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明朝還能延續多久?

MRLOKI


我來回答這種問題。

先說結論:我覺得殺不殺袁崇煥對大明還能延續多久並無太大的影響。

當然,我並不是袁崇煥黑,事實上我還頗為欣賞袁崇煥。我認為袁崇煥在軍事上還是有他的獨到之處的,畢竟能讓努爾哈赤吃這麼大的虧的人,在大明還真不多。

那麼,我為什麼還要說袁崇煥有沒有被殺都不重要呢?

首先,讓我們看袁崇煥活著時候的任務。

擔任薊遼督師守衛大明的東北邊疆,可是事實上一直到崇禎死的時候,後金軍隊也沒有突破山海關。有人可能會說了,但是他們好幾次從別的地方突破到大明內地了。這沒錯,可是袁崇煥活著的時候他們也能繞道蒙古打進來啊。

袁崇煥活著的時候不能徹底的擋住他們,袁崇煥死了之後他們也沒能從山海關打進來,那麼袁崇煥是死是活的區別在哪兒呢?

事實上,大明之所以滅亡,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無休無止的內部叛亂和凋敝至極的財政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叛亂和沒錢。

為什麼叛亂?因為連年旱災,老百姓窮得吃不下飯。吃不下飯就得造反,事實上那些叛軍是打不過官軍的,造反意志也並不堅決,政府一拿銀子和糧食勾引他們投降,他們就乖乖投降了。可是銀子花完了,糧食吃完了,他們又拿起武器了。說到底還是政府沒有足夠的錢安置他們,只能解一時之飢,不能妥善的安置他們。

政府為啥沒錢?因為軍費太高,說起這個就和東北邊區的軍隊有關係了,可是袁崇煥在世的時候也需要高昂的軍費啊,他又變不出錢來。

其實吧,這種假設性質的問題沒啥太大的意思,以崇禎輕於用人又輕於棄人的性格,他就算不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沒什麼復出的希望了,這樣的袁崇煥對大明還能有什麼作用呢?。

事實上,大明末期,有能力的軍事將領並不少見,像盧象升洪承疇孫承宗等人,都不見得就比袁崇煥要差了,他們救不了大明,袁崇煥就能了?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崇禎殺不殺袁崇煥,都沒啥太大的影響,並不能為大明多續幾年命。


鳳嫵一


續不了多久~放心吧。

所謂崇禎殺袁崇煥自毀長城,是清朝以後才有的說法,實際上當時的明朝人,沒人這麼認為。

為什麼清朝會有這個說法呢?這是個複雜的故事。

清朝入關的時候,打的並不是征服中原的旗號,而是——為崇禎皇帝報仇!

說來滑稽,清廷跟崇禎打了十幾年。打的風生水起海枯石爛,末了崇禎一上吊,清朝突然成了崇禎的好朋友了。因為清朝入關打李自成,沒有什麼好藉口,最好的藉口莫過於團結明朝遺老,說為崇禎報仇。

既然是為崇禎報仇,那自然要塑造崇禎的好形象,什麼勵精圖治啊,什麼勤勤懇懇啊。後來順治去給崇禎上墳的時候,還叫了兩聲大哥:“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

可是後來李自成平定了,南明消滅了,清朝回過味了。

崇禎皇帝怎麼說也是漢人,是大明朝最後一個老大,咱們這麼吹前朝的末代皇帝真的好嗎??

可是廟號也上了。追悼會也開了,這時候想翻案,就有點打自己臉了。所以清朝的史官們想了想辦法,既然不能否定一個人,就否定他做的事兒吧,否定的這件事兒,就是殺袁崇煥。

只要把袁崇煥吹上天,吹成明朝的萬里長城,有他就有明朝,沒他明朝就完了——然後他被崇禎殺了,那你崇禎活該完蛋,我大清天命所在。

就是這個意思。

客觀來講,袁崇煥能打嗎?能打。忠心嗎?忠心。是個好臣子,可是他有致命的缺點——不懂政治!

當了遼東督師,未經允許殺了朝廷的一品武官毛文龍。在北京跟皇上吹牛,說五年消滅皇太極,結果一年不到人家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了。他袁崇煥居然帶著邊防軍擅自來到北京,來了也不好好打,在北京城外跟八旗軍繞圈子,搞得滿城風雨——你究竟想沒想過皇帝是怎麼想的?

所以最後殺袁崇煥的時候,凌遲,北京市民爭相買袁崇煥的肉。生吃,邊吃邊罵,狠的牙癢癢。

沒有袁崇煥,明朝能救回來嗎?

袁崇煥最大的作用是——守遼東,打皇太極。可是我們看到,他的工作並不出色,他主政的時候皇太極打到了北京來。而他死了以後呢,他負責防禦的遼東也沒有被敵人突破,他死前死後沒啥太大區別。

而明朝的心腹大患不是清廷,而是農民軍,是氾濫天下的起義軍。鎮壓這些起義軍靠的是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當時袁崇煥已經死了,估計就算活著,也頂多就是這個級別,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吧。

對待歷史還是要批判的吸收呀~


小約翰


袁崇煥,明末著名抗清將領,最高位階達到薊遼督師。明崇禎年間總理薊遼事務,在遼期間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崇禎二年清太宗皇太極圍北京,後袁崇煥解北京之圍,但因崇禎帝中清廷的反間計,將袁崇煥處以極刑,千刀萬剮。《明史 袁崇煥傳》中說:至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也就是說袁崇煥死,是明亡不可救的徵兆。

康有為的評價中說:“假若間不行而能盡其才,明或不亡。”假若反間計不行,明或不亡。

筆者和康有為的想法有些不同,袁崇煥若不死,也只能延續明朝的國祚,明朝整體上已經太過腐朽。明朝的內患不在關外而在關內。其二,袁崇煥和崇禎帝在平臺奏對中曾說五年復遼。筆者覺得似乎五年不可能。明朝在關外同後金的薩爾滸之戰明朝主力部隊被殲滅,失去了遼東大片土地。已經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關外據點全部喪失。軍事上袁崇煥五年復遼的計劃,有點不實際。


再者,筆者前面談到明朝的禍患不在關外,在關內。明朝末年的財政收入是赤字財政,特別是崇禎上臺後,東林黨主政,他們代表那些只會說好聽的話,不會幹實事,手中財富富可敵國,又一毛不拔的地主豪強。明萬曆、天啟年間雖然任用宦官但也開源,比如收商業稅,萬曆朝以前明朝是不收商業稅和出版稅的,但收了商業稅和出版稅等政策這樣變相的侵犯了那些大地主豪強的利益。但國家財政有了盈餘。可是崇禎時東林黨卻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喂草,部隊糧餉發不出,武器得不到更換,明朝軍隊也自然衰敗。崇禎帝的改革矛頭指向了百姓而不是那些豪強,自然就有李自成農民起義。因為改革驛站,革出了個闖王。

所以筆者認為,袁崇煥不死也不能挽救明朝頹敗的局面。

當闖王的部隊攻破城池擒拿福王時質問他為什麼不用自己十分之一的財產供給部隊?嚇得臉色蒼白。最後被李自成剁成肉醬參著鹿肉,辦了一場福祿宴。


陸棄


我回答過很多關於明朝滅亡的問題,明亡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所以問題中的袁崇煥也不會是明朝的救命稻草,更不是明亡的罪魁禍首和幫手!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思路就是多方位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客觀而立體的看清問題,找到問題的法門……

崇禎皇帝為什麼一定要殺袁崇煥,僅僅是為了一個漏洞百出的反間計嗎?我認為袁崇煥實際上是死於自己的謊言!五年平遼這個彌天大謊是他最終的死因!崇禎皇帝看清了事實,這才惱羞成怒的凌遲處死了袁崇煥。崇禎皇帝有著比其他帝王更嚴苛的處事態度,如果換作太平時期還好,但明末的糟糕形勢使崇禎皇帝的這種性格缺點被無限放大了,袁崇煥不知道簡在帝心的淺顯道理,被殺就沒辦法了。

回到主題,袁崇煥本身的死實際上威脅不到明朝,明朝末年也有眾多的文臣武將可以獨擋一面,但是通過袁崇煥的死帶給了大家一個很壞的信號:崇禎是一個極度刻薄寡恩的皇帝!當他對你失去信心的時候,就會毫不留情的拋棄你!大家的心涼了,都選擇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在明末那個時代才是最大的危害!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袁崇煥確實對明朝的滅亡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還是那句話,明亡於整個中央機構的腐敗,整個國家財政的崩潰,非一朝一夕,是問題的長久積累的緣故,袁崇煥背不起這個鍋!





寅哥解惑


說起朱由檢,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認為他做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因此大明王朝亡國的這個鍋,真的不該由他來背。但是我們翻閱歷史,卻發現他身上並不是一點責任都沒有,而且責任還不小。我們可以拿他和他的祖上老朱皇帝相比較,除了繼承了朱元璋的姓氏以外,他沒有繼承一點有用的本事,反而是惡習學了不少。比如朱元璋殘暴嗜殺的本性,他學的是登峰造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元璋當初之所以殺掉那些人,首先還是因為這些人罪大惡極、十惡不赦。比如胡惟庸,他攀著李善長這條線,上了大明王朝的船,就開始拼命地結黨營私、黨同伐異,任何一個皇帝遇到這種事,都是無法容忍的。其實胡惟庸完全該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此而生髮的濫殺無辜,給朱元璋也留下了殘暴之名。不過他雖然殺了這麼多人,卻沒有把大明的天下給殺亂。因為這時候天下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下。

到了他的不肖子孫朱由檢手裡,卻完全成為了另外一個樣子。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人心都難以聚攏,他卻偏偏要學著祖上殺伐果斷的樣子,冥頑不顧地舉起了屠刀、染紅了雙手。朱由檢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大明朝還有許多堪用的武將。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孫承宗,還有袁崇煥,再後來就是洪承疇。但他倒好,完全就是丟一座城就殺一個將,這天底下的將軍再多也經不起這樣的殺戮呀!試問一下,天下有不打敗仗的將軍嗎?

他瘋狂殺戮導致的一個顯著後果,就是整個朝堂的士氣十分低沉。因為戰敗就會被殺,所以武將在戰場形勢嚴峻之時,首先想到的根本不是反敗反勝,而直接就是投降。因為上諫就會受死,所以文臣們遇到朝堂大事,都是緊閉嘴巴,這一張口就不能保全項上人頭,誰願意去惹那個嗜殺成性的皇帝啊?完全成為孤家寡人的崇禎,只好培植自己的私人親信,用得最順手的還是太監,這可是啪啪打臉的節奏呀,因為他剛上任的時候,可是親手幹掉了魏忠賢。

在他當政的時候,朝堂上的氣氛十分弔詭,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不相信皇帝。他當了十七年的皇帝,僅僅刑部尚書一職就換掉了十七個,平均一年一個的節奏;內閣大學士更是換了五十個,這樣頻繁的調動,使得朝堂里人人自危,只願看管住自己的項上人頭,再不願意關心大明的天下。後來大明國庫出現虧空,再無力承擔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及賑災費用,他請群臣動一動自己的腰包,竟然朝堂一片緘默,這樣的皇帝,還想贏得天下臣子的擁戴嗎?

我們來看看袁崇煥的悲慘遭遇,他是萬曆年間的進士,雖然是文職出身,但他還是在遼東任職,成為文官轉型戍邊的成功典範。特別是他在鎮守寧遠期間,多次在寧遠、寧錦等地取得大捷,這在明朝末年簡直可以算得上是驚天動地的喜訊了,但當時他的命運不濟,因為魏忠賢還在任上,他也心生去意罷官回鄉。後來崇禎皇帝重新啟用了他,他也是多次打敗了皇太極的軍隊。然而這個時候的皇帝卻忽然頭腦短路,居然中了對手的反間計,殺了這位大明戰將。

儘管當時袁崇煥的所作所為,也確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絕對罪不致死,而且在國難正當用人之際,殺了邊關大將,完全是自毀長城的舉動啊。在魏氏餘黨的一通彈劾面前,以及皇太極的反間計中,剛愎自用、猜疑心強又殘忍暴戾的崇禎皇帝,還是沒有能夠按捺住,拔出了屠刀,既是殺死了抗清名將,更是斬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此外還有一個叫做孫元化的御史,則死得更為冤枉。孫元化身上有一手製造西洋火器的絕技。早年的時候,正是因為他的火器,才使得努爾哈赤被炮火擊中,抬回去後就重病身亡了。孫元化在一次戰鬥中遭遇了內部叛亂,使得既定的軍事行動失利,就想著自刎求死,沒想到被叛軍俘虜後放了回去。崇禎皇帝竟以此為由,認定他是發動叛亂的罪魁禍首,將他也處死了。由此看來,崇禎皇帝的手段比起朱元璋來說,真的是殘忍暴戾多了。人們在談及明亡原因的時候,可曾想到這一點呢?


零零七說歷史


一個臣子和一個朝代的命運總體上關係不大。一個朝代的消亡,往往是各種原因造成的,很少聽說一個國家的滅亡是因為錯誤地殺一個人導致的。袁崇煥死後,崇禎並不缺袁崇煥這樣的幹才,洪承疇的穩,孫傳庭的猛,盧象升的勇,等等,可謂人才濟濟。

關鍵是明朝到崇禎年間,已是問題層出不窮。

幹部隊伍渙散

幹部隊伍越來越不像話,皇帝要做一件事情,大臣們很少有不拖拖拉拉的,而且還要爭吵,有意見的都可以提,不管對錯,所以經常是一事無成。崇禎年間,魏忠賢死後,黨爭照樣激烈,主戰派主和派針鋒相對,搞得崇禎皇帝左搖右擺,缺乏戰略定力,最後在兩線作戰中一點一滴消耗乾淨。

宗室開支巨大

朱元璋和朱棣對待宗室的政策是唯恐藩王過的不好,給藩王的經濟待遇都很高。到崇禎的高祖父嘉靖皇帝時,宗室俸祿已開始成大問題了,比如山西一個省的賦稅竟然養不活山西的三家王爺:晉王、代王、沈王。一百年後的崇禎年間,明朝宗室人口越來越多,他們的俸祿花去了朝廷太多錢糧。

遊牧民族崛起

關鍵是東北的女真人在努爾哈赤的征討下,已經實現統一,此時雖然努爾哈赤已死,但是他的兒子皇太極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女真人的統治越來越穩固,決策也越來越精細、科學。前期與明軍的作戰,幾乎從未失敗過。崇禎皇帝繼位的八年前,女真人在薩爾滸一戰就消滅了明朝五萬大軍。女真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有主力部隊六萬多人,而且組織嚴密、訓練有素、快速機動。明軍打野戰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天災頻繁發生

崇禎年間,河南、陝西、河北等地旱災蝗災異常,幾乎年年乾旱少雨,有些年份農民顆粒無收。李自成這些人的起義有了豐富的兵源。

崇禎皇帝缺銀子

明朝兩百多年,建長城守邊防、修皇陵王陵、修水利、修皇宮等等,老百姓徭役繁重,國家並沒有藏富於民,朝廷開支本身又大,所以崇禎皇帝面對的是民窮財盡的明朝,看過明實錄的都知道,明朝中後期,皇帝給大臣賞銀子一般是二十兩、五十兩,最多也就一百兩左右。天啟五年,天啟皇帝派使者冊封朝鮮國王,當時陸路被女真人佔領走不通,使者走水路,路過皮島,特意賞賜駐守皮島的毛文龍一百兩銀子。這麼遠的路,皇帝才賞一百兩。

崇禎皇帝即使不殺袁崇煥,軍費也是個問題。袁崇煥的軍隊是不可能自給自足的,朝廷養他們每年要大量的銀子,光是養毛文龍,每年都要大幾十萬兩,而明朝中央財政一年正常收入就四百萬兩,不算加派的三響。

有袁崇煥,並不能滅了後金,而毛文龍被袁崇煥殺了以後,失去了毛文龍在後金後方制約,袁崇煥守在寧遠已沒有多大價值,皇太極可以繞開寧遠從蒙古境內入侵明朝,沒有什麼障礙。

袁崇煥死不死和明朝的壽命沒有多大關係。崇禎皇帝當時不缺將才,缺的是對攘外必先安內方針的堅持,更缺銀子。


坐看東南了


我們來看袁崇煥的政策,第一他對崇禎承諾五年平遼,具體實施先以守為攻。站住陣腳。守興城錦州。開拓凌海。再有結好蒙古,蒙古糧荒,接濟糧草分解滿蒙聯盟。然後統一將令,遼東一盤棋。誅殺毛文龍。

一切完成以後,和皇太極講和。後金一旦攻勢受阻必然求和,和明朝平分遼東。明朝能分出身子解決內部問題。那麼明朝還能苟延殘喘。


冬哥124831206


太冤枉崇禎啦!!!!

一、殺袁應該是當時滴政府滴程序性政策所致,與崇禎無直接關係。

明朝政體決定了皇帝權力有限,特別是袁犯規很大又多,在政體制度下,如御史言官會立馬按機制彈劾(否則御史包庇被發現自己下場更慘——連坐估計會到宗族級),證據確鑿或有邏輯可能滴話,袁都會走向末路!!前者後果就是剮刑,後者罷官。而崇禎如果威望不夠(符合當時情況),理由不足而拯救袁滴話,隨時會被皇族集團乃至文官集團趕下臺,甚至性命不保——這是當時政局白熱化滴必然反應。



二、殺不殺袁,估計不是主要問題,而是當時滴軍事體制以及替代人選等問題沒有安排妥當。沒有妥當滴話,袁一死,整個以袁為靠山地軍事經濟勢力人心惶惶,擔心自己滴醜事被暴露抓住把柄而覆滅——那時滴將校在外,貓膩很多,(比如殺毛文龍滴相互貓膩)各種原因造成!如果替代人選能夠服眾,特別是在貓膩問題上做好平衡,那麼,即使軍事水平差,那也能夠維持前線穩定!!!因為平衡好,就是保住了將校及家小性命,戰場上能不全力賣命???而且還可能反敗為勝!!!如果不處理袁,一個最大問題是,袁可能會挾持軍隊,因為其以及部下各種犯規問題而走極端,後果就是挾持軍隊投降滿清,也就自動加速王朝滅亡! ——政府行政機制在,不會蠻幹滴,都會後果衡量滴非常清楚。後史只是為了政治而矇騙非親歷滴讀書人和大眾,博取對自身滴政治價值。


三、事實上,當時敵對雙方都處在白熱化階段,只是由於某些新增因素使清朝多了幾口氣(比如殺了毛文龍),因此使危機平衡態勢有利於清了!而高壓之下,在當時環境下,上到皇帝勳貴高官下到百姓都精神崩潰了(清集團也是一樣),精神崩潰後,大腦茫然,失誤加大,自然更難以抵抗,最後出賣靈魂之人增多,天平最終向一方倒下!!!有過戰亂經歷滴人怕是感同身受吧……這種環境下,只有放棄一切,包括生命,才有可能擺脫歷史宿命!因為貓膩是死,膽小是死,出賣靈魂最後也是死,最後還是正氣勇猛者能留全屍,或者成為史冊英雄!!



請好好記住崇禎末年滴那些著名英雄們,包括皇帝……


hao33合親1斤兵



1627年,天啟帝朱由校駕崩,胞弟朱由檢登基,年號:崇禎。

崇禎登基,大明皇朝千瘡百孔,江河日下,北面後金虎視眈眈,憂亂邊境,西部天災大旱,莊稼失收。國庫空虛。崇禎接手的是個爛攤子,欲重振大明,任重道遠。

朝廷臣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東林黨眾文官受制於他。崇禎作為大明天子,豈能讓大權旁落,下旨斬殺魏忠賢,有忠賢在,那班文官不減亂作非為。

崇禎為了減輕財政負擔,下令解散西北驛卒站,驛卒高迎祥,李自成,劉宗敏等人解散後,適逢陝西天大旱,莊稼絕收,百姓啃草根,嚼樹皮,朝廷又不撥救濟糧,實在沒辦法活,高迎祥發動農民起義,李自成,劉宗敏參加了農民起義,後來高迎祥戰死,李自成繼任,就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逼得崇禎上吊自殺,大明基本滅亡。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為大明忠心耿耿,寧遠大戰,袁大將軍一箭射死努爾哈赤。其孑皇太極對袁崇煥恨之入骨,袁大將軍關寧鐵奇,威震邊關。皇太極欲除之,利用反間計,借崇禎之手,除掉袁崇煥,可憐袁大將軍被崇禎下旨凌遲,在北京西市口被劊子手生生割肉。可悲也,一代忠良。

李自成手握重兵,勢如破竹,孫傳廷,盧象升殉國後,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李自成亦不想攻城,派出使者拜見崇禎,想封其為西北王,不會再打憂大明。崇禎召開朝政大會,東林黨眾大臣反對封王,首輔陳演要同闖賊抗戰到底,不和親。崇禎生性軟弱,憂茅寡斷。如果崇禎聰明點,下旨封李自成西北王,賜金銀財寶,再讓其率領軍隊到山海關協同吳三掛關寧鐵奇,剿滅皇太極。大明不亡,然後南下回南京,召左良玉百萬大軍,焉有不勝。崇禎政治經念太差了,不識得攘外必安內。李自成等不到崇禎信息,下令攻入北京城,崇禎慌不擇路,景山上吊自殺。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稱帝國號:大順,李自成軍隊士兵不得民心,燒殺奸掠,劉宗敏殺死吳三桂父親吳襄,更霸其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本想歸付大順朝,見父親被殺,愛妾被劉宗敏霸佔,衝宼一怒為紅顏,放滿清皇太極入關,滅了李自成。滿清一統中原,定都北京,國號:大清。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失去民心政權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

明亡於崇禎。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歷史愛好者88


你告訴我不殺袁承煥明朝還能撐多久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不用袁承煥可能要超過十七年,最少能撐過1644年有把握的。還有可能翻牌的,不用袁承煥毛文龍就不會死,毛文龍不死也就沒用1628年的奴酋皇太極寇關的可能。每次流寇被滅的關鍵時刻後金就來鬧形成了配合與流寇。只要毛文龍能拖住後金哪怕是牽制一下不讓後金肆無忌憚的寇關和遠征整合蒙古各部就好。崇禎就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對付流寇。流寇一但滅了。只要度過小冰河時期,收拾後金也只是時間問題,後金問題解決了會解決東林邪黨的,因為知道上了東林邪黨的當了所以必收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