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真的是因為滿清的強大嗎?

魯北天空很藍


我看了看大家的發言,很多人已經說了很多了,我不想再重複,就說一些大家沒說的。明朝是被農民推翻的,不是被滿清推翻的,這個是沒有疑問的。

中國歷史上,被農民起義的推翻的朝代不多,明朝是一個,元朝是一個。。秦朝也勉勉強強算一個。

明朝是農民起義最多的一個朝代(不是宋朝),從朱元璋朱棣開始就很多,中間基本沒有,到了後期又開始變多,直到最後推翻明朝。

1,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是因為朱棣造反,這個才是遷都的最重要的原因。。君王死社稷是胡扯,朱祁鎮被俘虜了,沒有死,當了一段時間俘虜,回來把于謙殺了。。崇禎沒有戰死,而是逃跑沒成功自殺了。。最後南明那位也是被吳三桂殺了的。。沒有一個是死社稷的。

2,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

這確實是這樣,和親本來就沒必要。納貢更加沒必要,明朝本來就是靠推翻元朝成立的。。不割地是不割地,但把全天下都丟給滿清了。

3,氣節!

氣節?“水太冷”的氣節真的好麼?滿清來了集體剃髮,這氣節在哪?。。皇帝當了俘虜,回來把功臣殺了,這氣節好像也不夠好。

不過明朝皇帝的殘暴倒是一流的,朱元璋朱棣絕對夠資格上暴君錄了。。最後一位崇禎也勉勉強強可以上。。

明朝的明君集中在中間,不過大都短命,可以說是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

明朝暴政制度了不得,東廠,西廠,錦衣衛個個都不是好惹的。

清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繼承明朝的,並且發揚光大了。

當然,明朝佔了一個大便宜,那就是他的皇帝是漢人,所以,很多人就把它意淫得多好多好。。好像被外族人欺負跟被自己人欺負不一樣,是不是被自己人打比較舒服啊?。。我沒試過,改天我讓一箇中國人打我一拳,再讓一個日本人打我一拳,我看看是不是中國人打的比較舒服先。



木府木初


明朝的滅亡的原因,有外患,有內憂,有時勢,有失策。

今天來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明朝。

我曾經說過,自明朝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覆滅的道路,很多人對我這個論斷很不滿意,口誅筆伐,如果沒有法律的保護,估計當場就要滅了我。

其實用不著這麼激動。我從來都是靠事實說話,把原因一條條擺出來,大家看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不需要大家懂太多政治經濟的理論,只要智商還算正常,具備最起碼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封藩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其實南北很多地方尚未平定,功臣還沒來得及封賞,他就迫不及待地大封子孫,連剛出生幾個月的小崽子都加封了。

歷朝歷代都分封子孫和功臣,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明朝這種分封制,和其他朝代大不一樣。

其他朝代是逐世降級的,也就是說,老爹當了親王,到了兒子繼承的時候就成了郡王,孫子在繼承就成了公爵,依次類推,這樣,到了幾代以後,繼承者的待遇大大降低,降到一定級別以後就不再有繼承權了。

明朝這種分封是不降級的,老子、兒子、孫子,直到千秋萬代,都是親王。包括一些功臣勳貴們也都是這樣。

現在有些朋友可能就突然想到了,朱元璋大殺功臣,這也是個因素啊。

朱元璋給他子孫後代幾個特權:

1.待遇高,在歷史上也是很罕見的。

2.不勞動,全靠國家財政養活。

3.不受官府管制,不受國家法律約束。

4.不納賦稅,不服差役。

到了朱棣靖難成功,登上了皇位以後,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朱棣的成功經驗他可不想推廣開,於是,藩王的權力受到進一步壓縮,藩王有一項重要的功能被取消了――國家的藩障。


主要原因,就是不讓地方勢力威脅到中央。那這些藩屬就又增加了一個特點:

4.沒有軍政權力。

每個後代都由國家給予極高的待遇,從搖籃照顧到墳墓,還不勞而獲,那麼就意味著,孩子越多越有錢。這就是鼓勵朱家皇族加強繁殖。有些藩王甚至能生一百多個孩子。

再加上不受國家法令的約束,還不納賦稅,又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可以不擇手段地為了擴大自身利益而儘量多地霸佔土地和資源。

那麼,根據以上特點,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結果:

朱家子孫必然以超乎尋常的繁衍速度越來越多,霸佔的資源也越來越多。

由此再推導出:

朱家子孫們必然與底層農民的矛盾越來越深,同時,從經濟角度上看,實際上這些朱家子孫們與中央――皇帝,也越來越對立。原因很簡單,皇帝可支配的資源越來越少,也就是說,實際上,國家的最高管理者――皇帝能夠控制局勢的能力越來越弱。

二、選官制

選官制其實就是科舉制度,明朝的科舉制度是朱元璋搞的。特點是儒家經典,八股取士。朱元璋對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服務於皇權統治的內容還是相當讚揚的,但他對其中一些對統治者不利的東西則完全廢止。

比如以下內容:



這些都是出自於《孟子》

,朱元璋最厭惡的人。

我不是說儒家經典不好,但五經四書都是春秋時候的東西,朱元璋拿來要學子們鑽研治理幾千年後的國家,還刪掉其中為老百姓說話的部分,這是想幹什麼?

就是龍椅上那張屁股千秋萬代都姓朱。

像這種科舉制度能出幾苗苗真正能安民濟世的人才呢?

盡出些討好上意、鑽營苟且的奴才了。

明朝選官制的特點:

1.不為民。主要是為皇帝服務,忠誠是最重要的。

2.不實用。幾千年前的知識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3.不納稅、不服差役。這一點,他們與皇族一樣。

三、軍制

明朝的軍制也有幾個特點,咱們來說說。

1.世兵制

其實就是軍戶,這些軍戶世代從軍,老子、兒子、孫子每一代都當兵。

2.衛所制

其實就是軍屯。國家指定區域,給這些軍戶分給土地,和平時耗作為農,戰爭時拿刀上陣。

以上兩點其實說白了,就是把這些士兵們世世代代地控制在一個固定範圍內,防止他們流動。

3.居中馭輕

京城附近的軍隊數量最多,裝備最好,邊疆次之,內地最弱。中央對地方形成絕對優勢。

4.武將受限

由朝廷委派軍官,文官牽制,太監監督,極大的限制武將的權力和自主性。

目的是什麼呢?防止武將和地方上造反,威脅到朱家的江山。

根據明朝軍制的特點,我們又能推導出幾個結果:

明朝的邊軍實力並不強,僅限於基本上的防禦。明朝地方上的軍隊更弱,若遇到起義,無法迅速有效地給予控制和平熄。真正有實力的是拱衛京師的軍隊,但要起到作用,需要組織調動,成本就大大增加了。

要麼不出事,要出就是大事,小事都能變大。

咱們來根據明朝以上這幾個特點,推導一下歷史的發展進程(實際歷史也確實如此):

朱家皇族大量繁殖,在地方上不擇手段地侵佔國家的資源和百姓的田地。而當地的官員不為民,法令也約束不了這些朱家皇族,反而,在侵佔農民土地上,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

於是,對農民的壓榨越來越重,侵佔農民土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而明朝中央所掌控的資源越來越少,對局勢是把控能力越來越弱。

除了對農民侵佔,朱家皇族還把觸角伸向軍屯,侵佔軍隊的屯田。軍戶們由於土地減少,官府的差役又繁重,生活艱難,就逃離屯所,這樣的結果就是軍額不足,士兵大量逃亡減少。

咱們來設想一個過程:

遇到天災,某地幾十個農民無法生活,開始造反,奪取官府或者富戶的糧食。當地由於維持治安的軍隊不足,藩王皇族雖然有錢,但不許養兵,大家就只好向朝廷求援。

朝廷讓地方組織剿滅,那就需要招募士兵,要錢糧裝備,這些錢糧裝備又從哪裡出呢?

咱們前面說了,朝廷掌握的資源越來越少,就沒有錢,只能重新徵收,向誰徵收?

還是農民。

這些沒有造反的幾百個農民也活不下去了,而那幾十個造反派就把他們拉進隊伍中。

由於地方軍隊的戰鬥力不夠,很多軍戶活不下去,又逃走了,本來能守住的地方也沒有守住,這幾百號人就攻佔了一個大城。殺掉了裡面的朱家皇族,佔據了他們的資源。

其他地方生活艱難的農民為了生活,就來投奔,幾十個人變成了幾千幾萬。

小事變成大事了。

朝廷調派邊境線上的士兵來鎮壓,農民暫時被打壓下去。但由於邊境線兵力不足,打了敗仗,敵人趁機侵入境內,搶掠走大批人口和財物。

只好再把剿滅農民的軍隊再調到邊境線上,農民起義又死灰復燃。而武將被嚴重的防範和限制,使這些基層指揮員即使在戰鬥勝利的情況下,也不願意將判亂徹底剿平。


兵力調動,花費就不是屯田軍戶那麼簡單了,衛所制變成了募兵制,本來靠田地養兵,現在卻要靠國家的賦稅來支撐。

國家財政支撐不住,就再加大盤剝百姓的力度。

成了惡性死循環了,調來調去,戰鬥成本越來越增加,鬧來鬧去,國家形勢越來越糟糕。錢越花越多,“匪”越剿越眾,兵越戰越少,朝廷控制力越來越弱,局面越發展越糜爛。

每次都這樣,每處都這樣,就成了一鍋粥。

如果想從根子上解決,就要廢除皇族和官員士紳們的特權。

現在還有人盯上了南方的商人,要點臉吧,那些與朱家藩王勾結的鉅富大商的稅你能收上來嗎?欺負的還是那些挑著扁擔,推著小車的小商販們!

就是這幫小商販們後來和清軍死磕。要向他們伸手,那結果就和北方的居民們一樣,早就剃髮易服了,還有你今天在這發表感慨的動人事蹟?

那是為了維護文化?屁話。

這就是張居正所說的明朝五大積弊:

“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

把明朝皇帝們有一個算一個,都拉出來,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敢解決這個問題?

沒有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劉自成,王獻忠,沒有皇太極,還有黑太極和白太極,這都是必然的結果。

再想想,為啥朱家皇族被殺的那麼慘,這也算天意,滅了他們,這些土地和資源才能重新分配。

這,就叫改朝換代!


饞嘴肥貓鏟史官



我簡要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從哲學的角度分析。

凡事有生就有滅,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也一樣,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無一例外都要滅亡。所以明朝滅亡並不奇怪。

第二,從縱向比較的角度分析。

明朝歷史276年,比清朝268年還長。而且不像兩漢、兩宋,明朝沒有中斷,面積也較大,算是比較難得了。



第三,從具體層面分析。

1.農民起義軍不能單獨滅亡明朝。明朝末年,雖然綱紀廢弛,財政困難,部隊戰鬥力不高,但是對付農民起義一開始還是比較得力的。曾經活捉高迎祥,打的李自成躲進陝西南部深山。如果不是滿清介入,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命運就是和高迎祥一樣,押赴北京凌遲處死。

2.滿清的軍事力量很強大。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一旦團結,就會顯示強大的戰鬥力,這是遊牧民族的特點決定的。

一是戰馬充足,戰馬是冷兵器時代的大卡車、坦克、衝鋒槍,草原的戰馬耐力好、速度快,是戰場利器。

二是驍勇善戰,遊牧民族一直保持了好戰、好鬥的傳統,騎馬射箭的功夫了得,個人軍事素質普遍較高。


滿清騎兵


三是有優秀的統帥,第一任統帥努爾哈赤的軍事指揮水平相當高,建立了八旗制度,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數、快速機動,來去如風;此外,努爾哈赤事業的繼任者皇太極、多爾袞都是軍政雙優的傑出人才,不但在軍事上很有成績,在政治上,在籠絡漢族人才方面也表現出色,比如范文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吳三桂等等,都團結到自己這邊服務。

四是形成規模。崇禎初年,滿清集團已有6萬左右主力騎兵(八旗,每旗7500人),6萬騎兵是什麼概念?當年岳飛只有3萬騎兵。當年在土木堡打敗明英宗20萬大軍的也先只有5萬騎兵。說這個就知道遊牧民族6萬騎兵的野戰能力了。


皇太極


第四,明朝滅亡主要是亡於滿清之手。

表面上看,是李自成1644年攻進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實際上,這個是策略問題。15年前的1629年,皇太極率大軍殺到北京城下,手下勸皇太極攻下北京,皇太極說,現在不是時候,攻下不難,守卻很難。來看三個方面:

1.明朝的主力部隊都是亡於滿清之手。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5萬明軍全軍覆滅;此後的小規模戰事明軍都沒有取勝;1642年松錦大戰,洪承疇的13萬大軍全軍覆滅。

2.明朝的優秀將領的覆亡大部分與滿清有關。袁崇煥、熊廷弼、趙率教、孫承宗、毛文龍、滿桂、盧象升、洪承疇等等。



3.明朝大部分軍費花在了遼東戰場。僅僅是萬曆最後兩年,萬曆皇帝就在遼東撥付了1900萬兩銀子,天啟皇帝一上臺,又追加了180萬兩,不久又給了100萬兩,這是天啟皇帝結婚用的錢。明朝中央財政一年的正規財政收入才400萬兩。這樣說你就知道遼東掃了多少錢。在農民軍身上花多少錢呢?很少,皇帝一般一次只是給10萬兩等,孫傳庭最後一次去陝西練兵,崇禎皇帝只給了他6萬兩。

明朝的人才、錢糧、軍隊主要消耗在對付滿清集團上。可以說,沒有滿清的崛起,明朝還可以統治很長一段時間。


坐看東南了


明朝嚴格來說不是清朝滅亡的,雖然明朝末年在遼東戰事上屢戰屢敗,但是滿人也不過是止步山海關,難進寸步,明朝真正滅亡還是其自身的原因。


準確地說乃是天災人禍,明朝末期的諸多弊政,比如黨爭、財政破產、吏治腐敗、軍隊萎靡等等,七年乾旱饑荒瘟疫,民不聊生,儘管崇禎帝最後剷除魏忠賢等閹黨,勵精圖治,依舊無力迴天。饑荒隨之全國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不得已加大稅收平叛,反而使農民起義更加猖獗,其中最為強大的農民軍便屬李自成的義軍了,崇禎也無力鎮壓下去,被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帝只好以死殉國,明朝是毀在李自成的手上的。


李自成奪取了大明政權,但他目光短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他消耗了明朝的國本兩敗俱傷,讓滿清坐收漁翁之利,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不滿李自成,投靠了滿清,滿清趁中原大亂之機與吳三桂裡應外合,消滅了李自成,竊取了中原天下。


明朝末期,明軍屬於兩線作戰,一部分軍隊要疲於對付各地的起義軍,且大部分戰鬥力已被消耗殆盡,北方又要應對清軍的進攻,李自成目光短淺,還未穩定國內局勢就急於稱帝,吳三桂不服才會投降滿清,聯手滅了李自成。


如果李自成能有所作為,吳三桂不變節投敵,清軍是不會那麼快就能攻打進來的,滿清就只能在遼東那個小圈子裡面窩裡鬥,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大動干戈,你死我傷,就沒有福臨什麼事,也就沒有後來的康熙、雍正、乾隆了,歷史就改寫了。

當然了,歷史是沒有假設的,正視歷史才能看清未來。


遺產君


我學過一段時間明史,我來總結一下吧

第一,就是大明朝的內耗問題,文武內鬥太厲害,武將前方作戰,文官在後面捅刀子,這點是最可怕的。

第二,崇禎皇帝不懂軍事卻事事指揮,有點像蔣介石在解放戰爭中不知現實情況而下達命令。把秦軍和天雄軍全部葬送了。

第三,就是監軍,明後期監軍太監每次都是在戰鬥中慫的一批,但在軍中卻橫的很,導致每次戰鬥都在互相捅刀子

第四,就是北方異族和內部叛亂多線作戰,把明朝的軍力全部牽扯,無法集中消滅一方。

第五,就是很不幸的碰上了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產,導致造反的人越來越多

最後,就數京城那場大瘟疫了,京城人口十不存一。

總歸就一句話,這些事兒,即使一箇中期王朝都抗不住,更別說一個從根上都爛了得大明朝了


好大一隻鹹魚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滿清能夠入關不僅在於實力強大,更重要是撞上了好時機。

明朝滅亡的原因,潛夫之前已經回答過此類問題。


①歷史週期律問題。中國封建社會王朝每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出現土地兼併等重複問題,農民就會失去土地束縛,變成流民,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就會變得不穩定起來。

②經濟問題。明朝中後期,三種經濟形態並存。北方草原的遊牧經濟,中原的農耕經濟,南方的商品經濟。皇帝代表的農耕經濟遇到了小冰河時期,自然環境惡劣,農業生產凋敝。北方滿清遊牧經濟的入侵,南方商品經濟的反抗,大明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


③社會問題。明朝由於氣候、土地兼併等問題,造成流民增多,社會日益動亂起來,農民起義不斷,且日益發展壯大。

④軍事問題。滿清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都沒有入主中原。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強大,明朝的軍事力量由邊境集中到內鎮壓農民起義。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大明王朝群龍無首,才致使滿清乘虛而入。


安定郡潛夫


歷史上所有的外族入侵,大部分都是敵人太牛而自己太慫,其中唯獨要把明朝排除在外。

匈奴侵大漢,金侵宋,蒙元就不用說了,打到了歐洲,而明是個例外,真不是大清多牛,真是大明太慫。關外將門為了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必須讓韃子活著而且時不時的還要搞點大事情,這樣朝廷才能怕,只有怕了才會撥更多的錢糧,將門的好日子才能延續。

至於文官集團,東林黨是什麼貨色?歷史已經證明了,他們管天下人的死活?什麼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擔心,這幫人除了嘴炮,一無是處!

加上一個糊塗蛋皇帝,魏忠賢再牛逼,那也是家奴,一張聖旨即可拿下,這麼好的刀不拿去威逼文官集團,內廷無人可用,外朝一家獨大,這就是作死之道。

估計到地下,崇禎會被朱元璋吊起來打!


老夏說


這是個好問題!

凡朝代更替,必有內因和外因,而明朝的覆滅,內因遠大於外因。清軍起於苦寒荒僻之地,領軍不過十萬,何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攻破李闖義軍和百萬明軍,女真不過百萬人口,何以凌虐大明過億子民?值得深究:



一、明朝領導核心的問題。毛主席曾評價明,除了朱元璋朱棣兩個不識字的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稍好,其他的盡幹壞事,越看越生氣。明代政權自上而下的亂,是舉世皆知的,奇葩輩出。英宗時,太監王振撤了朱元璋時立下的“宦官不許干政”的祖訓,還被英宗委以領軍重任,以至皇帝親征被俘,宦官權重,可說是明一大特色,劉瑾、魏忠賢此起彼伏,作為領導者不用大臣,而重閹黨,可說是千古奇聞。崇禎前面那幾任皇帝,要麼勤於煉丹,要麼荒淫無恥,連著幾十年不去上朝,偌大的國家無人治理,早已是大廈將傾,朽木難活,滅亡的種子已經種下,只是到了崇禎這裡背了鍋。



二、天滅大明,自崇禎登基,陝西則大旱,顆粒無收赤天如血,貫穿其任內,旱災、蝗災、瘟疫等天災一直沒停過,百姓無糧生存無望,只好造反,說也奇怪,清入關後順治元年起則變得風調雨順,當真是天數了。

三、國家內部管理極其混亂,崇禎此君勤勉節儉,放在明代也算個好皇帝。但其刻薄狹隘,缺乏格局,既誅滅魏忠賢,也殺了袁崇煥,搗亂的幹活的統統幹掉。朝廷內部,東林系和閹黨系也是明爭暗鬥,無法集權控制,以至亡時,崇禎大呼:“諸臣誤我!”這也是積重難返啊,以崇禎一人也無力迴天。



四、崇禎一朝,農民起義自登基第一年起爆發,沒飯吃的饑民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賑災平亂無一不要用錢用糧,國庫已是入不敷出,整個國家都失了元氣,對付後金邊患只能據險堪堪防禦,根本無力出擊討伐,致使後金逐步形成氣候。



再看看滿清入關的情況:

一、三股大的勢力,一是明軍,四分五裂,心無鬥志。二是清軍,統一指揮,凝聚同心。三是李闖軍,剛入北京,得意忘形,縱兵搶劫。

三股勢力,明雖眾而散,清人少而精,闖軍只是烏合之眾,倉促迎戰清軍,大敗而潰。



二、大明民心軍心已亂,而清軍準備周祥,闖軍未破京城前,清軍已在積極籌備,出兵時機把握的非常好。明與李闖兩敗俱傷時,得漁翁之利。

三、很關鍵的一點,清軍只十餘萬,卻得降者無數,洪承疇吳三桂祖大壽孔有德尚可喜,紛紛倒戈,成為滿清入關的主力軍,形成國難之時漢奸滿地的奇觀,雙方力量此消彼長。



四、明朝已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北京城破後,擁明派不思共御外敵,福王魯王唐王各立山頭,被清軍各個擊破。而李闖軍沒有政治宗旨,只是一群為了吃飽活命的流寇,更加指望不上。清軍長驅直入,只是在南方嘉定揚州地區遇到了激烈抵抗。

內外交困的大明,於是由此種種,在並不甚強大的滿清鐵蹄下轟然倒塌。


百味乾坤


有了解過這段歷史,以下是個人的一些淺見。

明朝的滅亡,從根本上來說是多方面促成的結果,滿清的崛起只是其中一個外部原因,如果當時的李自成政權放棄追贓助餉政策,拉攏漢族官紳階層,穩固地方統治也達到政權的穩定,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竊以為明朝滅亡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國家財政崩潰 自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放飛自我以後,國家的財政就日益衰減,逐漸到入不敷出的境地,直至萬曆三大徵以後,徹底拖垮了政府財政,古代政府幾乎沒有財政預算這一說,在撥款方面都是東挪西出,拆東牆補西牆,自張居正變法以來逐漸有起色的明朝財政,到了張居正被清算以後,人亡政熄。

財政崩潰是明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國家沒有錢就無法進行對外作戰,救助災民,這是很淺顯的道理。

2、東林黨爭 有明一代,其實黨爭一直都存在,只是在東林未成勢之前,黨爭的局面好歹維持在一個比較平衡的階段。明朝皇帝們與大臣們也算是有默契,但到了東林出現,以及崇禎上臺後,黨爭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彼時的東林黨的黨爭,已經不能用政治鬥爭四個字來形容了,凡不是東林的,就要整死鬥死,無論對錯,皆為敵人,而更無奈的是,東林的這幫人本來就是士林清流之類好清談,而做不了事實的人,他們在朝中上躥下跳,連成一線,打壓鬥爭所有不屬於東林黨的其他政治團體,以及個人,完全是無差別攻擊。搞得整個朝堂烏煙瘴氣,大家都不做事,也不敢做事,只能保命要緊。



3、崇禎本人能力不足 自崇禎除掉魏忠賢以後,以東林為首的文臣集團一家獨大,崇禎再沒有可以制衡其的力量依靠,加上崇禎陛下性子急,今天定目標,恨不得明天就要實現,忙活了17年,縫縫補補這個大廈將傾的王朝,卻越忙越亂,越補洞越大。

崇禎一朝五十內閣,這種誇張的事情也只有崇禎做得出來,一個政府班子還沒搭建好,立馬就又要換人,這還怎麼施政做事?崇禎朝並不是無人可用,只是敢做事的人,基本沒有好下場,不做事的人忙著營營苟且,崇禎這個皇帝做得其實很悲哀,他一直都沒有明白,自己應該依靠什麼,應該去堅持去做什麼,總是病急亂投醫,然後事後又找人被黑鍋。

4、官僚士紳階層的日益壯大,歷來封建王朝的覆滅與土地兼併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明朝更加特殊的官紳政策,導致的結果就更加嚴重。官員士紳不用納糧交稅分開來算,讀書人有優待,導致了許許多多的田地都掛在有功名有官身的鄉紳名下,以此達到減稅甚至免稅的優待,同時蓬勃發展的商業也依託與官紳階層實現免稅。這就是為什麼朝廷總是收不起稅來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會出現晉商販賣國家戰略物資以肥滿清,而幾十年來卻平安無事的原因。

5、小冰河時期的罕見天氣氣候,六月間廣州能下雪,陝西持續十餘年的大旱,造成了上千萬人流離失所,淪落為難民,而國家沒錢賑災不起,就由不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自己找路走了。



而彼時滿清,就是連滿清自己做夢都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能入主中原,一統天下,要知道在順治已經得到大部分明朝疆土的時期,其間南明永曆政權李定國兩厥名王,打到湖南的時候,順治嚇得都想劃江而治,而另一次鄭成功兵臨南京城下時,順治更是驚慌失措,萌生退回關外之意。

滿清在國力上來說是無法吞下大明這口肥肉的,畢竟滿族人口太少,無法統御這樣的疆土,其成功是多方面促成的結果,彼時南明內訌不止,順軍殘部,西軍殘部,大明官軍,鄭成功一系之間本就缺乏信任,加上滿清有諸如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之流,一直在政治上給與滿清以漢制漢,再以滿御之的政策指導,使得滿清在中原極大降低了自己的異族疏離感,還有加上殘暴大屠殺,打斷漢族脊樑的剃髮易服,讓漢人們從根本上失去優越感,隨後又以所謂滿漢一家的懷柔手段來調和矛盾,方有了滿清267年之江山。但事實上,民族矛盾終滿清一朝一直都是存在的。

以上只是個人一些淺見,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緣説


其實也沒那麼複雜,簡單來說是明朝自己作死才讓滿清撿了便宜,事實上當時的滿清做夢都沒想到他們能入主中原,只是後來時局發展太快,這才讓滿清摘了果實。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簡單,內外因一起作用將大明帝國送入了墳墓,內因無外乎皇帝不幹正事,任由宦官專政,然後黨派鬥爭隨之而起,你比如天啟末年魏忠賢與東林黨的爭鬥,崇禎帝除去魏忠賢后,東林黨獨大,為了遏制東林黨,崇禎帝不得已又扶植了宦官,這種朝廷內耗只能加速明朝的滅亡。


其二歷朝歷代的通病——貪汙腐敗,到了明朝末期尤甚,這無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原本還沒到滅國的邊緣,這時又來了一場天災,外因出現。

小冰河時期的出現導致明朝北旱南澇,天災不斷,天災之下必有人禍,前面說的朝中內耗再加上貪汙腐敗的盛行,百姓民不聊生,對於朝廷他們失望了,造反成了唯一的活路,農民起義隨之而來。

農民起義的迅速擴大,又反過來壓縮了朝廷的生存空間,帝都危急,這時崇禎帝南遷,也許明朝還有機會,可偏偏一幫不知實際情況的大臣不同意,崇禎帝妥協了,然後農民軍進駐北京城,明朝滅亡。



這時滿清幹嘛呢?他們原本想的是守住原有領地,不被明軍滅了就行,誰知明朝從內部自己先亡國了,中原一片混亂之下,滿清有了想法,農民軍由於自身的侷限性,結果成為了滿清的踏腳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