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表哥慕容复


母系氏族的影子——嫡长子继承制

人类最早是母系社会,而后逐渐过渡到父系社会,但直到商朝,妇女都有着不低于男性的社会地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祭祀方面,女性和男性都会被放在宗庙之中接受后人的祭祀!此外中国第一位女性元帅——妇好,也出现在商朝。要知道妇好可不是女将军,而是指挥将军的女元帅,后世相似的女性也只有小说虚构的穆桂英了。

正是由于女性地位的重要,才会有嫡长子继承制,最开始这种制度是子凭母贵,但到了周代,由于女性地位的急剧下降,才变成后来我们常说的“母凭子贵”。

从字面上理解,长子就是所有儿子中最为年长的,这里既然没有在前面著名嫡庶,那就是都有可能。

嫡子,故名自已就是正妻所生之子,嫡长子则为正妻所生孩子中最年长的那一位。


瓦尔登的船夫


所谓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是生他们的母亲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地位,古代时兴一夫多妻,有钱的人娶了许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们俗称的大老婆),拿到现在来说就是领了结婚证的人,古时候有钱人多娶大户人家的小姐来做正妻;纳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这些人地位较低,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长子,即使长子比嫡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仍然还叫嫡长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于长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长子世袭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继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叫嫡长孙,在家族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后来再取的正妻叫继室、填房、续弦,她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儿子,然后走了狗屎运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妻侍时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起决于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地位,


其家产方面,在唐代以前,长子(庶子)和嫡子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后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后家产就慢慢变成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与祖产是嫡长子的。

遗产君


简单回答:

长子是父亲所生的第1个儿子,如康熙与惠妃纳拉氏所生的皇庶长子:允禔。

嫡子是父亲与父亲的正妻(包括续玄继妻)所生的儿子们,如康熙与第1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允礽(废太子)、康熙与被雍正帝追封为孝恭仁皇太后的第4位皇后(康熙德妃)乌雅氏所生的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胤禵等。(康熙第2位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第3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皆无儿子,胤禛、胤祚、胤禵在康熙活着的时候不是嫡子,允礽是唯一的嫡子兼嫡长子,同时又是废太子,故有九子夺嫡的事发生1、2、3、4、8、9、10、13、14皇子)

嫡长子是父亲与父亲的正妻所生的第1个儿子,如康熙与第1位孝诚仁皇后赫里氏所生的皇二子允礽。



经天纬地安邦定国


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礼教等级森严,嫡庶分界明显。

正妻所生的长子与嫡长子是同一人,在此,有书君主要介绍庶出的长子与嫡子及嫡长子之间的区别。

首先,出身不同。

古代社会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都为服侍主子的女人,但地位悬殊,尤其是生下来的孩子,更是子凭母贵。

先看妻妾的区别:正妻,即明媒正娶的正牌老婆,通常是门当户对的女子,经三媒六证,用八抬大轿抬进门的。而妾即是有名分的小老婆。

嫡子是指家中的正妻生下来的孩子,如果是第一个孩子则为嫡长子,若不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则为嫡子;

长子,顾名思义就是家里出生的第一个孩子,可能是正妻所生,也可能是妾室所生,在封建社会,注重长幼有序,长子在家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其次,地位不同。

嫡子是尊贵、正统的象征,自带优越感。

而嫡长子更是嫡系中的战斗机,在家中地位尊贵,电视剧《独孤天下》中,由独孤家三姐们的关系中就可见一斑,独孤般若作为家中的嫡长女,年芳十五岁就掌管家中大小事物。

而作为庶出的独孤曼陀,虽集才貌于一身,却要处处低般若一等,庶出的身份还让她心里很自卑。

最后,享有的继承权不同。

古代社会在继承家业方面,不管是王公爵位还是皇帝即位,都是遵从“立嫡立长”的传统,虽是同父异母的手足。

但在继承家业时,嫡子继承是众望所归,庶出的孩子继承则是人生逆袭,嫡系的孩子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会继承家中的绝大多数财产。

而庶出的孩子,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能按长子、次子的顺序进行递补。

在最近热播的《延嬉攻略》中,乾隆皇帝弘历在富察皇后生下第一孩子后,给嫡子取名永琏,并秘密将其立为储君,以弥补自己庶出即位的遗憾。

连皇家都尚且如此,可见嫡子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绝对的继承权。

看完以上介绍,有书君不禁感叹,还是生活在新社会好,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给我们每个人都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拥有想要的人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长子、嫡子都可能是嫡长子,但是嫡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所谓的长子是最简单的概念,就是你最大的那个儿子。但是嫡子和嫡长子就不一样了,这个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概念。

中国古代的夫妻制度,有人说是一夫一妻制,这是不确切的,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人在一个时间点只能有一个妻子,但是可以有多位妾。而妻子也就是正房夫人,她所生下来的儿子,全部都是嫡子。

这两个概念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出嫡长子的概念——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下的第一个儿子。这在古代被视为是血统最纯正的接班人,但是让他接班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

比如清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嫡长子。因为皇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而且熬过皇帝老爹的极少。就连嫡子继位的皇帝,也就只有道光、咸丰两个而已。

而嫡长子之中,最著名的就要属废太子胤礽了。他本应该接班,结果因为老爸太能活,弟弟们又很能折腾,所以最后就成了“废”太子了。



青言论史


一、长子

就是所有儿子中年龄最大者。

二、嫡子

妻的儿子就是嫡子。

妻者,嫡也。所以正妻的儿子才是嫡子。

因为正妻可能死亡及废黜,所以继妻的儿子也同样是嫡子。

特殊情况下,扶正妻的儿子勉强算嫡子,但是地位低于正妻的儿子。

三、嫡长子

所有嫡子中年龄最大的。

因涉及扶正妻,所以可能出现扶正妻的儿子大于正妻的儿子,但地位依旧低于正妻之子。

因此通常情况是,在有嫡子的前提下,禁止扶正妻。男子只能继娶正妻,显然,继妻之子不可能长于前妻之子。

涉及宗祧地位及爵位继承时,嫡子排序是,原配之子优先于继妻之子,正妻之子优先于扶正妻之子。

举例,商纣王同母三兄弟,他是最小。其母在生育两个哥哥时尚且是商王的妾。但生育商纣王时前已经晋升王后。所以,商纣王以妻之嫡子的身份压倒两位同母哥哥的庶子身份,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再举例。

汉代之前,士大夫讲究一生只结婚一次。因为当时正妻出嫁要陪嫁庶姐妹,庶侄女,庶堂姐妹,庶堂侄女等同宗女为媵。

霍光就是如此。正妻死后没有继娶,在媵女中选霍显为续妻。估计霍显非常有本事,給霍光生了儿子及后来的皇后霍成君。所以,霍显的儿女全部成为了嫡出。


四川達州


按照周代周公旦制定的礼仪制度,为尽可能减少因继承产生的纷争,制定了“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继承宗法。古代对男性的配偶数量没有特别明确的说法,正常情况下,正妻一位,侍妾若干位。由正妻所生的儿子即为嫡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为嫡长子。而长子按照字面理解,即为男性第一个儿子。长子,嫡子,嫡长子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可能是同一个人,如明武宗朱厚照,是孝宗皇帝唯一的儿子。而嫡长子未必是长子,必定是嫡子,如康熙帝皇次子胤礽为赫舍里皇后所生,为嫡长子,却是其父的第二个儿子。


沧海拾遗录


在封建时代,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大臣富商都可以妻妾成群,这就导致子女数量多。为了体现尊卑有序和确定继承人,就有了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区别。所以说,这是古代社会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现象造成的。我们就以汉高祖刘邦为例:

首先,是长子。长子是男性的第一个儿子,且不论是正妻还是妾室所生,年龄最长者即为长子。

其次,是嫡子。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只要是正妻所生都是嫡子,因为妾室所生的儿子是庶子。最后,是嫡长子。所谓的嫡长子,就是指既属于正妻所生的最大的儿子,这是所有儿子中最有资格继承父亲家业或者江山的儿子。

嫡长子制是汉人王朝选拔太子的重要标准,它起源于周代的宗法制。根据宗法制的标准:在有嫡长子的情况下,就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如果没有嫡长子(早夭),那么就在正妻其他的儿子里面选拔年龄最长的立为嫡长子;如果正妻一个儿子都没生,往往就会从妾室的儿子中选择一个年龄最长的过继到正妻门下,再立为嫡长子,这就是宗法制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

需要说明的是,长子不一定就是嫡长子,而嫡长子也不一定是长子,比如刘邦的长子是刘肥(庶长子),但立的嫡长子却是刘盈。刘邦在迎娶吕雉之前,和曹氏偷情生下了刘肥。但曹氏没有名分,不是正妻,所以她的儿子刘肥就当不了嫡长子,只能是庶长子。没有办法,刘邦称帝之后,只是封了刘肥为齐王,不能给他太子的地位。



而吕雉才是刘邦明媒正娶的正妻,所以她生的儿子就是嫡子。在嫡子之中,年龄最大的就是嫡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不过,吕后实际上也只生了一个儿子,所以嫡长子刘盈就是唯一的嫡子,没有同母兄弟。


历史的荒野


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有钱的男子都三妻四妾,但等级森严,妻妾庶分界明显;因孩子的生母各异,孩子的嫡庶也不同,更是子凭母贵。

妻是明媒正娶,即原配(俗称大老婆)多为明媒正娶大户人家的小姐;而妾即是有名分的小老婆,有可能是侍女、婢女等等。

长子是父亲所生的第1个儿子,妻、妾均有可能,在封建社会,注重长幼有序,长子在家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嫡子是妻(包括续玄继妻)所生的儿子们,原配所生的嫡子优先于继妻所生的嫡子,如果是第一个孩子则为嫡长子,否则为嫡子,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叫嫡长孙。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如果妾后被扶正成正妻,她又生了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时所生的儿子。

小妾所生的孩子,得管正妻叫“母亲”,而管包括自已亲娘在内的所有妾叫“姨娘”。

古代社会在继承地位、财产、王公爵位还是皇帝即位,都是遵从“立嫡立长”的传统,继承顺序是:嫡长子、嫡长孙、嫡子、庶长子、庶子等以此类推。

古代嫡长子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有些名门望族,一般在正妻生下儿子之前,不允许妾等人怀孕。但规定而是规定,庶长子也是频频出现,如康熙的允禔。

家族越大,利益越多,嫡庶之争越厉害。特别是皇家,因为有“天下”这一块世上最大的饼,皇子之间兵戎相见,如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清朝九子夺嫡等。


美丽青春您真痘


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简单地说,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地位,来划定孩子在家里的等级和地位。

很多人都对中国古代男人“一夫多妻”制度艳羡不已,但如果真的穿越回去,这些羡慕“多妻”制的兄弟可能要傻眼了。

当然了,如果你有钱多娶几个不是不可以,但“妻”很长时间以来,真的只有一个,没有好多个!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有些朝代对“纳妾”的数量有明确的规定,为解决男人下半身的需求,代之以地位更低的“婢”“姬”

为了把嫡长子、嫡子和长子的等级关系说清楚,我们先来说说老妈们的等级关系。

在古代王朝里,一个人只能娶一个“妻”,这个家里的母老虎,也叫“嫡妻”

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家里就只有跟她有关的人才能叫“嫡”,其他的人最多只能叫“庶”这就是“嫡”和“庶”的关系。

一人分配一个母老虎是个长期以来的规矩,就算是皇帝可以三宫六院,娶各式各样、品质不一的后妃,但皇后永远只能有一个,没听说过哪个朝代

“母仪天下”的皇后有俩并列的。

网络上流行的种马小说里,男猪脚经常弄一大群美女回家环伺,为了解决各自地位的问题,弄了个“平妻”的概念出来。

这其实是偷换概念了,所谓“平妻”是指“嫡妻”在家里的地位和男主人平等,而不是几个老婆之间平等。

要知道,嫡妻在家里的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不但能跟男主人坐在一起吃饭,享受相同的服制、车制等礼仪待遇,甚至可以决定“妾”、“婢”和“姬”的命运。

古代婚宴图

另外,从嫁娶的仪式上也能看出“嫡妻”的地位。古代婚嫁讲究“门当户对”,成为儿女亲家的两家基本上门地相似。

但这仅限于迎娶“嫡妻”,从下聘问名开始,三媒六证各种复杂仪式后,开正门迎娶入家。(古代大家族,正门一年也开不了几次,但大婚一定是要开启正门以示隆重的)

在中国古代,姻亲关系意味着两个大家族的联盟和融合。

如果您一不小心凡了忤逆的大罪,要“诛九族”。对不起,“妻族”也是九族之一,您老婆家跟着一起菜市口外,开刀问斩。

从来没听说过“诛九族”有杀“妾族”的,因为“妾”这一族跟您家根本不是姻亲关系。

这句话翻过来说就是,“妾”族和您家就是简单的人肉买卖关系,什么“门当户对”、“三媒六证”、“开大门”都想多了吧?!

而且,一旦哪家的女儿给您做了妾,她也就在本家族内部除名了。她的本族根本不会承认,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女儿。

某些古代王朝为了保证婚姻系统的稳定,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这就是所谓的“七出三不去”规则。

“七出”指的是有以下七种状况,丈夫可以提出“休妻”: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礼记•大戴礼》)

而“三不去”则是指,即便老婆犯了“七出”规则,在下述三种情况下也不能休妻。

“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唐律疏议》)

具体约束性的条件,大家自行百度吧,说真的“七出三不去”的条款,就是放到现在,我们都不一定能够做到。

所以,很多古代话本小说,“嫡妻”天天在家河东狮吼,老公也没辙,想闪婚?门都没有!

但所有这些条款都是保障“嫡妻”的,没“妾”什么事儿。

我们前面说过了,有些朝代“纳妾”是种待遇,不是什么人都有权“纳妾”。

比如说在汉朝,您要是个平头老百姓,“纳妾”这事儿就跟您没有一毛钱关系了,守着“糟糠”过一辈子吧!(“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妇”)。除非您有特殊的贡献,皇帝点头答应了,才能享受特殊待遇,“功成受封,得备八妾”

直到元朝以后,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因,纳妾的规定才逐渐放开,“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元史》)。

直到明嘉靖时期,法律还规定“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私纳妾者,赐以四十皮鞭。”

“妾”字的书体演化(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另外,从妾的来源也能看出“妻”和“妾”的区别。

“妾”这个汉字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是“从䇂(qiān),从女”。“䇂”在甲骨文上的意思是刑刀,表示有罪、受刑,结合在一起就是“有罪的女子”或“女奴”。

这说明,妾的来源除了小门小户将女儿卖出外,还有很多是从获罪的教坊、妓寨中买来或赏赐的。

这种来源女子进入家中,还期望有多高的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至于“婢”和“姬”在家里的地位就更低了,基本就是人形财产。中国历史上多见文人雅士互赠“姬”、“婢”的记载,甚至一度被称为美谈,可见这二者的地位的低贱。

说完了家里女性的地位等级,我们就可以来说说儿子们的地位差了。

嫡妻所生的儿子毫无疑问是“嫡子”,如果他有又是家里的第一个儿子,那就是“嫡长子”

这个根正苗红孩子,必须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口中珠,是一家之主当仁不让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其地位可以参见贾宝玉。

如果家里大老虎的产量比较高,一气儿生了好几个,那就依次往后排嫡次子、嫡三子但无论如何带“嫡”字的儿子,地位都要排在“庶”子前面。

除了嫡妻所生的儿子外,家里所有其他的儿子都叫“庶子”、意思就是“庶出”。

有意思的是,庶出的孩子必须要认“嫡妻”为“嫡母”,而生母只能认作是“庶母”。“庶母”见到孩子时要称呼少爷、小姐,而孩子只能称呼庶母为“姨娘”。这一点,可参加探春对自己亲生母亲赵姨娘的称谓。

如果长子是“庶出”那这个孩子就是“庶长子”,虽然年纪排老大,但庶出地位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地位依旧要排在“嫡子”之后。所以,一个大家族里很有可能,既有(庶)“长子”也有“嫡长子”。

那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大老婆不小心挂了,“妾”扶正成了“嫡妻”呢?

确实有这种可能性,但实际案例极少。古代家庭伦理中,“妻”和“妾”的关系有点像官场中的“官”和“吏”。

只有通过国家考试的天子门生才有可能是“官”,而没通过国家考试由为国家服务的人都是“吏”。当一个县令死了,国家只会在空降一个新的县令来上任,而不会从“吏”里选拔一个变成“官”。

所以,一般来说大老婆死了,解决的方式是再娶一个大老婆,称为“续弦”。这个第二任大老婆生的儿子依旧是“嫡子”,只不过位置要排在之前嫡子之后,即所谓“长幼有序”。

那如果“妾”一不小心扶正了,成了“嫡妻”,那她再生的儿子算什么呢?

妾扶正成了“嫡妻”后,生的儿子也是“嫡子”,而之前身份变化前生的儿子还是“庶子”。虽然都是一个妈生的,但身份的变化“不咎既往”和法律一样。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清楚古代家族伦理的规则了,孩子们的排位顺序是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嫡N子>庶子。

说真的,庶子们,你们还是哪凉快,哪儿待着吧!

最后,我们说一下家族继承的问题。

一个大家族家主位置的住宅和爵位,一般只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死得早,是不是嫡次子补位呢?

并不是!家族顺位的第二继承人是嫡长孙,也就是嫡长子的儿子。因为,虽然都是嫡子系统,但嫡长子本家的优先级高于其他嫡子。只有,嫡长子断了香火,才会有其他嫡子系统来承接。

在这一点上,皇家的传承规则和大家族是一样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



大家看明白了吧,要是觉得写的还算清晰,看在辛苦码字的份儿上,您赏个关注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