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本號(紀巖松)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篇為178篇。


罷去慶曆新政的仁宗皇帝趙禎,感覺自己耳邊清淨了許多。

他無需再面對文臣們無休無止的爭吵,無需應付那些正人君子的道德說教,無需給自己戴上祖宗之法、堯舜禹湯的功業枷鎖,更無需按臣僚意思去選賢任能、讓他們使勁折騰。

自己不是提線木偶,自己是皇帝,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統御之術在平衡,在調和。文臣武將只是參謀、助手,不是主人,只能自己操控他們,而不是他們左右自己,在那指手畫腳。

帝國開國已近90年,他登基已20多年,越來越掌握做皇帝的精髓了。作為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已無富國強兵的壓力,更無主動開疆拓土的動力。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趙禎

在之後的歲月裡,無論契丹、西夏如何風雲變幻,對外他都秉承以和為貴的宗旨,對內他不激進不浮躁不折騰,只是平穩信手駕馭、垂拱而治,一切都顯得那麼熟練而不露痕跡,一切都顯得那麼平和,那麼平鋪直敘。

沒有新政,過得也挺好的嘛。只有幾起兵變、民變,宛如平靜大海中的幾朵浪花,在國泰民安的歷史中昭示著盛世的隱憂。

1.腐敗的軍隊

1047年十一月,貝州發生了王則兵變。

能夠導致部隊造反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前面我們都知道,北宋朝廷在災荒年景招募了很多流民到部隊,流民多,部隊自然就不會那麼聽話。這王則就是招募入伍的流民之一。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再比如,部隊腐敗了,這也會激起兵變。而這應該還是主要原因。

腐敗太厲害了!就是在這一年,侍御史龔鼎臣反映,部隊所發的軍糧陳腐,數量還不足

口糧事大,趙禎立即命兩名內侍專門調查此事。

第二天,監倉官就把軍糧呈上,說糧食質量沒有問題

趙禎沒再追究質量問題,他敲完警鐘後要求他們,今後就要按這標準足額髮放!

他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基本要求,被殿下衛士聽到了。他們馬上感激涕零地在殿前都指揮使李昭亮帶領下,入殿拜謝。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由此可見剋扣情況有多嚴重。

但此事之後,也就上軍能有足額口糧,中下軍還是要打個折,只能領取八九成

軍糧不足,賞賜也不行。這年趙禎南郊祭祀完畢,按慣例賞賜諸軍。

可到了基層部隊,士兵們發現,三司撥過來的物資品質太差,還作價很高。大家火了,肯定又是被剋扣了!

怎麼處理?各有各的手段。

知渭州張亢為了照顧士兵情緒,將三司的物資和州庫品質好些的物資混在一起,都按一個價發放。結果還被轉運使舉報,時任樞密使夏竦為報私怨,趁機將其貶職。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張亢

知慶州孫沔沒考慮太多,他直接以妄議朝廷為名,用雷霆手段壓下了士兵們的洶洶議論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張亢的擔當或孫沔的手段

哪裡有剝削,哪裡就會有反抗,安然喝兵血多了,總會出事。

2.貝州兵變

1047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就在趙禎於圜丘祭祀天地、大赦天下的當天,貝州宣毅軍小校王則造反了。

他在流民集中、士兵怨氣極大的部隊裡,平日裡以佛教和妖術為手段,集結了不少追隨信奉者。

本來他是打算在次年正月初一起事的,到時聯絡德州、齊州的信徒一起,切斷澶州浮橋,佔領大名。卻不小心洩密,只好將時間提前了。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這天,他趁著知州張得一率下屬拜謁天慶觀時,活捉了張得一,並殺了通判董元亨,取了軍資庫鑰匙,還打開牢門、釋放囚犯。

貝州大亂,城內官員除提點刑獄田京、任黃裳帶著大印縋城而出外,其餘人基本被害。

應該說,王則名聲很大,他的謀反之心也不是突發而至。所以大名府的北京指使馬遂聽說王則造反後,知道出大事情了。

他很著急,一大早求見時任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撫使的賈昌朝,要求派兵平亂

賈昌朝不以為意說,那就你去招降他們吧。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大名府

馬遂就孤身一人來到貝州,王則開始很客氣,盛情款待,並把張得一叫過來陪著喝茶。

王則志向很大,想的是把馬遂也籠絡過來一起幹。

沒想到,馬遂非常忠心,給他在那分析利弊,勸他收手。無奈說得口乾舌燥,王則就是不答。

馬遂勸降不成,準備來硬的。他示意張得一兩人一起幹掉王則,但張得一裝作沒看見,馬遂只得單獨動手。

他趁其不備抓起茶杯奮力投向王則,然後一手扼住王則咽喉,一手痛毆,這打得王則幾天起不了身。

但當時叛黨迅速反應過來後,立刻湧上。

馬遂一手被斬斷,仍然大呼,妖賊,恨不得將你斬成萬段!但終因孤立無援,慷慨赴死

3.一波三折的平叛

王則自立為東平郡王,定國號安陽,年號得勝,百姓 12 歲以上、70 歲以下均招募為兵,在臉上刺“義軍破趙得勝”六字,將山頭立了起來,公開與趙宋帝國叫陣

賈昌朝這才著了急,他一面上報朝廷,一面派大名府鈐轄、內殿承製郝質率兵前往貝州。

高陽關都部署王信,也匆匆率領部隊前往貝州城下。

朝廷接報後,派遣麥允言、王凱另率精兵前往,並以王信作為統帥指揮作戰。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貝州

貝州城很高,易守難攻,怎麼辦?

他們首先想出來的辦法,是靠在城牆邊壘土坡、建工事,慢慢往上堆高,然後再登城攻擊。工程比較浩大,預計用工2萬人、耗時30天才能與貝州城齊平。

王則一看這個有意思。他一邊看,一邊也在城牆上搭設戰棚,與官軍面對面,說這叫做喜相逢。

眼見工事將要成了,他再放了一把火,燒了三天三夜。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朝廷見平叛沒有效果,再任命權知開封府、樞密直學士、左諫議大夫明鎬為河北體量安撫使,前往指揮。

明鎬是個沉默寡言但辦事毫不含糊的人。1048年正月,他來到城下,乾的第一件事是將負責守工事的李興斬首示眾。

接下來,他轉變方向,不再圖謀“空中”發展,而是採用軍校劉遵的獻策,改為挖地道,而且是明面上在城北組織進攻、暗地裡在城南挖地道。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明面的進攻差點都成了。城內有百姓將信射入明鎬帳內,約好做內應。到了晚上,他們垂下繩子將數百官軍拉入城內,而敵人尚未察覺。

見大功在望,已經入城的官軍怕被別人搶功,就燒掉了繩子。結果,等他們焚燒守城樓櫓時,被敵人發現了,最後寡不敵眾,只能縋城出去

4.文彥博運氣太好

明鎬在前線督戰壓力很大,而後方又不穩。

因為樞密使夏竦不喜歡他,生怕他立功,所以對於他的相關請求總是阻攔,對於他的奏報總是扣押。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夏竦

時間一長,趙禎以為明鎬幹不成事,心急如焚,他對自己寵愛的張貴妃說,滿朝大臣沒一個能為國分憂,天天上朝有什麼用!

張貴妃將這事秘密告知參知政事文彥博。第二天,文彥博主動請纓前往平叛。

趙禎大喜,任命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明鎬改為其副手。

為防夏竦再次使壞,文彥博說,前線軍事緊急,來不及稟報,所以請賦予專行之權。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文彥博運氣不錯,在得到便宜從事的大權後,來到貝州城下十餘天,事情就有了成效。

當時明鎬的地道已經挖通了,而城內敵人還以為官軍主力在城北急攻,所以精銳全在那抵抗去了。

閏正月初一,一片漆黑的夜裡,文彥博選了200名壯士,悄無聲息地由地道進入城中,殺掉守軍,放下吊橋,大部隊就此攻入。

王則還想用火牛陣頑抗,卻被一名軍校投槍刺中了牛鼻子,火牛馬上掉頭往回衝,王則部隊陣腳大亂。

宋史筆談178:貝州兵變聲勢浩大,為何一介書生一出馬就能平叛?

王則急開東門逃跑,後被官軍捕獲,剩下的人要麼被燒死,要麼被官軍追殺。

65天的貝州兵變宣告結束。文彥博派人報捷,並請斬王則於大名府。

文彥博的運氣實在太好了!

所以,夏竦還不願意相信,他說,這是不是真的王則啊?還是要押送京城驗視一下!

最後,王則被凌遲處死於開封。

趙禎很高興。他將貝州改為恩州,並論功行賞:賈昌朝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加檢校太師、進封安國公,文彥博被任命為宰相,明鎬升為端明殿學士、給事中,王信為威德軍留後;馬遂被追贈為宮苑使;其餘各有封賞。


多謝欣賞。讀完此篇,如仍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紀巖松),後續連載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