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成功治理黃河水患的人是誰?你對他如何評價?

法號清塵


黃河氾濫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水災,這個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千年前一個治水有功的人成了天下共主,

被稱為聖賢,

可見水患的嚴重。

第一個治理黃河的人,已經不可考證了。

我見很多人說,大禹治水治的是黃河,

這是不準確的。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氾濫,只是洪水。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大禹治水的地方很不可思議,

著名的學者宮玉海教授提出,大禹治水其實發生在非洲。

而且那時候黃土高原枝繁葉茂,水土流失並不嚴重,黃河水患,不會太大。

所以,大禹治理的不會是黃河。

治理水患的人,都應該被歷史銘記 ,而不僅僅要探求第一個。

古人的智慧是我們不能揣摩的。

明代,黃河水患問題就很嚴重了,

萬曆年間,可謂是內憂外患,北邊的蒙古部落,後金,南邊的倭寇,

遍佈全國的流民,水患,旱災,地震,瘟疫,都是令內閣成員頭疼的問題。

黃河問題更加突出,河南這個地方,元末的時候人口都打光了,

經過明代的發展已經成為 了人口稠密區,地上懸河氾濫成災,問題很大。

當時就這個問題,內閣成員們進行了一番討論,

內閣首輔申時行覺得專業的問題就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辦。

大概分成了三個派別:

1、拓寬河道,加高河堤:河道寬了,水位便淺。

2、河道不宜拓寬,反而要縮窄,挖深:河道窄,則水流急,泥沙沉積少。


3、釜底抽薪,另起爐灶。

這三種方法也是現在我們治理黃河的辦法。

申時行支持第二種。

在緊要的地方,縮窄河道,挖泥沙,增加流速,不一味的增高河堤,

反而在外圍設置一級堤壩,

再外圍設置二級、三級堤壩,相距三四里,這樣的分洪區域,

現在看來也是一種良策,古人的智慧啊。


逸謙吧唧吧


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現在養育著大部分的國人,在古代黃河雖說也是母親河,但是黃河一到汛期就會發大水淹沒古人的家園,那時候的大水可以說隨便一個都是現在百年難遇的,這樣黃河就必須要治理。所以,就有我們熟知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的事情。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位於嶽麓山巔的蒼紫色石壁上的禹王碑也紀念著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所以無論是從史書上還是從網絡上,第一個治理黃河的就是大禹。


在我心裡燦爛過的夢


第一個成功治理黃河水患的就應該是大禹了,首先從我們華夏族的發源地可以看出當年大禹治水的主要戰場就是黃河,這也就是為什我們稱黃河為母親河的原因。

大禹治水的故事小時候老師經常講,寫作文時也喜歡用他作題材。可以說他是伴我成長的一個故事了。而我對大禹其實是很佩服的,因為他是英雄,也是一個好的領導人。他很有智慧,他治水時採用了疏通引導的辦法而不是像前輩們一樣用堵。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對歷史和我們華夏有大貢獻的人沒有辱沒禹帝的稱呼。


不夜城的光


大禹治水,相當牛逼,定海神針如果不是被猴子拿去,早些年黃河也不至於經常氾濫成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