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内涵上一样吗?为什么老子是最反对“仁义道德”的?

艺术就是谎言


道家的"道德"是自然法则,或自然规律。

而儒家的"道德"是指人伦礼仪,等级次序。如"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资料完善度低


显然不一样喽,一样的话还分道家与儒家干嘛?

道家讲:道法自然。失道而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这都是《道德经》里的原话,无需多言,可见道与德是分开的是两个概念,彼此有联系的。至于现在有说《道德经》有说《德道经》又有说《德经》《道经》,各有其说各有其理,无可置疑的是在发展中的。

儒家讲:内圣外王。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语),克己复礼,厚德载物,三纲五常。孔子是至圣先师,完美的道德化身,这时“道德”更多是一个个名词,是道德教条了。

......

按理说,同是中华文化的一脉,源头上说,当有一个共同起源,好比,像人类追究到最根源上,无论黑人白人黄种人都可以追溯到一个起源一样。但,白种人与黄种人黑种人具有了形成了不同的族群社会习俗等这内涵上截然不同。道家、儒家也是如此。亦不例外的是随着发展,道家、儒家也相互交融,混杂起来。比如,后代就流传开来,孔子向老子问道,言外之意,孔子之道源于老子,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了,果如此的话,那么不妨便就可说是一丘之貉了。大概,自唐代融合的痕迹就多了,三教一家互融的说法出现了,以致宋元时儒家也成了儒教,明清更有,绿叶红花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的论调。

当然,这里是要表达的意思是,万事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儒家与道家,笼统的说内涵不一样,这是肯定的,但不同中有些又是相联系的相同的,随时代发展相互借鉴,是以,要是细致历史发展着的把这些说清楚交代明白,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事呢,不光是需要时间与精力,呀,这还需要深厚的学识功底呀和抽象概括的深刻见解能力,否则可能说的拉拉杂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且不能道的明白。所以,自知浅陋我在此就不多言了。

当然,综上,简单概括一句吾所认识的二者的明显的大区别处的话,也就是说,起初讲德说道的老子还有点思辨味,谈论万物起源宇宙自然等;到了孔孟道德仁义就完全是人伦道德教义了。


再升一级


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道与德,分开论述,不似我们现在道德连用为一个词。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儒道两家道不同,德也不同。

道,儒道两家的定义都很模糊。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也没明确什么是道。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么呢?无象之状,是谓惚恍。也是模糊。

托名孔子《易传》解《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怎么来的?太极生的。

老子的道,比一阴一阳之谓道高多了。庄子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德,儒道两家也不同。

老子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简言之,德是道的容器。

孔子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日月合其吉凶。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其实是大人即圣人的事,与小人没一点关系。

儒家的德,是圣人之德。

老子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赵日金141


道家所说的道德是自然法则的道。是天道。是超越人类社会制定的一切人为的法律法规。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家最高境界已进入万物本体。是形而上的出世间境界了。

而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为世间法服务的。所以制定的大多都是人伦道德。是人的主观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社会规则及统治阶级的制作。所以后期的儒学有很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假恶丑的伪道德。造就了很多伪君子。

所以,老庄思想清高,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看不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人伦道德。

仅个人观点。希望讨论。


凡转如是


《道家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内涵上一样吗》?

《为什么老子最反对‘仁义道德’》?

道家的(道德)是指(自净其心~顺其自然)之道,它的特质是获取(本来智慧~解脱行法)。

道家以(清净平等心应世)在无(伤害自它)的情况下能使人生享受(安详恒乐)的(和谐生活),由于(清净平等~心无邪念)所以便能(智慧处世)伤害便可以避免。

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是在(自然道德)尽失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设,这种(仁义道德)是(不自觉)的它(内藏虚伪)不是(自觉行为)所以老子反对。


只缘无事可思量



海浪30636993


道家的道德观与儒家的道德观内涵上是对立的。老子说,上德不德,下德似有德,就是说上德看上去不德,下德看上去好似有德。这与道家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的思想是一致的。儒家的仁义道德你是可以参考大奸似忠的。

老子反对仁义道德,是因为他不符合大道,但老子也认可孔子的仁义道德,因为他符合道的发展趋势。记得孔子请教老子,老子说你这是敲着鼓抓贼?什么意思呢?你提倡仁义,那么不仁义的贼就会藏起来,那么你还能抓到不仁义的贼吗?也就是说,当你敲着鼓抓贼的时候也是在通知贼,我来抓你了,贼不跑吗?从贼的角度说要感谢孔子提前通知。因此我说儒家就是猪队友,跟谁是一伙的真的不好说。

道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老子看透的东西全民绝大多数不明白,你也只能白着急。孔子的仁义道德会被用,老子也是预见到了的。失道而后德的观点是认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那么今天我们又走到道的哪一个门槛,会如何只有深懂道德经者,去参悟了。


山坚海阔


道德,道与德是同时并存的。道,是人伦之道,和社会政治道义的总称。人伦之道是道德底线。社会道义则是彰显不同阶级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政治规则。德,是符合道义的善言善行。所以叫道德。李老聃并不反对仁义。他反对的是假仁假义。他曾经十分犀利地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小人为刍狗"。小人,是古中国最广大的普通百姓。刍,是任人宰割,可做饲料的野草。狗,是经过驯化,可以任人驱使的动物。意思是,不仁之天地,就糟践世间万物。不仁之圣人,就任意欺凌广大小人百姓。其矛头,直指当时的天命鬼神论,以及推行仇民侮民思想的孔圣人。


看透古今


道与德,儒家与道家是分开论述的。

道,道家的道不同于儒家的道。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托名孔子《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太极生的。

老子的道,比孔子的道高出一个层次,庄子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道生之,德畜之。道家的德,如同容器,畜养道。

儒家的德,圣人之德。《易传,文言》解《易经》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这就是所谓的,天一合一。其实是大人即圣人的事儿,不关普通人什么事儿。

仁,义,《易传》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禁民为非曰义。

老子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有话少说


虽然孔子的“道德”和老子“道德”都是同样两个字,但是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天壤之别,换句话说,老子的“道德”是对孔子的“道德”的批判。

简而言之,孔子的“道德”是“人道”,是孔子与乱世时期所追求的西周社会秩序,是一种“等级制”,是“礼”,是“仁”和“孝悌”。

同样是面对乱世,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不一样的。老子推崇的是“天道”,是顺其自然,是“天地不仁” 是“圣人不仁”,是“道法自然”。

另外,孔子的“德”和老子的“德”也是不一样的。孔子的“德”,是“吾日三省吾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老子的“德”则是无为而治,“无为”才能“无不为”。

孔子的“道德”注重人的主观思想,克己复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老子的“道德”则是“放荡于形骸之外”,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学”才能“无忧”。

毫无疑问,孔子和孔子两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创立者,其影响延续了两千多年,而这两个的“道德”观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又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内核。

积极向上的愤青,可以投靠在孔子门下,立志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一旦官场或者情场失意,就可以去找老子,他会告诉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永远相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