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邵嘉楠


分享一些清朝的、有趣的冷知识:

一、清朝时期,满人学问一般比不上汉人,但为了照顾本族,一些水平较差的也了官做。那时候甲午战争打的正厉害,一次早朝期间,百官在午门外议论,一个官员说了句:“局势危急,非启用檀道济做大将不可。”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这里只是希望朝廷能任用名将。


但这却被一个满人御史听了去,他先是请教了檀道济这三个字怎么写,第二天就上了封奏折,请皇帝尽快启用檀道济为大将,搞得光绪哭笑不得。

二、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数学最好的皇帝,他喜欢西方的科技,尤其喜欢钻研西方算术,数学方程中的一些名词:“次”、“根”等都是康熙发明并首先使用的。

但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喜爱仅仅是康熙个人的喜好,他从未想过将他们推广出去。


三、雍正时期,为了显示大清皇恩浩荡,下令全国找寻朱家后人。但因为满清入关将朱家人基本杀了个干净,结果找来找去,只找到一个朱元璋十三子朱桂的后裔朱之涟,清廷册封他为延恩侯,负责明朝皇陵的祭祀工作。

清朝灭亡以后,末代延恩侯朱煜勋作为明朝皇族却对清朝的灭亡痛心疾首,本已穷困潦倒的他不惜借钱去朝见溥仪。后来更是监守自盗,盗取了明十三陵中一位皇妃的墓葬。
四、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开始重视海防,一些洋骗子便以为清朝造军舰为由从清政府骗钱。其中来自美国的华尔兄弟从清政府骗得白银一百多万两,军舰造好后却被他们卖给了美国政府。

这些军舰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感谢清政府的慷慨支援,美国人特意将一艘军舰的名字命名为“大清号”。

五、清朝建立以后,强迫汉人剃头,最早被称为“金钱鼠尾”,后来辫子越来越长,但辫子以外的地方必须干净。所以,清政府每次派官员出使他国,随行必带一剃头匠,一般隔十天就得剃一次。

六、据说,李鸿章在出使国外时,欢迎仪式上需要奏唱国歌,但大清没有国歌,李鸿章便将唐代诗人王健的一首七言诗加以改编,再配上家乡庐剧的腔调唱了出来,临时充为国歌。

七、或许正是因为大清没有国歌,出使他国时不方便,清政府便决定编写自己的国歌,国歌名为《巩金瓯》,但颁布仅仅六天,大清就亡了。


历史就在那里


1.爱新罗觉可能原本姓赵,没错,就是当年北宋灭亡,被金兵抓到东北的赵家人的后代。

2.清人不打乌鸦。

3.清初,叶赫部长布扬古临终时留下遗言:“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后清朝祖制规定,宫闱不选叶赫女子。后叶赫那拉·杏贞入宫,是为慈禧。

4.努尔哈赤被大炮轰成重伤而死。

5.皇太极从蒙古部落中得到传国玉玺,后被乾隆定为假货。据说皇太极因为得到这枚传国玉玺而定国号为清。

6.顺治皇帝可能不是出家,也不是正常死亡,而是亲征时被郑成功杀死。

7.郑成功出生地在日本,是中日混血。

8.郑成功的队伍中有黑人雇佣军。

9.雍正上台后,给鳌拜平过反。

10.雍正当皇帝后,从未出过北京城。

11.乾隆的生母在史书上相互矛盾,找不到确实的人。

12.和坤倒台后,罪名中没有贪污腐败罪。

13.嘉庆皇帝讨厌玉如意,下令各地不得进献玉如意。

14.嘉庆皇帝可能是被雷劈死的。

15.慈禧可能出生于山西的长治,而且她是一个汉女,名字叫王小慊,小时候很穷,母亲将她卖给了山西长治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宋龄娥。数年后,宋家逢大祸,她又被卖给了潞安府知府惠征家,惠征夫人发现王小慊聪明伶俐,长得也好,尤其是脚底有痣,是个福相,就收为养女,改姓叶赫那拉,变籍为满族。后面,慈禧入宫,因为满汉不通婚,所以这个秘密一直被保守。有关慈禧是汉人有很多证据,比如慈禧给上秦村宋家写过信,又喜欢长治一带的食品,而且是个小脚,满族妇女是不裹脚的。慈禧不太懂满文,批奏折多用汉文。

16.清末,曾有人主张建立一支秘密海军,直接进攻日本本土。

17.紫禁宫三大殿没有树。


脑洞历史观


鉴于那些晚清落后挨打的历史,我们不妨讲讲大清落后挨打前,一些发人深省的真实历史“小事”。

1, 康熙险成罪人

康熙皇帝一桩名垂青史的大功业,就是1683年收复台湾,但其中一桩险些犯下的大错,当代清朝题材影视剧里却极少讲:在大清朝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险些抛弃台湾。

为啥会这么傻?在好些连大海都没见过的权贵重臣眼里,台湾不过海外一孤岛,干脆把岛民强制迁走就完事。还有“聪明人”热烈提议:不如把台湾岛割给荷兰人,每年收他点租金。细思极恐的提议,当时叫康熙帝心动不已:(台湾)得之无所加,弃之无所损。

关键时刻,却是刚刚带兵平定台湾的施琅,急火火上了《镇台湾弃留利害疏》,把朝中各种抛弃台湾的声音挨个骂一顿:其中一句更叫康熙猛醒:“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从而啸聚,急则走险,此所谓藉寇兵而斋盗粮”。抛弃台湾?您是想给大家提供造反方便?吓一头汗的康熙终于改了主意,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一桩险些贻害中国数百年的大错,这才被惊险扭转过来,成为康熙帝的大功一件。

2, 学霸皇帝误国

康熙皇帝的一大本事,就是强大的西方数学造诣。

早在八岁登基时,康熙对于西方数学,就是近乎狂热的喜爱。身边更云集了南怀仁等数学造诣强大的欧洲传教士。十七世纪欧洲最伟大数学家莱布尼茨,也和康熙有过书信往来,还给了康熙一个服气评价:知识水平超乎常人。

▲莱布尼茨

1692年,康熙皇帝在乾清门召集满朝文武重臣,大讲各类数学知识。把一群大臣听得集体跪。以大臣张玉书的奉承说:退而相顾惊喜,深愧以前学识浅陋,锢守陈言,而不知其迷惑也。以数学水平说,这确是学霸等级。

可是,当传教士们兴致勃勃,打算在中国出版西方科学书籍时,却被康熙皇帝劈头一顿骂:此乃特异之书,不可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

言下之意就是:鉴于中国老百姓文化比较低,所以这么好的学问,只能朕先学。于是辛苦学了一辈子的康熙帝,却叫中国的科学水平,开始被西方远远甩开。

3, 也曾对外开放

清朝开国后一大出名败笔,就是海禁。禁到康熙晚期时,福建广东不停发生民变,大清朝国库收入更是锐减,以至于雍正帝登基后连呼“内外府库无不亏空”。穷得不停泪奔后

,雍正帝也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弛禁。也就是开放海上贸易。

从雍正五年(1727)起,中国的贸易船队从此可以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于每年规定时间在规定港口出海。从此中国商船遍布南洋,瓷器丝绸茶叶出口暴涨,光明正大赚全世界的钱。仅仅每年来到马尼拉的中国商船,规模就有五十艘之多。清王朝的国库,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明末时曾无比红火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俨然辉煌重现。

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时,下江南游玩的乾隆皇帝都亲眼看见,从苏州出海的商船有上千艘之多。却把眼光远不及父亲的乾隆帝看得吓坏,立刻简单粗暴一道命令:除了广州一地外,厦门宁波等对外港口全数关闭。高度对外开放的大清朝,转眼变成空前严苛的闭关锁国!

4, 抄家抄出尴尬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朝大贪官王亶望落马,家产全数被抄没。乾隆皇帝却是突然又怦然心动:王亶望落马前,有年给自己献寿礼,送来了一对玉瓶和一座玉山子,可当时乾隆帝正标榜自己的俭朴形象,忍痛把礼品退了回去。这下可好,岂不又回到朕身边来了?

可待到财物进宫后,乾隆却当场震惊:传说中丰厚无比的家产,竟只是眼前一堆破铜烂铁,至于那几件日思夜盼的玉器?更是无影无踪。

仔细调查后,乾隆皇帝更是差点没气晕:原来负责抄家的官员们,瞧见王亶望家的财产,竟是纷纷流了口水,各个雁过拔毛,把好东西统统据为己有。只弄些便宜货来糊弄乾隆。闽浙总督陈辉祖尤其贪婪,大额的金银财宝,几乎都明目张胆拉家里。

敢和乾隆皇帝抢钱的陈辉祖,自然被乾隆一怒赐死,可这连抄家都抄出如此尴尬的场面,却更缩影了大清王朝,已经不可救药的腐败。

5, 替大明朝“报仇”

清朝能够战胜明朝取得天下,山西介休的范氏家族,堪称汗马功劳。

介休范氏,这个明代时就活跃北方的商业家族,自明末起就疯狂向后金走私粮食铁器火药,甚至还替后金八旗搜集传递机密情报。也换来清朝丰厚回报:

被顺治皇帝封为“皇商”,垄断皇家采办货物等暴利行业,财富一度疯狂暴涨。

但到了乾隆年间时,这昔日的巨富,却是一年不如一年。顶着“皇商”的名号,腐败吏治下依然逃不过盘剥。单是乾隆六年,范家去辽东采购一趟货物,就要给奉天府将军送四千两白银的贿赂。乾隆在位头四十年查处的各类贪腐大案,全有范家送钱的身影,几乎各种花样被宰。

而最要命的,却还是清王朝的官方压榨,范家代理去日本采办洋铜的业务。可乾隆年间起,大清国内铜价变更,范家每次采办都亏损严重。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时,反而欠了清王朝一大笔冤枉账。结果被乾隆帝一怒查封,范家的掌舵人范清济倒霉入狱,名下二十县店铺仓库与数千房产,全数被清朝充公。昔日大清巨富,就此怆然败落。

以这整悲催破产过程说,一心盘剥的乾隆皇帝,倒给明朝“报仇”了。


我们爱历史


既然是冷知识,那就是知道的人不多并且真实发生过的;还要是有趣的冷知识,那就是读者看完之后要么开心一笑要么大吃一惊,这里我就围绕这个“有趣的清朝冷知识”列举几个,头条大神多,尽量写一些大家不知道的。

先拿慈禧太后开刀吧!

第一:慈禧太后是个文盲

咸丰十一年慈禧亲自起草的密谕里共有237个字,当中错别字12个,达16处之多,而且语句多不顺畅。如“进成(城)后,在(再)传旨著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务,是(当)否,求兄弟著议”,23个字中有4个明显的错别字。最主要的是所写的字极其难看,扭扭歪歪,说小学生水平都是侮辱小学生。


第二:太监的节日

只是现在没太监了,要是有的话这个节日肯定也会有,那就是每年的4月28日,清宫里的太监都会互相道贺,在一起互相庆祝,因为这是药王爷的生日,他们认为自己动了个小手术,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人。



第三:清宫里的缸

《大清会典》记载故宫原本有308口缸,现如今只有200口左右了,太和殿和保和殿前各4口,重量达到了3吨之多,这些缸都制作精良,有瓷的也有铜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缸是干什么用的,原来清朝宫殿大多是木制的,容易着火,所以这些缸里常年都积水,用来灭火的。


第四:九龙壁木质龙腹

九龙壁里顾名思义有九条龙,每条龙的颜色都不一样,但是仔细观察的游客会发现有一条龙的腹部是木头做的,要知道这里面所有的龙制作的材料都是琉璃砖烧制而成的,这是为什么?原来是工匠们烧制的时候烧坏了,这些都没有备用的,工匠们怕被砍头,就用金丝楠木制作了龙的腹部,涂上漆,瞒住了皇帝。可是经过风吹雨淋,油漆掉了,这块木制龙腹穿过历史的烟云,留到了现在,反到成了游客必看的景观了。



第五:警示俄罗斯

康熙在位期间,俄罗斯贡使入京,康熙知道俄罗斯人强壮,于是就派宫廷里的壮汉去伺候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要紧随其后,就是为了防止俄罗斯贡使在街上乱来,这些壮汉只要看见这些贡使乱来,就一脚踢向贡使的后背,俄罗斯人身高体大,然而穿的裤子都很紧瘦,抬腿迈脚很不灵便,一踢便倒地不起,康熙以此警示俄罗斯人要遵守大清法纪。现在牛的不行的俄罗斯人在康熙面前简直就是小虾米。



冷知识太多了,喜欢历史的可以加关注,观看更多不一样的有趣历史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羽评郡主


顺治是清朝第二位皇帝,1643年皇太极猝死,临死也没留下什么遗嘱,当时只有六岁的顺治为什么能当皇上呢?他也不是什么皇长子,他妈只是个侧妃,六岁的娃更谈不上什么功勋,可就是这

六岁的娃击败了大哥豪格,击败了叔叔多尔衮,登临帝位

这原因应该比较冷,也比较有趣吧

据说,其中多尔衮起了很大作用。老多本来想自己想当皇帝,兄终弟及很合理,自己掌握两旗加上众多盟友支持,又有诸多功勋,他当皇帝,可谓合情合理也合势。可就在多尔衮穿上皇袍之后,照照镜子才发现,穿龙袍不好看,如果一辈子穿龙袍,太影响颜值了,没了颜值,那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索性,拥立自己的小侄子福临登基,并且登基当天,多尔衮首先下跪,为新帝造势!之后更是清扫了刚刚打胜仗回来的大阿哥豪格,为福临铺路。顺治后来感谢多尔衮的付出,尊他为皇父摄政王……

野史中也有感恩记录,皇太极去世时,顺治老妈还年轻,而那时候多尔衮正好也死了大老婆,于是顺治下旨,太后和皇叔很般配,结合一起能互相照应,各位臣工操办一下

时人有诗赞曰:

上寿称为和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后来多尔衮意外身亡后,庙号成宗皇帝

但不知咋回事,死后两月,顺治又下旨把多尔衮墓给刨了


灵石蕴珠宝


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让人大开眼界!

1、越南本来想叫“南越”,臣服于大清王朝,大清嘉庆皇帝霸气不许,强制其改名叫越南。

2、清朝奴才都说“喳”:这是满语,不念zha,而念zhe第一声,跟汉语“是”一个意思。


道光皇帝(果然有一道光!)


3、清朝皇帝“一人会说多门语言”。

清朝皇帝和皇子们一般学多门语言,汉语、满语、藏语等不在话下,见八旗贵族的时候说满语,见西藏班禅时候秀藏语,平时见汉族大臣的时候用汉语。

尤其是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宜妃之子),会说俄语,被任命和俄国人打交道。九王夺嫡时,为了密谋保密,胤禟竟找传教士用英语来写联络信。被雍正囚禁后,他竟企图利用拉丁字母来传递密码信息给自己儿子。

4、康熙下令:兄弟结拜,就是犯法!

康熙皇帝(生活画像)


康熙十年颁布“不准结拜兄弟令”:“歃血结拜弟兄者,不分人之多寡,照谋叛未行律:为首者拟绞监候,秋后处决,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怕人结拜一伙造反吗,突然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5、清末朝廷启动“电报圣旨”。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首次用电报传递圣旨,大臣千里之外跪接圣旨的场景,可以想象一下,钦此!


6、雍正十分痛恨的一个人,姓钱。

雍正皇帝(画像)


雍正十分痛恨一人叫钱名世,御笔写下“名教罪人”的匾额,挂在钱名世的家门上,命令300多人作诗骂他,骂的不好重写,骂的不够革职,还把这些诗收集起来,让钱名世自费出版......

7、清朝最后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清一色绝后。

大清最后似乎进入了一个基因怪圈,同治帝死的蹊跷(染上天花,还是性病梅毒?),光绪帝死的更蹊跷(光绪和慈禧前后一天死亡),溥仪最蹊跷(到底为何阳痿不育?众说不一)。

8、大洋两岸的最高领导人:乾隆和华盛顿。

乾隆、华盛顿(画像)


中国乾隆皇帝1799年逝世,隔着太平洋另一头的美国华盛顿,恰巧也在这一年去世。给人们的错觉:这两人怎么会是同一时代的人.....?

9、道光皇帝被罚“扫大街”。


《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提到:道光帝小时候不爱读书,有一次把父亲嘉庆帝惹火了,就罚他到打扫处和一群小太监一起拿着笤帚扫地干活,扫紫禁城的大街。

打扫处,是皇宫最低等的太监干活的地方,后来道光登基当了皇帝,还偶尔闲暇去打扫处追忆。这一下,最低等的打扫处成了香饽饽,秒变“皇太子潜龙处”,还专设了御座。当年道光用过的笤帚、簸箕,也都漆成黄色供起来。(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10、清代人怎么称呼皇帝?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说:“太后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这样称呼我,其它人都叫我皇上。”

11、清朝有个节叫“太监日”。


据清末老太监回忆:清代太监们私下里都偷偷过一个节日——四月二十八,即太监日。这一天是药王爷的生日,太监们大多供奉药王爷。到这一天,太监们互相道贺,祝贺对方大难不死(指当年阉割那一刀,疼得半死)。

12、碧螺春原名叫“吓杀人香”。


碧螺春这种茶,原名叫“吓杀人香”,是原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间的野茶。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当地官员采此茶献给康熙品尝,康熙帝觉得“吓杀人香”名字太粗鄙,遂御赐“碧螺春”。


每一次阅读,都是读者最好的鼓励。

关注【峰子奇观】,每天更新,下期见!


峰子奇观


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一生穷奢极欲,但你可能不知道她达到了何种登峰造极的地步。

先说慈禧陵墓的用银不计其数。

1873年,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的陵墓同时动工兴建,两者紧紧相邻,形制几乎完全相同,就像一对双胞胎姐妹,显示东西两宫垂帘听政之地位平等。1879年6月竣工,耗时6年,花费白银200多万两。但是当慈禧和慈安一起去她们百年之后的居所查看时,慈禧得知自己的陵墓比慈安少用了40万两,心情糟糕透了。

1881年,慈安太后莫名暴亡,慈禧从此独揽大权,她不甘于跟‘姐姐’享受同等的死后待遇。1895年,慈禧下令将之前的陵墓——包括方城、明楼、宝城、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等等全部拆除重建,之后又历时13年,单单前5年就用了150万两白银,重建工作知道慈禧死后才停止,所用银两不计其数。

慈禧陵墓三大殿更是富丽堂皇,豪华程度可是超过了紫禁城,可谓金、木、石三绝。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用的叶子金,就有四千五百多两,彩绘两千四百多条金龙,六十四根柱子上是铜鎏金盘龙,而且每个龙头上还安装弹簧,以使龙须随风飘扬。气势宏大的隆恩殿比之顺治帝的孝陵大殿毫不逊色,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所用的房梁结构全部为独产于海南的黄花梨木,可谓是寸木寸金。黄花梨木是家具中的极品木材,成树时间需要几百年,数量极少,十分珍稀,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定东陵虽不是皇帝陵,耗费却超过了大清朝所有帝王陵,所有原材料都是最好的,京西房山的汉白玉,云南大理的大理石,山东临清的澄浆砖,还有苏州的桐油金砖……石雕更是极品,那些石望柱,上头雕刻着凤凰,柱身里内外侧各有一条飞龙,大清朝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二龙”,这些都超越的大清祖制,也只有慈禧敢这样做了。

隆恩殿贴金柱子复原图


再说慈禧葬礼的穷奢极欲。

慈禧的葬礼乃是空前绝后的,德国记者海瑞杜尔曾实拍了出殡的全过程。他记录说,棺材上的宝顶是用33斤纯金打造的,所盖的蓝色凤凰和红色彩云织锦是用极其繁琐的传统工艺绣制,陪葬的无数太监纸人,纸人纸马的穿欧洲军装留辫子的骑兵,队列整齐,甚至有支纸糊的舰队,装备最先进的无畏舰。京城方圆五百里的杠夫都聚集在这里,每班128人,一共60班,每一班还准备4人替补,因此,光抬慈禧棺材的人就有7920人,更不用说送葬队伍绵延不绝,看不见尽头。这个场景仿佛大清已是世界军事强国,堪与英德法俄美日诸强争霸,最终付之一炬……


三说慈禧陪葬品的暴殄天物。

慈禧太后未入棺时,先在棺底铺金花丝褥一层,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层。头前置翠荷叶,脚下置一碧玺莲花。放后,始将太后抬入。后使两足登在莲花上,头顶荷叶。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又用串珠九练围后身而绕之,并以蚌佛18尊置于后之臂上。

以上所置珍宝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账者。

众人置后,方将陀螺锦被盖在后身。头上戴珠冠,旁边又放金佛、翠佛、玉佛等108尊。然后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枣等稀世的翡翠、玉石宝物共大小200件。身后左旁置玉藕一只,上有荷叶、荷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树一枝。手旁置玉制八骏马一份,十八玉罗汉一份。其空处,则遍洒珠石等宝物,填满后,上盖网珠被一个。

自东陵完工至封闭三十余年,陆续在地宫内放置珍宝万件。在宝物敛葬完毕后,棺被尚有孔隙,又倒进四升珍珠,八分大珠500粒,三分珠2200粒,二分珠1000粒红蓝宝石,奶奶绿宝石2200块,填空的珍珠宝石值223万两白银……总共大约一亿一千六百万八十三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相当于庚子赔款的四分之一,当时全中国库存白银不足七千万两,多少老百姓因为一两银子饿死街头。

这样的事情,全世界恐怕也只有慈禧一个人干得出来吧!


蔡骏


1、高妹先贴一张清朝嫔妃宫分表

一个嫔就要每天吃6.8斤猪肉,吃的完吗,有点浪费是吗?可是你知道吗,根据后宫等级嫔和妃可分宫女8人,太监14人,所以这宫女太监就要20人了,平分下来就没几两肉了,但是肯定是主子吃完才会轮到他们!不过还有其他别的牲口的肉也能吃,反正是不会太差的。

2、我们在一些清宫剧中会看到有些妃子留指甲,还会带上护甲,她们的手指不闷吗?

其实留指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显得女子手指好看,而且有身份的人,像清朝后宫嫔妃,随时有人伺候,但还是免不了用手指做一些事情,为了保护辛苦留长的指甲,就会戴上护甲。

清宫嫔妃们的护甲质地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等多种材料,利用镂空、錾花、镶嵌等装饰手法,背面多为镂雕,是极少封塞的,这样可使空气流通,饰戴不会闷。


观点有限,欢迎交流,喜欢的请点击右上角关注【高手短视频】


高手短视频


1.清朝银库的库丁偷银子,把银子塞在肛门里,每个月能偷上百两甚至上千两,一年下来收入颇丰。不过这些库丁年老了都有脱肛痔漏的病,深受其苦。

2.清朝最后的三个皇帝都没有孩子:同治,光绪,宣统全是孤家寡人。

3.清朝奴才都说“喳(zhe)”,此为满语,即为“是”的意思。

4.清朝太监们都在四月二十八日过节,因为这天是药王爷的节日,这一天,太监们互相庆祝对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所谓大难,指的是成为太监的那一刀。

5.清朝有一种“试婚格格”,由宫女担当,主要是试驸马的各种男性能力等,等公主下嫁后,该宫女也会随之陪嫁。

6.清朝后宫也有年薪。其中皇后年薪一千两,皇贵妃八百两,贵妃六百两,妃三百两,嫔两百两,贵人一百两,常在五十两,所以,看后宫戏宫斗的这么厉害,也有经济因素在里头。毕竟,升一级薪水就一下子能涨一半呢。

7.溥仪说他小时候见到慈禧,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那是由一次强烈的刺激造成的印象。我记得那时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据说我一看见慈禧,立刻嚎啕大哭,浑身哆嗦不住。慈禧叫人拿冰糖葫芦给我,被我一把摔到地下,连声哭喊着:“要嫫嫫!要嫫嫫!”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说:“这孩子真别扭,抱到哪儿玩去吧!”(《我的前半生》)

8.雍正痛恨钱名世,亲自写下“名教罪人”的匾额挂在钱名世家门上,命令三百多人作诗骂他,还把这些诗结集起来,让钱名世自费出版。你一个九五至尊犯得着和人这么怄气么?

9.清朝大臣文官谥号依次是文正,文忠,文成,文恭,文襄等。李鸿章认为自己最多得个文襄,张之洞认为自己起码也能得个文忠。结果是,李鸿章得了文忠,张之洞得了文襄。

10.清朝后宫妃子们每天时间排的满满的:上午 5:00—7:00 起床、请早安 ,7:00——9:30 早膳 ,11:00——下午2:30 午休、晚膳 ,下午5:00—9:00 晚点,请晚安。每天的请安必不可少,执行严格的打卡制度。

11.军机处号称实权宰相,实际上它是个没有编制的工作单位,也没有薪水,都是各种大学士,内大臣,尚书侍郎兼任。

12.彭蕴章是最后一个汉人领班军机,于1861年罢直(去职),此后再也没有汉人进入军机处。

13.刘墉,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都是名臣,但是都没进过军机处,左宗棠两次进过军机处,加起来一年左右。

14.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儿子?不得而知。但是傅恒和褔隆安父子同时做过军机大臣,褔隆安和福康安,

福康安和褔长安同时做过军机大臣,而褔隆安,福康安,褔长安三兄弟在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同时出任军机大臣。

15.清朝皇子每天四点就要起床读书,六岁就要上朝,御前站班当差,一年只能休息五天(元旦端午中秋,皇帝和自己的生日),真够苦逼的。

16.清朝官员的年薪,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京官外加爵位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

不过,有爵者年薪很高。亲王年薪10000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

17.乾隆的两大谜团:和珅到底是不是像宫里死去的妃子?福康安到底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

18.越南本来想叫“南越”,嘉庆不允许,改名叫越南。

19.《清稗类钞》里记载一个大吊伪娘:“有某绅在扬州买妾,连相数家,悉不当意。惟一缊寄居卖女,女十四五,丰姿姣好,又善诸艺,大悦,以重金购得之。至夜,入衾,肤腻如脂,喜而扪其私处,则男子也。骇极,方致穷诘,盖买美僮加意修饰,设局以欺人耳。黎明,遣家人奔赴媪所,则已遁,中心懊丧,进退莫决。适浙中同年某来,因告之。某便索观,一见大悦,以原金赎之而去。”

20.《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一天射死兔子318只,另外射杀各种动物近百只。(“朕曾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

21.雍正的奏折批复:“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朕躬甚安好,你好吗?”“朕亦甚是想你”“汝谓朕盲耶?”

22.康熙十年不准结拜兄弟令:“歃血结拜弟兄者,不分人之多寡,照谋叛未行律:为首者拟绞监候,秋后处决,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其止结拜弟兄,无歃血焚表等事者,为首杖一百、徒三年,为从者杖一百。十二年题准,凡异姓人结拜弟兄,未曾歃血焚表者,为首杖一百,为从杖八十。”

23.清律里面的骂人罪:“子貧不能營生養贍父母因致父母自縊死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凡罵祖父母父母,及妻妾罵夫之祖父母父母者,並絞。”“凡罵人者笞一十互相罵者各笞一十 。”

24.乾隆1799年逝世,华盛顿也在这一年去世。

25.清朝科举落榜,还可以参加的一科是“看脸”(美其名曰“大挑”),只看外貌,例如长方脸,四方脸,体型等选人,每次从二十个人里选两个最优的。

26.清朝妃子侍寝,要先把自己洗的白白的,由太监用东西裹着,送到皇帝身边,啪啪完了,再送回去。

27.康熙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活了87岁,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28.皇阿玛的称呼演变:在清朝中期的正式文档里,称为“汗阿玛”,到了晚清才成为皇阿玛。

29.李鸿章是清朝做总督时间最长的人,长达25年,相比之下,刘墉做直隶总督才做了二十天。

30.清代人怎么称呼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说:“太后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这样称呼我,其它人都叫我皇上。”

31.清朝王府里管母亲叫“奶奶”,管奶奶叫“太太”。例如:“我家呼祖母为太太,呼母亲为奶奶”(溥杰《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我管父亲叫阿玛(满语)……我管母亲叫“奶奶”。”(金寄水《王府生活实录》)

32.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打进紫禁城,一箭射进了隆宗门的匾额上,至今还有半截箭头。

33.太平天国起义,石达开十六岁就已经秘密参加了拜上帝会,二十岁被封为翼王,二十三岁的时候打的四十六岁的曾国藩要跳水自杀。


师明礼闲聊太平天国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近些年盛行的清宫剧更是让清朝成为了人们最熟悉的朝代。而今天我们就以清朝为例,举几个非常冷门但却又非常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1、说起清朝,很多人就必然会想起“野猪皮”这三个字,但是关于“野猪皮”这三个字的由来,我想很多人都并不了解。实际上“野猪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满语意思,寓意向野猪一样勇猛凶悍,在当时来看应该算作褒义词。

更有趣的是,努尔哈赤有个同母弟弟叫做舒尔哈齐,也就是“小野猪皮”的意思,惨不能睹.........

2、家中贫穷,双亲为了不拖累儿女选择自杀,把大家感动的泪流满面??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清律规定:“子贫不能营生赡养父母呢因致父母自缢死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所以如果想要借此干掉子女,这倒是一个干脆利落的方法。

3、八旗=铁饭碗?

在清宫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很多人削尖脑袋、用尽手段也要进入八旗的状况。给人的感觉就是:入了八旗后不但身份地位提升数倍还是一个铁饭碗。实际上汉人入了八旗确实能提高身份,但却也会享有一项汉人独有的福利“出旗”。也就是如果你因为年老或者残疾不能当差,又或者当差不听指挥的人,朝廷就会让你自己去谋求发展,将你扫地出门。

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就有一大批汉军旗就此被强行扫地出门,自己想办法苟活了。想想:年轻时削尖脑袋往里面钻、中年在里面混日子、老年被扫地出门...............

4、在清宫剧里不论是平民、大臣、贵族、皇室乃至皇帝本人经常都会有:“你我相见恨晚,何不义结金兰?”的剧情。

实际上清朝早在顺治十八年就有规定:凡是歃血盟誓、焚表结拜弟兄者,直接就可以正法....

康熙年间更是规定:凡是异姓人结拜为弟兄者,就会受到杖一百的处罚。如果结义规模大于10人,为首的那个还会被单独处以有期徒刑三年。另外如果在结拜过程中歃血盟誓,那不管有多少人都会一律按照谋叛未遂罪处理,首犯则会被暂时收押、之后再秋后处决。其余从犯则会别处以杖一百、流三千里的处罚。

因此在清朝可千万别学古人结拜,更不能歃血盟誓,因为那就是在作死.......

5、清朝公主出嫁前,会有一名宫女充当“试婚格格”随同嫁妆一起先行到达驸马家中。当晚由“试婚格格”与驸马同床,第二天再回去打报告,内容自然不必多说……如果各方面都还行,那公主才会随后就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