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何要杀读书人领袖李绂?

忠肝义胆岳老三


不得不说,雍正皇帝一生都是不讨读书人喜欢的。雍正之所以成绩斐然却留下那么多后世骂名,根本原因就是得罪了当时的读书人。读书人手里有笔,于是就留下了很多丑化雍正的文字。时间长了,就分不清是丑化还是事实了。

雍正得罪读书人,原因之一是他推行了“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新政。在此之前,读书人考取功名后是有优待的,不必纳粮不必当差,但雍正取消了这个优待。

而且,雍正用人不拘一格,他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反而很少是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比如李卫,在历史上是捐的官,而在《雍正王朝》中干脆被设置成了叫花子出身;比如田文镜,也只是监生出身。

雍正杀李绂,就与田文镜有关。

当时,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当差”新政,得罪了大批读书人。而且,田文镜对读书人的态度也比较轻蔑,最终闹出了考生罢考的乱子。

朝廷中那些以科举上位的清流派,自然受不了田文镜如此对待读书人,于是集体参劾田文镜。而李绂,就是清流派的领袖。

但雍正不但不惩罚田文镜,反而表彰田文镜,这激起了清流派的不满,他们一起跪在雍正皇帝的养心殿外,“逼迫”雍正处罚田文镜。

在雍正看来,这就有朋党的嫌疑了,而且一大片朝臣跪在殿门外,也有逼宫的嫌疑。于是,雍正坚决不妥协。不但没有被这些清流胁迫,而且把三个领头的大臣送去菜市口砍头示众——其中就包括李绂。

雍正这么做,是向清流派表明自己的鲜明态度,以及推行新政的强硬决心。

当然,在最后时刻,雍正赦免了李绂。为何?因为李绂毕竟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颇高。雍正要的是教训一下清流派,但不可能消灭清流派,他还需要与清流派合作——清流派毕竟是朝臣中的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因此,敲山震虎,吓唬一下就行了。


趣谈秘史


都说文人清高,康熙年间的李绂那是真清高,据说家里穷的一贫如洗也没有贪污受贿劣迹,家里老婆带个戒指还是个破铜圈子。康熙四十八年中的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也是两袖清风。

由于李绂的务实、廉政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到了雍正朝已经是封疆大吏的直隶总督。可这李绂有一个毛病;太犟,太直且办事不留后路,比如科场舞弊案,他发现了主考官张廷璐有舞弊嫌疑,本来三爷胤祉不让他淌混水,李绂就是不听,惹了麻烦不知如何处理,还是李卫帮他收场。


【清流领袖的李绂】

这次李绂玩的大,又惹事了,差点把脑袋玩丢了,因为他得罪了河南巡抚田文静并上奏折以弹劾田文静为名发动读书人攻击雍正皇帝的新政,这不找死吗?

雍正帝登基以来最大的工程就是推行新政,田文静与李卫,前者在河南,后者在江苏。前者在河南推行的是官员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后者李卫在江苏推行的是摊丁入亩,这些都是在试行。

田文静这个人为了取悦雍正帝尽快打开局面,在河南对读书人毫不客气的加以侮辱性的蹂躏,这就激怒了河南生员罢考。

李绂自广西巡抚任上被召回授为直隶总督,回京的时候经过河南首府开封,田文镜出城相迎。李绂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自此李绂开罪了田文静使田文静密奏雍正帝指李绂有“朋党”之嫌,并与八爷党联系在一起。

【雍正骂这些虎头蛇尾读书人】

雍正皇帝最反感的就是“朋党”,最恨的也是“朋党”,于是开始命十三阿哥彻查李绂发动的读书人联名是否与八爷党有关联。

经过十三阿哥胤祥的了解,李绂的确没有与八爷党有瓜葛,于是老十三胤祥如实向皇上奏报:

臣弟也仔细琢磨过这件事情,这件事很挠头哇。这些人都是清流,其中很多人还是有名望的清官,比方说李绂。皇上,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对田文镜略加惩处啊。

朝廷上下普遍认为田文静在河南的做法有些过份,但是都敢怒不敢言,只有十三阿哥胤祥说出了心里话,可李绂的做法已经触犯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红线:

朕决不会惩处田文镜。田文镜不是诺敏,不是年羹尧,何况他们这么做表面上是冲著田文镜,可是骨子里却冲著新政来的,冲著朕来的。

十三阿哥胤祥的意思是可是河南罢考一案震动太大,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清流都给得罪光了吧!


【李绂、谢济世、陆生南态度】

雍正皇帝的态度是坚决的,推行新政是坚定不移的,所以雍正公开说道:任何人,不管是谁干扰新政的推行,朕绝不让步,绝不姑息。哪怕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朕也在所不惜。

雍正皇帝发现的苗头是以李绂为首的所谓“清理”派系的读书人口号与八爷党如出一辙;违反祖制!士绅不当差,不纳粮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不能改。

雍正皇帝问道:民为重呢?

在处理李绂的问题上,雍正皇帝是有些“乾刚独断”,可雍正皇帝说的句句在理,心理想的是老百姓!

【雍正帝对李绂的处理有数】

雍正皇帝后来的做法是差点把李绂处决,雍正帝不可能杀了李绂,只是差点,因为李绂毕竟与诺敏欺骗朝廷不一样,可跟随李绂煽乱朝纲朋党乱政的都处死。

雍正皇帝这里说的很对,李绂等人表面是冲着田文镜,可实际就是冲着雍正皇帝的“新政”来的,倘若对田文镜略加惩处,新政就无法继续推行,功亏一篑。

雍正帝想杀了李绂,表面看起来是宝亲王弘历救了李绂,实际上雍正皇帝根本没想让李绂死。可谢济世、陆生南等几个“墨守成规”的所谓读书人让雍正皇帝给杀了,留下李绂的项上人头也是给那些阻碍新政的人看看,雍正帝的国策不能改,更是不可动摇。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22期总268期)


日尧居k古史


表面上雍正帝是要杀李绂,其实他另有所指!

一、

李绂是怎样一个人?

李绂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在康熙一朝时就跟着老三胤祉一起编书,曾经还跟前来追户部欠款的老四胤禛有过顶撞。

后来雍正帝即位,李绂也在张廷玉的举荐下,成为了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副主考,因为揭发考场舞弊案有功,也深受雍正帝的信任,并放湖北巡抚。

李绂这个人是清流,所谓的清流,其实就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产物,他们本身道德要求比较高,不会跟社会不良行为同流合污,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比较高,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正气的知识分子。

但是在剧中的这个清流,意思就有所不同了,他们则变成了站在道德制高点,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大肆批评,不肯妥协的一群人了。

李绂无疑就是雍正王朝中清流的一个楷模了,家里一贫如洗,据说老婆戴着的戒指都是铜的,好歹他也曾是湖北巡抚加直隶总督了。

当时他在湖北巡抚任上做的还算不错,虽然他也反对部分新政,尤其是反对田文镜在河南搞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但当时湖北并不是雍正新政的施行省份,所以李绂表现的还算优秀。

由于田文镜新政推行时过于急切,导致众清流反对,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商讨以后,打算把李绂召回京城,升任直隶总督……

二、

为什么是李绂反对田文镜?(一)

老十三胤祥给雍正帝说了两件事:

一件事是旗人一开春就把分到的地租给汉人了,他们不领俸禄粮了,结果租地的粮食比俸禄粮都多。第二件事则是田文镜有危机,河南籍的京官联合起来打算倒田!

由此雍正帝对现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直隶总督不满,打算换掉,于是就想到了李绂,一方面李绂是汉人,对雍正帝要旗人自力更生的新政,他是拥护的,同时他又是清流的代表,雍正帝想通过他压一下河南籍京官打算告田文镜的事,毕竟他出任直隶总督以后,也是推行新政的,同样是推行新政,对田文镜就没有那么大意见了。

可惜,雍正帝这次打错了算盘。

但是我们仔细看李绂到河南后和田文镜的对话,就会惊讶的发现,真正让雍正帝打错了算盘的其实是田文镜:

李绂过来的时候,一直是笑呵呵的,但是田文镜除了刚见面寒暄时露了一丝笑脸后,后面全程都板着脸,尤其是当着李绂的面让李袚的一个同榜进士好友陆生楠去革了两个考生的功名。

最后俩人吵起来了,李绂还是拉架的,其实李绂的心思并不是让考生们罢考,他自己也说了,一方面让陆生楠再去开导开导一下生员,另一方面,也希望田文镜改变一下工作方式,不要动不动就革人家功名嘛,就事论事解决啊:

“田大人,生员们不懂事,教育教育也就是了,功名就不要革了。”

到了第二天,李绂又跟田文镜雪中散步,李绂同样只是希望田文镜改变一下工作方式,总是这么强硬,新政是不好推行的:

“罗镇邦他们,不过是为了读书人说了几句话,这点罪不至于罢官免职……你这不是摆明了要跟进士们过不去吗?”

三、

为什么是李绂反对田文镜?(二)

其实李绂的出发点还是希望田文镜改变工作方式,不要表现的那么对立,这样的话不利于新政的推行,他自始至终也没有一句反对新政推行的话。

倒是田文镜,动不动就拿“你这是和新政过不去”来压人,对考生们如此,对陆生楠如此,对李绂也是这个意思,甚至还当面指出李绂有结党的嫌疑!

作为清流,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名声看得比命重要,所以李绂必然争这口气:

“我倒一味相让,你竟如此小人之心度我之腹,你说我结党我就结党,我倒要为天下读书人争个脸面!”

其实不仅田文镜说李绂有朋党之嫌,连他的老上司老三胤祉也这样说他!

李绂回京以后,第二天就去了老三胤祉府上,先是奉上一枚鸡血石,在得知确实不是巧取豪夺来的后,老三胤祉收下了,随后就开始谈论政事了,先问他进京见了皇帝都说了啥?

李绂:

“先是湖北的政务,接着同我谈整顿旗务,这以后说的都是田文镜的事了……”

果然敏锐的老三胤祉发现问题了:

“田文镜?田文镜关你什么事呀?”

是啊,田文镜有御史言官呢,你李绂是直隶总督,各管一方,你管他干嘛?

李绂说出了真正的原因,原来是因为他在河南把他的几个好友整的太惨了,想让他稍微宽容一些,结果老三胤祉一句话就把问题点说出来了:

“四弟这个人我了解,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四、

为什么雍正帝最终放过了李绂?

其实雍正帝心中也清楚,田文镜确实是操之过急了,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朝中竟然还有一股势力敢跟皇权抗衡?

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朝廷的势力分布,雍正帝一派,以李卫、田文镜、刘墨林为主;老八胤禩一派,以老九老十、隆科多以及大部分朝中大臣为主;清流一派,名义上是李绂、孙嘉诚等为主,其实他们的实际靠山是老三胤祉!

不要觉得老三胤祉第一个带头向雍正帝下跪称臣,后来又淡出朝廷视野就脱离嫌疑了,其实他一直不受雍正帝的信任。

这次清流们联名上折子,人员竟然跟当年弹劾年羹尧的名单惊奇的一致,此时雍正帝联想到了二十年前……

那是康熙朝太子胤礽被废,众大臣举荐新太子,当时的老八胤禩一伙就被视为了同党,雍正帝当然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必须打击清流的头子,只要除掉头,就能震慑住其他人员。

而这群清流跟老八胤禩一伙,其实是没有多少关联的,这是一股新兴的势力。

但是清流真正的头目是李绂吗?

当然不是,清流真正的头目其实是老三胤祉,等到了李绂、谢济世、陆生楠被判了死刑之后,老三胤祉终于坐不住了,他也知道,这次雍正帝表面上是针对李绂等人,实际上还是要打掉自己的势力。

于是他当面向雍正帝求情,可是不拿出点真正的东西,雍正帝会轻易放过他吗?

即使雍正帝的亲儿子弘历都来求情,雍正帝都不松口,因为他一直等着老三胤祉主动投降:

“一个亲儿子,再加上我这个亲阿哥,面子总算够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

于是胤祉直接下跪了,预期已经达到,雍正帝缓缓地掏出了赦免李绂的诏书,原来他早就写好了,就等着老三胤祉表态呢。

历史上老三胤祉后来也被剥夺了爵位,原因是对死去的老十三胤祥不敬,剧中被剥夺权力,却是因为李绂!

从那以后,老三胤祉就郁郁寡欢了,也退出了政坛,不然的话后来八王议政逼宫时,老三胤祉就没在大殿上,或许已经没有资格了吧?

但是,雍正帝总得向众人表态,表明自己支持新政的态度,所以剩余的谢济世、陆生楠是非杀不可的,至于李绂,反正已经被剥夺了官职,贬为庶民了,至此,清流们也就再起不了波浪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朋党啊!

在任何一个警惕性高的帝王眼中,这足够杀头了。宋朝、明朝就是由于朋党勾心斗角,导致内耗严重,所有的政策都无法顺利实施,疲于应付,最终覆灭。



当李绂进京晋见三阿哥胤祉时,胤祉就很敏锐地发现李绂有“朋党”之嫌。

李绂晋见胤祉,献上鸡血石。但胤祉是经过九龙夺嫡全身而退的老狐狸,政治敏感度很高,立即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李绂这次见他,必然心有所图,于是主动发问。

胤祉看出李绂有话要说,主动挑起话头,李绂也就顺水推舟,牵出主要目的。
因为李绂知道雍正会不高兴,但他无法准确把握雍正的尺度。所以找三阿哥胤祉来拿个主意,一是揣摩一下雍正可能的态度,二是万一激怒了雍正,想让胤祉能出头保他周全。

胤祉要了解情况,当然需要知道大致的谈话内容。

但李绂随后说起的几点内容令胤祉立刻警惕起来。
1.湖北政务;2.整顿旗务;3.田文镜的事。

说政务,牵扯的是朝堂各方势力有关。说旗务,这牵扯的是旗人和皇族。说田文镜,这牵扯的是士绅阶层。

朝堂势力、皇族、士绅,这三者要是联系起来,惊天动地。

胤祉是老江湖了,立即发现苗头不对,对田文镜的态度就意味着对雍正处理士绅阶层的态度,弹劾田文镜就意味着向雍正挑战。

以一个异地官员弹劾田文镜,这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漏洞:因私。

李绂暴露出了真实的情况:有党。

胤祉指出了事情的严重性: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为什么要打成“朋党”?因为雍正最容易捉住的把柄。



打成朋党又会怎样?当然是死路一条。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帝王都绝不能容忍。

果不其然,当雍正收到以李绂为首的众官弹劾田文镜的奏章时,立即把他与朝堂势力和皇族联系起来――当年推选新储君时百官的联名折子!

弹劾田文镜――朝堂百官――当年推选新储君――八爷党

这立刻刺痛了雍正深藏内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雍正开始对其中的联系进行深入调查,以判断敌方势力的强大程度。

胤祥的调查结果是:这些人与老八胤禩没有什么联系。他提出的解决方式:对田文镜略加惩处。
但雍正这一步没有办法退让。如果这次让步了,百官胜利了,那老八胤禩必然会与朝臣们勾连起来,到那个时候,形势可就更加恶劣了。

如果李绂与胤禩有勾连,雍正还要考虑一下后果,而现在断定没有勾连,才应该立即抓住时机,把李绂解决掉。

一是为了新政的执行,二是为了防止士绅、朝官和八爷党的联结,才应该快刀斩乱麻,迅速切断三者的联系。

而李绂做为朝堂重臣、文坛领袖,士绅阶层的楷模,必须从他身上下手。

雍正要喝酒,就是下定了决心。很快,他就发飆了。

“朋党”,先定了性。拿出明朝的万历来做反面典型。因为“明始亡于万历”,正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堂朋党相争,代替了正常的政务,是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先抬出先帝康熙来,再指出朋党的危害性,“祸端从生”,揭穿朋党的用心“置国家大局于不顾。”

然后开始点名,宣布死亡名单。

那么我们看,雍正要李绂死,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消灭朋党群体,防止内耗,以免新政无法彻底地贯彻执行。

二、迅速割断“朋党”与“八爷党”之势力间的联系,防止互相勾连。

三、拿士绅集团的代表性人物开刀,由难到易,除掉最大的拦路虎,以使新政能得以顺利实施。


馋嘴肥猫铲史官


这件事首先要从田文镜说起。雍正任命田文镜为河南总督,在河南试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田文镜虽然使得河南的经济得到发展,粮价降低和河堤加固,黄河发水患期间,灾民无一人流失,在河南就得到了救助。但是田文镜办事不圆滑,快人快语,直来直去。一个奏折将阻碍新政的一干官员,参撤了职。这让河南境内的官员和文人十分不满。


同榜进士搞集团

首先,河南境内诸多官员都为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同年进士。河南境内的诸多考生 ,也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为老师。因为新政的推行,老师被参,现在又实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让他们去当差。读书人不愿意,骨子里认为他们高贵,其实就是一种酸儒气。

所以有人当场质问田文镜他们科考是为了什么?有这种疑问的人,我们一看便知,他心里必然想的是考中以后可以不当差,可以不纳粮,可以置田产,可以兴家业,而不是先想到百姓的苦乐。就因为“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推行,有人就提出了可靠没有前途这样的话,只能说酸儒误国。李绂作为直隶总督,和河南基本上扯不上关系,他却为了这群人去说田文镜是一个酷吏,上折子参田文镜。

清流结党引事端

第二个就是李绂以清流结党。为了将田文镜赶出河南。陆生楠,谢济世的在其煽动下,以李绂为首的一干官员上奏折参田文镜。这一参就被雍正发现了猫腻,雍正将参年更尧的奏折拿出来对比了一下,发现名字和顺序都是一模一样的,感慨到“朋党,朋党”。李绂要辞官,雍正不同意,让他官降三品到工部任职。剩下的陆生楠和谢济世,不引以为戒反而更加煽动清流各上各的折子参田文镜。

李绂,陆生楠,谢济世一干人更是大言不惭的说,你说我结党,我就结党。

大言不惭要逼宫

第三陆生南谢济世在李绂被贬官以后,竟然直接到朝廷去请奏雍正,要求废除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抨击田文镜是个酷吏。他们说河南试行的原因就是这个政策不合适,不然为什么要试行?再者,读书人不当差,不纳粮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不能改,有违祖制。

这里可以看出他们抨击的不是田文镜,而最终目的抨击的是新政。新政给百姓带来的好处,他们基本上没有看到,看到的是只有自身的利益受损,这群酸儒真的让人气愤。他们甚至还扬言对雍正说,“皇上你是想要留下千古的骂名。”这一下直接就激怒了雍正。谢济世和陆生楠被拿下顶戴花翎,扒下官服,带到了刑部。

十万雪花银

最后一干清流,为谢济世和陆生楠求情,这一下形同逼宫,更是激怒了雍正。当场下旨将谢济世,陆生楠再加上一个,本来没有参与这次的李绂押送倒西市口问斩。要说这些官员当的也算清贫,从来不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使得他们利益受损的时候,立马站出来反对。

李绂清贫,但是他不缺钱,伯伦楼吃饭的时候卖考题,李绂眼都不眨一下,就花了70两。给三阿哥胤祉送鸡血石的时候,他提到了自己一篇墓志铭值2000两。三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这样的景象可不是随便信口胡说的。清朝官员置备田产的能力,才是他们真正的敛财之道,就是军机处的隆科多,在此事终都认为应该处理田文镜。买卖田产也是隆科多最感兴趣之一。


红雨说历史


李绂不仅是读书人的领袖,更是清流派的楷模。所谓清流,是指那些自命清高,标榜名节,遵循守旧,以言论做武器,以道德做文章的朝廷官员。这些人大都是读书人出身,自诩是天子门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看不惯的人和事情大肆抨击,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因此清流们大都会以同年(同科进士)、座师(主考官)和同乡等关系结为派系,以便在抨击失利时互为照应和声援,这便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朋党之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李绂原本在三阿哥胤祉门下编书,在追比国库欠款时还当众顶撞过前来追债的四阿哥胤禛。雍正登基之后,李绂经张廷玉的举荐成为恩科副主考,在科场舞弊案中因大胆揭发考题外泄,受到雍正的赏识,被重新任命为正主考,主持恩科大选。

恩科之后,李绂外放湖北巡抚,在湖北任上官声不错,可美中不足的是,他对雍正力推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非常抵触,根本不愿在湖北推行。恰逢雍正想整顿旗务,给旗人分田地,让他们自食其力,但整顿旗务需要一位刚正严明的直隶总督来推行,在老十三胤祥的举荐下,雍正命李绂出任直隶总督。李绂回京途中路过河南,却遇上河南乡试的待考生员对田文镜推行的新政深为不满,而田文镜却用强硬手段对待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引起了李绂的强烈愤慨,决定要替天下读书人争个脸面。由此而引发了李绂、陆生楠等人联名上奏,弹劾田文镜为酷吏,要求罢免田文镜的风波。

河南生员也乘机起哄,集体罢考,声援李绂等人的弹劾。一时间,大清开国以来首次出现生员罢考的消息震惊朝野,雍正一时气极意然将百官联名弹劾田文镜的奏章撕毁,被总管太监李德全和乔引娣极力劝阻。雍正灵机一动,取出《请杀年羹尧以谢天下疏》,逐一核对官员姓名,发现竟然完全一样,雍正这才明白这些官员串通一气,上下勾结,异口同声弹劾田文镜的真实原因竟然是由于朋党。李绂因退回来的联名奏章被撕过,心灰意冷之下竟然以辞官为要挟,逼雍正就范,清流们也集体到养心殿请愿,请雍正罢免田文镜这个酷吏。雍正面对百官要挟,毫不变色,直斥朋党为奸,误国害民的根本原因。雍正说道:
一旦结成朋党,朋比胶固牢不可破,祸端丛生,是其党者,不管贤与不贤就百般庇护;不是一党,不管好与不好就百般攻击,视朋党荣枯为性命,置国家大局于不顾。这番话是对朋党的诛心之论。雍正深知“明始亡于万历”所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强调“朕不是万历,而是当了四十五年的皇阿哥,水里进火里出,外省民间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当年在黄河里被大水冲了一天一夜都没怕过,还怕你们几个给朕淹了。”
因此,李绂、陆生楠、谢济世被押赴西市问斩,以为天下朋党乱政者戒。在临近行刑的最后关头,雍正赦免了李绂的死罪,将他革职为民,永不录用。沽名钓誉,重视名节的清流领袖从此离开政治舞台,到江湖民间施展他的满腔报负去了。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四阿哥与八阿哥一派为皇帝宝座争的你死我活,雍正上台后,八阿哥一派并没有鸟兽散,而是拉拢了更多的人与雍正对抗!雍正为了抗衡八阿哥党也只能拉拢更多的人,广开了言路,让一些人无所顾忌!李绂就是其中一个代表!直至事态发展到雍正无法控制的地步!无耐雍正杀了李绂更是杀了年大将军等一批人!也让他背上一辈子洗不掉的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