罰田文鏡。

在雍正看來,這就有朋黨的嫌疑了,而且一大片朝臣跪在殿門外,也有逼宮的嫌疑。於是,雍正堅決不妥協。不但沒有被這些清流脅迫,而且把三個領頭的大臣送去菜市口砍頭示眾——其中就包括李紱。

雍正這麼做,是向清流派表明自己的鮮明態度,以及推行新政的強硬決心。

當然,在最後時刻,雍正赦免了李紱。為何?因為李紱畢竟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頗高。雍正要的是教訓一下清流派,但不可能消滅清流派,他還需要與清流派合作——清流派畢竟是朝臣中的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因此,敲山震虎,嚇唬一下就行了。


趣談秘史


都說文人清高,康熙年間的李紱那是真清高,據說家裡窮的一貧如洗也沒有貪汙受賄劣跡,家裡老婆帶個戒指還是個破銅圈子。康熙四十八年中的進士,由編修累官內閣學士,歷任廣西巡撫、直隸總督,也是兩袖清風。

由於李紱的務實、廉政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到了雍正朝已經是封疆大吏的直隸總督。可這李紱有一個毛病;太犟,太直且辦事不留後路,比如科場舞弊案,他發現了主考官張廷璐有舞弊嫌疑,本來三爺胤祉不讓他淌混水,李紱就是不聽,惹了麻煩不知如何處理,還是李衛幫他收場。


【清流領袖的李紱】

這次李紱玩的大,又惹事了,差點把腦袋玩丟了,因為他得罪了河南巡撫田文靜並上奏摺以彈劾田文靜為名發動讀書人攻擊雍正皇帝的新政,這不找死嗎?

雍正帝登基以來最大的工程就是推行新政,田文靜與李衛,前者在河南,後者在江蘇。前者在河南推行的是官員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後者李衛在江蘇推行的是攤丁入畝,這些都是在試行。

田文靜這個人為了取悅雍正帝儘快打開局面,在河南對讀書人毫不客氣的加以侮辱性的蹂躪,這就激怒了河南生員罷考。

李紱自廣西巡撫任上被召回授為直隸總督,回京的時候經過河南首府開封,田文鏡出城相迎。李紱責備田文鏡肆意蹂躪讀書人的尊嚴,自此李紱開罪了田文靜使田文靜密奏雍正帝指李紱有“朋黨”之嫌,並與八爺黨聯繫在一起。

【雍正罵這些虎頭蛇尾讀書人】

雍正皇帝最反感的就是“朋黨”,最恨的也是“朋黨”,於是開始命十三阿哥徹查李紱發動的讀書人聯名是否與八爺黨有關聯。

經過十三阿哥胤祥的瞭解,李紱的確沒有與八爺黨有瓜葛,於是老十三胤祥如實向皇上奏報:

臣弟也仔細琢磨過這件事情,這件事很撓頭哇。這些人都是清流,其中很多人還是有名望的清官,比方說李紱。皇上,我覺得是不是應該對田文鏡略加懲處啊。

朝廷上下普遍認為田文靜在河南的做法有些過份,但是都敢怒不敢言,只有十三阿哥胤祥說出了心裡話,可李紱的做法已經觸犯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紅線:

朕決不會懲處田文鏡。田文鏡不是諾敏,不是年羹堯,何況他們這麼做表面上是衝著田文鏡,可是骨子裡卻衝著新政來的,衝著朕來的。

十三阿哥胤祥的意思是可是河南罷考一案震動太大,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清流都給得罪光了吧!


【李紱、謝濟世、陸生南態度】

雍正皇帝的態度是堅決的,推行新政是堅定不移的,所以雍正公開說道:任何人,不管是誰幹擾新政的推行,朕絕不讓步,絕不姑息。哪怕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朕也在所不惜。

雍正皇帝發現的苗頭是以李紱為首的所謂“清理”派系的讀書人口號與八爺黨如出一轍;違反祖制!士紳不當差,不納糧是祖宗定下來的規矩不能改。

雍正皇帝問道:民為重呢?

在處理李紱的問題上,雍正皇帝是有些“乾剛獨斷”,可雍正皇帝說的句句在理,心理想的是老百姓!

【雍正帝對李紱的處理有數】

雍正皇帝后來的做法是差點把李紱處決,雍正帝不可能殺了李紱,只是差點,因為李紱畢竟與諾敏欺騙朝廷不一樣,可跟隨李紱煽亂朝綱朋黨亂政的都處死。

雍正皇帝這裡說的很對,李紱等人表面是衝著田文鏡,可實際就是衝著雍正皇帝的“新政”來的,倘若對田文鏡略加懲處,新政就無法繼續推行,功虧一簣。

雍正帝想殺了李紱,表面看起來是寶親王弘曆救了李紱,實際上雍正皇帝根本沒想讓李紱死。可謝濟世、陸生南等幾個“墨守成規”的所謂讀書人讓雍正皇帝給殺了,留下李紱的項上人頭也是給那些阻礙新政的人看看,雍正帝的國策不能改,更是不可動搖。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雍正王朝》詳細解剖還在後面,帶你繼續解剖雍正朝!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第222期總268期)


日堯居k古史


表面上雍正帝是要殺李紱,其實他另有所指!

一、

李紱是怎樣一個人?

李紱是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在康熙一朝時就跟著老三胤祉一起編書,曾經還跟前來追戶部欠款的老四胤禛有過頂撞。

後來雍正帝即位,李紱也在張廷玉的舉薦下,成為了雍正朝第一次科舉考試的副主考,因為揭發考場舞弊案有功,也深受雍正帝的信任,並放湖北巡撫。

李紱這個人是清流,所謂的清流,其實就是中國封建時代士大夫階層的一種特殊產物,他們本身道德要求比較高,不會跟社會不良行為同流合汙,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比較高,是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具有正氣的知識分子。

但是在劇中的這個清流,意思就有所不同了,他們則變成了站在道德制高點,對看不慣的人和事大肆批評,不肯妥協的一群人了。

李紱無疑就是雍正王朝中清流的一個楷模了,家裡一貧如洗,據說老婆戴著的戒指都是銅的,好歹他也曾是湖北巡撫加直隸總督了。

當時他在湖北巡撫任上做的還算不錯,雖然他也反對部分新政,尤其是反對田文鏡在河南搞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但當時湖北並不是雍正新政的施行省份,所以李紱表現的還算優秀。

由於田文鏡新政推行時過於急切,導致眾清流反對,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商討以後,打算把李紱召回京城,升任直隸總督……

二、

為什麼是李紱反對田文鏡?(一)

老十三胤祥給雍正帝說了兩件事:

一件事是旗人一開春就把分到的地租給漢人了,他們不領俸祿糧了,結果租地的糧食比俸祿糧都多。第二件事則是田文鏡有危機,河南籍的京官聯合起來打算倒田!

由此雍正帝對現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直隸總督不滿,打算換掉,於是就想到了李紱,一方面李紱是漢人,對雍正帝要旗人自力更生的新政,他是擁護的,同時他又是清流的代表,雍正帝想通過他壓一下河南籍京官打算告田文鏡的事,畢竟他出任直隸總督以後,也是推行新政的,同樣是推行新政,對田文鏡就沒有那麼大意見了。

可惜,雍正帝這次打錯了算盤。

但是我們仔細看李紱到河南後和田文鏡的對話,就會驚訝的發現,真正讓雍正帝打錯了算盤的其實是田文鏡:

李紱過來的時候,一直是笑呵呵的,但是田文鏡除了剛見面寒暄時露了一絲笑臉後,後面全程都板著臉,尤其是當著李紱的面讓李袚的一個同榜進士好友陸生楠去革了兩個考生的功名。

最後倆人吵起來了,李紱還是拉架的,其實李紱的心思並不是讓考生們罷考,他自己也說了,一方面讓陸生楠再去開導開導一下生員,另一方面,也希望田文鏡改變一下工作方式,不要動不動就革人家功名嘛,就事論事解決啊:

“田大人,生員們不懂事,教育教育也就是了,功名就不要革了。”

到了第二天,李紱又跟田文鏡雪中散步,李紱同樣只是希望田文鏡改變一下工作方式,總是這麼強硬,新政是不好推行的:

“羅鎮邦他們,不過是為了讀書人說了幾句話,這點罪不至於罷官免職……你這不是擺明了要跟進士們過不去嗎?”

三、

為什麼是李紱反對田文鏡?(二)

其實李紱的出發點還是希望田文鏡改變工作方式,不要表現的那麼對立,這樣的話不利於新政的推行,他自始至終也沒有一句反對新政推行的話。

倒是田文鏡,動不動就拿“你這是和新政過不去”來壓人,對考生們如此,對陸生楠如此,對李紱也是這個意思,甚至還當面指出李紱有結黨的嫌疑!

作為清流,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名聲看得比命重要,所以李紱必然爭這口氣:

“我倒一味相讓,你竟如此小人之心度我之腹,你說我結黨我就結黨,我倒要為天下讀書人爭個臉面!”

其實不僅田文鏡說李紱有朋黨之嫌,連他的老上司老三胤祉也這樣說他!

李紱回京以後,第二天就去了老三胤祉府上,先是奉上一枚雞血石,在得知確實不是巧取豪奪來的後,老三胤祉收下了,隨後就開始談論政事了,先問他進京見了皇帝都說了啥?

李紱:

“先是湖北的政務,接著同我談整頓旗務,這以後說的都是田文鏡的事了……”

果然敏銳的老三胤祉發現問題了:

“田文鏡?田文鏡關你什麼事呀?”

是啊,田文鏡有御史言官呢,你李紱是直隸總督,各管一方,你管他幹嘛?

李紱說出了真正的原因,原來是因為他在河南把他的幾個好友整的太慘了,想讓他稍微寬容一些,結果老三胤祉一句話就把問題點說出來了:

“四弟這個人我瞭解,小心把你打成朋黨?”

四、

為什麼雍正帝最終放過了李紱?

其實雍正帝心中也清楚,田文鏡確實是操之過急了,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朝中竟然還有一股勢力敢跟皇權抗衡?

我們分析一下當時朝廷的勢力分佈,雍正帝一派,以李衛、田文鏡、劉墨林為主;老八胤禩一派,以老九老十、隆科多以及大部分朝中大臣為主;清流一派,名義上是李紱、孫嘉誠等為主,其實他們的實際靠山是老三胤祉!

不要覺得老三胤祉第一個帶頭向雍正帝下跪稱臣,後來又淡出朝廷視野就脫離嫌疑了,其實他一直不受雍正帝的信任。

這次清流們聯名上摺子,人員竟然跟當年彈劾年羹堯的名單驚奇的一致,此時雍正帝聯想到了二十年前……

那是康熙朝太子胤礽被廢,眾大臣舉薦新太子,當時的老八胤禩一夥就被視為了同黨,雍正帝當然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必須打擊清流的頭子,只要除掉頭,就能震懾住其他人員。

而這群清流跟老八胤禩一夥,其實是沒有多少關聯的,這是一股新興的勢力。

但是清流真正的頭目是李紱嗎?

當然不是,清流真正的頭目其實是老三胤祉,等到了李紱、謝濟世、陸生楠被判了死刑之後,老三胤祉終於坐不住了,他也知道,這次雍正帝表面上是針對李紱等人,實際上還是要打掉自己的勢力。

於是他當面向雍正帝求情,可是不拿出點真正的東西,雍正帝會輕易放過他嗎?

即使雍正帝的親兒子弘曆都來求情,雍正帝都不鬆口,因為他一直等著老三胤祉主動投降:

“一個親兒子,再加上我這個親阿哥,面子總算夠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

於是胤祉直接下跪了,預期已經達到,雍正帝緩緩地掏出了赦免李紱的詔書,原來他早就寫好了,就等著老三胤祉表態呢。

歷史上老三胤祉後來也被剝奪了爵位,原因是對死去的老十三胤祥不敬,劇中被剝奪權力,卻是因為李紱!

從那以後,老三胤祉就鬱鬱寡歡了,也退出了政壇,不然的話後來八王議政逼宮時,老三胤祉就沒在大殿上,或許已經沒有資格了吧?

但是,雍正帝總得向眾人表態,表明自己支持新政的態度,所以剩餘的謝濟世、陸生楠是非殺不可的,至於李紱,反正已經被剝奪了官職,貶為庶民了,至此,清流們也就再起不了波浪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朋黨啊!

在任何一個警惕性高的帝王眼中,這足夠殺頭了。宋朝、明朝就是由於朋黨勾心鬥角,導致內耗嚴重,所有的政策都無法順利實施,疲於應付,最終覆滅。



當李紱進京晉見三阿哥胤祉時,胤祉就很敏銳地發現李紱有“朋黨”之嫌。

李紱晉見胤祉,獻上雞血石。但胤祉是經過九龍奪嫡全身而退的老狐狸,政治敏感度很高,立即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李紱這次見他,必然心有所圖,於是主動發問。

胤祉看出李紱有話要說,主動挑起話頭,李紱也就順水推舟,牽出主要目的。
因為李紱知道雍正會不高興,但他無法準確把握雍正的尺度。所以找三阿哥胤祉來拿個主意,一是揣摩一下雍正可能的態度,二是萬一激怒了雍正,想讓胤祉能出頭保他周全。

胤祉要了解情況,當然需要知道大致的談話內容。

但李紱隨後說起的幾點內容令胤祉立刻警惕起來。
1.湖北政務;2.整頓旗務;3.田文鏡的事。

說政務,牽扯的是朝堂各方勢力有關。說旗務,這牽扯的是旗人和皇族。說田文鏡,這牽扯的是士紳階層。

朝堂勢力、皇族、士紳,這三者要是聯繫起來,驚天動地。

胤祉是老江湖了,立即發現苗頭不對,對田文鏡的態度就意味著對雍正處理士紳階層的態度,彈劾田文鏡就意味著向雍正挑戰。

以一個異地官員彈劾田文鏡,這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漏洞:因私。

李紱暴露出了真實的情況:有黨。

胤祉指出了事情的嚴重性:小心把你打成朋黨。

為什麼要打成“朋黨”?因為雍正最容易捉住的把柄。



打成朋黨又會怎樣?當然是死路一條。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帝王都絕不能容忍。

果不其然,當雍正收到以李紱為首的眾官彈劾田文鏡的奏章時,立即把他與朝堂勢力和皇族聯繫起來――當年推選新儲君時百官的聯名摺子!

彈劾田文鏡――朝堂百官――當年推選新儲君――八爺黨

這立刻刺痛了雍正深藏內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經。




雍正開始對其中的聯繫進行深入調查,以判斷敵方勢力的強大程度。

胤祥的調查結果是:這些人與老八胤禩沒有什麼聯繫。他提出的解決方式:對田文鏡略加懲處。
但雍正這一步沒有辦法退讓。如果這次讓步了,百官勝利了,那老八胤禩必然會與朝臣們勾連起來,到那個時候,形勢可就更加惡劣了。

如果李紱與胤禩有勾連,雍正還要考慮一下後果,而現在斷定沒有勾連,才應該立即抓住時機,把李紱解決掉。

一是為了新政的執行,二是為了防止士紳、朝官和八爺黨的聯結,才應該快刀斬亂麻,迅速切斷三者的聯繫。

而李紱做為朝堂重臣、文壇領袖,士紳階層的楷模,必須從他身上下手。

雍正要喝酒,就是下定了決心。很快,他就發飆了。

“朋黨”,先定了性。拿出明朝的萬曆來做反面典型。因為“明始亡於萬曆”,正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朝堂朋黨相爭,代替了正常的政務,是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

先抬出先帝康熙來,再指出朋黨的危害性,“禍端從生”,揭穿朋黨的用心“置國家大局於不顧。”

然後開始點名,宣佈死亡名單。

那麼我們看,雍正要李紱死,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消滅朋黨群體,防止內耗,以免新政無法徹底地貫徹執行。

二、迅速割斷“朋黨”與“八爺黨”之勢力間的聯繫,防止互相勾連。

三、拿士紳集團的代表性人物開刀,由難到易,除掉最大的攔路虎,以使新政能得以順利實施。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件事首先要從田文鏡說起。雍正任命田文鏡為河南總督,在河南試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田文鏡雖然使得河南的經濟得到發展,糧價降低和河堤加固,黃河發水患期間,災民無一人流失,在河南就得到了救助。但是田文鏡辦事不圓滑,快人快語,直來直去。一個奏摺將阻礙新政的一干官員,參撤了職。這讓河南境內的官員和文人十分不滿。


同榜進士搞集團

首先,河南境內諸多官員都為進士出身,有的還是同年進士。河南境內的諸多考生 ,也以他們為榜樣,以他們為老師。因為新政的推行,老師被參,現在又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讓他們去當差。讀書人不願意,骨子裡認為他們高貴,其實就是一種酸儒氣。

所以有人當場質問田文鏡他們科考是為了什麼?有這種疑問的人,我們一看便知,他心裡必然想的是考中以後可以不當差,可以不納糧,可以置田產,可以興家業,而不是先想到百姓的苦樂。就因為“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推行,有人就提出了可靠沒有前途這樣的話,只能說酸儒誤國。李紱作為直隸總督,和河南基本上扯不上關係,他卻為了這群人去說田文鏡是一個酷吏,上摺子參田文鏡。

清流結黨引事端

第二個就是李紱以清流結黨。為了將田文鏡趕出河南。陸生楠,謝濟世的在其煽動下,以李紱為首的一干官員上奏摺參田文鏡。這一參就被雍正發現了貓膩,雍正將參年更堯的奏摺拿出來對比了一下,發現名字和順序都是一模一樣的,感慨到“朋黨,朋黨”。李紱要辭官,雍正不同意,讓他官降三品到工部任職。剩下的陸生楠和謝濟世,不引以為戒反而更加煽動清流各上各的摺子參田文鏡。

李紱,陸生楠,謝濟世一干人更是大言不慚的說,你說我結黨,我就結黨。

大言不慚要逼宮

第三陸生南謝濟世在李紱被貶官以後,竟然直接到朝廷去請奏雍正,要求廢除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抨擊田文鏡是個酷吏。他們說河南試行的原因就是這個政策不合適,不然為什麼要試行?再者,讀書人不當差,不納糧是千百年來留下的,不能改,有違祖制。

這裡可以看出他們抨擊的不是田文鏡,而最終目的抨擊的是新政。新政給百姓帶來的好處,他們基本上沒有看到,看到的是隻有自身的利益受損,這群酸儒真的讓人氣憤。他們甚至還揚言對雍正說,“皇上你是想要留下千古的罵名。”這一下直接就激怒了雍正。謝濟世和陸生楠被拿下頂戴花翎,扒下官服,帶到了刑部。

十萬雪花銀

最後一干清流,為謝濟世和陸生楠求情,這一下形同逼宮,更是激怒了雍正。當場下旨將謝濟世,陸生楠再加上一個,本來沒有參與這次的李紱押送倒西市口問斬。要說這些官員當的也算清貧,從來不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使得他們利益受損的時候,立馬站出來反對。

李紱清貧,但是他不缺錢,伯倫樓吃飯的時候賣考題,李紱眼都不眨一下,就花了70兩。給三阿哥胤祉送雞血石的時候,他提到了自己一篇墓誌銘值2000兩。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這樣的景象可不是隨便信口胡說的。清朝官員置備田產的能力,才是他們真正的斂財之道,就是軍機處的隆科多,在此事終都認為應該處理田文鏡。買賣田產也是隆科多最感興趣之一。


紅雨說歷史


李紱不僅是讀書人的領袖,更是清流派的楷模。所謂清流,是指那些自命清高,標榜名節,遵循守舊,以言論做武器,以道德做文章的朝廷官員。這些人大都是讀書人出身,自詡是天子門生,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看不慣的人和事情大肆抨擊,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因此清流們大都會以同年(同科進士)、座師(主考官)和同鄉等關係結為派系,以便在抨擊失利時互為照應和聲援,這便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朋黨之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李紱原本在三阿哥胤祉門下編書,在追比國庫欠款時還當眾頂撞過前來追債的四阿哥胤禛。雍正登基之後,李紱經張廷玉的舉薦成為恩科副主考,在科場舞弊案中因大膽揭發考題外洩,受到雍正的賞識,被重新任命為正主考,主持恩科大選。

恩科之後,李紱外放湖北巡撫,在湖北任上官聲不錯,可美中不足的是,他對雍正力推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非常牴觸,根本不願在湖北推行。恰逢雍正想整頓旗務,給旗人分田地,讓他們自食其力,但整頓旗務需要一位剛正嚴明的直隸總督來推行,在老十三胤祥的舉薦下,雍正命李紱出任直隸總督。李紱回京途中路過河南,卻遇上河南鄉試的待考生員對田文鏡推行的新政深為不滿,而田文鏡卻用強硬手段對待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引起了李紱的強烈憤慨,決定要替天下讀書人爭個臉面。由此而引發了李紱、陸生楠等人聯名上奏,彈劾田文鏡為酷吏,要求罷免田文鏡的風波。

河南生員也乘機起鬨,集體罷考,聲援李紱等人的彈劾。一時間,大清開國以來首次出現生員罷考的消息震驚朝野,雍正一時氣極意然將百官聯名彈劾田文鏡的奏章撕毀,被總管太監李德全和喬引娣極力勸阻。雍正靈機一動,取出《請殺年羹堯以謝天下疏》,逐一核對官員姓名,發現竟然完全一樣,雍正這才明白這些官員串通一氣,上下勾結,異口同聲彈劾田文鏡的真實原因竟然是由於朋黨。李紱因退回來的聯名奏章被撕過,心灰意冷之下竟然以辭官為要挾,逼雍正就範,清流們也集體到養心殿請願,請雍正罷免田文鏡這個酷吏。雍正面對百官要挾,毫不變色,直斥朋黨為奸,誤國害民的根本原因。雍正說道:
一旦結成朋黨,朋比膠固牢不可破,禍端叢生,是其黨者,不管賢與不賢就百般庇護;不是一黨,不管好與不好就百般攻擊,視朋黨榮枯為性命,置國家大局於不顧。這番話是對朋黨的誅心之論。雍正深知“明始亡於萬曆”所留下來的經驗教訓,強調“朕不是萬曆,而是當了四十五年的皇阿哥,水裡進火裡出,外省民間闖蕩出來的鐵骨頭、硬漢子,當年在黃河裡被大水衝了一天一夜都沒怕過,還怕你們幾個給朕淹了。”
因此,李紱、陸生楠、謝濟世被押赴西市問斬,以為天下朋黨亂政者戒。在臨近行刑的最後關頭,雍正赦免了李紱的死罪,將他革職為民,永不錄用。沽名釣譽,重視名節的清流領袖從此離開政治舞臺,到江湖民間施展他的滿腔報負去了。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歷史茶坊


四阿哥與八阿哥一派為皇帝寶座爭的你死我活,雍正上臺後,八阿哥一派並沒有鳥獸散,而是拉攏了更多的人與雍正對抗!雍正為了抗衡八阿哥黨也只能拉攏更多的人,廣開了言路,讓一些人無所顧忌!李紱就是其中一個代表!直至事態發展到雍正無法控制的地步!無耐雍正殺了李紱更是殺了年大將軍等一批人!也讓他背上一輩子洗不掉的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