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較內向,怎麼引導孩子?

20快樂17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生氣質

不同的孩子,天性就有不同的氣質,有的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外向,有的孩子冷靜、沉穩,有的孩子內向、靦腆、不愛溝通表達,有的孩子憂鬱,這些都跟先天遺傳有很重要的關係,其次是家庭的養育環境和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行為,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強化或改善孩子的某些氣質。

對於孩子的氣質、性情,父母首先需要做到接納孩子的這一切,我們必須意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道路,也都有各自的特點、閃光點和缺點。 我們必須無條件的接受孩子的現狀,給予足夠的愛心和耐心,進行適度的引導,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孩子的潛力。

如果父母只是按照自己認定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能力、潛力,很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所以,作為父母,不要總是想著改變孩子的性情,而是要想著怎麼引導才對。

內向的孩子,有很多優勢

內向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分心,專注力更強,在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管是玩玩具、學習、閱讀,還是研究某個物體的時候,不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幹擾,這樣的氣質性情,更適合往專業領域培養。

此外,很多藝術領域同樣需要很專注的特質,而性情內向的孩子,更具有優勢。

內向的孩子,在對待新鮮事物的時候,會更加謹慎,不容易犯錯誤,也減少了誤入歧途的風險,生活習慣更好。

如何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情

內向的孩子,確實會存在社交方面的不足,以及自信心方面的確實,有些較為嚴重的甚至可能有自卑、自閉的傾向,對於孩子的狀態,家長需要及時的觀察,進行適度的引導。

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多跟孩子交流、談心,儘量少用訊問的方式進行溝通,以免給孩子帶來壓力,可以多聊一些學校、生活中的趣事,對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獲得孩子的認可,誘導孩子產生更多傾訴的慾望。

2、帶孩子參加戶外運動,尤其是一些集體性的項目,比如足球、籃球等,這類項目,需要團隊的協同和互動,容易調動孩子的激情,有助於改善孩子的性情,讓孩子變得更加活躍起來。

3、鼓勵孩子參加學校或課外的一些競賽類項目,包括運動類競技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訓練,提高孩子的常識挑戰的勇氣和信心。

4、幫助孩子建立更穩定的社交圈,父母可以識別一些家教良好的同學、朋友的同齡孩子,最好是有性格外向的,多做接觸,建立友誼,一個穩定的小夥伴群體裡面,互補的個性有利於孩子的情商、社交能力的培養和改善。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元寶爸爸聊育兒


首先要破除一個觀念,內向的孩子也會是很優秀的孩子。內向的孩子相對於外向的孩子,有他自己的優勢,各有所長,沒有哪一種都是不好的。

內向的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你比如說上課,這樣的孩子就會盯著黑板看,研究學習。而外向的孩子就不一樣,外向的孩子都會盯著老師看,研究老師。

外的孩子,多研究人,長大後多是領袖領導型的人才,內向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所以,如果說要引導,就往他興趣愛好的方向去引導,這樣的孩子,真喜歡一樣東西,就會研究的非常透徹,在這方面就會非常拔尖兒。

希望能幫助到你,請多多關注,推薦你看一下李玫瑾老師的視頻,相信會有更大的幫助。


名師育兒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擁有自己獨特的特質。如果父母希望內向的寶貝再活潑開朗些可以多做些不一樣的嘗試:

1、悅納孩子的性格

孩子內向、外向沒有好壞,各有優勢。內向的孩子善於思考,做事時心比較靜得下來,有更多的時間和自己相處等。不去特別強化孩子的內向的特質。

2、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時在學校裡、生活中,有些公開表達或展示自己的機會,若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去展示自己,不勉強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也不和其他孩子作比較來評批孩子的膽小、內向。

3、行動大於說教

父母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做些小小的引導,讓孩子去體驗和他人在一起的互動。如自然的創造一些孩子夥伴的玩樂機會,讓孩子玩樂於期中,孩子們之間的相互帶動和自然學習。


陽媽育兒遇己


孩子的個性,天生的因素影響很大。生活中常見一些小女孩,性格特別內向,怕生,不敢主動與別的小朋友打招呼,如果碰到陌生的大人,更是老遠就躲開了。

可是,我們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落落大方,能主動地多交朋友。比如我,我記得自己小時候特別內向,去小賣部買點東西,全靠眼神。儘管和老闆彼此都非常認識,但是我從來沒有開口說過要買什麼東西,每次只是盯著一件東西看啊看,老闆就在櫃檯裡邊猜啊猜。猜中了,我就付錢。拿著東西回家。小時候,父母也從來沒有要改變我內向的個性,我一直到工作很多年後,才慢慢變得習慣於社交,主動與生人交流。


我覺得,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不僅要鼓勵他走出去。在各種事情上,都要給予他信心。可以多和同事朋友的孩子約著一起出去玩,一回生二回熟,小朋友之間見面多了,自然成了好朋友。有了成功的交朋友經驗,自然會更擅長與自己的同齡人交流。

如果孩子表現出抗拒,也不要在語言上數落他,

比如“你不能這麼害羞啊”“你要主動打招呼啊”等等。這些要求對於本就內向的孩子來說,只會造成更大壓力。試著讓外向的小夥伴主動來邀請自家的內向寶貝,交換玩具,遞一下食物,慢慢熟絡起來。更多正面的提示,比如,“上次和你一起玩的小哥哥很喜歡你哦,他最近在問,什麼時候能再和你一起玩。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歡迎的。他會更有信心去主動社交。

如果要帶上孩子見親戚、朋友,建議提早一到兩天告訴孩子,你會見到什麼人。這個人和爸爸媽媽是什麼關係。你應該怎麼稱呼。他有什麼特點。也許會送你一個禮物哦。讓孩子在心裡已經形成印象,等到見了真人,問候親戚朋友,也就沒有那麼難了。


anniejuly


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說自己童年陰影之一,就是每次客人來家裡都要被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愛說話。”於是默默的被家裡人定義成“內向的孩子”。


想起我小時候的一些片段,大人們的聚會總是吵吵鬧鬧,好不容易等到要回家了,爸爸媽媽為了讓我表現的有禮貌,讓我跟每一位大人都要說再見,於是大家滿臉笑意的看著幾歲大的我站在門口跟他們一個一個的再見:“爺爺再見,奶奶再見,大姑再見,大姑爺再見,二姑再見,二姑爺再見......”直到所有人被我再見完,我才能離開。


大家都誇我有禮貌,可他們不知道這一過程對當時的我有多煎熬,恨不得早點說完後,趕快拔腿就跑。不知道有多少個孩子像我一樣,被家長期望的更外向一點,更活潑一點。內向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提高,但不是被推被逼,家長累,孩子更累。


內向者領導力的思想領袖珍妮弗·康維勒在《內向者的溝通聖經》中提到:“內向不同於害羞。害羞是害怕和社交焦慮造成的。儘管二者有些類似的表現(比如說,迴避公眾演講),內向是一種偏好,不應該被看成是個問題。”

哲學博士Jennifer B.Kahnweiler也認為:內向者的一些關鍵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準確的表達、習慣孤獨等,使他們更易成為卓越領導者。


正因為這樣,你會發現其實內向的孩子內心會更有力量。


01

內向的孩子會更善於傾聽。


《內向者的溝通聖經》中提到“因為內向者注深度甚於廣度,並且擅長傾聽,他們可以在這項傾聽優勢的基礎上,展開談話瞭解到別人真正的興趣。”


如果孩子真正對別人感興趣,那麼他交到的朋友會比總是比你試圖讓他交朋友來的容易的多。所以在社交上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真誠和好奇,會讓他更有人格魅力。


他們和別人相處,也更容易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這種真正與另外一個人同在是有效領導力的標誌之一。這樣,他長大後更可能贏得尊敬和信任,他們可能不會人際關係八面玲瓏,但會擁有長久的深厚友誼。


充滿激情、活潑可愛的孩子雖然一開始總是招人喜歡,但是他們的這些性格特點本身並不能帶來持續的發展或者有意義的改變。而那些觀察入微並能做出及時反饋的孩子往往會令人難忘,如果加以鼓勵和肯定,一定可以更大的發揮他的優勢。

還記得曾經我們班上有一個4歲的小男孩Sam,眼睛彎彎的像條小魚,很可愛也很文靜。不像別的孩子下課後就像上了發條樣的瘋跑,他總是話語不多,自己安靜的玩玩走走。


有一次我上課嗓子啞了,他下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臺旁邊,把我泡著胖大海的杯子遞給我,讓我喝水。至今我還記得當時內心的觸動,一個才4歲的孩子觀察竟然可以如此仔細,讓我無論相隔多少年想起來心裡都是感激。


02

內向孩子觀察會更仔細,也會更敏感。


所以他們不會大大咧咧想說就說,會時而停頓,時而思考,時而沉默。停頓和思考還能幫助內向型孩子避免說錯話。他們會對周圍環境敏感,能洞察細緻入微的變化,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和理解別人。在內心平靜時,內向型孩子能夠獲取更深刻的智慧。他們會慎重地選擇正確的措辭。


就像那句雞湯文說的那樣“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用一生的時間來閉嘴”,內向孩子本身就能夠對自己的話語更謹慎。


我們會發現,我們越來越欣賞的不再是在公開場合裡孩子表現有多麼活潑,才藝有多豐富,而更多的是在私下裡細節中被那些表現得紳士懂禮、懂得付出的孩子感動到。而這正是內向孩子的外在行為的體現。


03

內向的孩子會更享受孤獨,更樂於獨處。


有心理學家專門做過研究:喜歡單獨訓練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精湛技藝,這些技藝包括體育方面、樂器演奏,或是學生的課業考試等等。


單獨訓練保證了在集體訓練時無法達到的練習強度,被訓練者的精神也更加集中,因此結論是:人在單獨工作時會更有成效,而那無疑是性格內向的人所喜歡的方式。此外,頭腦風暴並不是產生“好主意”的唯一的方式,獨立思考的效果有時候可能會更理想。


04

如何更好的發揮內向孩子的優勢,是我們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我們可以參考《內向者的溝通聖經》中的4P來引導孩子的行為:


準備(Preparation ):讓孩子無論處在公眾場合還是單獨溝通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形成習慣,這將有助於他應付各種狀況的信心。


展示 ( Presence ):展示就是讓別人知道你的存在。專注於當下的人和事,運用優勢去觀察到別人的需求然後做出相應的回饋,不僅對孩子的社交有幫助,對於他個人內在力量的建立也大有裨益。


推動 (push ):這裡說的推動並不是強硬的推動,而是鼓勵孩子去做有挑戰性的事情,只要去面對挑戰,孩子真正的潛力才會被激發。比如公眾演講等等。


練習 ( Practice):創造機會,不斷提高。讓他利用享受孤獨的力量去練習需要提高的技能,從他的興趣愛好出發,鼓勵他,陪伴他,這樣孩子終將有所成就。


生活的秘訣其實就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有效利用孩子的稟賦,去讓他做自己喜歡或有意義的事情。接受自己,找到與世界相處的方式,這是無論內向孩子還是外向的孩子都應該做的事情。


Cissy育兒思考


寶寶喜歡自己玩、喜歡和家裡人玩、喜歡扒著陽臺看別人玩。可是一旦有陌生人靠近,寶寶就會立即提高警惕,心門瞬間關上了。

寶寶萌萌噠惹人愛,可寶寶總是怕怕。媽媽該如何引導寶寶呢?


如何讓性格內向、
不愛理人的寶寶打開心扉?

蒙臺梭利育兒經 | 0-1歲


內向是社交經驗不足的表現

當家長看到自家寶寶比較內向、不與人交流時都會感到焦慮,擔心孩子從小就形成內向、自閉的性格,影響未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難以適應社會。


但如果結合孩子這個月齡段的社交能力來看,0-1歲的寶寶比較內向怕生、見人就躲這些行為與性格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社交經驗缺乏的表現。


家庭內部關係發展期

孩子在2歲以前的生活重心都是在家庭內部,主要人際關係也發生在家庭尤其是與看護人之間,外界的人於他而言,與一般的物品沒太大區別,孩子不會主動與之產生聯繫。

孩子過了2歲以後,隨著體能運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孩子的社交範圍逐漸由家庭內部向外部拓展,並開始在試探與摸索的過程中學習和積累社交經驗。


所以,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之內表現出怕生、不愛與人交流的行為都是常見的反應,家長不必太過緊張。


增加外出機會,積累經驗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如果擔心孩子社交表現不夠好,可以多給孩子創造一些外出的機會。

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話也說不太清楚就不讓他出門。很多時候,孩子在一個新的環境中,並不一定需要有多麼搶眼的表現,孩子有他們自己學習和參與的方式,哪怕他只是在角落看著,這也是觀察的重要途徑。孩子的成長是厚積薄發的過程,積累得越多,爆發力越大。



3歲是社交分水嶺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過了3歲以後,社會心理發育大大提升,語言能力突飛猛進,社交經驗也豐富了許多,是真正走入社會的階段。

如果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還是一直躲在家長身後,見到陌生人就躲,不能主動融入到社會圈子裡,家長就要引起重視,孩子可能確實性格方面過於內向,或者有自閉的傾向。

家長可以多與孩子交交心,也要反思是否平日對孩子關注不夠或者方式有問題,導致孩子正常的溝通渠道關閉。多帶孩子與同齡孩子交流,讓他在玩耍中釋放自己的天性,慢慢打開心扉。如果情況十分嚴重的,也可以帶孩子去諮詢相關專家,獲得專業的幫助。


蒙臺梭利學習會


這些場景,你們是否見過太多?

  • 寶寶在家活蹦亂跳,就是個熊孩子,每每一出門就變得扭扭捏捏,躲在大人身後,頭都不敢抬起來,甚至不敢和生人說話

  • 上學時,見到老師不敢問好,害怕被提問問題,遇到困難也不敢去求助。若遇到公開表現的場合,更是慌張失措,縮手縮腳。

  • 出門玩耍看見別的小朋友玩的很開心,明明自己很想參與,卻因為害怕羞澀非得拉著父母一起陪著玩耍。在家像個小老虎,出門變身小喵咪。

  • 走親訪友不愛去,見到陌生人幾乎一身不吭,只躲在一個角落裡自己玩耍。

想讓寶寶變得自信有禮,爸媽可不能袖手旁觀,任憑發展。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應該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給孩子建立社交的自信。

1、即使孩子害羞,也不要給他貼上害羞的標籤。

雖然自己的孩子害羞,如果總在他面前說他內向什麼的,孩子就更邁不開步,出去社交了。

2、提供孩子交際的機會。

孩子越是害羞,越應當讓孩子多出去交際。與別的孩子一同玩耍,分享水果,分享玩具,家裡有客人,讓孩子一起參與,給客人端茶倒水,教孩子問候。

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果要向鄰居借東西,就可以讓孩子做,讓他參與到大人的活動中。

3、學會自理,給予孩子自信。

孩子可以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給予他自信心。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少強調結果,不能一味地指責。比如:有的孩子看見媽媽在擦桌子,想幫忙也去擦桌子,不小心把東西打壞了,如果家長任意指責,不首先肯定孩子積極性的一面,就很容易會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害羞膽怯。


吉吉媽媽


 



孩子表現出不愛說話或膽怯時,家長和教師習慣說這個孩子挺內向。其實,孩子正處於一生中性格發生、萌芽的時期,充其量只能算作有內向傾向性。但是,對於孩子是否真正有內向傾向性,我們也不能過早下結論,因為,孩子所謂內向的表現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孩子性格內向原因一:環境的改變。\n  一個有著正常心智的幼兒對環境的變化會很敏感,他們需要對自己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一些幼兒會很快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環境中表現得自由自在。而另外一些幼兒對新環境適應得會慢一些,他們往往表現出膽怯、活動性差等等,這種幼兒往往被當成是內向的幼兒。\n  實際上這些幼兒只不過是需要適應的時間更長一些而已。當然需要像菁菁的老師和家長那樣,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家庭中,都要努力為孩子創造寬鬆的環境,尋找良好的教育契機。  孩子性格內向原因二: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發展的特定的時間表。\n  像人的身高一樣,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長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齡卻開始緩慢增長;而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太長個兒,到了一定年齡卻突飛猛長。人的心理發展也是如此,家長和教師會驚訝地發現,忽然有一天孩子變得愛說話了,甚至滔滔不絕;還有一些孩子變得膽子大了,與以前判若兩人,可這些孩子恰恰是以前被人們認為是性格內向的孩子。\n  其實,這些孩子也不是真正內向的孩子。性格是表現一貫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對於處於成長期的幼兒,我們不宜給孩子過早下定論。菁菁很幸運,因為她碰到了理解她的老師和家長,懂得給她留有發展的餘地和空間,這對像菁菁這樣的孩子健康、和諧地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孩子性格內向原因三:不自信。\n  一個不自信的孩子往往表現為活動性差,即行為、語言退縮,具體表現為不敢與人交往、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從眾心理強等等,這些孩子也往往被當成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實際上,性格的內向與外向是一種天生的傾向性,與是否自信沒有關係。實際的情況是,一些內向的人自信的水平也相當高。\n  眾所周知,性格的內向與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它也與人是否快樂沒有對應的線形關係。從表面上看性格內向是孩子的問題,實質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係。要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格,關鍵還在於父母或成人的教養方式要適合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n  一、堅持送孩子去幼兒園,這樣可以讓孩子進入一個兒童世界,讓他在集體生活中學會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會學到原來不懂的新知識,並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樂趣。\n  二、為孩子選擇一兩個性格開朗、身體健康、年齡比他略小一點的小夥伴一起玩耍,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且還可以相互幫助。\n  三、平時要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整潔、衛生、安全等顧慮較多,因而總是限制孩子不準這樣,不準那樣,這樣會束縛孩子的個性發展。應鼓勵孩子去玩沙、玩泥巴,踩雨後的積水,爬石子堆、黃沙堆等,其實只需穿上合適的衣服,注意安全即可讓他盡情地玩。這樣無拘無束的自由玩耍,會使孩子的性格開朗起來。\n  四、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例如給孩子講講笑話和幽默故事,互相開開玩笑,參加孩子們的遊戲,帶孩子出去玩等等。\n  五、耐心對待孩子,不要對他提出過高的要求。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不敢大聲說話等,家長也要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作出太強烈的反應。\n  六、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不要使用如小朋友欺負你沒有?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嗎等一類的語言,避免使孩子在心理上總處於弱者或被動的地位。\n  七、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如下棋、彈琴、識字、計算、旅遊等。\n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我們成人能積極引導,他們就會健康地成長。


小秋秋的秋


首先,破除題中你一個隱藏的意思,就是內向者是“不好”的。

其實不是。


題主可以去看一本書,叫做《安靜:內向孩子的競爭力》

這本書的主旨就是說,其實內向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性格特質。

比如內向者一般思維深刻而內斂。感情細膩敏感有同理心。這都是優勢。


如果你是怕孩子在學校不合群,交不到朋友,那麼你可以培養孩子一兩門才藝或者特長。

比如籃球,足球,鋼琴,街舞,長跑,跆拳道,這樣他就有機會成為班級裡面的活躍分子,參加文藝演出,晚會,表演節目,運動會。一個被集體所需要的人,一個有特長的人,一個可以提供價值的人,在集體中是可以被人刮目相看,一定是可以交到朋友的,有了朋友不被孤立就不會被人欺負。


而且你還可以培養孩子寫作和編程。

因為內向者思考比較深入,又不是特別熱衷社交。培養孩子寫作的能力,可以激發孩子愛思考的優點,梳理自己的思想,培養自己思維的邏輯。也讓他自己有了一個表達的出口。

現在互聯網社會,能把自己的思想組織起來進行輸出的人,以後一定不會過的太差,從天涯,貼吧,到豆瓣,微博,知乎,簡書,微信。一個又一個平臺起來了,不知道你孩子長大了什麼平臺會火。但是我相信愛思考愛分享的孩子一定不會過的差。

編程與寫作同理,編程可以實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做出來。


暖爸實驗室


很多人可能認為孩子的性格就是天生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活潑,有的人天生就內向。其實孩子除了長相是天生的,沒辦法改變,其他都是後天養成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我們必須找準原因,對症下藥。

造成孩子內向、膽小懦弱的性格原因很多,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出去玩,不讓孩子多接觸年齡差不多大的夥伴,從而讓孩子不合群。父母的過分嬌慣,使孩子缺少了鍛鍊的機會,或者父母脾氣太大對孩子太過嚴厲,苛刻那麼孩子整天都會過得戰戰兢兢。



那麼對於內向、膽小的孩子應該如何去引導呢?

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

有的家長常常會把孩子的行為不自覺的與心目中理想模式做對比。確實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可是你們在高要求時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實際年齡呢?比如:有的孩子只有一歲多甚至幾個月,家長就要要求孩子自己能夠說尿尿,尿溼褲子了就要對孩子吼。這時候孩子大多數話都說不來,又怎麼會表達自己想要尿尿呢?如果尿溼褲子家長就批評孩子,那麼以後孩子即使有尿也不敢說了。



性子太急,對孩子缺乏耐心

由於家長急著要把孩子變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因此,當孩子只要稍微犯一點錯,家長心裡就會感到失落難過,就會心煩的去罵孩子。而沒有耐心的去教導孩子,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並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爭取下次不要再犯。在家長責罵孩子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又錯了,反而變得更加小心翼翼,變得膽小。

對孩子約束太多

很多家長都孩子都是這也不準,那也不準,畫畫也不準,打球也不準,時間久了孩子有事兒也不願意和家長說了,想著反正都是不準。



讓孩子多與人接觸

有的家長覺得帶孩子出去麻煩,孩子又不聽話,一眨眼的功夫人就不見了,乾脆就整天都把孩子給關在家裡玩玩具,看電視。這讓的孩子會缺少和同伴的溝通交流,慢慢的就會變得不愛說話。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集體場合去,也可以有意識的邀請一些孩子認識的小夥伴到家裡來做客,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就會產生交流。當然也要幫孩子結交一些新的小朋友,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開朗起來。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家長都是一次做不好就開始責罵,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一次和二次的進步,給孩子鼓勵。這樣才能使孩子有更多的信心,才會敢說敢做,敢去嘗試。

大家好,歡迎關注“智慧麻麻”,瞭解更多的育兒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