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有什麼區別?

表哥慕容復


母系氏族的影子——嫡長子繼承製

人類最早是母系社會,而後逐漸過渡到父系社會,但直到商朝,婦女都有著不低於男性的社會地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祭祀方面,女性和男性都會被放在宗廟之中接受後人的祭祀!此外中國第一位女性元帥——婦好,也出現在商朝。要知道婦好可不是女將軍,而是指揮將軍的女元帥,後世相似的女性也只有小說虛構的穆桂英了。

正是由於女性地位的重要,才會有嫡長子繼承製,最開始這種制度是子憑母貴,但到了周代,由於女性地位的急劇下降,才變成後來我們常說的“母憑子貴”。

從字面上理解,長子就是所有兒子中最為年長的,這裡既然沒有在前面著名嫡庶,那就是都有可能。

嫡子,故名自已就是正妻所生之子,嫡長子則為正妻所生孩子中最年長的那一位。


瓦爾登的船伕


所謂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是生他們的母親的地位決定了他們自己的地位,古代時興一夫多妻,有錢的人娶了許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們俗稱的大老婆),拿到現在來說就是領了結婚證的人,古時候有錢人多娶大戶人家的小姐來做正妻;納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這些人地位較低,拿到現在來說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長子,即使長子比嫡長子年齡大,嫡長子仍然還叫嫡長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於長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長子世襲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繼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叫嫡長孫,在家族繼承方面,嫡長子優先於嫡長孫,嫡長孫優先於嫡次子,嫡次子優先於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後來再取的正妻叫繼室、填房、續絃,她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優先於繼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優先於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兒子,然後走了狗屎運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兒子,那麼她成為正妻所生的兒子要優先於她做妻侍時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起決於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地位,


其家產方面,在唐代以前,長子(庶子)和嫡子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後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後家產就慢慢變成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與祖產是嫡長子的。

遺產君


簡單回答:

長子是父親所生的第1個兒子,如康熙與惠妃納拉氏所生的皇庶長子:允禔。

嫡子是父親與父親的正妻(包括續玄繼妻)所生的兒子們,如康熙與第1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允礽(廢太子)、康熙與被雍正帝追封為孝恭仁皇太后的第4位皇后(康熙德妃)烏雅氏所生的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胤禵等。(康熙第2位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第3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皆無兒子,胤禛、胤祚、胤禵在康熙活著的時候不是嫡子,允礽是唯一的嫡子兼嫡長子,同時又是廢太子,故有九子奪嫡的事發生1、2、3、4、8、9、10、13、14皇子)

嫡長子是父親與父親的正妻所生的第1個兒子,如康熙與第1位孝誠仁皇后赫里氏所生的皇二子允礽。



經天緯地安邦定國


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禮教等級森嚴,嫡庶分界明顯。

正妻所生的長子與嫡長子是同一人,在此,有書君主要介紹庶出的長子與嫡子及嫡長子之間的區別。

首先,出身不同。

古代社會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雖都為服侍主子的女人,但地位懸殊,尤其是生下來的孩子,更是子憑母貴。

先看妻妾的區別:正妻,即明媒正娶的正牌老婆,通常是門當戶對的女子,經三媒六證,用八抬大轎抬進門的。而妾即是有名分的小老婆。

嫡子是指家中的正妻生下來的孩子,如果是第一個孩子則為嫡長子,若不是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則為嫡子;

長子,顧名思義就是家裡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可能是正妻所生,也可能是妾室所生,在封建社會,注重長幼有序,長子在家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其次,地位不同。

嫡子是尊貴、正統的象徵,自帶優越感。

而嫡長子更是嫡系中的戰鬥機,在家中地位尊貴,電視劇《獨孤天下》中,由獨孤家三姐們的關係中就可見一斑,獨孤般若作為家中的嫡長女,年芳十五歲就掌管家中大小事物。

而作為庶出的獨孤曼陀,雖集才貌於一身,卻要處處低般若一等,庶出的身份還讓她心裡很自卑。

最後,享有的繼承權不同。

古代社會在繼承家業方面,不管是王公爵位還是皇帝即位,都是遵從“立嫡立長”的傳統,雖是同父異母的手足。

但在繼承家業時,嫡子繼承是眾望所歸,庶出的孩子繼承則是人生逆襲,嫡系的孩子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會繼承家中的絕大多數財產。

而庶出的孩子,只有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能按長子、次子的順序進行遞補。

在最近熱播的《延嬉攻略》中,乾隆皇帝弘曆在富察皇后生下第一孩子後,給嫡子取名永璉,並秘密將其立為儲君,以彌補自己庶出即位的遺憾。

連皇家都尚且如此,可見嫡子在封建社會中具有絕對的繼承權。

看完以上介紹,有書君不禁感嘆,還是生活在新社會好,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給我們每個人都創造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只要你肯努力,就會擁有想要的人生。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長子、嫡子都可能是嫡長子,但是嫡長子不一定是嫡長子。

所謂的長子是最簡單的概念,就是你最大的那個兒子。但是嫡子和嫡長子就不一樣了,這個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中國古代的婚姻概念。

中國古代的夫妻制度,有人說是一夫一妻制,這是不確切的,應該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個人在一個時間點只能有一個妻子,但是可以有多位妾。而妻子也就是正房夫人,她所生下來的兒子,全部都是嫡子。

這兩個概念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出嫡長子的概念——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下的第一個兒子。這在古代被視為是血統最純正的接班人,但是讓他接班幾乎是可遇而不可求。

比如清朝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嫡長子。因為皇后生下第一個孩子,而且熬過皇帝老爹的極少。就連嫡子繼位的皇帝,也就只有道光、咸豐兩個而已。

而嫡長子之中,最著名的就要屬廢太子胤礽了。他本應該接班,結果因為老爸太能活,弟弟們又很能折騰,所以最後就成了“廢”太子了。



青言論史


一、長子

就是所有兒子中年齡最大者。

二、嫡子

妻的兒子就是嫡子。

妻者,嫡也。所以正妻的兒子才是嫡子。

因為正妻可能死亡及廢黜,所以繼妻的兒子也同樣是嫡子。

特殊情況下,扶正妻的兒子勉強算嫡子,但是地位低於正妻的兒子。

三、嫡長子

所有嫡子中年齡最大的。

因涉及扶正妻,所以可能出現扶正妻的兒子大於正妻的兒子,但地位依舊低於正妻之子。

因此通常情況是,在有嫡子的前提下,禁止扶正妻。男子只能繼娶正妻,顯然,繼妻之子不可能長於前妻之子。

涉及宗祧地位及爵位繼承時,嫡子排序是,原配之子優先於繼妻之子,正妻之子優先於扶正妻之子。

舉例,商紂王同母三兄弟,他是最小。其母在生育兩個哥哥時尚且是商王的妾。但生育商紂王時前已經晉升王后。所以,商紂王以妻之嫡子的身份壓倒兩位同母哥哥的庶子身份,被正式冊封為太子。

再舉例。

漢代之前,士大夫講究一生只結婚一次。因為當時正妻出嫁要陪嫁庶姐妹,庶侄女,庶堂姐妹,庶堂侄女等同宗女為媵。

霍光就是如此。正妻死後沒有繼娶,在媵女中選霍顯為續妻。估計霍顯非常有本事,給霍光生了兒子及後來的皇后霍成君。所以,霍顯的兒女全部成為了嫡出。


四川達州


按照周代周公旦制定的禮儀制度,為儘可能減少因繼承產生的紛爭,制定了“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繼承宗法。古代對男性的配偶數量沒有特別明確的說法,正常情況下,正妻一位,侍妾若干位。由正妻所生的兒子即為嫡子,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即為嫡長子。而長子按照字面理解,即為男性第一個兒子。長子,嫡子,嫡長子三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三者可能是同一個人,如明武宗朱厚照,是孝宗皇帝唯一的兒子。而嫡長子未必是長子,必定是嫡子,如康熙帝皇次子胤礽為赫舍裡皇后所生,為嫡長子,卻是其父的第二個兒子。


滄海拾遺錄


在封建時代,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大臣富商都可以妻妾成群,這就導致子女數量多。為了體現尊卑有序和確定繼承人,就有了長子、嫡子、嫡長子的區別。所以說,這是古代社會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現象造成的。我們就以漢高祖劉邦為例:

首先,是長子。長子是男性的第一個兒子,且不論是正妻還是妾室所生,年齡最長者即為長子。

其次,是嫡子。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兒子,只要是正妻所生都是嫡子,因為妾室所生的兒子是庶子。最後,是嫡長子。所謂的嫡長子,就是指既屬於正妻所生的最大的兒子,這是所有兒子中最有資格繼承父親家業或者江山的兒子。

嫡長子制是漢人王朝選拔太子的重要標準,它起源於周代的宗法制。根據宗法制的標準:在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就立嫡長子為繼承人;如果沒有嫡長子(早夭),那麼就在正妻其他的兒子裡面選拔年齡最長的立為嫡長子;如果正妻一個兒子都沒生,往往就會從妾室的兒子中選擇一個年齡最長的過繼到正妻門下,再立為嫡長子,這就是宗法制中的“立嫡以長不以賢!”

需要說明的是,長子不一定就是嫡長子,而嫡長子也不一定是長子,比如劉邦的長子是劉肥(庶長子),但立的嫡長子卻是劉盈。劉邦在迎娶呂雉之前,和曹氏偷情生下了劉肥。但曹氏沒有名分,不是正妻,所以她的兒子劉肥就當不了嫡長子,只能是庶長子。沒有辦法,劉邦稱帝之後,只是封了劉肥為齊王,不能給他太子的地位。



而呂雉才是劉邦明媒正娶的正妻,所以她生的兒子就是嫡子。在嫡子之中,年齡最大的就是嫡長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不過,呂后實際上也只生了一個兒子,所以嫡長子劉盈就是唯一的嫡子,沒有同母兄弟。


歷史的荒野


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有錢的男子都三妻四妾,但等級森嚴,妻妾庶分界明顯;因孩子的生母各異,孩子的嫡庶也不同,更是子憑母貴。

妻是明媒正娶,即原配(俗稱大老婆)多為明媒正娶大戶人家的小姐;而妾即是有名分的小老婆,有可能是侍女、婢女等等。

長子是父親所生的第1個兒子,妻、妾均有可能,在封建社會,注重長幼有序,長子在家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嫡子是妻(包括續玄繼妻)所生的兒子們,原配所生的嫡子優先於繼妻所生的嫡子,如果是第一個孩子則為嫡長子,否則為嫡子,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叫嫡長孫。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如果妾後被扶正成正妻,她又生了兒子要優先於她做妾時所生的兒子。

小妾所生的孩子,得管正妻叫“母親”,而管包括自已親孃在內的所有妾叫“姨娘”。

古代社會在繼承地位、財產、王公爵位還是皇帝即位,都是遵從“立嫡立長”的傳統,繼承順序是:嫡長子、嫡長孫、嫡子、庶長子、庶子等以此類推。

古代嫡長子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有些名門望族,一般在正妻生下兒子之前,不允許妾等人懷孕。但規定而是規定,庶長子也是頻頻出現,如康熙的允禔。

家族越大,利益越多,嫡庶之爭越厲害。特別是皇家,因為有“天下”這一塊世上最大的餅,皇子之間兵戎相見,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清朝九子奪嫡等。


美麗青春您真痘


古代長子、嫡子和嫡長子的區別,

簡單地說,就是以母親的身份地位,來劃定孩子在家裡的等級和地位。

很多人都對中國古代男人“一夫多妻”制度豔羨不已,但如果真的穿越回去,這些羨慕“多妻”制的兄弟可能要傻眼了。

當然了,如果你有錢多娶幾個不是不可以,但“妻”很長時間以來,真的只有一個,沒有好多個!

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有些朝代對“納妾”的數量有明確的規定,為解決男人下半身的需求,代之以地位更低的“婢”“姬”

為了把嫡長子、嫡子和長子的等級關係說清楚,我們先來說說老媽們的等級關係。

在古代王朝裡,一個人只能娶一個“妻”,這個家裡的母老虎,也叫“嫡妻”

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了,家裡就只有跟她有關的人才能叫“嫡”,其他的人最多隻能叫“庶”這就是“嫡”和“庶”的關係。

一人分配一個母老虎是個長期以來的規矩,就算是皇帝可以三宮六院,娶各式各樣、品質不一的后妃,但皇后永遠只能有一個,沒聽說過哪個朝代

“母儀天下”的皇后有倆並列的。

網絡上流行的種馬小說裡,男豬腳經常弄一大群美女回家環伺,為了解決各自地位的問題,弄了個“平妻”的概念出來。

這其實是偷換概念了,所謂“平妻”是指“嫡妻”在家裡的地位和男主人平等,而不是幾個老婆之間平等。

要知道,嫡妻在家裡的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不但能跟男主人坐在一起吃飯,享受相同的服制、車制等禮儀待遇,甚至可以決定“妾”、“婢”和“姬”的命運。

古代婚宴圖

另外,從嫁娶的儀式上也能看出“嫡妻”的地位。古代婚嫁講究“門當戶對”,成為兒女親家的兩家基本上門地相似。

但這僅限於迎娶“嫡妻”,從下聘問名開始,三媒六證各種複雜儀式後,開正門迎娶入家。(古代大家族,正門一年也開不了幾次,但大婚一定是要開啟正門以示隆重的)

在中國古代,姻親關係意味著兩個大家族的聯盟和融合。

如果您一不小心凡了忤逆的大罪,要“誅九族”。對不起,“妻族”也是九族之一,您老婆家跟著一起菜市口外,開刀問斬。

從來沒聽說過“誅九族”有殺“妾族”的,因為“妾”這一族跟您家根本不是姻親關係。

這句話翻過來說就是,“妾”族和您家就是簡單的人肉買賣關係,什麼“門當戶對”、“三媒六證”、“開大門”都想多了吧?!

而且,一旦哪家的女兒給您做了妾,她也就在本家族內部除名了。她的本族根本不會承認,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女兒。

某些古代王朝為了保證婚姻系統的穩定,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條文,這就是所謂的“七出三不去”規則。

“七出”指的是有以下七種狀況,丈夫可以提出“休妻”:

“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禮記•大戴禮》)

而“三不去”則是指,即便老婆犯了“七出”規則,在下述三種情況下也不能休妻。

“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後富,不去。”(《唐律疏議》)

具體約束性的條件,大家自行百度吧,說真的“七出三不去”的條款,就是放到現在,我們都不一定能夠做到。

所以,很多古代話本小說,“嫡妻”天天在家河東獅吼,老公也沒轍,想閃婚?門都沒有!

但所有這些條款都是保障“嫡妻”的,沒“妾”什麼事兒。

我們前面說過了,有些朝代“納妾”是種待遇,不是什麼人都有權“納妾”。

比如說在漢朝,您要是個平頭老百姓,“納妾”這事兒就跟您沒有一毛錢關係了,守著“糟糠”過一輩子吧!(“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婦”)。除非您有特殊的貢獻,皇帝點頭答應了,才能享受特殊待遇,“功成受封,得備八妾”

直到元朝以後,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原因,納妾的規定才逐漸放開,“宜令民年四十無子聽取妾,以為宗祀計”(《元史》)。

直到明嘉靖時期,法律還規定“至於庶人,必年四十以上無子,方許奏選一妾。私納妾者,賜以四十皮鞭。”

“妾”字的書體演化(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另外,從妾的來源也能看出“妻”和“妾”的區別。

“妾”這個漢字是個會意字,《說文解字》上的解釋是“從䇂(qiān),從女”。“䇂”在甲骨文上的意思是刑刀,表示有罪、受刑,結合在一起就是“有罪的女子”或“女奴”。

這說明,妾的來源除了小門小戶將女兒賣出外,還有很多是從獲罪的教坊、妓寨中買來或賞賜的。

這種來源女子進入家中,還期望有多高的地位,顯然是不現實的。至於“婢”和“姬”在家裡的地位就更低了,基本就是人形財產。中國歷史上多見文人雅士互贈“姬”、“婢”的記載,甚至一度被稱為美談,可見這二者的地位的低賤。

說完了家裡女性的地位等級,我們就可以來說說兒子們的地位差了。

嫡妻所生的兒子毫無疑問是“嫡子”,如果他有又是家裡的第一個兒子,那就是“嫡長子”

這個根正苗紅孩子,必須是全家人的心頭肉、口中珠,是一家之主當仁不讓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其地位可以參見賈寶玉。

如果家裡大老虎的產量比較高,一氣兒生了好幾個,那就依次往後排嫡次子、嫡三子但無論如何帶“嫡”字的兒子,地位都要排在“庶”子前面。

除了嫡妻所生的兒子外,家裡所有其他的兒子都叫“庶子”、意思就是“庶出”。

有意思的是,庶出的孩子必須要認“嫡妻”為“嫡母”,而生母只能認作是“庶母”。“庶母”見到孩子時要稱呼少爺、小姐,而孩子只能稱呼庶母為“姨娘”。這一點,可參加探春對自己親生母親趙姨娘的稱謂。

如果長子是“庶出”那這個孩子就是“庶長子”,雖然年紀排老大,但庶出地位的地位是不能改變的,地位依舊要排在“嫡子”之後。所以,一個大家族裡很有可能,既有(庶)“長子”也有“嫡長子”。

那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大老婆不小心掛了,“妾”扶正成了“嫡妻”呢?

確實有這種可能性,但實際案例極少。古代家庭倫理中,“妻”和“妾”的關係有點像官場中的“官”和“吏”。

只有通過國家考試的天子門生才有可能是“官”,而沒通過國家考試由為國家服務的人都是“吏”。當一個縣令死了,國家只會在空降一個新的縣令來上任,而不會從“吏”裡選拔一個變成“官”。

所以,一般來說大老婆死了,解決的方式是再娶一個大老婆,稱為“續絃”。這個第二任大老婆生的兒子依舊是“嫡子”,只不過位置要排在之前嫡子之後,即所謂“長幼有序”。

那如果“妾”一不小心扶正了,成了“嫡妻”,那她再生的兒子算什麼呢?

妾扶正成了“嫡妻”後,生的兒子也是“嫡子”,而之前身份變化前生的兒子還是“庶子”。雖然都是一個媽生的,但身份的變化“不咎既往”和法律一樣。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清楚古代家族倫理的規則了,孩子們的排位順序是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嫡N子>庶子。

說真的,庶子們,你們還是哪涼快,哪兒待著吧!

最後,我們說一下家族繼承的問題。

一個大家族家主位置的住宅和爵位,一般只由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死得早,是不是嫡次子補位呢?

並不是!家族順位的第二繼承人是嫡長孫,也就是嫡長子的兒子。因為,雖然都是嫡子系統,但嫡長子本家的優先級高於其他嫡子。只有,嫡長子斷了香火,才會有其他嫡子系統來承接。

在這一點上,皇家的傳承規則和大家族是一樣的,簡單說就是一句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



大家看明白了吧,要是覺得寫的還算清晰,看在辛苦碼字的份兒上,您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