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兵敗夷陵後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小小嬴政


劉備執意發兵東吳,聲稱是為關羽報仇,不接受東吳和議,一開始蜀軍氣勢如虹,東吳陸遜反倒以逸待勞,公元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之後退到魚腹縣,將此地改為永安,而後轉往白帝城,公元223年,諸葛亮由成都趕往永安,之後劉備於永安宮駕崩,享年63歲。

從上面可以看出,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並沒有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也不是說沒有時間返回成都,而是劉備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回去,這又是為何?

有人說劉備被陸遜擊敗,70萬蜀軍所剩無幾,當初信誓旦旦說要為二弟報仇,如今卻如此狼狽,哪裡還有臉面回去?

也有人說是因為漢嘉太守黃元反叛,蜀國動盪,劉備不敢回去,事實上這兩個原因都比較膚淺,一是劉備根本不在乎顏面;二是劉備也不是貪生怕死之人。

我們不妨先看看四川的地形,四川盆地北靠秦嶺、東倚武陵山脈,蜀漢就是這樣被包圍住,這樣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想要進攻川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行,有一條路就可以直達,這就是長江水路,所以說控制住這條水路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水路無非就是要控制長江三峽。

三國時期,如果要進川蜀地區,就會由陸路再經過江漢平原,溯長江而上,途中會經過西陵峽,然後到達白帝城控制的瞿塘峽,當時的夷陵(也就是宜昌)是長江的東大門,白帝城是西大門,白帝城一面榜山、其他周圍全是河流,扼守三峽的絕佳地段。

當時的東吳陸遜打敗劉備之後,一路上率領吳軍追隨,劉備則是一路倉皇逃竄,但是一邊跑一邊想,自己肯定是不能直奔成都,必須要守住長江三峽,這樣才可以守住川蜀大門,於是選擇駐守白帝城,上面也說了白帝城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在這裡抵擋東吳的進攻,毫無疑問是用最少的兵力做最大的事,換句話說,如果白帝城失守,川蜀就會像是打開了一道大門,讓敵人快速攻破江州,之後順勢而下,經過岷江、涪江、嘉陵江,最後直接抵達漢中,到了漢中,怕是災難抵擋東吳大軍了。

另外劉備駐守白帝城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可以隨時調整,一有機會還可以幫二弟復仇,事實上劉備這樣做是非常高明的,因為當時的東吳一時間又攻破不了劉備,在長江北岸又有曹操的攻擊,很快就派使者和劉備議和,劉備當然只能答應,畢竟此時的蜀國兵力大損,只有和東吳再次合作共同抵抗曹魏。


羽評郡主


夷陵兵敗是發生在222年8月左右,白帝託孤是在223年3月,劉備於223年4月底病逝。算一算時間我們能看出,劉備在永安待了9個月左右。首先我們能肯定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並未受重傷,因為史料沒有這方面記載,那在這段時間裡,劉備如果想回成都是完全沒問題的。那為何還要滯留在永安直到死去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永安的地理位置和戰略重要性,這個問題就簡單了。由長江而上,永安的東邊是秭歸,秭歸的東邊就是夷陵,而在夷陵大敗之後,陸遜追擊至秭歸,也就是說永安的白帝城已經是蜀國抵禦吳國進軍的最後防線,這時候的永安就是前線,是門戶。相當於關羽時期的江陵。劉備跑到永安便停在這裡,就是為了防禦陸遜繼續西進,這個時候的吳國也確實有這個計劃,並且已經任命韓當為漢中太守(這點是有點滑稽,漢中太守在蜀國這邊是魏延,但這表明了吳國要反攻入川的決心了)。三國志中記載,劉備停在永安收整敗兵,又得到趙雲的增援,於是在永安佈防據守。

其次,夷陵之敗,是潰敗而非殲滅。火勢一起,大部分蜀軍是逃散,而非燒死,夷陵地處山地,逃入山林就可躲開追兵,所以散兵多是燒傷、踩踏受傷,真正死亡的並不算多,加之蜀兵熟悉山地野戰,山地生存經驗豐富,有大量散兵是可以往回逃的,相信戰前針對戰爭失敗,也會做逃跑路線的部署。劉備停留在永安,想必也有收納敗兵的考量。

劉備作為一國之君親守國門,而非逃回成都,想必也是展示給陸遜看的,我都留在這裡,這裡肯定有重兵把守,就問你敢不敢來攻,起到震懾作用。三國志記載,孫權在看到劉備經此大敗,竟然仍守在前線,心中畏懼,於是遣使求和。當然,孫權和陸遜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也是有北方曹魏的威脅,更為主要的原因,正在於劉備的防禦另其無可乘之機。

在永安期間的劉備,還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平定漢嘉太守黃元的反叛,另一個就是完成了與孫吳的媾和。從此之後,永安也成了蜀漢政權的第三大戰區,即永安戰區,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也親命李嚴為永安太守,以彰顯此地的戰略地位和重視程度。


棍哥觀史


公元222年八月,夷陵之戰終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劉備一路向西逃至白帝城。同年九月,由於蜀將趙雲引軍及時支援永安,加之顧忌曹魏襲擊後方,引軍乘勝追擊的陸遜主動撤兵。後劉備因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於次年四月亡故於白帝城。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從222年九月到223年四月,期間近七個月的時間,劉備一直是待在白帝城而再未踏足成都,難道他真是如當年西楚霸王那般“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過這並不像劉備的為人,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劉備寧死也不回成都呢?下面我們便一探這背後的究竟。

白帝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盆地的北方有秦嶺、大巴山,東邊亦有武陵山脈,所以當時魏,吳兩國要想進攻蜀國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凡有軍隊想要入川或者出川,最佳路線絕對是走長江水路,而這條“最佳線路”的必經之地便是白帝城。

詩仙李白曾有一名句:“朝發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從白帝城順流而下到江陵(現今荊州市),那速度是飛快;當然若是從江陵逆流而上的話,那可能便得花費數月的時間了。所以佔據了白帝城便相當於佔有了長江水系一半的攻守主動權。為什麼當年劉備會敗在夷陵啊?除了劉備戰略方針有問題外,還有一個非常客觀的原因就是夷陵這個地方易守難攻,三國時期的夷陵即現今宜昌,宜昌被稱為長江的東大門,而西大門便是白帝城,白帝城距離奉節城不過8公里,距離重慶市區四百餘公里。一面傍山,三面環水,扼守著三峽的門戶,所以白帝城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天子守國門

白帝城相當於蜀國的東大門,如若有失,進犯之敵便可輕易的攻破江州(現今重慶),然後順著岷江、沱江、涪江三條水路進軍直抵成都,通過嘉陵江、渠江直取漢中,到那時,蜀國的存亡就真是在旦夕之間了,所以白帝城一定得牢牢守住。

劉備經過夷陵慘敗後,蜀國元氣大傷,然而越是在這種危急時刻便更加不能掉以輕心,所以劉備不得不選擇了以天子之尊守衛國門。儘管當時的陸遜已選擇撤兵,但這種關乎國運的大事又豈能掉以輕心呢?經此大敗,朝局動盪,人心惶惶,劉備不敢也不能將如此重地交付與他人,且不說孫吳是否真的放棄了西進之意,北方的曹魏對此也是虎視眈眈,所以劉備只得親自把守白帝城,才能確保蜀國的安危!這也是劉備至死也未能再踏足成都的主要原因。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不是不敢回去,是沒臉回去。

劉備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要討伐東吳,一方面確實是恨透了東吳,東吳三番兩次偷襲荊州,臨了還把關羽給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另一方面,他也是覺得自己經驗豐富,有必勝的把握。特別是漢中之戰,打敗了曹操,劉備更加自信了。

沒想到乘興而去,敗興而回。數萬大軍竟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若是被聞名天下的宿將打敗,也沒什麼好說的。偏偏打敗他的還是個年輕的小娃娃陸遜。劉備羞憤難當,一張老臉真不知該往哪擱。真咽不下這口氣啊。

回成都怎麼辦?怎麼向大傢伙交代?

而且蜀軍新敗,難保東吳不會趁機進攻四川,自己一回成都,蜀國東大門門戶洞開,東吳長驅直入,蜀國就要亡國了。

劉備鎮守白帝城,也算是天子守國門了吧。


上將噯福斯


就只有一個原因:無顏見蜀中群臣和百姓。

劉備為報東吳殺弟之仇,傾全國之力討伐東吳,《三國演義》中說是七十萬人,確實有誇大的成分,但不可否認,蜀國所有的精銳,都在這次出征的名單之中。古語說,善戰者死於戰,善水者溺於水。劉備也是東征西戰幾十年,縱橫沙場一生,卻在人生的巔峰時期因為過於輕敵,犯下低級錯誤,結果一把火,將他這麼多年來的心血全部燒光了。說來也是湊巧,赤壁一把火燒退了曹操,保住了東吳,夷陵一把火,又燒退了劉備,再次保住了東吳。東吳雖在南方水國,卻靠兩把火保住了國家,時也命也!

劉備

劉備兵敗之後,逃到了白帝城,餘生再也沒有進入成都。說實話,任何有如同劉備雄心壯志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估計也會選擇和他一樣的做法吧。夷陵一戰,蜀國的精銳被消耗殆盡,不僅收復荊州無望,北伐中原更是成為夢幻泡影;大軍遠征,勞財費物,糧草轉運,枯竭人力,蜀中的經濟也遭到極大的破壞;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此次出兵,已經把昔日的盟友推到了曹魏一邊,今後蜀國的處境,將萬分艱難。可以說,劉備的一時衝動,把之前他陣營內所有人的心血,全部毀了。

白帝城

劉備當世英豪,他到達白帝城時,自然已經明白自己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他一生只為復興漢室,再造中華,卻不想衝冠一怒,夢斷殘日。他有何面目回到成都,見那些為了他的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的大臣?有何面目去見那些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他手上的蜀中百姓?又有何面目再惶惶然坐在那皇帝的寶座之上?

白帝城託孤

劉備自己躲進了白帝城,甚至都不問國政,任由劉禪和諸葛亮去治理,只是在臨終之前,才急急忙忙叫來諸葛亮託孤。老實說,劉備最後的殘生,最害怕見的人,估計就是諸葛亮,這個承托起他的政治夢想的人了。你讓他回成都,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怎麼受得了!


小文章大視野


永安在蜀漢政權中具有極高的戰略地位。

劉備的託孤大臣中有李嚴,李嚴為中都護,鎮守永安,從人事任命上便可見劉備對永安的看重。

為何永安如此重要?

蜀漢政權疆域很小,僅益州一處,其核心便是廣袤的成都平原。為此,蜀漢在成都平原附近設立三處軍事重鎮,分別為漢中都督,防備曹魏;庲降都督,南撫夷越;永安都督,防備東吳。

劉備伐吳失敗,為防止東吳進攻蜀中,必然鎮守永安。劉備鎮守永安期間,經歷兩件事情,一是黃元反叛,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後兵敗被殺;二是東吳講和,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趕往永安白帝城,主動與劉備講和,劉備經歷夷陵之敗後,也願意與東吳講和,蜀吳重修外交關係。

繼李嚴之後,永安都督為陳到,宗預,皆為蜀漢重臣。蜀漢時期,東吳一直未敢進攻永安。

但在蜀漢即將滅亡時,東吳貿然偷襲永安,時任永安都督羅憲成功抵禦東吳入侵,表示,“吳國是唇齒之邦,不撫卹我們的災難,卻想求利,我寧可作投降的俘虜。”後投降曹魏。


五味社


劉備被陸遜擊敗,70萬大軍所剩無幾,一路倉皇逃竄,直到白帝城才穩住陣腳,後來一直駐紮在那裡,直到生命的終點,為何劉備不回成都卻要留守白帝城,有人說他是沒得臉面見成都的朝中大臣,還有人說是漢嘉太守黃元反叛,蜀地動盪,劉備不敢回去,其實仔細分析這兩個原因都靠不住,首先歷史上皇帝親征吃敗仗的例子很多,如楊廣、李世民征討高句麗,雖然失敗了,還是回到了首都勵精圖治,以圖再戰。其二,黃元以一城之力反叛,能成多大氣候,後被楊洪獻計迅速撲滅,蜀地很快恢復了平靜。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劉備不敢回成都呢?

白帝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盆地的北方有秦嶺、大巴山,東邊亦有武陵山脈,所以當時魏,吳兩國要想進攻蜀國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凡有軍隊想要入川或者出川,最佳路線絕對是走長江水路,而這條“最佳線路”的必經之地便是白帝城。詩仙李白曾有一名句:“朝發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從白帝城順流而下到江陵(現今荊州市),那速度是飛快;當然若是從江陵逆流而上的話,那可能便得花費數月的時間了。所以佔據了白帝城便相當於佔有了長江水系一半的攻守主動權。為什麼當年劉備會敗在夷陵啊?除了劉備戰略方針有問題外,還有一個非常客觀的原因就是夷陵這個地方易守難攻,三國時期的夷陵即現今宜昌,宜昌被稱為長江的東大門,而西大門便是白帝城,白帝城距離奉節城不過8公里,距離重慶市區四百餘公里。一面傍山,三面環水,扼守著三峽的門戶,所以白帝城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劉備經過夷陵慘敗後,蜀國元氣大傷,然而越是在這種危急時刻便更加不能掉以輕心,所以劉備不得不選擇了以天子之尊守衛國門。儘管當時的陸遜已選擇撤兵,但這種關乎國運的大事又豈能掉以輕心呢?經此大敗,朝局動盪,人心惶惶,劉備不敢也不能將如此重地交付與他人,且不說孫吳是否真的放棄了西進之意,北方的曹魏對此也是虎視眈眈,所以劉備只得親自把守白帝城,才能確保蜀國的安危!這也是劉備至死也未能再踏足成都的主要原因。


HR職業經理人明昊


沒臉回去,敗的這麼殘,黃忠都戰死。


廣州大眾


劉備主要想以自己名望吸引東吳主力於該地區,候曹軍見機進兵擊吳而出現反擊戰機。但陸遜未上當。


犇牛貓


一病不起,經不起顛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