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生活中另一种旅游

【本文原创。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出轨:生活中另一种旅游

电视剧《产科医生》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贾主任因为自己犯错,与妻子魏丽丽离婚后,他一边悔不当初,一边对前妻重新展开追求。

虽然不再是夫妻,可是作为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俩也没有在离婚摆出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有一次,两人一起吃饭,隔着饭桌,贾主任再次恳求前妻原谅,并且厚着脸皮说了一句话:你就当我旅行了一趟,你就当我出差了一回。

魏丽丽有点哭笑不得,回道:你那是出差吗?你是出轨!

虽然显得恬不知耻,细想一番,贾主任为自己做出的辩解,也未必不对。

这里的“出轨”需要界定一下,它不包括纯粹的用钱买性行为,而是指夫妻双方平时专心相爱,在偶然的心猿意马之下,出现伴随情感付出的“背叛”。所以,要么是精神出轨,要么是身心出轨,根本没有肉体出轨一说。

出轨:生活中另一种旅游

说到“出轨”,世人习惯性地把它与“失败的婚姻”画上等号。如果能够理性且独立地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婚姻的成败,在于夫妻双方的幸福指数,而非在于收入高地、表面的完好无损。或者说,不出轨的婚姻就一定幸福?出过轨的婚姻再也无法幸福?答案存在智者心中。

之所以说贾主任的论点不无道理,是因为从人性,而非道德角度看问题。

从人性角度出发,不拘男人还是女人,都有猎奇心理,表现在婚姻上就是出轨的冲动。

一个人,身在围城,激情退去,想到城外寻新鲜,邂逅刺激,就像白米饭吃厌了偶尔想吃顿面条,就像在一个地方呆了就想旅行一趟体验别处的生活。

家庭给予安全感,旅行提供新鲜感。

而这两种感觉,都是世人想要的。所以,围城中的每个人都有出轨的可能和冲动,之所以有些人到现在还没出,无非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或者没有遇到足够的诱惑——这不是人品问题,而是人性使然。

出轨:生活中另一种旅游

经济学家林采宜,她把出轨比作生活中的另一种旅游。

在她看来,男人的出轨,本质上是情感旅游,猎奇求新而已。既然是旅游,“再宜人的旅程也总有游倦思家的时候,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恋旧也是人性的一种本能。”而且,“从渴望出游到渴望回家是人性的本能,游而不归通常是小概率事件。”

从林博士这个观点,我读出两层意思。

一、出轨在所难免,甚至有点必要——如果出轨的人能够迷途知返,会在今后懂得平淡日常的可贵。就像王菲的歌曲所唱:等到风景都看透,你会陪我细水长流。

二、基于第一层意思,我们对出轨应该持宽容态度。前提当然是针对偶尔的出轨。

出轨:生活中另一种旅游

无独有偶,哲学家周国平对于出轨,同样持宽容态度,前提同样是偶尔的出轨。

在他看来,“一个婚姻并不能因为某一方的偶然出轨而成为坏的婚姻。”诚然,都说婚姻需要两人合力经营,“经营”二字,除了同甘,更多是共苦。这个苦,包括夫妻一方的出轨诱行为给另一方和家人带来的伤害。

婚姻如大海航船,不能一经风雨就弃船而去。如果持这种态度,一开始就应该呆在岸边。

尼采曾说过一句话:一个好婚姻因为经受了一次例外事件而证明了它的质量,经受这个例外以后仍然能够保护下来,说明这真正是有质量的,所以发生了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宽容。

可悲的是,对于周先生这番论调,评论中十有八九表示反对。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这样写的:“如果是周老师的夫人出轨了,估计周老师就不会说的这么云淡风轻了。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之,大多数人认为,一旦出轨,绝不可原谅,因为这关于道德底线。

出轨:生活中另一种旅游

那些配偶一旦出轨就没有原谅余地的人,说得好听,是精神洁癖,或者关乎道德底线,本质却是——不管他本人承认与否,这实在是一种占有欲与控制欲的表现----以为对配偶的身与心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旦被侵犯,岂有不悲愤的道理?

你能看到对方肉体的出轨,难道还能管住对方心灵的驿动的?

“出轨不可原谅”论的普及,难道是周国平之流悲哀?

婚姻是围城,出轨如地震。有人遇到一次地震,即便房屋安好,也决定搬离,另谋城池。有人在偶尔一次地震中遭遇房屋坍塌,他愿意在原地重建。有人明知自己身处地震多发地带,也不考虑搬离,宁可一次次面对不知何时再次光临的危险。

可是思想成熟的人都应该明白:世界上不存在块地方,绝无地震的可能,哪怕它至今为止看起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以前,我说能够接受男友不掺杂感情的肉体出轨,有人说这种想法很可笑。当时不以为然,如今再看,的确可笑,因为带有感情的出轨,其实也应该原谅。出轨的那一刻,在我眼里,他不再是恋人,而是一个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