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買的啥你都不知道,虧錢只能怪自己!

理財買的啥你都不知道,虧錢只能怪自己!

該提醒爸媽,銀行理財產品也可能虧大了!

摘要:抓緊時間補課吧

理財買的啥你都不知道,虧錢只能怪自己!

撰文|蜜姐

近期,銀保監會正式發佈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這個管理辦法的發佈可以說與大部分人的錢包都息息相關。

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這事兒說了挺長時間了,但恐怕很多人還並沒有感覺。

因為去到銀行的時候,經常得到的答覆是,不要擔心,打破剛兌要順延到2020年底呢。

但細看這次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它告訴我們,銀行理財產品為何不僅不保本,還可能虧大發了。當然也可能收益超預期。

理財買的啥你都不知道,虧錢只能怪自己!

01

說到打破剛兌,還得從之前銀行保證剛兌說起。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前你買一個理財產品,假如年化收益率為5%,你不用去管銀行怎麼賺錢的。銀行可能投資了20個項目,其中5個虧損了,哪怕你正好買到其中一個虧損項目的理財產品,也沒關係,銀行會拿賺錢的項目收益出來,保證到期後,你獲得5%的年化收益。

但現在遊戲規則變了,每一個項目對應自己的收益或虧損的實際情況。假如你買到虧損的項目,不好意思,你就得承受損失。

從大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發展的角度來講,打破剛兌肯定是有利的,但對於習慣了閉著眼睛買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產品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挑戰。

理財買的啥你都不知道,虧錢只能怪自己!

其實,今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和9月"理財新規"出臺,銀行理財產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未來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你也需要搞清楚,你買的是什麼

據普益標準金融數據顯示:自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銀行推出淨值型產品的速度和比例都顯著提高,截止到今年3季度末,共計發行淨值理財1397款,較去年同期上漲4倍多。

所謂淨值型產品,是不保證預期收益的。投資者享受的是浮動收益,當然也可以根據虧損或收益情況,選擇贖回或申購。

02

而最近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更是告訴大家,留給大家的學習時間不多了,要抓緊時間補課。

該辦法的推出,其中提到有一個作用:"理財子公司有利於強化銀行理財業務風險隔離",也就是理財子公司與銀行母公司的風險隔離,說直白點,要投資者懂得並實際承擔風險,你買虧了的項目銀行不會再補貼給你了。

而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產品也將多元化,其中風險大小不一,需要仔細甄別。

比如,《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可投資股票;

也可投資非標債權(比如P2P)(僅要求非標債權類資產投資餘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淨資產的35%);

還可以發現分級理產產品(也意味著其中有的產品會加槓桿:有可能你某次你會獲得超預期的好收益,也有可能某次你就把之前賺的都虧掉還得虧本金);

還可以選擇私募投資基金作為合作機構(你買的理財產品甚至不是銀行理財子公司一家投資的)。

理財買的啥你都不知道,虧錢只能怪自己!

03

所以,以後買銀行理財產品,首先你得重視風險評估,這個不再是走過場了。

你真得認真對待,能承擔多大的風險,就購買相應風險等級的產品,才不會重蹈互金過去暴雷的覆轍:投錢的時候歡天喜地,血本無歸的時候一臉懵逼。

認真看產品說明書,搞清楚你買的是什麼。其實這點是做任何投資理財的關鍵步驟。現在的平臺太多,各種互聯網平臺、手機APP都能買到股票、基金、債券、保險、銀行理財產品等。

就好像之前,某人在某寶上買了一個保險產品,很自信地說,要是出問題了就去找某互聯網大佬要錢。當時我就無語了,這只是代銷的,要找得找保險公司,某寶真不會負責的。

你得看看,你買的理財產品投資了多少比例的股票、債券、P2P,才好判斷其預期收益及風險。

此前,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講的是打破剛兌過渡期到2019年6月,但實際落地的時候延遲到了2020年底。

理財買的啥你都不知道,虧錢只能怪自己!

資管新規中,有這一樣一段文字值得我們重視:"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說白了,就是時間可以延長,但是明確已經告訴我們,在完全打破剛兌前,需要是抓緊時間學習,搞懂基本的理財常識。

就好比,你之前去游泳池,戴著游泳圈,淺水區和深水區都沒什麼區別,都是安全的。現在要把游泳圈拿走了,你得先在淺水區練習好游泳技術,再去深水區,才會少幾口嗆水。

而對於偏愛銀行理財產品的爸媽來說,你學懂了,才是他們避免盲目跳坑的首要保障。

未來,"知識就是財富"會越來越明顯。懂得多的人,會把風險控制和收益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各種投資工具享受複利;而偷懶只聽介紹就買產品的人,賺錢全憑運氣,虧錢都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