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生活世界:龍場悟道致力心學完善 曾對竹子格物七天七夜

如果對王陽明的生平有了解的話,你會發覺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開掛”最厲害的讀書人。他用他的一生完成了中國讀書人千年以來的夢想,“內聖外王”“文治武功”“立德立言”,這我估計連孔夫子都沒做到,而且直到死還是一顆赤子之心暢想著詩和遠方。工作中的實幹家,生活中的浪漫主義者,而且能讓二者相結合,既能提筆寫文章又能馬上安天下,國家有難就去平個叛,國泰安康就去講講學,無論周遭如何變故,他仍有手段化解,讓萬物瞭然於心。他不像孔夫子是個天生的聖人,似乎生下來就脫俗入聖,王陽明則是在成長中逐漸了悟,一個凡人歷經風霜磨難,終成為萬人景仰的一代名家,這樣的人怎能不讓人喜歡。

王陽明的生活世界:龍場悟道致力心學完善 曾對竹子格物七天七夜

《王陽明的生活世界》——董平

王陽明自龍場悟道後,畢生致力於發展完善心學之說,很多人將王陽明的思想簡單的歸為唯心主義,但其實所謂的唯心主義卻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這對當時的明朝相當重要。當時的明朝程朱理學被定為官方學說,學著學著就變了味兒了,死板教條,與現實脫節,求“理”而滅人慾,年輕時的王陽明就曾對著竹子“格物”,估計他悟性不高,格了七天七夜都沒格出個理。在那時,王陽明的生命中只有他和竹子,還有那個尋找的“理”,但是這次的格物除了讓自己感冒,什麼都沒格出來。此時的王陽明開始懷疑朱熹所謂的“格物致知”到底正不正確。儘管儒學追求的並不是成功,但是儒學為當時的人提供了一種“信心”。這種信心不僅是我們通向成功的底氣,而且,即便不能成功,信心也可以讓我們內心充滿安定感和幸福感。當時的明朝文人因思想的禁錮,基本上都陷入了這個怪圈,沉迷於虛擬的安定感,追求所謂的幸福感。只重理而不看實際情況,坐而論道卻不關心身邊事,王陽明心學的發展與當時明朝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

作者通過大量的古籍資料還原而來,既包括後世對王陽明生平的調查,也有同時代他人對王陽明生活經歷的佐證。讀王陽明必得從他的生平去了解。作為一個讀書人,他能上場打仗,還能很好地處理複雜的政治關係,他把自己的哲學思想與生活相結合,他的人生其實就是他通過“知行合一”“心外無物”“致良知”驗證出的結果。在嘉慶之前的這一段時間明朝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動盪不安,而王陽明則恰好生長在這一段時期,王陽明也曾仗義執言被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劉瑾貶至貴州深山,而王陽明卻在其任上依舊秉持著他所追尋的聖人之道,實踐著他的理想。在任上表現出色,解決了當時讓所有人都頭疼的匪患,在悟道之後,可以說王陽明是一步步地通過自己的實踐,將心學一說發揚光大。在書中一方面通過王陽明的生平去窺探心學之說,另一方面也可以瞭解當時大明王朝真實的生活環境及政治環境。

陽明心學一派對當時及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在明朝中晚期出現的思想家,大多都是受到了心學的影響。心學本起於南宋時的陸九淵,當時在學界與朱熹理學齊名,但一直得不到發展,直到明代王陽明將其發展壯大,因此也被稱為“陸王心學”。心學在明朝中後期追隨者眾,發展出了很多的流派,現在能叫得出名的明朝中後期的思想家或多或少都和心學有些淵源。明朝中後期出現的一批啟蒙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甑、李贄等,在其思想主張方面主張經世致用,不做空學問不坐而論道。之所以說他們受到了心學影響,是因為他們的這些主張均來源於對自我的思考,對個人意識的認可,而心學主張的就是本心即天理,吾心即是宇宙,哲學上劃分屬於主觀唯心主義,把自我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打破了程朱理學所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慾”。李贄更是到了極致,在當時被稱為“異端”。黃宗羲著有《明儒學案》反映了他經世務實的歷史觀,顧炎武則是一生都在踐行其“經世致用”的主張,而這些主張和心學中提倡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一脈相承的。王夫之的哲學觀和心學的相左,但是他卻是在批判心學的基礎上進而發展出了自己的哲學理論,而在歷史觀上他也強調見諸行事,經世致用。而李贄無論是哲學觀,歷史觀,還是自然觀都深受王陽明的心學尤其是王艮的泰州學派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