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發電量大於用電量,多餘的電會去哪裡?

優優鳥


嗯,電力從業人員來答一波。

沒有多餘的電量。發電量一定是等於用電量的。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人類還沒有開發出高效大量存儲電能的技術。

如果作為一個電網,如果發電量大於用電量,整個電力系統都會用盡全力消納這部分多餘出來的電力,電力調度員會調整系統潮流,確保電網的安全。

所以,對整個電網來說,發電量和用電量時刻相等,動態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實在沒有其他辦法調節,調度員會通知蓄能電廠。開動機器,把水從山下抽到山上,存儲起來。然後在發電量不夠的時候,再把水從山上放下來,發電,反饋給電網。當然,這中間是損失很多能量的,效率也不夠高效。


風中老七


看了大家熱情的評論,為了大家閱讀更方便,先來個簡要歸納。

首先電網調度要調節不會讓提問中的情形出現,或者說要控制發電量不能比用電量多太多。如果局部出現了這種情況,一,可以通過電網的跨區域性來分配,平衡,消納,還有損耗。二,如果局部多了,啟動大功率泵來消耗電,這些泵將低處的水抽到高處的水庫備用,即抽水蓄能電站等蓄能原理。

整個電網偏離太多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那樣就整個電網集體奔潰,發電機與電網解列,大家都沒得電用,

以下是原回答

一、首要方法就是調節

各類電場相當於生產電能的小工廠,電網是客戶,正常情況下客戶需要多少電能,電廠才能發多少電,客戶是上帝,各個電場當然得聽電網的指令。負責協調的部門就是電網的調度,24小時值班,就是根據區域用電量來協調各個電站的發電量。



根據城市用電高峰和低谷的規律還設置有調峰電廠,目前水電由於開機停機靈活的熱點常擔任調峰功能,核電站一般不參與調峰。

二、電力系統本身具有穩定性

電網的一個重要職責重要職責就是要避免你所說的情況發生,但是說白了電網只是中間商,也無法準確估計下游客戶的用電量,你所說的情況也會發生。


電網受到小的擾動後,能後自動回到穩定的狀態,小的擾動包括各類電站非預期解列、停機等。電網越大穩定性越高,我國臺灣省曾經由於核電站誤停堆造成島上電網奔潰,整體停電,像歐洲許多小國家都是跨國家的輸電網,越大的電網越有利於區域間的分配與平衡,從而增加運行穩定性。

三、儲存起來

這裡的儲存不是蓄電池儲存,也沒有這麼大蓄電池,常用的就是抽水蓄能電站,在用電低谷期時將發出來多餘的電能通過水泵將水從地處打到高處水庫,從而將電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用電高峰期時用來發電。


截止2018年2月份,我國抽蓄電站在運規模2849萬千瓦,在建規模達3871萬千瓦,在建和在運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隨著我國工業用電量需求放緩,核電也可能擔任調峰工作,抽水蓄能電站和核電機組配套建設是核電基地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對於進一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核先生科普


實際上,發電廠並不會產生太多的多餘電量。發電廠在用電低谷時,可能會短暫的產生電量過剩、不足的情況,一般常常會用蓄能的方式來解決。簡單來說,就是用多出來的電力,把水抽到高處,然後在高峰期再利用重力勢能發電。

但這裡我想說的並不是如何處理多餘電量的問題。對於發電廠來說,發出多餘的電其實概率不大。首先,發電廠是有統計數據的,所以可以提前降低發電量。而且現在有大數據的幫助,可以更加準確的預測實際的用電需求,這樣實際的發電量和需求的差別不會特別大。

之前在其他網站看到一個說法,認為在電路中由於磁阻效應,所以發電廠是可以感知到電量是多了還是少了。簡單來說,就是如果用電量大的話,發電機旋轉所需的力矩也很大,如果不用電的話,發電機旋轉就幾乎不需要力矩。

但這很明顯忽略了變壓器的作用。如果變壓器另一端是開路,那麼這個電路就只相當於連接了一個電感,但仍然可以看作是一個短接的電路。這樣如果發電量大於需求的話,很有可能就會把變壓器一端給燒燬。所以單純依賴轉速平衡是不夠的,只能在小範圍內做適應,而且損耗也很大。


章彥博


首先要明確兩個常識,第一是發電量永遠大於用電量。因為電在傳輸過程中要大量的損耗。

另外一個物理學常識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電屬於交流電。實際應用中,我們對電力的稱呼事實上是用電量,用電量事實上就是電流乘以電壓再乘以時間。而電在傳輸過程中為了降低損耗,一般都會在電廠端增壓,然後在用戶端降壓使用,這樣在在傳輸同樣功率的電量時,會將損耗降到最低,儘管這樣,電力最大的損耗依然是傳輸損耗。要知道發電成本很低,運輸成本才更高。

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我想題主的意思可能是如果發電量大於用電量,多餘的電會不會儲存起來?答案是不會。

因為國家電網不允許,也做不來。

在10多年以前,不要說發電量過剩,那個時候往往是發電量不足,常常導致要停到農村用電以保證城市用電。

這種情況在近幾年隨著電力裝機量大增才有所緩解。

事實上,所有的發電系統,無論風電、水電、火電還是核電,乃至現在國家大力推行的屋頂光伏發電,都必須併網,由國家電網公司統一調配。

如果,以現在的蓄電池技術,來存儲多餘的電,成本有多高呢?可以這麼說,儘管國家電網一直宣稱虧損,但如果採用蓄電池存儲多餘的電,國家電網恐怕會破產。

所以,假如用電量比傳輸後的發電量少,就會觸發國家電網動態調整系統,一般會降低電壓或者升高電壓,在220v左右波動。這也就解釋了一般的電器都是寬電壓設計,原因就在這裡。

另外,國家電網其實早就預估到這種情況,所以現在多數電力管理都是採用峰谷用電量計算,正是為了規避發電量不足或者發電量過剩的風險。

最後,請節約用電。


鎂客網


現在的電力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電網在運作,幾乎所有的發電能力都要併網,就是發的電都到了電網上面,由一個巨大的運作機構--國家電網在運作,這個電網每時每刻都在一個巨大的調度機構的調度下運行。從最早期的人工調度,到後來漸漸地半自動化調度,到現在的全自動化調度,電力的調動機制越來越科學,對於什麼時候,哪個地區要用多少電,要發多少電就基本能夠科學的安排,既要儘量減少浪費又要滿足需要。

我國電網調度機構分為五級,即國家調度中心,網局調度中心,省級調度中心,地區調度中心和縣級調度中心。正是這些編織起來蛛網般的調度中心,才能使全國的電力使用得到一個平衡和保障。我們國家現在的發電方式很多,有水電、火電、風電、太陽能電、核電等等,多種多樣的電力產生方式,但都要在電網的統一調度下產生和輸出,電網在這些電站的建設投資前就已經與其做了計劃,每年能發多少電,上網多少電都是有計劃指標的,在使用過程中,還有年度調度季度調度月度調度,甚至每天的調度等,還有峰谷調度。這些調度又是根據各地各企業用電計劃來安排的,所以能夠基本達到一個發電和用電的平衡。

電力似乎有一個特點,一般是發多少用多少,不會多餘的。現在的發電設備自動化程度都很高,變配電設施也很先進,會根據電網需要的電力調劑發電機的轉速和功率,因此一般不會導致發電過量的現象,所以多餘的電去哪了這個命題應該是不成立的。當然,會不會產生浪費呢?回答是肯定的,這種浪費不是發電多餘的浪費,而是當一個電廠發電量不能滿負荷生產時,就導致了設備和產能的浪費,按照最佳的生產配置來說,不能滿足必要的生產產能,就像銷售產品的工廠一樣吃不飽,導致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下降。這就是浪費。

為了減少這種浪費,國家對企業用電採取了很多政策,比如對一些較大企業電費的收取採取固定電費和使用電費兩部制收費,就是你如果裝了一定功率的變壓器,要按照變壓器的功率固定收費一次,這樣你不管用電的多少,都要交一樣的費用。這樣就鼓勵企業滿負荷用電,然後按實際用電量再收一次電費,兩部合併的電費才是企業總的電費。另外,還根據用電峰谷的不同時間收取不同的電價,鼓勵企業在深夜低谷時用電,對發電企業的平衡輸出減少功率浪費有好處。所謂發電多餘儲存起來的說法,現在恐怕還沒有這個裝置,因為儲存電力的設施非常昂貴,也很難達到巨大規模的儲存。而且發電的特點和現在的調度模式也不需要儲存。至於個別沒有上網自產自用的小型發電機,發多少,用多少,用電負荷小的時候發電機的負荷也就小,耗油也小。當然水力風力發電,也是如此,電用得少,水力發電可以放小一點水,但風力你不用,風也刮掉了,就這麼回事。回答的並不一定專業,供大家參考。


時空通訊


首先,我們要知道發電量的大小是根據電量消耗的大小來決定的。也就是用電量決定發電量,理論上應該是要做到發電量等於用電量的,但在實際情況中由於用電量會發生變化,通過自動調節系統,發電量也要產生相應的變化,也就是用電負載增加,發電量也要相應的增加,反之,則減少。

但該過程有著一定的遲滯性,即在用電量變化後有一個反饋調節的過程,而在該過程中多出來的或者虧的電量都不會很多。因此即使出現了題目中的的情況,多出來的電量相對來說也是很少的。可以通過負載電阻等其他環節的阻力消耗掉即可。

總體來說,實際情況中發電功率和用電功率是基本相等的。

目前所用到常用的發電技術實際上是依靠發電機的轉子和定子相互運動來產生電能的,其實就是初中學的動磁生電那套原理。水力發電是通過水的動能帶動轉子,火力發電則是將水加熱成蒸汽利用氣壓差推動轉子,而核能發電亦是將水變為蒸汽的方式(不過是採用核反應的熱能進行的)。新興能源如風能、潮汐能、波浪能本質上也是一樣的。舉個例子,假如一個城市的電能全由一個水力發電廠供應。到了晚上,用戶用電量上升。這時,發電廠檢測到了電網的電壓下降,於是自動控制系統開始工作,自動增加發電機中的勵磁繞組,使其中力矩增加;力矩變大,轉子轉動的的阻力也會增加,而為了維持原有的轉子轉速,系統加大了進水口的流量,使得轉子在阻力增大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轉。至此,系統維持到新的穩定水平,電壓恢復到原來的額定值。

此外,電力資源以目前的技術大規模儲能根本不合算,因此發電廠也不會產出多餘的電量。最後,再多說一點,目前的儲能電站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抽水蓄能電站,這種電站有上下兩個水庫,晚上多餘的電用來把水從下水庫抽到上水庫(將電能轉為勢能)。到了白天用電高峰的時候上水庫再放水到下水庫發電(勢能轉為電能)。


留白說


這個問題不難解釋,一般來說發電廠在發電的時候,都是發多少用多少,基本不存在儲存電量的問題,其實在整個電力系統當中,發電廠不是想發多少,就發多少的,它涉及到一個電力調控的問題,而電力調控又和下游的用電量存在關係。


當一個地區處於用電高峰期的時候,發電廠就需要多發電,而反之則減少發電量,那麼我國的電力系統,已經連成了一個巨大的電力網絡,這個巨大電網系統,可以有效的調配每個地區的發電和用電,這樣的話就可以儘可能減少電力多發,或者少髮帶來的影響。

那麼如果發電廠真的電發多了,是不可能進行儲存的,因為目前人類還沒有研究出,能夠大規模,低成本的儲電方式,所以多發出來的電,一般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白白浪費掉,另一種是抽水,就是將低處的水抽到水庫當中,利用水再次發電。


其次我們都知道發電長廠有很多種,有火力發電站,有風力發電站,太陽能發電站等,那麼如果一個地區的用電量減少,有些發電廠就可以減少發電的量,例如火力發電站,火力發電站是燒煤的,當用電量少的時候,就可以少燒點煤,少發點電。

但風電,太陽能,水電等一些電就沒辦法了,這些電如果多發了,就只能放棄了,因為這些電的發電方式,受人為調控的程度很小,多發出來的電如果用不上,就只能放棄掉,所以國家鼓勵晚上用電,因為晚上用電量本來就比白天少,這些電不用就要放棄,所以一些工廠都是晚上進行生產的,因為晚上用電價格便宜。


最後還有一點,電力系統穩定性,和電網的整體規模存在關係,如果一個地區的電網規模太小,受到波動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美國的電力系統就相對分散,它們並沒有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電力網絡。

所以在美國的歷史上,發生過好幾次大規模停電的事故, 例如在2003年,美國就發生了長達兩天的停電事故,所以建立一個規模性電網的必要性,我想是十分必要的。


科學薛定諤的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1. 發電量原本就大於用電量

核電、水電、火電、風電,現在發電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電量往往會有很大程度的損耗,這就是傳輸過程中損失的熱能。

因為除非電阻為0,不然長途跋涉的電纜,必然是損失很大量的電的。

2. 發電的“計劃經濟”

發電本身已經有傳輸中的嚴重損耗問題,如果再分佈不均,這裡超過需求,那裡反而不夠的話,國家電網必然會破產的。本身鐵路、電網這類都基本是虧錢的。如果電供給超過需求,再蓄電存起來的話,那麼虧空更大了。

根據需求來配給,不會有過多的電量。

而且其實從資源配置上,電網也傾向於用電是均勻的。

所以一些地方有峰電、谷電。早晚用電就便宜一些。

綜上:不會有很多多餘的電。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隨著我國新能源的廣泛使用和煤電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發電量一直在持續攀升。節能降耗也是一種常態,但是在實際的運行中,為什麼還會出現很多電廠的發電量會大於用電量呢?因為經常接觸電力科技,所以我能告訴大家一些具體原因。

第一,發電過程中會有峰電和谷電,在發電廠通常是以機械能推動發電廠裡的大型轉子轉動產生源源不斷地電能。推動機械運轉的可以是熱能、核能、風能、潮汐能、水力勢能等等。但是這種轉動一般是不能停止的,24小時轉動,365天轉動。但是一般來說,企業事業單位都是白天上班,絕大多數工廠都是在白天開工。因此從整個社會層面上看,白天用電量要大大高於晚上用電量,所以很多晚上發的電很多都空轉和浪費了,造成了電力事業的巨大損失。因此供電局推出了晚上電價半價優惠,鼓勵大家晚上用谷電。也有很多科學家設計了很多節能裝置,將晚上的谷電儲存起來,降低電能的損失。目前電力系統也有調度,對於電力能源的供應進行協調。

另外,我們知道,傳輸電的過程也是一個損耗電能的過程,所有的輸電設備都有電阻,有電阻存在,有電流通過就有電能的損耗,所以一般我們都是用超高壓輸電,減少輸電途中的電能消耗。當然也有辦法讓輸電沒有損耗,那就是運用超導材料,基本是0電阻,但是應用成本過高。這兩年,上海大學蔡傳兵教授領銜的上創超導團隊,自主研發了超導帶材,大大降低了超導材料的使用成本,希望未來能在輸電領域中得到大規模的應用。


科壇春秋精選


施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當然是損耗掉了。 發電廠通過發電機產生的電力需要經過輸電線才能輸送到用戶,而電流在輸電線中流動時,就像水流經過佈滿各種石頭沙子的河,需要克服各種阻礙,這就需要耗費電力,耗費的電力一般以發熱的形式耗散到環境中。

電力(electric power)實際上是指單位時間的電能,它等於電流乘以電壓。而在一段輸電線上,因為有電阻所導致損失的能量等於電阻乘以電流的平方,也就是電阻乘以發電廠輸出的電力的平方除以電壓的平方。所以,為了降低在輸電線上的損耗,採用高電壓來輸送。通常百萬伏特以上。

而發電廠發出的電遠遠沒有這麼高,所以需要通過變壓器調高上去。各種電器用電時,電壓也不高。我們的電燈和電器用電通常是220伏特,所以也用將高壓輸電線上的高電壓逐步調下來。電力的傳輸和分配形成一個網絡。

為了能夠使用變壓器來改變電壓,電流必須是交流電,也就是說它的大小和方向是隨時間振盪的。這是因為電壓器利用了電磁學規律中電磁感應,即變化的磁場會產生感生電流,而變化的磁場來自於變化的電流。所以一個線圈中的電流變化時,會在另一個線圈產生感生電流,可以具有不同的電壓。

因為電流隨時間變化,輸電線的電阻概念還要推廣為阻抗,除了電阻,還有因為電流隨時間變化導致的自感應,實際上是能量損失到電流所產生的磁場中,這導致的阻抗還有90度的位相;還有因為輸電線有電容,也會導致能量損失,這導致變化的阻抗還有負90度的位相。位相是指隨時間週期變化中的步調,一個週期是360度。

行文至此,想起楊振寧先生這個月初在國家天文臺演講後回答一個問題時,提到有些物理知識是常識,比如高壓電。 所以希望本回答能傳播這個常識性的物理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