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兵的自述

一名老兵的自述

口述人:餘克儉

文字整理:餘成

我叫餘克儉,生於1943年,今年75歲,家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油糧橋村四隊,1968年11月,我被寧夏吳忠市人民政府徵為民兵,和本鄉100多名戰友在吳忠集合後奔赴賀蘭山參加代號為“8781”的洞掘軍事工程(建造飛機洞),我被分到番號為2905部隊的二營六連擔任爆破手。在賀蘭山軍事工程基地,我一干就是三年。

部隊沿海拔1200米的賀蘭山麓擇地排開,採用當地的乾打壘加土坯的方式,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一排排整齊的營房就平地而起。方圓十幾公里範圍內,只有團部小賣店所在地有一棵樹,是賀蘭山下唯一的一棵樹!工程兵的生活是艱苦的,戰士們在土房內,睡的是臨時搭建的兩層大通鋪,室內泥土地,冬天臨時用磚砌一個火爐,燒開水、洗漱和取暖。一個星期全連去團澡堂洗一次澡,跟下餃子似的。生活初步安頓下來,緊接著的就是緊張的戰前大練兵,老兵們手把手的教,新兵們一絲不苟地學,很快地就掌握了打眼放炮、出碴排碴、風水電安裝檢查維護、模架搭建、器材修理、汽車駕駛、線路架設維修、測量定樁等基本技術。

當時我團的任務是:修建一條寬十餘米,長數千米的戰鬥機機庫和一條寬二十餘米,長數千米的轟炸機機庫及配套設施。為加強施工力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銀川市黨政軍的指揮協調下,組建了民兵團,轄19個民兵連,配合部隊施工。為加快工程進度,部隊和民兵都採取三班倒的施工方式,以後又改為四班三倒,日夜不停緊張施工。1968年12月,一營一連在和二營四連對頭掘進的上導洞施工中,一營一連創造了單邊日掘進16.2米的空軍紀錄。這是九團成立後首條貫通的機庫導洞,為此特地召開了全團祝捷大會。1970年6月,經過兩年的緊張艱苦的施工,銀川機庫及配套工程基本完成,機場跑道也由沈空八總隊(即空字217部隊)完成。

工程建設中,我曾親眼目睹無數名年輕的戰友犧牲在炸飛的石頭下,因為我總是主動衝到最危險的死角執行爆破任務,部隊領導多次為我頒發獎狀,可惜,50多年過去了,哪些承載青春記憶和革命鬥志的獎狀丟失了。這是讓我至今遺憾的一件事情。

工程結束後,和我同時入伍的戰友們都如願分到了工作,唯有我因為在體檢時查出肺結核(長期在灰塵中從事爆破工作不幸染上肺病)只好回鄉務農。

如今,我年事已高,而且左眼失明,右眼僅有0.3度的視力,走路困難,只好蝸居在家裡。人老了,總是習慣回憶往事。夢裡總是出現當年在賀蘭山下熱火朝天干活的場景,宣傳隊的高音喇叭裡傳出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完成任務”的口號聲在耳邊久久縈繞,那時候多年輕啊!渾身總有使不完的勁兒。特別懷念當年同甘共苦的戰友。

圖二為老兵餘克儉

一名老兵的自述

————

《寧夏紀錄片頻道》--作者:餘成,紀錄片導演,寧夏省電影家協會會員,寧夏省作家協會會員,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員,文學作品《羞於啟齒的青春》,影視作品《求學》《牧羊詩人》

一名老兵的自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