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丕繼位後不殺曹植?

林棟13


慣例,先說結論,正史中並無曹丕意欲殺害曹植的記載。

下面細說。


煮豆燃豆箕

認為曹丕想殺曹植的,一般是拿下面幾點作為證據,我們一一來看。

1)最有名的“證據”便是那首著名的《七步詩》,就是下圖這首了。

這個記載出自《世說新語》,原文為《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植)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漸色。”

但這個記載是有問題的。

首先,《世說新語》並非正史,而是記載魏晉南北朝名士言行軼事的筆記小說。

其次,曹植被封為東阿王是在曹丕死之後,時間就對不上,此事的真假自然不消多說了。

2)第二個證據也是出自《世說新語》,該記載在說曹植利用棗子毒殺曹彰後,又加了一句“復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勿復害我東阿”。和上面一樣,曹丕在世時,曹植就根本不是東阿王,所以這個記載一樣不可信。

其實在整部《世說新語》中,劉義慶沒少diss曹操父子。原因也是可想而知的,劉義慶是劉宋宗室,劉宋自稱大漢後人,那自然是奉蜀漢為正朔,說曹操父子的壞話,自然不難理解了。所以,對於這兩個所謂的證據,聽聽而已,當不得真。

另外,多說一下帶有八卦色彩的《洛神賦》,很多人將此文附會為曹植迷戀其嫂甄姬,認為《洛神賦》原來叫《感甄賦》,魏明帝為了避嫌而改為《洛神賦》。但實際上,甄姬比曹植大十歲,而且這篇《洛神賦》,並不叫《感甄賦》,而是叫《感鄄賦》。此鄄非彼甄。之所以叫《感鄄賦》,不過是因為當時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鄄是地名,而不是甄姬的甄。

3)第三個罪狀就是曹丕誅殺丁儀兄弟。

這事兒倒是在正史確有記載。但當初支持曹植為太子的並非只有丁儀弟兄。

據《三曹年譜》,“支持立曹植為太子的有丁儀、丁廙、楊修、賈逵、王凌、邯鄲淳、荀惲、孔桂和楊俊等”。

以上九人,曹丕即位後,賈逵、王凌、邯鄲淳三人加官晉爵受賞,四人被殺。孔桂私交外國,楊俊違旨擾民,皆是因己罪被殺。同樣支持曹植,有三人加官進爵,為何偏偏丁儀兄弟被殺?

《三國志·徐奕傳》曰:“丁儀等見寵於時,並害之,而奕終不為動。”

裴注引《傅子》曰:“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時清賢,皆以忠信顯於魏朝;丁儀間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誅。”

崔琰、徐奕,皆史書所謂諒直之士,且崔琰、毛玠都力推曹丕為太子,屬曹丕一黨。

由此可見,丁儀兄弟和曹丕早有嫌隙,而丁儀兄弟之所以支持曹植上位,也恰恰是因為和曹丕關係不佳,一旦曹丕繼位,兩人必死無疑。

所以,儘管曹丕誅殺丁儀兄弟屬實,但並非是為了剷除曹植的黨羽,因為在整個所謂的奪嫡之爭中,曹植始終是被利用的,主要利用他的,就是丁儀兄弟,所以這弟兄倆根本算不上曹植真正的黨羽,要說黨羽,楊修,賈逵,王凌可都比丁儀兄弟更有資格的。


壯志難酬

雖然曹丕並無殺死曹植的打算,因為作為哥哥的他,深知曹植雖有才情,但並不具備政治和軍事才能。這點,在司馬門及醉酒等事件中,早已體現出來了。

也正是因此,曹彰橫死,而曹植雖遭猜忌,卻性命無虞。

但儘管如此,對於曹植,確實是猜忌防範的。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為安鄉侯。當年又被改封為鄄城侯。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陳郡

公元229年,曹植又改封到東阿。(這時曹植才成為東阿王,但此時已是曹睿為帝了)

但也只是猜忌而已,並無過多的舉動。實際上,曹丕曾多次寬恕曹植。

據曹植《黃初六年令》 ,黃初三年( 222) , 東郡太守王機、 防輔吏倉輯誣告曹植。曹植赴京陳誣告之罪。曹丕不聽眾議, 免植罪使歸國。

黃初四年( 223) , 曹植徙封雍丘, 又為監官所舉,亦未治罪。

黃初五年( 224) 春正月, 曹丕下令曰: “初令謀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餘皆勿聽治; 敢妄相告, 以其罪罪之。 ”

千古風流,浪花淘盡。歷史終究沒有給曹植建功立業的機會,而我們也不知道帶兵打仗和吟詩作賦對於曹植究竟哪個更好。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說“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或許對於曹植的不公平,在歷史上卻是公平的。

而對於曹丕來說,他的風評不佳,但曹操留給他的江山,治理的井井有條,算得上是稱職的皇帝。此外,他更是三曹之一,是一個能寫出『賤妾煢煢守空房』的人,放到現在來說就是一個文青,對於同樣才情卓然的弟弟,又如何下得了手呢?

筆記裡的歷史為您解答,歡迎同好討論!


筆記裡的歷史


曹丕繼位後最應該殺的其實是曹彰,而不是曹植曹丕和曹植之爭屬於文爭,不涉及血腥,而曹彰是個武將,處理不好很可能要沾染血腥,因此,曹丕最應該殺的其實是曹彰。那麼曹丕為什麼沒有將曹彰殺掉,也沒有將曾經威脅自己世子之位的曹植也殺掉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曹植曾經是曹丕世子之位最大的競爭者,那麼曹植的威脅有多大呢?公元214年,曹操封曹植為臨淄候,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一年曹操東征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這其實是一個信號,什麼信號?曹操有培養曹植為接班人的打算

歷來大軍外出征伐,鎮守後方的都是肱骨大臣或者太子,而此刻曹操外出征討孫權,沒有選擇讓曹丕鎮守鄴城,卻偏偏選擇了曹植,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最讓曹丕感到震驚的是,曹操臨行時對曹植有親口交代:

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曹操的意思很明顯,當年我為頓邱令時二十三歲,經過奮發方有今天.而你今年也二十三歲了,要加油呀!(努力了,就會像我一樣)。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偏愛行為,你讓當時身為副丞相的曹丕怎麼想?

因此,曹丕即位後,心裡一百個想做掉曹植,但是他卻不能。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母親卞太后還活著。曹丕、曹植、曹彰三人皆為卞太后所生,而卞太后最擔心的也是曹丕對曹植下黑手,因此處處護著曹植。

當時曹丕即位後,令各皇室宗親不得逗留京師,各自前往封地。為了防止他們有異動,分別派了一名監國(漢朝為國相)來暗自監視他們的行為。公元221年,負責監視曹植的監國灌均秘密報告曹丕:曹植醉酒撒潑,威脅監國使者。有司按律法治罪,

當誅,這當然也是曹丕所希望的,但是最後卻不了了之,只是將曹植改封為安鄉侯。為什麼呢?背後其實是卞太后極力保護的原因。

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曹丕礙於母親的大力阻攔,於是將誅殺改為嚴格防備,具體措施就是遷徙曹植的封地,不讓他與其他人接觸,使他無力再有作為。

防備到什麼程度呢?當時曹植和曹彪一起出京城返還封地,由於兄弟之間很長時間都沒有見面,想多說幾句話,聊聊家常,誰知道隨行的監國不讓,催促他們快速上路。曹植氣憤異常,但是卻沒有任何辦法。

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

當時幾乎所有的宗室諸侯都和曹植一樣,受到嚴刑峻法的管制,沒有什麼人身自由。曹丕給他們的待遇是:府庫緊張,屬下皆庸才之輩,親兵不超過二百人,而且都是一些老弱殘兵。曹植因為數次寫詩發牢騷,所以待遇更低,親兵只有一百人左右,屬下更少。而且曹植是被曹丕遷徙封地次數最多的,十一年中三遷徙都(歷史記載),其實實際次數應該更多(我統計的是六次)。

相比於曹丕的步步緊逼,嚴加防範,曹植顯得就寬宏大量的多,他最多發發牢騷而已,而對於他這個哥哥他還是抱有幻想的。於是曹植多次給曹丕寫信,想入朝參政,但是曹丕都拒絕了。就這樣兩人維持著表面上的和氣關係,而曹彰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曹丕沒有明著殺他就不錯了,為什麼這樣講呢?

其實相比來說,曹彰對曹丕的威脅更大。當時曹操在洛陽匆匆駕崩,臨死時召喚曹彰前來。曹彰帶著兵馬趕來後對曹植說:父親找我來是為了讓我繼承皇位。曹彰不但說了,還有實際行動。

曹彰對主持喪禮的賈逵說:我父親的璽綬呢

?暗地裡意思很明顯,我要繼承魏王之位。賈逵義正言辭的說道:太子尚在鄴城,國有儲君。璽綬在哪裡,不是你能夠問的。曹彰詞窮,沒有再敢大膽妄為。

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遂奉梓宮還鄴。

曹丕知道這件事後對賈逵十分感謝,同時也對曹彰非常的憤恨。曹彰對曹丕也是心懷怨恨,在曹丕即位後,沒有得到派遣命令便自行離去,完全不把曹丕放到眼裡。於是曹丕即位後,對曹彰極其絕情。十分想要殺了曹彰,但是礙於卞太后保護,曹丕選擇了更為決絕的方式,什麼方式呢?

黃初四年,曹彰來洛陽朝見曹丕。曹丕不見,曹彰又多次要求面見,曹丕還是不見。總之曹丕就是一個字,我連看都不像看你一眼。那麼曹丕為什麼這樣絕情呢?還是那句話,曹彰當年差點搶了他的王位,

因此,曹丕一直記著呢。隨後曹彰就在洛陽突然暴斃,有說是氣死的,也又說是病死的,究竟是怎麼回事,恐怕只有曹丕知道。

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

因此,曹植、曹彰當年都對曹丕之王位有極大威脅,尤其是曹彰,當年差點使用武力強奪王儲之位,而曹植也因為曹操的偏愛,數次有被曹操立為世子的機會。但是曹丕因為母親卞太后的緣故,沒有對親兄弟下死手。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軟刀子

對待曹植是多次遷徙他的封地,永生不讓曹植入朝為官。對待曹彰的方式是從此不再相見,最後的結果是曹植悲憤而死,年41歲。曹彰最慘,活活氣死,年僅35歲。

我在想,如果卞太后早逝,恐怕他們兩個都會死於曹丕的刀下,這是肯定的,你認為呢?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也可以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呦!


每日趣評




曹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次子,也是魏國的開國皇帝,曹丕自幼敏而好學,博覽經書,通曉諸子百家等學說,自幼文武雙全。曹丕在司馬懿的輔佐下,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打敗曹植,被立為世子,曹操逝世後,曹丕繼任漢丞相的職位。同一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結束了四百年大漢,建立魏國政權。



曹丕在爭奪世子的道路上很艱辛,長子曹昂戰死沙場後,曹丕就成了長子,但曹操最喜愛的不是曹丕而是曹衝,曹操也有廢長立幼的想法,後曹丕除掉曹衝,少了一個勁敵。但曹操仍然不喜歡曹丕而是喜歡曹植,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個兒子,曹植才華橫溢,善於作詩,溫文爾雅,文學作品極富文采,為人又忠厚。這也讓曹丕很煩悶,除掉了曹衝,又出現了曹植。

幸好在司馬懿的輔佐下曹丕成功上位,曹丕也有很多次要殺曹丕,然而並沒有動手,曹丕為何不殺曹植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曹丕繼位後,曹植已對曹丕構不成任何威脅。曹植能夠保全自己首先要感謝曹操,正所謂知子莫若父,曹操料定死後兒子們必然勾心鬥角,互相殺戮。既然已經立曹丕為太子,曹操毅然決然的剷除了曹植的心腹,如楊修、丁儀等,曹植本來就沒有什麼實權,曹丕稱帝后更是孤家寡人一個,曹植又是個文人,對行軍打仗一竅不通,手無縛雞之力,在軍事上更不可能對曹丕構成威脅。相反曹丕繼位後,勢力大增,朝堂內外都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手握大權,恃強凌弱必然為後人恥笑,因此曹丕沒有殺曹植。



其次曹植能全身而退也是得意於母親卞皇后的保護。曹丕與曹植都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曹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孝子,尤其是對待自己的母親,甚為敬重。曹操死後,曹植因擔心被殺而不敢路面,曹丕以忤逆之罪要殺曹植。被卞皇后知道後,悲痛欲絕,前來找曹丕問罪。言辭懇切的說,你們兩個都是親兄弟,你先前殺掉衝弟也就算了。你難道也要殺曹植嗎,你要是如此大逆不道,先把我殺了吧!曹丕驚慌失措,跪地認罪,發誓不會殺害曹植。因此曹植才得意保全。



再次曹植對曹丕一片赤誠,擁戴曹丕,用真情化解了危機。話說曹操死後,曹植不敢拋頭露面,更不敢弔孝,整日只知道喝悶酒,飲酒做賦。曹丕大怒,以忤逆不孝之罪,責令曹植上朝認罪。曹植心驚膽戰,料定逃不過此劫,便與詩文好友一一話別。但了朝堂上,曹植主動認罪,曹丕任然沒有放過曹植的意思,於是責令曹植走七步,必須作詩一首,如果能打動曹丕就放過曹植。與是曹丕走到五步的時候開始吟詩,起步完成,曹丕聽後放聲大哭,並對曹植說你我都是兄弟,本來就無意於殺你,就這樣,曹植用真情感動了曹丕,化解了危機。曹植七步詩如下: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後曹植在當時很有影響力,尤其是他的詩文,又是曹丕的兄弟,殺害曹植曹丕會被天下人取笑,不利於籠絡人心。曹植雖然沒有實權,但頗有影響力,曹植詩文很受當時世人的喜愛,曹植又有一大批門客、詩友。因此曹丕若是殺了曹植必然為文人騷客們唾棄。曹丕新上任,籠絡人心對他很重要,尤其是這些文學雅士,對曹魏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曹丕若是殺害曹植也會冷了天下人心,兄弟相殘,大逆不道,受天下人唾棄,還有可能被世人說成暴君。因此為了自己的名譽,為了籠絡人心,曹丕也不會殺曹植。

曹丕不殺曹植也是正確的選擇,後來曹植確實沒有對曹丕構成任何威脅。你是如何看待曹丕不殺曹植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曹植與曹丕的關係

在歷史上,無論何時何地,參與爭奪皇位者,處境堪憂。皇權之爭,從來慘烈,不容親情。當年齊桓公幾乎被弟弟派人一箭射死,不久胡亥在趙高等人的支持下弄死公子扶蘇,到唐代時武則天登基,甚至拿毒酒喂親生兒子——這一切都證明,權力使人瘋狂。

曹植作《七步詩》,言道:“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與其兄長的關係,似乎也是如胡亥之於扶蘇,不過是處境相反而已,這種觀點歷來為人認可,但其實是有待商榷的。曹植在曹丕繼位後,文風大變,被認為是遭受到曹丕的打擊報復所致,這其實是一種誤讀,是在對曹植與曹丕二人關係想當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據《三曹年譜》記載,在爭儲階段,支持曹植的有丁儀、丁廙、楊修、賈逵、王凌、邯鄲淳、荀惲、孔桂、楊俊等人。黃初四年,賈逵、王凌、邯鄲淳三人加官進爵,孔桂、楊俊以私人罪名被殺,丁儀、丁廙兄弟二人無傳,但仍可從其它史料中找到兩人犯事的線索。

丁儀二人,與曹丕黨羽有宿怨,據《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聞儀為令士,雖未見,欲以愛女妻之,以問五官將。五官將曰:‘女人觀貌,而正禮目不便,誠恐愛女未必悅也。以為不如與伏波子楙。’……時儀亦恨不得尚公主,而與臨淄侯親善,數稱其奇才”,臨淄侯,就是曹植,由此可見,丁儀奉行“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原則,與曹丕交惡,才來親善曹植。《三國志》載,“丁儀等見寵於時,並害之,而奕終不為所動”,《傅子》“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時清賢,皆以忠信顯於魏朝;丁儀間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誅”,由是可見,丁儀、丁廙二人在朝堂之上,屢進讒言、坑害他人,實乃取死之道,卻不是作為曹植的黨羽遭受到打擊報復。由小見大,曹丕並未著意於剪除曹植黨羽,否則也就沒有賈逵等人的升遷,其次,曹植在曹丕登基後,實力不再渾厚,已遠非曹丕對手。

據《三國志•曹植傳》記載,“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不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兩漢以來,諸侯、宦官、外戚是為江山社稷三大害處,曹丕於建康元年(公元220年)下令限制宦官,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行《禁母后預政詔》,對諸侯,則剝奪行政、兵權,以老卒為奉,備不虞之事,使之無力威脅中央——曹植當然在政策中受害,但這政策卻並非針對曹植一人。在政策之外,曹丕是極優待曹植的,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曹植《聖皇篇》中所言總是不假,“偽以為贈賜?傾府竭寶珍。文錢百億萬,採帛若煙雲”,數量當然可能有誇張,但優待總是不假。

由上可知,無論是在對曹植黨羽還是諸侯就國一事上,曹丕都沒有著意針對曹植,甚至一面政策,一面對策的對兄弟進行優待。我們無法確定這是不是《七步詩》為曹植帶來的“福利”,但曹丕與曹植爭儲一事,早已斷絕乾淨,或有影響,不致“相煎”。


古今事


曹丕犯不著去殺曹植,並且七步詩也是做個樣子。

首先,曹丕是年齡最大的,屬於嫡長子,這個優勢是別人無法比擬的。

其次,曹植的天賦主要在文學上,政治上的那些陰謀與陽謀他完全不瞭解。如果讓他繼位,曹魏估計死的更快。所以,曹丕不用擔心他會對自己形成威脅。

第三,曹植嗜酒。一個合格的君主,最首要的就是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這樣才能把握大局。

第四,曹植太過放浪。由於他的放浪,曹操直接pass掉了他。

第五,殺了曹植對曹丕的名聲不好。就像李世民,儘管開創了貞觀之治,但玄武門之變成了他永遠的黑點。當時,曹丕剛剛坐上皇位,他最應該擔心的是手握兵權的曹彰。

曹丕之所以要讓曹植七步成詩,否則就殺了他,其實是做給其他人看的。他要讓那些官員明白,不要再對曹植抱有任何幻想,現在他才是曹魏的合法的實際控制人。


瓊林夜話


普遍認為,曹丕稱帝之後對於曹植耿耿於懷,生怕他謀篡帝位,想要除掉他,其實當時的曹植以無黨羽靠山,曹丕知道弟弟沒有政治能力,只是一個愛喝酒喜歡舞文弄墨的文人,根本上已無能力與曹丕抗衡。

曹丕曹植自小一起長大,曹植的文字功夫當哥哥的自然瞭如指掌。他以七步為詩出題,如答不上來就處死曹植,曹植答了上來。我想其實曹丕心裡是暗自高興的,他並沒有真正想殺掉曹植。“七步詩”對別人來說難上加難,但是對於曹植來說手到擒來,這是曹丕深知的。曹丕這樣做只不過是給文武百官一個警醒,也在文武百官面前給自己樹立帝王尊嚴。


止步一點


為什麼要殺?

實際上,曹丕的地位從未被曹植撼動。

別被那些野史迷惑。

當然,曹植曾經爭取過,卻從未接近。

曹丕在曹昂戰死,丁夫人與曹操分家單過之後就是實際上的長子。也沒有嫡子對他產生什麼威脅。尤其母親卞氏代理管家後,他就相當於嫡長子身份。無論從禮法、年齡、人望、實際能力上,無兄弟可以與曹丕爭鋒。

曹丕的文學能力同樣強悍,與曹操曹植同列建安七子之上。更是七言詩的首創者。

曹丕更強大的是政治能力,《典論》就出自他手。而在三國亂世之中,曹操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控制局面,保護家族傳承的繼承者,絕不是好酒無度、服散群P的曹植。

如此,曹丕還殺曹植做什麼?


四川達州


曹丕是沒有殺曹植,但他把曹植身邊的能人賢良都殺完了,留下一個飽經憂患的孤掌難鳴的陳思王,諒你造反也沒有誰敢跟著你玩火。曹操的後嗣本來就少,就只那麼幾個"兒",再把曹植殘殺了,曹丕再心兇,也得惦量一下由此帶來的後果,新主繼任,仁慈為上哈。卞氐其母,讓她悲哀,是為子不孝順的又一理由。


失敗了,由人宰割。兄弟間也不例外。勝者發揮才幹,壯志得酬,縱橫四海。敗者非死即亡,別在跟前惹人煩。流放也好,外調也罷,在別人的掌控之內,若不從,只須一役吏之事,便可塵埃落定。留不留,殺不殺都差不多。不殺,藉此換幾個"民心"以顯"仁慈"而得眾歡,曹丕又贏了一分。


劉一千五


曹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次子,也是魏國的開國皇帝,曹丕自幼敏而好學,博覽經書,通曉諸子百家等學說,自幼文武雙全。曹丕在司馬懿的輔佐下,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打敗曹植,被立為世子,曹操逝世後,曹丕繼任漢丞相的職位。同一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結束了四百年大漢,建立魏國政權。

曹丕在爭奪世子的道路上很艱辛,長子曹昂戰死沙場後,曹丕就成了長子,但曹操最喜愛的不是曹丕而是曹衝,曹操也有廢長立幼的想法,後曹丕除掉曹衝,少了一個勁敵。但曹操仍然不喜歡曹丕而是喜歡曹植,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個兒子,曹植才華橫溢,善於作詩,溫文爾雅,文學作品極富文采,為人又忠厚。這也讓曹丕很煩悶,除掉了曹衝,又出現了曹植。幸好在司馬懿的輔佐下曹丕成功上位,曹丕也有很多次要殺曹丕,然而並沒有動手,曹丕為何不殺曹植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曹丕繼位後,曹植已對曹丕構不成任何威脅。曹植能夠保全自己首先要感謝曹操,正所謂知子莫若父,曹操料定死後兒子們必然勾心鬥角,互相殺戮。既然已經立曹丕為太子,曹操毅然決然的剷除了曹植的心腹,如楊修、丁儀等,曹植本來就沒有什麼實權,曹丕稱帝后更是孤家寡人一個,曹植又是個文人,對行軍打仗一竅不通,手無縛雞之力,在軍事上更不可能對曹丕構成威脅。相反曹丕繼位後,勢力大增,朝堂內外都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手握大權,恃強凌弱必然為後人恥笑,因此曹丕沒有殺曹植。

其次曹植能全身而退也是得意於母親卞皇后的保護。曹丕與曹植都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曹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孝子,尤其是對待自己的母親,甚為敬重。曹操死後,曹植因擔心被殺而不敢路面,曹丕以忤逆之罪要殺曹植。被卞皇后知道後,悲痛欲絕,前來找曹丕問罪。言辭懇切的說,你們兩個都是親兄弟,你先前殺掉衝弟也就算了。你難道也要殺曹植嗎,你要是如此大逆不道,先把我殺了吧!曹丕驚慌失措,跪地認罪,發誓不會殺害曹植。因此曹植才得意保全。

再次曹植對曹丕一片赤誠,擁戴曹丕,用真情化解了危機。話說曹操死後,曹植不敢拋頭露面,更不敢弔孝,整日只知道喝悶酒,飲酒做賦。曹丕大怒,以忤逆不孝之罪,責令曹植上朝認罪。曹植心驚膽戰,料定逃不過此劫,便與詩文好友一一話別。但了朝堂上,曹植主動認罪,曹丕任然沒有放過曹植的意思,於是責令曹植走七步,必須作詩一首,如果能打動曹丕就放過曹植。與是曹丕走到五步的時候開始吟詩,起步完成,曹丕聽後放聲大哭,並對曹植說你我都是兄弟,本來就無意於殺你,就這樣,曹植用真情感動了曹丕,化解了危機。曹植七步詩如下: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後曹植在當時很有影響力,尤其是他的詩文,又是曹丕的兄弟,殺害曹植曹丕會被天下人取笑,不利於籠絡人心。曹植雖然沒有實權,但頗有影響力,曹植詩文很受當時世人的喜愛,曹植又有一大批門客、詩友。因此曹丕若是殺了曹植必然為文人騷客們唾棄。曹丕新上任,籠絡人心對他很重要,尤其是這些文學雅士,對曹魏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曹丕若是殺害曹植也會冷了天下人心,兄弟相殘,大逆不道,受天下人唾棄,還有可能被世人說成暴君。因此為了自己的名譽,為了籠絡人心,曹丕也不會殺曹植。

曹丕不殺曹植也是正確的選擇,後來曹植確實沒有對曹丕構成任何威脅。你是如何看待曹丕不殺曹植的?


貓眼瞄世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說說曹丕。

曹丕像

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人,三國時諡號文帝,廟號高祖。

別的不說,從諡號文就可以看出,曹丕是個不錯的帝王,歷朝歷代,諡號能得文者有多少個,手指頭都能掰得出來。“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曹丕能得這樣的一個稱號,確實不凡。

而我們從影視劇,或者三國演義中看到的曹丕,卻是一個陰險,毒害兄弟的小人,事實真是這樣的嗎?小生認為不然。

無論從明爭暗鬥,亦或是在曹老闆面前說壞話,曹丕都做過,曹植也肯定做過。但是他們是兄弟,兄弟之間,豈有自相殘殺的道理,就算要自相殘殺,也要等到曹老闆死後或者沒能力再管理的時候進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樣。

而曹丕在繼位後,為何不殺掉曹植呢,在小生看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曹植的實力不如曹丕。曹丕是個文武雙全的帝王,為政措施有改革官制,集中皇權,整肅官風等等,曹植能做到嗎?或許能,太平盛世能。

而在軍事方面,曹丕消除割據,大破蜀漢,三徵東吳這都是有目共睹的,曹植沒見過有什麼貢獻,除了寫寫詩,作作賦外,也沒啥耀眼的舉動,要說有,那就是藉著酒興非常有勇氣的擅開司馬門。

曹植像

這件事直接給曹植定了死刑,因為在曹操眼中,他的兒子除了要對抗孫劉外,對內還要對抗朝廷舊臣,沒有點政治覺悟下場是非常殘酷的。所以這次事件,基本上曹植就與世子無緣了。

後來再到曹丕繼位,繼位後的曹丕是要殺掉曹植的,著名的七步詩就是這一事件的產物。

而曹丕的兄弟結局都不算好的,看看曹彰,黃初四年,曹彰進京朝覲,其間得急病,六月十七日暴斃於府邸中,追諡曰威王,享年三十五歲。死因不詳,得了什麼病也不詳,只記載了暴斃,我想其中應該有很大文章吧。

曹彰像

那假設曹彰是曹丕下黑手的呢,為什麼曹丕要殺死曹彰而不殺死曹植呢?

因為曹彰威脅到了曹丕的地位,皇帝一坐上去,最怕的就是被人踢下來,曹彰當時在北方有不少兵馬,而且他本人也英勇善戰,你想想,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還是自己的兄弟,要是哪天想不開,帶著人圍了自己的國都,那不就晚了?反觀曹植,曹植除了作作詩,頂多就是個文臣,一個文臣有多大本事,要耍陰謀詭計,和曹丕比他就是學齡前兒童,所以對於曹丕來說,曹植沒有威脅,當然了,樣子還是要做的,警告警告也是需要進行的,要是真有威脅,單憑一首詩就能免了性命,在曹丕的字典裡,是絕對不存在的。

當然,在曹丕繼位之前,各種明爭暗鬥那是層出不窮的,也怪曹老闆,生得兒子都那麼有才,而曹丕在七步詩之後,曹丕也知道朝臣不會再支持曹植了,自己的手腕也震得住,所以也就放過了,只要沒有威脅,親兄弟還是可以做的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