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開展營商環境評價 建立企業參與政策制定工作機制

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建立企业参与政策制定工作机制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彙報,決定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營商環境的話題並不是首次被提出。早在今年初,國務院首次常務會議的首個議題,便是部署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並明確提出“要借鑑國際經驗,抓緊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逐步在全國推行。”

此次常務會議再次強調開展營商環境評價,也足以顯示出國家對其的重視程度。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盤和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開展營商環境評價首先要設置好指標。“營商環境為什麼談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是因為缺乏可操作的、可落地的、標準化的指標來評估哪些地方不足,從而更聚焦地進行改善。”

避免對企業自主經營不當干擾

我國近年來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今年10月底,世界銀行發佈《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為改革而培訓》,把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的排名一次性提升32位,提高到46位。稱讚中國相關領域改革“令人驚歎地快速且有效”。

世行團隊認為,中國在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納稅、跨境貿易等七個類別的改革中取得了突出進展。

以市場主體數來看,今年3月,市場主體總量進入“億戶時代”,達到一個標誌性高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市場環境形勢分析》顯示,上半年新設市場主體998.3萬戶,同比增長12.5%,平均每天新設5.52萬戶。新設企業327.4萬戶,同比增長12.5%,平均每天新設1.81萬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3年平均每天新設企業0.69萬戶。而2016年是1.51萬戶,2017年是1.66萬戶。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近期表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的提升,是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向前推進的一個突出的例證。但第46位的排名仍舊有著巨大的空間。

此次會議也指出,要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促進高質量發展、應對複雜形勢的重要舉措,瞄準市場主體反映的突出問題,加力推改革、促開放,放寬市場準入,加強公正監管,制止亂收費亂檢查等,避免對企業自主經營的不當干擾,不斷縮小與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差距,使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持續迸發。

政策層面也在加緊部署。11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聚焦企業關切進一步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了進一步減少社會資本市場準入限制、推動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清理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行為、推動外商投資和貿易便利化等多項舉措。

其中,對於避免對企業自主經營的不當干擾方面,通知要求,積極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大數據監管、“告知承諾+事中事後監管”等新型監管方式,既提高監管效能,又切實減少對企業的干擾。市場監管總局要在2018年底前研究制定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指導意見。

推動出臺更多優化營商環境硬舉措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對營商環境建立評價機制,可以更加客觀準確地反映中國營商環境的現狀,向世界各國所有投資者傳達出正確的評價信息,從而為這些投資者正確選擇自己的投資國別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可以對那些刻意抹黑、扭曲中國營商環境的行為給予強有力的反擊。

盤和林也認為,營商環境究竟如何,改善了多少,要有具體的指標來進行量化。並且,有了營商環境的評價結果,政府也能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根據不同指標所體現出的具體不足來進行有的放矢地改善,既有導向作用,也能使改善營商環境的措施真正落地。

該圍繞哪些方面開展營商環境評價?此次會議也提出了一些方向。會議決定,按照國際可比、對標世行、中國特色原則,圍繞與市場主體密切相關的開辦企業、辦理建築許可、獲得信貸、納稅、辦理破產等方面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逐步在全國推開,推動出臺更多優化營商環境的硬舉措,讓企業有切身感受,使中國繼續成為中外投資發展的熱土。

對此,盤和林表示,上述提到的開辦企業、辦理破產等方面,實際上也是我國在放管服改革上大力推進的方面。比如企業開辦時間,也是國際上檢驗營商環境的一個通用指標。並且,圍繞開辦企業,檢驗的不僅僅是工商註冊一個方面,還包括銀行開戶等一整套流程多個方面多個部門的辦事效率。

會議還要求,加快把一些地方已經見效、便利企業的做法推向全國。尤其要在精簡事項、簡化流程、降低費用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企業參與營商環境政策制定的工作機制,支持開展第三方評估,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對於建立企業參與營商環境政策制定的工作機制,盤和林指出,改善營商環境就是為了企業,企業的感受和意見才是營商環境改善的方向。而關於支持開展第三方評估,盤和林認為,這更強調了客觀性,對評估的結果、機制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防止政府自說自話。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