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誰的思想更符合未來人類的發展方向?

老衲侃春秋


這個命題很好。本人對這個命題也很感興趣。

這一命題,涉及到如何看待我國古代百家學說,如何看待儒學,如何看待祖國傳統文化等一系列的嚴肅問題。

(下面將本人舊文粘貼於此,敬請網友們分享和批評!)

一。

首先本人表明自己的觀點。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選擇,是正確的、英明的。這一抉擇不僅對繁榮強盛漢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對造福於後世王朝,蔭及我中華民族和人民,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

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弱則民族弱。正因儒學的偉大 (當然,也有其它傳統文化的因素),才使我華夏封建帝國稱雄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才獨使我中華文化草蛇灰線、一脈相承,5000年經久不衰。

才有了我古絲綢之路的繁榮;才有了我鄭和下西洋的古航海文明;才有了古代東方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自豪和驕傲。

至於…… ……以及南宋的恥辱、晚清的沒落,就另當別論了。凡事都有興衰之時。決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決不能以偏蓋全。不能因一時一事的頹勢,就否定我中華民族的偉大。近代那個東亞病夫的華夏民族,不又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了嗎?

例如,猶太民族文化誠然優秀。但是,猶太民族在歷史上所經受外族蹂躪的魔難,何曾小於我中華民族呢?顛沛流離的猶太族人,幾時才又重新建立起國家?今日猶太人國家的疆域有多大呢,可與我華夏媲美?

所以,我們切不可因南宋、晚清……等時期的災難,就否定我中華民族的優秀和偉大,就否定我儒家文化的優秀和偉大。

二。

黜出百家,獨尊儒術是非常英明的選擇。

治國,道家理論不行。“小國寡民”,華夏民族何以大一統。“無為” 及 “以柔克剛” 的哲學,過於高深莫測,且又 “偏頗”。“絕學無憂、絕聖棄智”,過於高遠,而且,何以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若不尚聖尚賢,不重視榜樣的力量,那麼,其社會何以安定,其文明何以發展和進步?如果 “以德報怨”,請問何以報德呢?

話又說回來,或許,道家的政治理想、社會理想及三觀,就是真理,而且,是極致的真理。

但是,超越了人類歷史幾千年,甚至數萬年的社會真理,在那個時代,包括在今天,無論如何都是無法所踐行的。

而且,道家本身也沒有給出實現其 “理想王國”、“理想社會”、“理想人生” 的路徑、手段、方式、方法等可實際操作的 “籃圖” (理論)。當然,他們是不可能給出的。(笑)

更有,道家的思想和理論,最後必然發展為消極的遁世思想。後世道家人物的作派,證明了這一結論。

治國經世,墨家那一套也不行。非攻,太絕對啦;兼愛,思想固然崇高,但是太激進啦。

法家,嚴刑厲法,只可治一時,不可安百世。治國,應先治人;治人,應先治其心。

(我不是在全面否定道家、墨家、法家等學說。)

三。

而儒學呢?儒學大家兼容幷蓄、博彩眾長、揚棄百家;治人經世教化為根;積極入世;家國情懷,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的 “中庸” 思想、“中庸”哲學還了得。“中庸”之學,避開了 “道釋法墨玄” 等學之短。待人,不偏不倚。慮事,全面周到。處事,剛柔並舉、剛柔相濟、動靜適宜,獎懲適宜、攻守適宜、交罰適宜、愛憎適宜、為與不為適宜…… ……

“仁義禮智信恭良溫謙讓”等思想理論,堪稱人類之普世價值。

“恕”,乃 “仁慈孝善義” 之保障。沒有寬恕之德,就無仁善可言。

“三綱五常”,是社會人一切活動的基本準則及國家社會家庭和諧的根本條件,誠可謂人類之普世價值。

更有,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 。志存高遠,齊家治國,平天下 …… ……等等,如此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蘊,對我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文明進步、繁榮強盛,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人,只能有一個大腦。太陽系,只能有一個太陽。帝國,只能有一個皇上。

同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能讓一家文化做為正統,做為主流。(當然,主流文化本身也在不斷的採百家之長,不斷的更新發展著自己)。否則,國家無序、社會無序、家庭無序。

林林總總,所以本人以為,漢武帝黜出百家獨尊儒術的舉措是非常正確的。否則,我封建社會不僅不能繁榮強盛,而且,還必然是亂了套啦。

正因此種種,儒學脫穎而出。漢武大帝選擇了它,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選擇了它,它從此成為我中華民族封建時代的主流文化、正統文化。

四。

當然,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凡事要一分為二。儒學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有許多歷史的侷限性。不止在今天來看,就是以歷史的觀點來看,它也是有許多瑕疵的。

但是,我們決不可以苛求於古之先賢。

事物是運動的。我們的思想、文化,也要與時俱進。

所以,歷史已經發展到今天了,我中華民族就決不能在把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做為自己的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啦


任振東4


1. 老子的中心思想主義是論道,他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轉,日月無人燃而自明,宇宙無人列而自序,禽畜無人造而自生。上善若水與世無爭,滴水透石,吞泥推沙。生於自然死於自然。國能自治,人能自正,何以人為。這個論證確實不錯,這就是老子悟道的智慧之處。這個自然法則規律也可能人人都會明白。這只是一個死道理。可是老子並沒有任何解釋說明這個世界為什麼會這樣?所以說明老子只是聰明智慧過人,他並沒有任何一句實踐知識的學說,老子只是一計修煉仙丹為生的唯心保守派。

2. 孔子的中心思想主義是論德,他說人知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他認為人在嬰幼時期是很斯文的,自身沒有具備生存的能力,完全要靠大人撫養,接受大人們的教育試範,才能學得自食其力的知識。人的聰明智慧是天生,但是知識是後天實踐才會學到的。如何發音說話,如何走路幹活,如何讀書寫字,這些都是經過人為學習實踐才能所得的生存本領。所以孔子主張以學而時習知。因此孔子提出以(仁禮誠信辦事,孝家忠國為人 )這條標準約束綁架了中華幾千年,當今傳遍了全世界。孔子為了推行仁禮政策平天下,他說自己要申請當官,只有加上了∨號的人說話才有人相信,才能推廣自己的治國主張。孔子想當官講的是真話,老子與世無爭是說的假話,他為什麼與孔子一直爭到現在還要繼續爭下去,一點也不勢弱。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尊稱。

3. 今後,無論是如來佛奪得江山,還是老子奪得江山,要想穩定局面非孔夫子道德統治不可。





p平凡的人


不用說,肯定是老子。老子是講道理,講規律的,去到那個年代都比較適合。受眾是哪個階層的人都可以。孔子是講究怎麼統治人民的。主要的受眾的歷代統治者。普通老百姓可不想自己被愚弄。

其實兩個人的思想誰高誰低他們自己早就知道了。古書有記載: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

孔子自己都承認老子像龍一樣能乘風雲飛上天,自己沒法完全瞭解老子的思想。可見老子的思想在他生活那個年代是多麼超前的?連孔子這位首開中國平民教育先河的激進者都沒法跟上。


瓷間道


首先要糾正一個長期以來都廣泛存在的誤區

\n

道學與儒學,即老子與孔子之間,有傳他們是敵對的——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其實,兩者所治之學都是經世之道,目標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治國理政安民,只是各自的主張不同而已。

\n

首先要承認這一點,要不然就跳不過這個坎,總是要麼老道,要麼孔儒,這樣就爭論無休無止,永遠得不出答案。

\n

其次,要了解他們的起源,才會知道為何他們的觀點會不同,會產生對立的原因。

\n

無論是道學還是儒學,本質上,其實老子與孔子兩人都不是原創者,比如老子的學問又稱“黃老道學”一樣,其中的“黃”就是黃帝。眾所周知,老子曾經是周王室的守藏史,掌管天下書籍,其中就有黃帝之學,如“黃帝四經”——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一共四篇,經《漢書·藝文志》考對,確認為《黃帝四經》。清人魏源在《老子本義》中考據說:“有黃、老之學,有老、莊之學。黃、老之學出於上古,故五千言中動稱經言及太上有言………”。又:“老子道太古道,書太古書也……國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此外,《史記·外戚世家》也記載漢景帝之母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云云——可見,黃帝先於老子,應無疑義。



\n

至於孔儒,就不必多說了,孔子就是周公的鐵粉,言必稱堯舜,故孔學之根起自周道,早為定論。

\n

兩者有什麼不同了?

若翻書就難免冗繁,故簡要如下(一家之言,不代表他人):

\n道學,是以自然界的自然規則與法則,跟人之間的聯繫為出發點的,它首先是以自然與環境,以及事物為立論之主體,在這個法則中“人”為副體——人為法則服務。而儒家則剛好相反,它是以人為主體,講人與這些規則、法則以及環境的聯繫,主張“道(法則)為我(人)用”。
\n

兩者基本上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有些人總是用老子與孔子談話中老子批評孔子為由,言之鑿鑿稱道家認為儒家無用,比如老子說孔子研讀的《周易》《詩》《書》《禮》《樂》這些是陳舊沒用的東西云云。實際上,要搞清楚老子為何大批周禮、周政,其背景不可忽視之。

\n

當是時,周室衰微,天下不古已成形勢,前面說過,老子的道學,是重“法則”的,因此老子比孔子看得更透,他早知道群雄割據的大環境下,一個已經威嚴掃地的王室,其統治理論無論怎麼高大上、吊炸天都已經是空話,所以他嚴厲地批評了孔子。而孔子自己也深知無力迴天,所以他對老子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際上就是心有不甘。

\n

那麼,我們回過頭去看老子的主張,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因為對周王朝失望而離去西遊,並且在過函谷關時與總兵尹喜對話,留下了千古智作《道德經》,從此“莫知其所終”。


\n

老子從來沒有說過自己認同周禮,或周道(德政)。但是從情感上來說,老子既然願意到周朝中做官,顯然對周室是有某種認可的。

\n

那麼,從上面那段典故中看,老子何嘗又不是一名失敗者?
\n他與孔子不同的是,孔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老子則“知不可為即不為之”——兩人對亂世的做法與選擇不同,道盡了道儒的不同。


坊間流傳的通俗說法是:儒家主張入世,道家主張出世——私以為,此說不妥。

\n

比如老子嗤之以鼻的“德政”,老道學難道不講“德”嗎?
\n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我們看到的《道德經》原本其實分為兩篇,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所以原名其實應該叫《德道經》。那麼,老子的“德”到底是什麼樣的?來看看:

\n“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 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 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n

全文無一字否認“德”的重要性,只不過老子認為“德”不需要表露出來而已,他認為之所以“失德”,就是因為“失道”,所以後面他又寫道: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n

這句話放在周室衰微的時代背景中,直譯就是:就是因為周天子與諸侯都不知足(就是各自都想擴大權力,爭個你死我活,大意),所以就“失道失德”。

\n

毫無疑問,老子並不反對周姓天下,有意思吧?
\n也就是說,批判孔子“尊王攘夷”而“宗周”的老子,對天下的期望,其實與孔子的期望是殊途同歸的。

\n

孔子曾經自嘲自己“惶惶如喪家之狗”,那麼,老子黯然出關何嘗又不是另一種“喪家之狗”呢?

\n

好吧,問題來了,既然筆者說,老子其實也是想天下回到周初或西周時期,那麼,老子為何還要批孔子呢?你自己不屑去做,總不會反對人家吧?

\n

這,就要講到黃老道學的“根點”——最底層最底層的那個點。

\n“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燻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莊子·天下篇》


\n

在這篇文章的第一段,莊子以道家獨有的意識流筆法描寫出了一個完美的大同社會,字裡行間完全可以看出,莊子不僅有與儒家一樣的“德政”思想——“以德為本……謂之聖人”;甚至還有後世孟子的“仁治”思想——“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及還有“周政”核心的“禮樂”思想——“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謂之君子”。當然,他還有法家思想的雛形——“以法為分……百官以此相齒”。

\n

綜上所述,如莊子筆下的“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一樣,其所設想的理想社會,完全就是一個道德至上的聖人社會,而且,比孔子設想的更加完美極致(德仁禮樂法義理俱集)!

\n

因此,所謂“道法自然”,其實並不“自然”,在道家學者的眼中,此“道”完全是有無數個“道”的。所謂“萬法歸一”也並不是只有一個“一”,而是由無數個“一”組成的“一” ——用今天的語言來描述就叫:“全國一盤棋”!

\n

今人不知此點,故常以老子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以及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為由而誑稱黃老道學反對德政,反對禮樂,這完全是望文生義與斷章取義。

\n

眾所周知,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他們心中的理想世界,都是上古大同社會,這個上古世界到底有何魅力這麼吸引老莊?

\n“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2)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道德經》
\n“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莊子·盜蹠》

\n

從上面兩段可以看出,老莊所主張的那個理想世界,用今天的科學眼光來分析,實際上就是指上古氏族社會,故有謂“小國寡民”、“神農之世”,也就是母系社會(民知其母,不知其父)——那個百“國”林立,互不統屬,互不往來的矇昧社會。

\n

老莊之所以這樣痴迷氏族社會,無非就是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學的東西就是上古學問——從《漢書·藝文志》所輯錄的黃帝書籍,與署名黃帝君臣等人的書籍篇章之思想可以看出,所謂“黃帝太古之學”,就是這樣子的——無為而治。

\n

為什麼上古社會要無為而治?

\n

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無非就是那個年代還沒有實現統一,父系社會還在萌芽階段中,母系社會又未消失的前提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清心寡慾,日常也沒什麼活動,平日大家只求溫飽就滿足,一輩子能遠離疾病就謝天謝地,這樣的社會特性下所產生的思想,“無為”就再正常不過,因為那就是最自然的狀態,不是刻意的。

\n

所以,老莊皆迴避周室衰微而不談,反大談上古社會,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釋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可當下。

\n

歸根結底,無論是老莊,還是孔子,他們其實都是道德高尚的君子,是悲天憫人的聖人,都不想亂世戕害平民百姓的生命與財產,所以各自都主張理想主義與理想世界。但卻因學問來源不同,所以導致了觀點的不同。

\n

那麼,孔子的理想主義世界又是怎麼樣的了?

\n“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n

孔子開口就提到了“選賢與能”,這就是有了階級之分的寓示,這是儒家的理想世界與道家的理想世界不同的最大標誌。說白了,孔子眼中的社會,它就是有了“王道”的社會——毫無疑問,儒家的主張要比黃老道學的主張更符合歷史與文明的進程,道家的思想是脫離了現實的空想主義——周王室衰微不可避免,但是在周朝之前,有殷商,還有夏朝存在,“王道”世界早已經是“進行時”。

\n當然了,儒家也有空想主義,例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今人盡皆視其為孔儒主張“階級壓迫”或曰“人倫綱常”的“罪證”,其實這又是望文生義。正如我前面所說,儒家也有空想主義,在儒家所設想的世界裡,人人都應該是道德聖人,如此,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指聖人的君臣,聖人的父子,既然大家都是聖人,那麼,當然是“父愛子,子愛父”——一個完美的“家庭”。這,就是儒家的空想主義,與道家的“完美世界”之空想主義不同,用一個今天的新式詞語來形容,就能很貼切,那就是追求“完美人設”。
\n

言歸正傳,正是因為儒家比道家更貼近當時的時代現實,因此春秋才會出現“爭霸”——雖諸侯皆已不尊周室,但仍尊“周道”豈可無視?

\n

無論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還是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傲視諸國後都北上中原,高舉“周禮”大旗,這就是“周禮”依然有市場的鐵證。

\n

而到了戰國後,歷經了近三百年的大亂而剩七雄,齊國的“稷下學宮”將原本不為一家的《黃學》(黃帝學)與《老學》(老子)糅合成一家(黃老道學由此成),並且引領“黃老熱”逐漸成為百家之主流。至此,儒家才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的中央。此種嬗變,也不難理解,一是齊國是當時七國中的文化大國(畢竟“齊魯”),同時,“稷下學宮”的官辦性質吸引了天下名士,如孟子、淳于髡、鄒子、田駢、慎子、申子、接子、季真、涓子、彭蒙、尹文子、田巴、兒說、魯連子、騶子、荀子都在那裡治過學。更重要的是,代齊的“田氏”有現實的政治需求,主張“無為”的道學與“王道”的“光學”自當為田氏所力推;二到了戰國末期,各國或對因對常年兵燹感到厭倦,或因受暴秦之脅而惶惶不可終日。總而言之,主張“無為”確不失為一不得已的苟延殘喘之計,但僅此而已耳。

\n嚴格來說,“黃老道學”的發展成熟,並真正產生實際用途,要到漢初時才出現,按照老莊原來的原始主張,已經是註定不可能實現,因為歷史不能倒退。基於現實的需求,“無為而治”在漢代早期,因處於與匈奴較量之下風,卻又還不至於分分鐘會被滅的漢王朝,聰明、務實地將老莊空想的“無為主義”變成了“韜光養晦”,以“道法自然”作為幌子,藉此麻痺敵人對手。這時,黃老道學才終於算“落地”了。
\n

說道這裡,也許有人會忍不住拍案而起,問:不對呀,最後統一天下的不是法家嗎?怎麼只有道儒兩家的事了?不應該是法家更貼近現實,更符合歷史與文明的進程及發展之必然才對嗎??

\n

話是沒錯,但是平心而論,正如民國的蔣介石一樣,其實秦始皇掃六合,更像是形式上完成的統一,因為各國的君主雖然是已經不在權位上,各國也變成秦郡縣,秦廷也建立起了中央集權政府,大權在握。

\n

但是,各國的主體——不僅貴族,其“民人”都還在,後來推翻秦朝統治的就是這些“逆流”,秦朝本來有希望實現真正的一統,但是由於“苛政猛於虎”、“刻薄少恩”,秦法之“重典”於亂世渾然天成,但對和平時代卻先天殘缺,焚書坑儒使六國餘裔餘族對秦廷的最後一點期望被碾碎,從此,秦朝速亡已是天註定。

\n

因此,我們公平的說一句,儒家與法家的“較量”,其實還沒有分出勝負,因為周祚雖無矣,然“周道”卻未滅

—— 一是秦大定天下後儒家思潮的強勢反彈;二是秦15載亡後,歷5年楚漢爭霸,到西漢草立之初陸賈的《新語》12篇啟示錄,再到“叔孫通制禮”——儒家重生,不過20餘年間。

\n

至此,儒家與法家的生死對決,算扳回一局,其中劉邦這個市井痞子從“豎儒、爛儒”終日掛在嘴邊,到“吾乃今日(始)知為皇帝之貴也”(在首次規復周制“朝儀”的禮會上,曾經跟著劉邦打江山的那些大老粗終於乖乖地遵守起君臣之禮後,劉邦如是說)。

\n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轉變與經典的歷史瞬間,充滿戲劇性。

\n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竇太后崩,這位漢初最大與最後的黃老道學鐵桿粉的離去,使儒家終於盼來了復興的時機,孔子的鐵粉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地”受到漢武帝的高度讚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啟!

\n從此,華夏正式進入由儒家思想主宰達2000餘年的社會——儒家贏了,可以說是大獲全勝。\n

當然,有人說此時的儒家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孔儒,而是糅雜“百家”的儒,如荀子的《王霸》與《法行》,還有漢初寶典的黃老道學,以及陰陽五行學等,這都沒錯,但是無論你承認不承認,漢代儒學的根它還是孔子,也就是“周禮”的根之“德政”——道儒法三家,儒無疑是處於頂端的。

\n

行文至此,終於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n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誰更適合人類的未來?

\n

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永恆的真理,以漢代黃老道學實踐其實用價值為例,在建國初期,“無為而治”往往更加有效,任何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它都跟老莊渴望的上古時代很像——窮、苦,渴望富裕繁榮。

\n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遵循自然環境與規則,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都要遵循“大道”——說白了,你想不遵循也不行,因為就像輕量級拳擊手要去打重量級的比賽的道理一樣,硬來就得遭殃。

\n

而過了這段過渡期後,人民富裕起來了,國家強大起來了,這時人的力量將可能凌駕於自然法則之上,那麼,這個時候,作為統治者,你就可以利用“人”對“道”的控制實現更多的事情。換言之,就算不談政治,但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會因為自身擁有了凌駕於自然法則之上的能力,所以選擇主動突破“道”的界限,人為的改變自然之“道”。

\n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概莫如此。

\n

儘管老子還有“道可道,非常道”這種“變量”的指示,但“道”終究脫離不了”人”之副體,人是不會輕易,也不會時時刻刻受“道”的控制,若過於執迷“以道御人”,恐會掉入無所作為的空想主義怪圈。

\n

反之,盲目講究“以人御道”也不科學,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明末清軍在吳三桂的引領下入關,直逼北京,崇禎在矛盾猶豫後,選擇不“南狩”,這就是不遵循“道”的法則——因為明廷衰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放棄北京並不等於放棄朝廷。老子的“無為”並不等於什麼都不做,而是要以“無為為有為”,那麼如果崇禎放棄抵抗,離開北京,表面上是“無為”,但實際上卻可以因此而保住明廷,很多人在討論假設崇禎離開北京前往南京能不能打得過滿清?

\n

要我說,依舊打不過,因為“大道”已見。但是,“南明北清”恐怕還是有望的,至少也可以撐多個十年八年。

\n

所以,根據上述分析,對於“人類未來”這麼宏大的話題,我以為應該是政治,既然如此,那麼還是按我們的老祖宗實行了幾千年的通用“手法”,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作結尾,覺得簡直超合適!

\n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毫無違和感。

要忍時你就用“道”吧,不想忍了你就“儒”起來。
\n這樣,就很好。


無風即風


都是過去時了。未來的人類一定是毛主席思想唯一符合人類的發展方向。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主體。我們不否定老子孔子的思想是因為毛澤東思想中包含了老子孔子的思想。毛主席是人類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中華文明的所有思想,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一遍,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結合中國與世界的實際情況,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用戶5780672180



無論什麼思想,什麼文化最終溶化於歷史長河中在未來的思想和文化中無形無跡。它就象被人吃掉一塊豬肉和一塊狗肉被人身吸收並拉了一炮屎。

最後豬肉沒了,狗肉也沒了,人也走了,地上就留下那炮屎。再後來屎也沒了。這屎不是被狗吃了,而是被飢不擇食狗一樣的人吃了。一切變的“物是人非”

一一進步代替落後而進步過程中不思進取的保殘守缺的人就變成了狗,也就把那炮屎吃了。

今天的人己非昨天的人,更非過去的人,今天的豬和狗更非過去的豬和狗,所以今天人只能吃到的只有現在的豬和狗的肉了。

今人吃今肉拉現代的屎。讓狗們能吃上點熱的。不怕你吃,希望你們能飽不餓,但最討厭你嚼還時不時的巴扎嘴。



猛龍入


今天就來談談老子代表的道家,以及孔子代表的儒家。

老子研究的是天地之道、人文之道、生命之道,是宇宙社會的總規律,因為超出社會入於本體,所以當然有出世,也因為涵蓋人文社會,所以又是帝王之學、謀略之學、入世之學。所以,老子的思想既出世又入世,既大而無外又小而無內,真稱得上是萬經之王。不然,看歷史上有大功德的改天換地的大人物,都是黃老道家人物,他們才稱得上“功成,身退,天之道”。

老子講無為,對於我們的現在和未來很有指導意義。無為不是字面的不為,而是收斂過分的慾望不妄為,遵循天道規律而行,因為人道畢竟是天道的一小部分。

這小,小到什麼程度?在無邊無垠的宇宙中,由一顆塵埃生成的小行星叫地球,上面某刻剛好繁衍出一種智慧生物,如細菌般散佈表面,那就是號稱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我們的一切偉大文明、偉大歷史、偉大人物,由此而來,也不過如莊子筆下那個蝸牛的觸角罷了。人類的道,就是那麼的小。

這麼說,並不是妄自菲薄,搞虛無主義,而是明確的說明一個事實,人可以有所作為,可以大有作為,但不能離了終極大道,否則短時間內很容易被抹去。

要有為,就需要知道什麼不可為,什麼不能觸碰,什麼是過分的慾望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什麼是鼠目寸光和自尋死路。遵天道無為,才能行人道而有為。

小一點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治理,也不能隨心所欲、私心氾濫、肆意妄為,不遵從歷史規律,不知敬畏而為所當為,為所不能為,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會踏上歷史週期律的老路。

對於一個社會,如果可以為了所謂的金錢資本,而在天天維持生命的事物上不擇手段,在喝的水、吃的糧食、加工的食品、治病的醫藥、保護人類免於重大傳染病的疫苗中,加入除草劑、轉基因、地溝油、三聚氰胺等化工原料……那是在追求經濟繁榮,還是為了這當前的一代人的慾望斷子絕孫、自毀長城?

更小一點,對於一個人,在為之前、為之中、為之後,更要有所警、有所畏、有所足、有所止,這樣才能有成無咎、趨利避害、以德配位、長長久久。

老子無為的智慧真的很寶貴,可以保護我們少受發展之災害,但被權力與資本輪番衝擊的人們,還能痛定思痛、及時止損、亡羊補牢麼?

儒家文化的歷史演變,充滿了異化嫁接、被人利用,其實很悲哀,不僅是儒家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國古文明的悲哀。

孔子,研究的重點是周禮制度,想恢復一些西周舊禮,骨子裡崇拜權力,最高理想是當個帝王師,可是沒有誰真正賞臉。孔子那一套帝王諸侯們不學,周遊列國去推銷,“累累如喪家之犬”,就退而求其次,開班授課,當個老師總行吧。生存畢竟還是要的。

後來到了漢武帝為了加強統治秩序,才有了董仲舒以嫁接的矮化的儒學或稱禮學,來逢迎帝王、蠱惑人心。從此儒家就成了儒教,成了帝王統治者經常利用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他們骨子裡都是行的黃老之學,其實也沒學到家,只是黃老的皮毛之法家,內法而外儒。

至於歷代儒家所推崇的朱熹,則更是思想僵化,借鑑一點道家思想的皮毛,搞出來一個虛偽的“存天理、滅人慾”,自己的慾望可是一點也不受約束,給莊子的“噬欲深者天機淺”提鞋都不配。

到了王陽明,個人心學修養是很高的,伴隨著他的坎坷經歷而龍場悟道,這個道和道家思想、禪宗思想是一致的,儒家非要認為他是自己門裡的也無所謂,都是中國文化。畢竟,文以載道,道以渡人。

但儒家被歷代統治者拿來作為禮教的招牌,以仁孝的名義使人降服其心,維護統治秩序,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歷代很多儒生,以儒家文化為招牌,甘願投靠權力、追求當官發財的世俗利益,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到了今天文明時代,儒家思想特別是禮教政治思想確實太老化太虛偽了,基本要被拋棄了。而對於個人修養的部分,尚有可取之處,不必全然丟掉,但也需要進行現代化改造,尋到文明核心價值。

但有些守舊派,卻還是一味鼓吹,一味意淫。這樣逢迎權力的老一套已經不能完全行得通了,未來是沒有出路的。

須知,不敢對包括儒家在內的歷史文化進行正視反省,就是懦弱自卑,不能正視反省就是自欺欺人。


慈悲拔除生命苦難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在未來人類的發展中應該是齊頭並進,缺不一可。

一個代表陰、隱、收,一個代表陽、顯、揚。只要人類的陰陽兩面同時存在,老子和孔子的學說就會同樣實用。

一個代表出世無為,一個代表入世有為。出是內養,入是求生;二者好比白天和晚上,好比工作和休息,沒有誰對誰錯!

如果沒有老子思想支撐你的內心,那麼孔子式的作為必不長遠;同樣,如果沒有孔子思想的謀生意識,老子式的修為就沒有生存氛圍經濟保障!

兩種文化代表人的胸背兩面,誰也離不開誰!這就是中華文明的魅力所在,這就是炎黃子孫延綿不絕的文化之根!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兩個古人的思想都不適應中國未來人思想進步的口味,卻然這一代沒有那個人的先進文化是指導未來智慧的文化,非要藉助古人的文化和智慧來指導而今和未來,這隻能說明中國現代教育家們的資格都是從天上掉下的吧?悲催啊,看起來時下中國確實無能人了,


孚朗頁


首先,老子孔子都是中國和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同時,老子還是一位偉大的自然哲學家,孔子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老子的基本思想是為而不爭、順其自然(而不是單純的無所作為),以達到天人合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愛、禮義,目的在於提高個人修為和維護社會穩定。因此,也可以說老子的思想屬性是水利萬物、水滴石穿、順其自然;而孔子的思想屬性是,是卑長有序、相輔相成、堅毅成長

由此可見,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各有其側重點,但老子的思想更適合於亂世之中的生存和發展,就猶如水一樣可以融入到不同的物質中一樣;而孔子的思想更適合於太平盛世中維護社會穩定和個人發展。要說其高下,私以為老子的哲學思想要更高一籌,這從孔子對老子猶如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評價中、從盜蹠罵孔子道貌岸然中也可見一斑。所以,開國之道往往都利用了老子的思想,如漢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明的劉伯溫等,都是舉著反對階級壓迫統治的旗號起義的;但太平後統治者大多都又利用了孔子等級尊嚴的觀念來教化和統治。總而言之,老子的思想是注重自然規律的,是“道”的層級(如戰略家);而孔子的思想是注重尊卑禮儀之下的仁愛的

(與墨家人人平等的兼愛思想還不同),是“術” 的層級(如戰術家)

所以,個人認為老子為而不爭、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符合未來人類的發展方向,而不是孔子的尊卑仁愛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