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步槍只有5發子彈,為什麼不增加彈倉量?

第一軍情


戰場上,一支性能可靠的步槍堪比士兵的第二條命。二戰初期的步槍只有5發子彈,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維持它的可靠性!

二戰初期的步槍多為一戰時期定型的步槍,絕大部分只可裝填5發子彈,這是因為經過一戰無數戰爭的優勝劣汰,被保留並廣泛裝備的都是那些性能可靠的步槍。但很多人認為5發子彈太少,為什麼不改成10發或者20發?這裡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首先,並不是沒有,只是較少而已。一旦改變彈倉量就意味著對步槍構造的改變,槍支重量,準心位置可能都會改變,這無疑給士兵行軍和隱蔽帶來麻煩,可靠性也會有所降低,這是對士兵生命的不負責。況且,一戰後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在休養生息,國家財富大部分用來恢復重建和發展經濟,分配給軍事方面的就相對較少了。而且一旦開整,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說,還要建立相關的軍事設施,購買相關設備並對後勤體系進行調整,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他們缺的就是時間和金錢!

況且很多士兵犧牲前也打不完5發子彈,能活下來的更換子彈對他們也不是什麼難事,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啊。隨著二戰的焦灼,二戰後期已經有半自動和自動步槍用於戰場,更加沒有必要了。

所以,那個時候增加彈倉量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蠢事,也不符合國家利益!


西山軍武


馬屁股會決定很多的事情的,人類歷史上很多的數量實際上都和馬屁股有關。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屁股決定了航天飛機的尺寸。


步槍裝5發子彈的事情,實際上細說也和馬屁股有關係的。

現在的子彈叫做定裝彈,是1845年法國發明的。雖然當世定裝彈還很簡陋但是作為大規模的軍需品就要考慮如何運輸的。

我們來看一下一戰時期的彈藥盒:

這是一個一戰時期的標準彈藥箱,12個盒子會裝到一個木頭箱子內。每個盒子裡裡面有24紙包子彈,每紙包內有60發子彈。這樣包裝好的木箱在馬車上能夠一排碼六個。恰好是一個馬車的寬度,而子彈在包裝盒內是5X12粒的排列方式。



最早製作的帶有彈倉的槍支是斯賓塞步槍,這是一種將子彈裝在槍托內的設計。由於充分利用了槍托長度裡面可以放入7發子彈。但由於7這個數字是最難以琢磨的質數,無論和任何數字都難以整除出相同的餘數因此在彈藥供應上就出現了一盒子彈裝槍幾輪後就剩餘了1-6顆不等的狀況。後期的改進型就乾脆減少了兩顆子彈只裝入5顆子彈了。相反如果增加三發子彈槍托就會變長很多難以操作了。

後面發現一盒60顆子彈可以恰好裝彈12輪。於是後期的步槍彈倉的設計也就利用這樣的一個規律,用了5顆彈倉。

由於後期新的步槍採用了彈夾的形式安裝子彈,那麼在彈藥紙包內的子彈甚至可以不拿出紙包就將彈夾快速的插入,這樣就無疑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一直就將這樣的設計延續到2戰末期,以至於很多其他子彈的包裝也利用了相似的包裝設計,即便他們不需要使用彈夾。

但是到了二戰後期,步兵火力持續性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了,這樣的裝5顆子彈彈方式就顯得火力空檔太大。

到戰後,陸續各國將彈匣內子彈的數量增加到了20-30發,沒錯——還是一包子彈能夠整除的數量。


軍武數據庫


因為沒有必要,栓動步槍彈容量在大也不過是栓動步槍,火力沒有質的飛躍。而且更關鍵的是,士兵自身的攜彈量往往是固定的,不可能攜帶太多,所以步槍裝10發還是5發子彈沒有太大的區別。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二戰中也有裝彈量更大的步槍,比如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就有高達10發的彈容量,此外,也有的步槍空間較大,雖然橋夾只有5發,但是可以通過手動增加一發,使膛內彈藥達到6發,不過這沒有太大的實戰價值。

二戰中栓動步槍還是主力武器,而為了簡潔和輕便著想,往往只能裝填5發彈藥,不過由於是栓動步槍,已經能夠滿足基本的作戰需要了。至於換彈頻繁等問題,由於是班組作戰,外加實戰不可能連續射擊,所以基本是能滿足作戰需要的。

而如果這些栓動步槍換裝更大的供彈具,要麼體積變得更大,要麼會換用更長的彈匣,但是這都沒有任何價值,對於栓動步槍而言無異於畫蛇添足。首先就是栓動步槍沒有必要,火力貧弱,加上了也成不了半自動步槍。其次,士兵自身的攜彈量是有限的,比如二戰中一名步槍兵的子彈往往只有50發左右,所以步槍即使增加了彈容量,也不會有任何改觀,反而會導致生產更加麻煩,不利於步槍的大量生產。


僱傭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美國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其他國家的主力步槍結構還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延續下來的,主要槍機結構並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五發彈倉,到了二戰依然是五發彈倉。

為什麼是五發彈倉呢,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步兵攜帶的子彈不多,較少的彈倉容量能夠達到節約使用子彈的目的。而且當時大多數彈夾是五發的,彈夾用來給固定彈倉裝填子彈,如果做成十發彈倉,一旦彈匣內的子彈消耗完畢,一次就需要壓入兩個五發彈夾,影響了裝彈速度,而五發彈倉一個彈夾就可以裝滿。

如果做成非五的整數倍的彈倉容量,裝彈起來就更麻煩了,至少有一個彈夾只能壓一半。比如早期李氏長槍使用的是8發彈匣,需要一個五發彈夾裝滿,非常尷尬,所以到了後面改進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採用了更大的十發彈匣。多說一句,雖然李·恩菲爾德步槍名義上使用的是彈匣,但是這個彈匣的可拆卸功能只是為了方便維護,在平時使用的時候也是當做彈倉一樣使用的。

當然到了二戰情況已經和一戰不一樣了,士兵的彈藥消耗量更大了,尤其是自動武器的發展,導致了五發的容量是完全不夠用,所以到了二戰後,各國新設計的制式步槍都採用了更大容量的彈匣,二十發或者三十發,甚至更大的彈匣就開始流行開來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熟悉一戰和二戰的朋友們都知道,兩次戰爭中最常使用的步槍,在印象中都是隻有五發子彈的。其實,除了五發子彈的,還有三發、八發、十發子彈的步槍,比如二戰時期的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就是用了兩個五發彈夾,一共十發子彈。只不過五發的比較常用,那麼為何五發子彈的步槍這麼受歡迎呢?

首先,二戰距離一戰只有二十年時間,所以許多武器依舊是用的一戰時期的技術,而在二戰中比較常用的步槍,像德國的毛瑟98K、日本三八大蓋,都是5發的彈夾,這種步槍的特點就是需要打一發出一個彈殼,威力大,速度慢。



其實,早在一戰時期間恩菲爾德兵工廠就曾研發出能裝二十發子彈的弧形彈匣步槍,但是由於太過沉重,很快就被淘汰。所以,五發子彈的步槍有一個特點就是輕便,增加彈倉量很沒必要,事實上,許多戰士五發未打完就犧牲了。


再加上填裝彈夾並不會浪費太多時間,而且一戰之後的許多兵工廠並沒有太多資金用於研發,而後期又研發出了許多輕便好用的衝鋒槍,所以沒有人再在步槍的子彈數量上再下功夫。所以,二戰時大部分步槍就只設置五發子彈。


歷史密探


二戰初期的步槍受到19世紀末步槍設計思想的束縛,在步槍彈倉容量上鮮有創新的地方!但是,增加彈倉容量、簡化槍擊操作步驟、提高射速,一直都是槍械設計師的共識。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步槍都恪守5發彈倉的定律,英國的恩菲爾德步槍採用10發彈倉、瑞士的K31型直拉式步槍採用6發彈倉、美國的加蘭德步槍採用8發彈倉。


(K31直拉槍擊步槍採用6發彈倉設計)

但是德國、法國、蘇聯、波蘭、南斯拉夫、捷克等國都採用了5發彈倉的步槍,除了對毛瑟步槍設計的崇拜導致的慣性之外,更大的原因還是這種設計符合他們的作戰需求。二戰時期的步槍彈直徑大多是8.08毫米,少數大威力彈可達到8.20毫米,5發這樣的子彈疊加高度41毫米,再加上彈倉底部的彈簧佔用的空間,步槍的整體厚度在60毫米上下,正好不會影響士兵的俯臥射擊。

歐洲大陸的國家建軍思想就是野戰和巷戰,士兵經常需要用俯臥姿勢射擊,因此它們十分鐘愛5發彈倉的步槍。而英國作為海上霸主,它的步槍很少有野戰的機會,射擊速度才是它所看重的指標。因此,恩菲爾德步槍瘋狂追求射速,它使用了45度閉鎖的槍機導致子彈不能裝藥太多,否則子彈激發時槍擊很容易脫鎖後退而擊傷射手的眼睛,但是它的優勢是可以大幅提高射速。



增加彈倉彈藥數量勢必會增加槍支的重量,這是很多國家的士兵都不願意看到的。二戰期間日軍的四四式馬步槍就由於重量太大(3.3公斤),而導致繳獲它的武工隊戰士切掉了它的槍托和刺刀減重;採用10發彈匣的M14直接因為太重(4.5公斤)而導致士兵只能攜帶5個彈匣作戰。前者只生產了9萬多支就停產了,而後者更是在越南戰場名譽掃地。


當半自動步槍出現時,彈倉容量普遍增加到了10發,蘇聯的SVD、德國的G43以及中國的56式半自動,都選擇了10發容量的彈倉。這樣的步槍形狀複雜不方便使用,在戰術動作上遠不如整潔細長的98k、三八式、漢陽造等5發彈倉的步槍。

此外,早期的步槍都沒有可拆卸的彈匣,子彈只能從頂部壓入彈倉內,此時使用5發子彈一組的橋夾就經常出現不能壓入彈倉的問題,這是因為子彈和橋夾的潤滑不足導致的,如果是表面鍍銅且沒有長時間存放的子彈,還能順利壓入彈倉,



但是當子彈或者橋夾稍微有些潮溼和鏽蝕,壓入彈倉的動作就根本談不上流暢,這一點很多網絡上的視頻都可以看出來。而使用10發子彈的橋夾會讓壓入彈倉的動作更難執行,因此恩菲爾德步槍的10發子彈要分2次壓入彈倉,使用6發彈夾的瑞士步槍則裝彈十分費力。
(10發子彈一組的彈夾很難一次性壓入彈倉)


兵器世界


這是一個錯誤的提法!二戰時各國的制式步槍,即使是戰爭初期,也不只5發彈倉一種的,是多種多樣的。最多有10發的,還有3發的呢。看實物:

英國人於1888年推出了李-恩菲爾德303型步槍,配發的彈匣就是10發的。

(李-恩菲爾德步槍,注意彈匣,比我們熟悉的步槍彈匣長一點)

美軍的制式步槍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1919年出品,1935成為美軍制式步槍),彈匣容量8發,只不過美國參戰晚了,讓人以為加蘭德是二戰後期發明的步槍。

(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彈匣子彈是雙排列的)

蘇聯的SVT-40半自動步槍,1938年定型,彈匣容量10發,但它的光芒被波波莎掩蓋了。

( SVT-40半自動步槍,彈匣比一般步槍的長。據說中國的56半就是山寨這支槍的)

而法國部分陸軍裝備的貝蒂埃步槍,彈匣容量竟是3發的。據說是日軍三八大蓋的始祖。

(貝蒂埃步槍,竟不需要另配彈匣?)

為什麼會給人一種二戰初期時步槍都是五發彈倉容量的感覺呢?

一是因為德軍的毛瑟步槍太出名了。德軍的毛瑟步槍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其安全、簡單、堅固和可靠的設計,成為了各國步槍設計爭相學習的標準。各國的步槍設計,或多或少都參照了毛瑟步槍的設計。毛瑟步槍的彈匣容量就是5發的。

(毛瑟G98德軍制式步槍)

二是中國戰場上所有軍隊的制式步槍都是5發的,中國軍隊的中正步槍(就是毛瑟步槍的山寨版)、漢陽造,彈匣容量是5發的。日軍的三八大蓋,彈匣是5發的。所以,特別是中國人都以為步槍的彈匣是5發容量的。


50後男人


一、二戰期間各國裝備的步槍基本都是5發彈倉,這是為什麼呢?

按照本人的觀點累述一下!

第一、栓動步槍的發展期

1、軍用制式步槍的最早出現是單發的前裝槍,那時就是單發單裝。在十九世紀二十~五十年代各國軍誡學家為密封火藥氣體和提高射擊精度進一步改進鉛彈裝填方式和彈丸形狀,使前裝槍逐漸趨於完善。

2、在1840年普魯士的“德萊塞”首先發明瞭使用撞針擊發紙質火藥包發射彈頭的原理,隨之後裝槍開始出現。

3、在1860年左右英國人博克薩發明的黃銅卷制的彈殼,在1871年又出現了衝壓成型的彈殼。著名的馬梯尼.亨利定裝式單發槍應該是最早的使用銅製彈殼、有底火和定型單頭的子彈的栓動步槍。當時是打一發上一發子彈。

4、在1860年時就出現了多發彈倉的槍支,英國人斯賓塞和亨利共同研製發明了利用後槍托和前護木中設置彈倉的步槍,大家在美國西部片中經常看到牛仔們使用這種槍!掰開槍支的後庭,塞入子彈。然後扣直槍支,每發射一發子彈就扳動一下槍下邊的“S”型扳手實現退殼和上彈!

5、真正的栓動步槍的祖宗是毛瑟公司在1884年研製的71/84式步槍,步槍正式的出現了槍機下方的彈倉結構,將彈倉或彈匣裝入機匣進彈口處,依靠槍機後座和復進時完成退殼和進彈動作。

第二、栓動步槍的成熟期

1、隨著無煙火藥和披甲彈頭的出現,真正意義的栓動步槍成型了,法國的1886式"勒貝爾"步槍,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支相對情況下的小口徑步槍。德國也緊急研製裝備了1888式委員會步槍。

2、隨後世界各國開始了使用制式統一口徑銅彈殼帶底火彈藥、後裝彈倉,拉柄式栓動步槍的大規模研製。各個國家基本遵循著以上的發展模式進行開發!

3、在一戰前發展成型的各國主力栓動步槍有,德國毛瑟、美國春田、俄製莫辛、英制李恩、日製三八等幾款主力槍型。

第三、彈容設計

1、除了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以外,其他的步槍都是以5發彈倉為主。

2、從正式步槍出現到一戰結束,各國對步槍的認識還是存在著,步槍除了射擊以外還有拼刺格鬥的只要功能。正式因為有格鬥的需要所以很多的步槍都是被設計的很長的,當然槍長決定了射程這也是主要原因。

3、一支長槍加上刺刀後變得更長,這就符合一寸長一寸強的拼刺優勢!那時代的步槍家裝刺刀後長度都在1600mm以上。既然要拼刺所以要求槍身要長直、順滑,便於操作。

如果帶上一個外掛的彈匣會影響拼刺時的槍械使用!

槍體內的彈倉空間只能容納5發彈藥,再想多隻能有兩種方法:

(1)增加槍機周圍的整體外徑,給彈倉創造空間。槍體過厚或太寬,不利於射擊操作和把持使用,所以這個方案不行!

(2)增加槍機下方的外置彈倉,這個方案是莫辛納甘採用的,所以在莫辛納甘的扳機圈前方有一個突出的外露彈倉,但是不大。這是因為莫辛納甘槍機部分要比毛瑟的外徑小,護木薄!

(3)使用外置彈匣供彈,考慮到彈匣的加工和維護在當時是很費事的,所以考慮的不多!英國當時財大氣粗花得起錢也就有了10發的彈匣!

4、一戰前的陸軍對戰進攻模式一支沿用人海隊列衝鋒,那時講究無畏的騎士精神,近距離的廝殺是主要的作戰模式。(為啥拿破崙用炮成名,就是因為破壞人海戰術的最佳方法是炮擊)所以軍方的老領導們對增加步槍的一次性裝填彈容很是不感冒!因此沒有對槍械發明者提出更高要求。

5、外置彈匣的使用要求對原有步槍的槍膛機匣結構做大的改動,已經研製出來的那些彈倉供彈的國家要改造現有的生產設備很是心痛。

6、外置彈匣製造對鋼材的材質要求很高,當時薄板鋼材製造技術有限,還要專門設置生產線專門生產。所以彈匣的製造很耗費精力和財力、物力!能省一點就省一點的思路決定了老是彈倉步槍的繼續生產!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設計定型較晚所以能夠使用10發彈匣。

7、彈匣的可靠性不如彈倉好,彈倉內的彈藥被安裝在鋼製結構裡,相對牢固穩當,依靠底部的壓片式彈簧提供上升動力。彈匣因為是薄鐵板製作,在運輸使用中會有手裡變形的情況,影響裝彈和供彈。關鍵還是彈匣內的壓片式彈簧的工藝和耐久度不過關,彈簧的彈力不夠影響順暢供彈,彈匣滿彈裝填時間過長影響彈簧的記憶復位的特性!

彈匣這個毛病到現在還是有的,美國兵上彈匣時老是先找地方磕一下,鋼盔老是捱打!

我們的54式手槍手槍就是因為彈簧問題,所以不能滿裝7發子彈,經常是隻裝6發!

第三、二戰前為啥不提高彈容

1、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的災難性的毀傷,過去的資本主義列強為此變得孱弱了!

二戰開始前的20年間,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主要需要解決的!任何國家都沒有能力和閒暇來再發展輕武器。所以作為單兵主要武器的步槍被停滯發展了,有的也只是小的改造升級。

2、大量在一戰時期生產沒有使用完的槍支彈藥海量存在,不能輕易的放棄。原本用來一次裝填適用的那些彈夾回爐也是個麻煩事。

3、估計當時的列強們誰也沒有估計到間隔20年後還會發生更大規模的戰爭,從政治需求和軍事需求方面,新型的先進步槍沒有發展的機會。

勃朗寧在一戰結束後就發明了一支自動步槍,而且相對是很成熟的一支槍,結果被沉睡了20年才被迫啟用,啟用的時候相對來說已經是落後的了!美國人用它當班用機槍!表現不佳!

4、隨著戰爭的來臨,很多國家根據自己實際掌握的技術和實際需求,研製生產的很多的自動、半自動武器。有了新的技術平臺可以發展,老的誰也不會去在費力不討好的在發展!栓動步槍就是處在了這個尷尬的位置!尤其是美國M1半自動步槍將單兵火力帶到了一個新的技術平臺,各國隨著也按照他的特點研製自己的新槍,蘇聯的SVD,德國的G42、G44這些都超過了M1步槍!嚴格意義來講M1是現代步槍的1.5代!

5、二戰實戰中的步兵戰術和一戰有了很大區別,更多的戰鬥方式和類型出現了!尤其是巷戰的出現,老式栓動步槍的劣勢明顯。隨之衝鋒槍適時的海量裝備。

輕重機槍和通用機槍的出現,提高了戰術射擊距離的變化。600--800米重機槍開火、400--600米輕機槍開火,他們的火力覆蓋能控制在50--800米內,這時的單發步槍顯得就很弱了!只能作為補充射擊和維護射擊出現。

在著力發展各種距離內的適用武器時,栓動步槍被原地不動的停滯發展了!直至淘汰!

6、因為栓動步槍的停滯發展所以彈容這個問題就是無所謂的事了!

第四、不需要的增容

1、一戰開始後,就有很多的狙擊步槍出現了。狙擊步槍要求的是遠距離精度射擊,要求的不是彈容,而是可靠的槍械結果。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思路對於多幾發子彈沒有要求。

2、時至今日,世界上的優良狙擊步槍大多使用的還是栓動步槍,而且很多的槍沒有大容量的彈匣!誇張的一些電影甚至是手動將子彈裝入槍膛,然後閉鎖射擊!

第五、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生存的原因。沒有擴容的栓動步槍的彈倉真的是不需要在擴大了,狗尾續貂的錯誤不會有重複!

和5發彈倉一樣命運的還有刺刀,現在的刺刀早就變味了,不再是殺敵的直接武器了,而是多功能性的存在,幾乎很少和槍膛在緊密貼合了!


杜口無言


二戰初期,世界參戰各國普遍裝備栓動步槍,而其中採取五發子彈彈倉的居多,如德國的毛瑟98K,蘇聯的莫辛納幹,日本的三八大蓋等。而各國之所以如此“鍾情”於五發彈倉栓動步槍,主要為歷史遺留,戰術思想,後勤保障和國防工業四個因素影響。

(從沙皇俄國一直服役到二戰的俄軍制式步槍-莫辛納甘)

首先直接決定二戰初期各國步槍多為五發栓動步槍,是因為二戰的爆發距一站的結束只有短短的21年,歐美各國受一戰傷害長期影響,加之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其國防開支都不高,自然沒有經費用於新型步槍的研製和生產,加之一戰步槍彈藥遺留量大,故多依然使用一戰遺留下來的制式步槍。

(同俄國莫辛納甘一樣,德國毛瑟98K也算是一員老將了)

再而,一戰時期的塹壕陣地戰思想在二戰初期仍然廣為流行。保守的軍事家們依然認為,戰爭中步兵之間的交戰會像二戰一樣強調遠距離上的精度和近距離上的白刃戰。當然,後續戰事的發展給了他們響亮的耳光。從西線的北非戰場,到東線的斯大林格勒,基礎步兵班的近距離火力交鋒壓制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像波波沙,湯普森等衝鋒槍,和SVT40,加蘭德等大彈倉的半自動步槍,更受普通士兵的歡迎。

(蘇德戰爭期間,蘇軍步兵班中大量裝備的波波沙,使蘇軍步兵班在交火中火力佔優)

那麼,既然衝鋒槍,半自動步槍都大量裝備,為什麼不將5發栓動步槍給予改造升級呢?這裡就要談到後勤保障和國防工業了。拋開米畜這個工業強大的變態不說,在東線鏖戰的蘇德兩方戰爭消耗巨大,後勤壓力沉重。擅自改造升級步槍,可能會帶來子彈口徑,槍械零件等的變化,在戰時無疑會壓垮後勤,浪費寶貴的資源。而且就工業上講,5發栓動步槍有固定生產線,生產簡單方便,更容易大規模裝備戰時部隊。

(二戰中大兵團作戰的特點,使得武器的大規模裝備對於各國後勤和工業部門是個很大的挑戰)

以上,便是5發栓動步槍在二戰廣泛使用卻少有改進的原因。

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軍情解析


眾所周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動步槍,這種步槍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次開完槍,就會退出子彈殼,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射擊。所以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容量只夠5發子彈。那麼這種步槍有沒有必要去增加彈倉量容量呢?

首先,因為從一戰結束一直到爆發,中間只是相隔了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因為大部分國家在大戰中受到了重創,導致經濟一落千丈,因此戰後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內這些國家都忙於恢復經濟,以及最基礎的設施,來增加綜合國力。其中輕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軍工產業由於起步晚,研發時間又長所以基本停歇。

其次,因為這種栓動步槍邊射擊邊退彈殼,所以換彈時間不會太長,而且五發子彈的射擊能節約彈夾,所以改變步槍的構造也是沒有太大的必要。

第三,因為到了二戰後期,衝鋒槍已經大量的出現,而衝鋒槍的彈夾容量能達到五十發以上,所以在這種更新換代面前已經沒有國家去把精力放在栓自動步槍的結構改造上面。而一把射速慢的步槍,去增加夾彈量的話,基本上屬於多餘的功能了,另外還會增加士兵的負重和工作量。

第四,軍工產品的更新換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機床等設備也需要大規模的更新換代,這對經濟緊張的戰後國家來說,可能更希望採取保守策略。五發子彈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所以才會有歪把子這種用五發彈夾供彈的機槍。(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