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家和名相的鼻祖——姜太公

中国兵家和名相的鼻祖——姜太公

姜太公,殷商末年东海上人(今安徽临泉县姜寨);又言:出生于海曲,有文记载,“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今山东日照)。名尚,字子牙,生卒年不详。炎帝时的苗裔共工的儿子叫四岳,是吕尚的先祖。四岳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地。姜太公又从其先祖封地“吕”为氏,称“吕尚”,后世则俗称其为“姜子牙”。

中国兵家和名相的鼻祖——姜太公

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姜太公饱学,深明兵法战策,但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乃辗转

去陕西,在渭水兹源钓鱼,约到公元前1123年(帝辛三十一年),已是80岁的老人。姜太公钓鱼是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等待周文王的赏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故其钓鱼用直钩且不放鱼饵,别人问其缘由,他说“愿者上钩”。“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一天,周文王西伯将要外出打猎,命太史编占卜出行的地点及吉凶征兆。太史编经过占卜,对文王说:“所获非龙非丽彡,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文王西伯出猎,路经渭水之滨,遇见姜太公垂钓。两人一见如故,交谈后周文王大悦,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所以,吕尚从此又号称“太公望”。

中国兵家和名相的鼻祖——姜太公

文、武、成三王宰辅 功勋卓著西周王朝

周文王拜吕尚为师。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随将文王拘捕在都城监狱。吕尚和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吕尚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著有《阴谋》3卷(一说36卷)、《阴符钤录》1卷、《金匮》2卷、《六韬》6卷。后人言及兵家权谋均首推吕尚,因此,吕尚便成为兵家始祖,或称鼻祖。

文王去世,儿子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为探察诸侯国是否会集而东讨商朝,吕尚率军队到孟津,来会集的诸侯竟然有八百之多,可见当时周国的威望之高。商朝的诸侯国都很小,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

公元前1046年,武王要伐纣王,但占卜不吉利,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听从吕尚的意见,开始出兵伐商纣王。

在牧野之战中,吕尚的战略战术都很得法。在战略指导上,吕尚善于把握战机,选择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在国都朝歌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出征。周军甲兵四万五千人,加上其他诸侯国军队,在朝歌南面70里的牧野(今河南萁县西南)和商军展开激战。在战术运用方面,吕尚亲自率领百名精锐冲击商军阵脚,武王便率主力跟进围歼,加上商军中的奴隶兵的倒戈,周军很快大获全胜,商朝被灭,建立西周王朝。中国人推崇和尊重历史上的著名丞相,姜太公应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之首。

中国兵家和名相的鼻祖——姜太公

励精图治 建立强大的齐国

姜太公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同时为讨伐东夷,开拓山东疆域,武王封吕尚为齐侯,分封于齐(现今山东),都营丘,成为齐国的始祖,谥号为齐太公。

吕尚在齐国改革政治制度,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周王下令给吕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南征北战,讨伐和兼并各诸侯国,疆域日益广阔,成为强大的诸侯国。

齐太公将齐国征伐兼并来的土地分封给子孙为领地,被封在鄣国(今山东省章丘县)的后裔以国名“鄣”为姓,后因鄣国被齐国所灭,为不忘同宗相残、亡国的悲剧和屈辱,因而去邑为章,自立章姓,章氏自此始也。其实,今日姜、吕、齐、章四姓,均为同祖同宗。

姜太公吕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不知何日考古发现其墓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