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篇为178篇。


罢去庆历新政的仁宗皇帝赵祯,感觉自己耳边清净了许多。

他无需再面对文臣们无休无止的争吵,无需应付那些正人君子的道德说教,无需给自己戴上祖宗之法、尧舜禹汤的功业枷锁,更无需按臣僚意思去选贤任能、让他们使劲折腾。

自己不是提线木偶,自己是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统御之术在平衡,在调和。文臣武将只是参谋、助手,不是主人,只能自己操控他们,而不是他们左右自己,在那指手画脚。

帝国开国已近90年,他登基已20多年,越来越掌握做皇帝的精髓了。作为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已无富国强兵的压力,更无主动开疆拓土的动力。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赵祯

在之后的岁月里,无论契丹、西夏如何风云变幻,对外他都秉承以和为贵的宗旨,对内他不激进不浮躁不折腾,只是平稳信手驾驭、垂拱而治,一切都显得那么熟练而不露痕迹,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那么平铺直叙。

没有新政,过得也挺好的嘛。只有几起兵变、民变,宛如平静大海中的几朵浪花,在国泰民安的历史中昭示着盛世的隐忧。

1.腐败的军队

1047年十一月,贝州发生了王则兵变。

能够导致部队造反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前面我们都知道,北宋朝廷在灾荒年景招募了很多流民到部队,流民多,部队自然就不会那么听话。这王则就是招募入伍的流民之一。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再比如,部队腐败了,这也会激起兵变。而这应该还是主要原因。

腐败太厉害了!就是在这一年,侍御史龚鼎臣反映,部队所发的军粮陈腐,数量还不足

口粮事大,赵祯立即命两名内侍专门调查此事。

第二天,监仓官就把军粮呈上,说粮食质量没有问题

赵祯没再追究质量问题,他敲完警钟后要求他们,今后就要按这标准足额发放!

他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要求,被殿下卫士听到了。他们马上感激涕零地在殿前都指挥使李昭亮带领下,入殿拜谢。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由此可见克扣情况有多严重。

但此事之后,也就上军能有足额口粮,中下军还是要打个折,只能领取八九成

军粮不足,赏赐也不行。这年赵祯南郊祭祀完毕,按惯例赏赐诸军。

可到了基层部队,士兵们发现,三司拨过来的物资品质太差,还作价很高。大家火了,肯定又是被克扣了!

怎么处理?各有各的手段。

知渭州张亢为了照顾士兵情绪,将三司的物资和州库品质好些的物资混在一起,都按一个价发放。结果还被转运使举报,时任枢密使夏竦为报私怨,趁机将其贬职。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张亢

知庆州孙沔没考虑太多,他直接以妄议朝廷为名,用雷霆手段压下了士兵们的汹汹议论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张亢的担当或孙沔的手段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会有反抗,安然喝兵血多了,总会出事。

2.贝州兵变

1047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就在赵祯于圜丘祭祀天地、大赦天下的当天,贝州宣毅军小校王则造反了。

他在流民集中、士兵怨气极大的部队里,平日里以佛教和妖术为手段,集结了不少追随信奉者。

本来他是打算在次年正月初一起事的,到时联络德州、齐州的信徒一起,切断澶州浮桥,占领大名。却不小心泄密,只好将时间提前了。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这天,他趁着知州张得一率下属拜谒天庆观时,活捉了张得一,并杀了通判董元亨,取了军资库钥匙,还打开牢门、释放囚犯。

贝州大乱,城内官员除提点刑狱田京、任黄裳带着大印缒城而出外,其余人基本被害。

应该说,王则名声很大,他的谋反之心也不是突发而至。所以大名府的北京指使马遂听说王则造反后,知道出大事情了。

他很着急,一大早求见时任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的贾昌朝,要求派兵平乱

贾昌朝不以为意说,那就你去招降他们吧。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大名府

马遂就孤身一人来到贝州,王则开始很客气,盛情款待,并把张得一叫过来陪着喝茶。

王则志向很大,想的是把马遂也笼络过来一起干。

没想到,马遂非常忠心,给他在那分析利弊,劝他收手。无奈说得口干舌燥,王则就是不答。

马遂劝降不成,准备来硬的。他示意张得一两人一起干掉王则,但张得一装作没看见,马遂只得单独动手。

他趁其不备抓起茶杯奋力投向王则,然后一手扼住王则咽喉,一手痛殴,这打得王则几天起不了身。

但当时叛党迅速反应过来后,立刻涌上。

马遂一手被斩断,仍然大呼,妖贼,恨不得将你斩成万段!但终因孤立无援,慷慨赴死

3.一波三折的平叛

王则自立为东平郡王,定国号安阳,年号得胜,百姓 12 岁以上、70 岁以下均招募为兵,在脸上刺“义军破赵得胜”六字,将山头立了起来,公开与赵宋帝国叫阵

贾昌朝这才着了急,他一面上报朝廷,一面派大名府钤辖、内殿承制郝质率兵前往贝州。

高阳关都部署王信,也匆匆率领部队前往贝州城下。

朝廷接报后,派遣麦允言、王凯另率精兵前往,并以王信作为统帅指挥作战。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贝州

贝州城很高,易守难攻,怎么办?

他们首先想出来的办法,是靠在城墙边垒土坡、建工事,慢慢往上堆高,然后再登城攻击。工程比较浩大,预计用工2万人、耗时30天才能与贝州城齐平。

王则一看这个有意思。他一边看,一边也在城墙上搭设战棚,与官军面对面,说这叫做喜相逢。

眼见工事将要成了,他再放了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朝廷见平叛没有效果,再任命权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左谏议大夫明镐为河北体量安抚使,前往指挥。

明镐是个沉默寡言但办事毫不含糊的人。1048年正月,他来到城下,干的第一件事是将负责守工事的李兴斩首示众。

接下来,他转变方向,不再图谋“空中”发展,而是采用军校刘遵的献策,改为挖地道,而且是明面上在城北组织进攻、暗地里在城南挖地道。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明面的进攻差点都成了。城内有百姓将信射入明镐帐内,约好做内应。到了晚上,他们垂下绳子将数百官军拉入城内,而敌人尚未察觉。

见大功在望,已经入城的官军怕被别人抢功,就烧掉了绳子。结果,等他们焚烧守城楼橹时,被敌人发现了,最后寡不敌众,只能缒城出去

4.文彦博运气太好

明镐在前线督战压力很大,而后方又不稳。

因为枢密使夏竦不喜欢他,生怕他立功,所以对于他的相关请求总是阻拦,对于他的奏报总是扣押。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夏竦

时间一长,赵祯以为明镐干不成事,心急如焚,他对自己宠爱的张贵妃说,满朝大臣没一个能为国分忧,天天上朝有什么用!

张贵妃将这事秘密告知参知政事文彦博。第二天,文彦博主动请缨前往平叛。

赵祯大喜,任命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明镐改为其副手。

为防夏竦再次使坏,文彦博说,前线军事紧急,来不及禀报,所以请赋予专行之权。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文彦博运气不错,在得到便宜从事的大权后,来到贝州城下十余天,事情就有了成效。

当时明镐的地道已经挖通了,而城内敌人还以为官军主力在城北急攻,所以精锐全在那抵抗去了。

闰正月初一,一片漆黑的夜里,文彦博选了200名壮士,悄无声息地由地道进入城中,杀掉守军,放下吊桥,大部队就此攻入。

王则还想用火牛阵顽抗,却被一名军校投枪刺中了牛鼻子,火牛马上掉头往回冲,王则部队阵脚大乱。

宋史笔谈178:贝州兵变声势浩大,为何一介书生一出马就能平叛?

王则急开东门逃跑,后被官军捕获,剩下的人要么被烧死,要么被官军追杀。

65天的贝州兵变宣告结束。文彦博派人报捷,并请斩王则于大名府。

文彦博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所以,夏竦还不愿意相信,他说,这是不是真的王则啊?还是要押送京城验视一下!

最后,王则被凌迟处死于开封。

赵祯很高兴。他将贝州改为恩州,并论功行赏:贾昌朝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加检校太师、进封安国公,文彦博被任命为宰相,明镐升为端明殿学士、给事中,王信为威德军留后;马遂被追赠为宫苑使;其余各有封赏。


多谢欣赏。读完此篇,如仍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纪岩松),后续连载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