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文物让你感到惊奇和意外?

乾嘉门下走狗


殷商的考古发现发现很多牛关节上的一块骨头,其中有两个牛骨上有刻辞。

读懂刻辞以后,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是商王用过的博彩玩具。

----------------------------------------------------------------

1936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队在殷墟安阳小屯村北地第六号灰坑的南井 (YH0006 南井),发现了一块动物骨头,上面刻有几个甲骨文。

如下图:

经过动物考古学家的杨锺健鉴定,这块骨头是「牛距骨」。这是高去寻先生在1949年发表的论文:

高去寻. (1949). 殷墟出土的牛距骨刻辞. 考古学报(4), 155-184.

「牛距骨」就是牛膝关节上的一块骨头,喜欢吃牛骨头火锅的吃货,应该经常吃这块骨头上很精到的一块肉:

「牛距骨」上的甲骨文不是占卜的卜辞,甲骨学中一般称为「记事甲骨」,目前释为:

上图引自:刘钊. (2013). 谈新公布的牛距骨刻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7), 38-47.

这几个字打不出来,不好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大致意思是——

商王说:在白麓祭祀大乙以后,分割祭祀的牺牲,将祭肉分给宰丰。

所以,这个刻辞记录是商王一次田猎祭祀和赏赐活动。这个商王,不是商纣帝辛就可能是商纣他爹帝乙。

(要注意的是:甲骨卜辞中的「大乙」是指第一个先王商汤,商代有几个商王叫做「乙」)。

被赏赐的人叫「宰丰」,「宰」是官职,是殷周的内廷官员,殷周封建时代家国不分,「宰」的权力应该不小。

比如:武王死后,成王尚幼,周公就是以「冢宰」的身份摄政。

而这个「牛距骨」上的「宰丰」,和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宰丰骨」的主人「宰丰」是一个人。

「宰丰骨」也是记载的一次在「麓」的一次田猎祭祀活动:商王猎到了一只犀牛,解肉祭祀,之后也分了肉给宰丰,于是,宰丰用犀牛骨头刻字,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了:

2010年出版的《商代史·卷7·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布了一件相同的牛距骨,上面也刻有文字,而且还镶嵌有绿松石。

目前学界称为:新出绿松石镶嵌刻辞髆骨——


注意:绿松石是镶嵌在字中,不过地下埋藏几千年,有些绿松石都脱落了,有些仍然残存: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牛距骨的字体虽然也可以叫做甲骨文,但是跟甲骨卜辞字体的「化圆为方」不一样,字体相当圆润,非常接近商代金文。

这是当时正式场合下用的「标准字体」,完全是毛笔书写的风格。

甲骨文只是当时的一种「俗体字」:为了适应骨头和刀笔,简化剧烈,笔画方折。

比如:这个「申」字,甲骨文笔画是非常的方折,而牛距骨上的「申」非常圆润。

此牛距骨上的刻辞,学者宋镇豪和焦智勤释文都差不多:

大意是:在甲申这一天,商王赐给小臣A这块骨头,王说:你可以用。这是王用过的(骨夫)。

这个A是个人名,打不出来,学者刘钊认为应该释为「奉」。

不管释为什么字,在本文中是无关宏旨的,我们知道只要知道这是一个人的名字就足够了。

最让人的震惊的是,我们从骨刻文字的信息可以知道——

这个东西叫做「(骨夫)」,是商王纣(或他爹)用过的东西。

商王把这个东西赐给小臣A,小臣A显然是如获至宝,用最正式的文字记录下这件事,而且在文字上镶嵌了绿松石。


只存在于最诘屈聱牙的历史文献中、近似神话人物一般缥缈的「商王」,他用过的器具,三千多年以后的我们,竟然触手可及,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读懂上面的文字。

  • 宋镇豪在《商代史·卷7》(页625)中认为「(骨夫)」字是「髆(膊)」的商代异构初文。
  • 复旦的古文字学专家刘钊在《谈新公布的牛距骨刻辞》一文中认为认为「(骨夫)」字从唇音「夫」得声,后来唇音变为牙音「距」。所以,「(骨夫)」字是「距」的初文。

不管「(骨夫)」字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字,那商王用过的这个「(骨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可以知道,殷墟出土过很多这样的牛距骨,而且都是人工修整得很平。只不过有字的,目前只发现这两个:

高去寻. (1949). 殷墟出土的牛距骨刻辞. 考古学报(4), 155-184.

学者陈剑认为「(骨夫)」可能和一种「博艺」游戏有一定渊源。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各种文化中都有将牛羊距骨修整以后,当做当博艺游戏的博具使用,类似骰子的功能。

我国北方蒙古族、满族人,会将将牛羊的距骨修整以后当骰子使用,玩一种叫做「欻嘎拉哈」或者「嘎拉哈」的游戏,汉语叫做「羊拐」,蒙古语叫做「沙阿」:

这种游戏在东北亚游牧民族中普遍存在,而且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匈奴、鲜卑,这些已经消失的古老游牧民族上。

西方的古罗马人、古希腊人也有这种游戏,英文中叫做「Knuckle-bones」,或Jacks\\tali等等。

「Knuckle」发音跟「嘎拉哈」满文音译gachuha非常像:

英文wiki「Knucklebones」的词条:

公元前350年一件古希腊陶器上,古希腊人正在玩「Knucklebones」:

玩Knucklebones的女孩,法国画家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绘于1734年:

世界各地人民都玩得不亦乐乎:

(以上图片引自互联网,就不一一指出信息源)

-------------------------------------------------------------

综上所述:

殷墟发现的两个有刻辞的牛距骨,就是商代的一种博艺游戏玩具。

其中有一个经过商王「开光」,赐给小臣A,他用最正式的文字记录这件事情,还用绿松石「装裱」,当宝贝珍藏。

商人起源自游牧民族是目前的共识,玩这种东西非常正常。

丢动物距骨,是一种曾经风靡全世界的古老游戏,汉语叫「羊拐」,满语叫「嘎啦哈」,蒙古语shagai,吉尔吉斯语chükö,突厥语中叫做asyk,西方叫做knucklebones或者Tali。

东北老铁至今坐在炕上丢。

我猜测:丢动物距骨可能是骰子、牌九的起源,跟甲骨占卜的「灵骨」崇拜可能有一定渊源。

用骨头裂纹占卜,并不是中国古人的专利,欧亚大陆上很多民族都烧骨头,跳大神。


小汉字见大历史


在故宫博物院有这么一件藏品,大概有篮球那么大,名叫雍正泥塑像。但是这件塑像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种:皇冠龙袍龙椅、头顶正大光明、脚踩文武大臣。

先来看看四爷的帅照。左手扶腿、右手如意;内着杏黄色吉袍、外罩蓝云纹吉服;头顶小肥貂,臀坐太师椅;目光凝射远方、嘴唇似张非张。脸色惨白透红,一副紧张模样。

单是看这张帅照,四爷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清瘦、小白脸、泯然众人。扔在人堆里,绝对是不起眼的那个,放在舞台上,那一定是会被观众轰下来那位。

来,我们看看四爷的五官近照。





卧槽!满脸雀斑眯眯眼,额头宽大八字胡。搁抗战时期,那就是一副汉奸相啊!你看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分明就是奸诈的光芒啊。

与我们脑海中伟大光明的雍正皇帝比起来,是不是差了几分神韵?啊,不对,不止是差几分神韵,简直就是差了几分钟的神韵。这样的雍正也,得去韩国改造。





额,脸上打了马赛克之后,似乎还像那么一回事儿?虽然胖了点,八字胡柳叶眉薄嘴唇还是一点都没变!不过,这才是我们印象中的四爷嘛!

这件雍正皇帝真容彩塑像,由清宫造办处从苏州召募的艺人捏制。真人泥塑在清代盛行于康乾三朝,而这是如今仅存的一件清帝泥塑像。最后,咱们看一下赝品长什么样吧。。。

前方高能预警。

。这手艺,捏出来的确定不是小太监?


祗树


一共有二件宋代(北宋)瓷器令我感到惊讶和意外。

一件是《大宋汝窑》款玛瑙红釉六方茶壶;

另一件是《大宋哥窑》款白釉金丝铁线梅瓶;

这二件都是孤品,毫不夸张地说:

假如有第二只,我的就算赝品。

玛瑙红釉的珍贵自不待说,单就器形本身,就可令人惊讶得合不胧嘴,它是1100年∽1102年的器物,而明代供春壶(紫砂壶)是1500年前后才出现。

这把汝窑玛瑙红釉六方茶壶器形,应该是明代紫砂壶器形的鼻祖了。😃😃😃😃😃😃😃😃😃😃

另一件惊讶的器形是北宋哥窑白釉金丝铁线梅瓶,应该说梅瓶是唐朝以来的经典器形,不足为奇,但该哥窑器是二种金丝一种铁线,也就是说,没有三至四次复烧,它是形不成两种金丝一种铁线的。

图片是高清拍摄的,可以拉近了看。懂它的人自然感觉其"惊讶"。

😊😊😊😊😊😊😊😊😊😊😊











联合收藏


身在新疆,这里是古代的西域,那就说说新疆的佛教石窟壁画,比如壁画上的佛龛和菱形格,经过近两千年的延续,被维吾尔族传承下来了,并运用在建筑和装饰及家庭用具上等。

如今,随便走进一家民居,就可以发现门口的墙壁装饰是用菱形格的砖块做成的,还有门窗上的图案,用的是佛教的佛龛形状等,所以很多人不会注意这些细节,更意想不到历史文物对现代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个人的文化苦旅


中国宋瓷博物馆座落在四川遂宁市,镇馆之宝“荷叶盖罐”,如图!

在本地有一餐厅用此罐名开发了“荷花宴”,按比例仿制成了器皿,四面八方游客到此都会品鉴品尝一番。我觉得老祖宗没有想到吧



和引相伴


有什么人能相信这是我们国家宋汝窑的器物,有多少宝贝是我们自己无法接受和理解的呢?我们对自己的古代文化的接受程度有多宽呢?这件精品由于它的来历,证明它的真实性,不然又有几个收藏家会认可它。所以,真正的中国文化还没有打开,更没有开放。因为蕴含在几千年历史苍苍中的古人智慧没有体现出来。现在的文化事业只是操作在一些利益者手里,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挖掘。所谓的专家一大堆,他们的话挡住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