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金刚经》有哪些关系?

微世界


道德经是先秦时期的老子著作,而金刚经是佛家的著名经典。老子与释迦摩尼生活的年代差不多,只不过是一东一西,彼此相隔几千里,他俩之间肯定没有交集,属于各自发展。所以在渊源上,道德经与金刚经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在文化上、在学习上、在修行上,我个人觉得这两部经典互相参照会起到一些不错的效果。

就像金刚经中有几处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多次的问须菩提,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来没说过。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后面佛甚至说如果有人说我曾经说过法就是在诽谤我。

释迦摩尼佛传道几十年,一直在为大家讲经说法,结果在金刚经里,他矢口否认自己曾经讲过法。这让人很难看明白,要是解释起来,也挺麻烦,但我们可以是借用一下道德经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个疑惑就是迎刃而解。

老子认为这个世界是由道产生的,也就是这句话的第一个道字。第二个道字是说的意思,是表达的意思。常就是永恒。最后一个道和第一个道是一个意思。这句话是说:道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是道创造了世间的一切。但这个道又是看不见的、是摸不到的,甚至也是说不出来的,也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但凡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

实际上有点佛学基础大家应该能发现,老子说的这个道跟佛、如来、空、如来藏是一回事。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最高的真理是说不出来的,说出来的就不是最高的真理。

这就是金刚经里佛一再否认自己说过法的道理,因为真正的佛法、最高的佛法是说不出来的。就像爱情一样,最美好的真爱其实就是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会心微笑。等到说出来,睡一起,就俗了。佛法也是一样,能说出来的,就落了下乘。真经肯定是无字的,甚至是不能说的。

通过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和释迦摩尼的说法者无法可说,大家应该可以发现,人类的智慧达到顶点,是会重合的。

最高的真理是说不出来的,所以佛的讲法只是在开示我们,是在指导我们,并不是把真理直接给我们,最高的真理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而且这个真理是无相的,我们不能用眼睛去看、不能用耳朵去听、不能用鼻子去闻、不能用舌头去尝、不能用身体去接触也不能用心去猜想,只能去“悟”,只能自己去悟。

这就是如来的无所说,而且作为学生也是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真正的佛法可以说出来,那么我听了,我再背下来,是不是也就成佛了?而现实很明显不是这样的,对不对。就算把所有的佛经都背下来,跟成佛也有着说不清的距离。不是说佛给你出长卷,你把题都答对了,你也就是佛了,对不对?真正的佛法、真正的大道说不出来,老师给不了你,你也拿不走,只能靠自己悟。

大道,老子说不出来。佛法,释迦摩尼也没说过。

金刚经中还有个难点,就是这个“名”字很多: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

而且这个“名”在其他的佛经里也很常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我这个办法,先研究一下道德经里的:名可名非常名。看看能不能有所帮助。


锐视觉何老师


《道德经》和《金刚经》都是非常著名的经典,两者都以高深而著称,其中《道德经》号称万经之王,《金刚经》是大乘佛教根本经典,同样也是经中之王。两者哲理同样精深,都需要深入的体悟。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讲的是名法,“道”如果可以用固定的文字、语言来形容,那就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常道”,这是《道德经》的根本要点。

《金刚经》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在《金刚经》中,佛陀同样强调我们见到的一切所有现象,都不是“如来”的本体,如果有人能透过现象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这就是“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在这里的《道德经》和《金刚经》,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在阐述“名”、“相”之别,“有”、“无”之别。

世间的人,多执着于有,执着于相,而把虚幻当成是真实,最后离道越来越远,也就不能照见自我,到达智慧的彼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金刚经》最后一章中,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再次告诫弟子,一切一切的“有为”之法,都是幻梦泡影一般,也如同露珠和闪电一样,转瞬即灭,而只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抛弃单纯从我、他人、众生、时间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本质,才能到达无上的智慧彼岸。

而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同样也强调“无为”,摈弃“有为”。但在老子的眼中,有为和无为不仅仅限于对世界宇宙万事万物的观察,而同样涉及到治国理政,最后希望到达真正的“无为而治”的极高境界。

说了以上的两点,你觉得《道德经》和《金刚经》还存在哪些异同点呢?


谈者无语


虽然二者分别是道教与佛教最出名与最流行的经典!但二者完全没有关系!

《道德经》的核心是辩论法!不信天,不信神,守柔爱民,崇尚自然,反对刻意作为与作伪!为而不争,学习的目的是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金刚经》主要讲空性,破众生的执着!应无所住(执着)但要广生其心(度众之心)!却又要为无所为,度不挂心,一切无碍!先要提得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步需要悲心),次要看得破(万法皆空,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暂时的幻相,这一步首推智慧与觉性)!最后要放得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一步需要定力)!慈悲为本,定慧等持,方能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究竟能脱!











逍遥子三阳开泰


《道德经》和《金刚经》 两者无关,但有相通。《道德经》是中国本土经典,由老子李耳所作,五千言,字字珠玑,言简意丰,从“道”展述了天地自然之理或者说是世间真明妙理,同时又从“德”讲明社会人类的修养规范,提倡自然无为、返璞归真。《金刚经》是印度的大乘经典,宣说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有六种译本,最通行的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两部经典虽然出生不同,可义理却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比如老子所讲述的“道”的无法言说与《金刚经》中“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的意思相似,而《道德经》的“无为”,无有所为,不作所想,比如“上德”的无为表现是不去考虑德与不德,这类似于《金刚经》的“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无有所执,无有分别;再有“和其光同其尘”,世间物质探寻其根,本质相同,最终也就是色空不二,无有分别相。


例外状态


《道德经》是圣人老子写的,《金刚经》是记录佛和弟子的言行,类似《论语》,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讲的本质是一个“东西”,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老子称之为“道”,《金刚经》没有冠之以名,你也可以用任何名词来替代,不纠结了,继续往下讲。

此二经有很多表意类似的章句,且摘来看一看:

“道”是什么?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佛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个东西本来就在那里,无物,无相,不知从何而来,不可思量,说不清楚,只能体悟。

如何“体悟”?

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又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色声香味触"皆不停留,和老子讲的少思寡欲、见素抱朴何其像。持戒也罢、入定也罢、致虚极也好,悟道之途,何其类似,表述不同而已。

如何同于“道”?

老子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又讲:“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功也罢,布施也罢,是极自然的,无所谓功,也所谓恩,要“不侍”,要“无所住”,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这上面,停留了便着了相,与道不合。

”无“与”非相“

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和诸相都是表现,其本质是无,是非相。无不是没有,非相也不是没有,只是存在而无法表述,就像老子所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可以体悟得来。

结语:圣人与佛很难,很无私,竭尽所能想表述这个”东西“,所以有了《道德经》,有了《金刚经》,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意思在讲:我讲得够清楚,够透彻,大家还是不理解,总说有家有事业难以割舍。误解啊!又为何要割舍,且不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此处”无“是重点,大家慢慢想。


执古问途


对同一事物的两套描述系统,老子不知道叫它什么名字,故强自曰道,佛陀也不知道叫它什么名字,姑且叫做如来。从我个人的学习体悟来看,道德经因为是中国人写得,更符合国人学习体会和理解,而且老子在德篇中也确实有很多对道的实际运用的描述,感觉更接地气一些。而佛教的经典很多名词名相采用了音译的方式,让读者感到更加疏远,且金刚经采用了大量的先破后立、再破再立、到无破无立的思辨方法,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从作用上来说,感觉通过大量诵读金刚经,能够较快的让我们的自我意识层层剥茧,迅速达到至真空性的境界。而道德经则更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运乎于心,体乎于道。随便乱说,不值一哂!


阿土木33


道生万物,德辅万物,万物依靠道而生长;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形;道德仁义礼;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从宇宙浩瀚讲到出世入世的原则,到如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普通可以学到修身齐家,管理者可以学到修齐治平,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文化核心都是道德经,道德经可以说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

至于金刚经,佛家文化典籍,要饭教让别人施舍用用下三滥办法而已。给我财物,给我烧香,给我祭拜就是荣升七级浮屠,如果不可能就是十八层地狱。

魏武帝,周武帝,唐武宗为什么灭佛,不就是可以影响统治者,不要交税,最后导致人口锐减,劳动力减少,兵源减少。说白了就是影响了社会稳定,一切都是生意。

最后唐太宗到底怎么死掉了,佛教应该也脱不了关系吧。




一介布衣411


提问有水平,有一篇(老子化胡经)里就讲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天竺开悟了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因此得道,创立佛教。虽然这个是谬传,东晋王浮缪作,但也看出来佛道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宗旨和思想。大家知道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大乘佛教善于吸收本地的宗教为我所用,释迦摩尼不立一言,后世的佛教经典都是其弟子发挥出来的。不言之间教就和老子的道德经思想一致。这是其一,其二佛教经典(金刚经)里的一问一答,其中许多句子都和(道德经)里的思想和文字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看出大乘佛教善于融入当地宗教文化的绝妙之处。总之(道德经)似乎是启发道教和佛教的理论基础或一种文字结构基础。当然老子的道德经和后来的道教是有区别的。


仙鹤一瞥88


道德经是细腻分解,从道的起源,解释到实际应用!

而金刚经,是直接通向一切知识海洋的钥匙!

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

就好像,一个是计算机系统的讲解,然后教会你计算机应用,如何在实战中应用!

一个是分文别类的大型图书馆!

你计算机学好了,可以在计算机上浏览图书馆馆的一切知识!

而在图书馆里面,也可以浏览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运用!

这就是相同点!


大耳厨师


道德经和金刚经都是修行人至高无上圣典,不管依据那本经书修行,高深处,都能体会到尘世的"有"和虚空的"无"是同一个事物。
道德经,"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金刚经,"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宇宙源于虚空能量,能量的微小差异产生阴阳。阴阳互动生成世上万物,或者内阴外阳,或者内阳外阴,修行人要修炼到阴阳同体,达到无阳无阴,无实无虚,入太虚界。

同样,修炼到非枯非荣,非假非空,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入极乐净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