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铜镜梳妆,铜镜真的能照出人吗?清晰吗?

yijiang春水向东流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锡是比铜活跃的金属,会浮在铜的表面,呈白银光。今天我们所说的白银骨,就是含锡量较高的铜。虽然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但是经过打磨抛光之后仍然可以清晰鉴人。虽然不如现在的玻璃镜清晰,但清晰度还是比较高的。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





一朴鉴玩


(辽·双凤双兽葵瓣铜镜)

镜子分镜面和镜背,镜背雕刻花纹图案或铭文,而镜面是磨平的,所以一般博物馆摆放这些文物都是以镜背示人,比如这样:


(战国·十六联弧三兽纹青铜镜)

所以很难看到镜子的正面,而我在看过多面铜镜之后,终于找到一面唐朝非常有名的铜镜—金银平脱羽人花鸟纹青铜镜,这个镜子是支起来的,它的正面对着墙壁,于是我就绕到侧面弯腰去看,可以看到镜面虽然有破损,完整的地方还是非常光亮的。虽然不及现代镜子清晰,不过已经很难得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亲身去体会,才是最直观的体验。


剑胆琴心01


中国人关于铜镜的使用,远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齐家文化之中。或许,当人们第一次临水自照,能意识到那水中的映像正是自己的时候,镜子的历史便已经产生了。

(一)水中的倒影

关于镜子的鼻祖,第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应该是“鉴”,这是一个盛满水的盆子,一般为铜制。大口、深腹便于盛水与映照;无足或有圈足可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身高;两耳或四耳便于随时提携搬运。

但是在没有容器出现之前,古人可能正是以自然界静止的水来映照面容,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希腊神话中的自恋者纳西索斯,因为看到水中自己俊美的面容,不小心溺水而亡,被众神怜悯,遂成一朵水仙花。

所以,学者梁上椿总结了一种以“止水”为源头的古镜发展源流即:

止水—鉴盆中静水—无水光鉴—光面铜片—铜片背面加纽—素背镜—素地加彩绘—改绘彩加铸图文—加铸字铭

这种说法很是流行,著名学者郭沫若也持此种观点,他们的主要依据,大约是古人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镜”称作了“鉴”的缘故。

(2)取日火于阳燧

除了“镜由鉴来”的说法之外,另外一种说法是铜镜可能来源于“取火于日”的阳燧,此说以岳慎礼先生为主,这种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铜镜,可以将光线聚集起来,达到引燃助燃物的作用,实际上类似于放大镜的取火功能。

在古籍《淮南子》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描述:

“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

实际上,可以看到阳燧的功能主要在于取火,虽然它也光亮如镜,可以起到映照的作用。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工艺上把铜镜与鉴、铜镜与阳燧联系起来。实际上,就制作工艺而言,两者是一致的,所以在《考工记》中,才将“鉴燧”的配方(齐)放在一起说:

《周礼·考工记·輈人》:“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郑玄 注:“鉴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三)何为镜之源流

进一步思考一下,如果说“鉴”和“燧”是铜镜的源头,那么至少两者出现的时间要比铜镜早吧?但是根据考古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可能并不成立。

先说铜镜

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文化中,共有两面铜镜。一个是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的素面镜,另一个是1976年青海贵南县尕马台的七角星纹铜镜。但是至今为止,在早期遗存中尚未发现明确的、能早过齐家文化铜镜的容器出现,更别说是那种打磨光滑的铜鉴了。

再说阳燧

我国今见最早的阳燧属于西周时期,是1975年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早期木椁墓中出土的两枚。其中心向下凹陷了曰0.4厘米,足以证明其非铜镜,实乃阳燧。再者说,人们在制作和使用阳燧的时候,必然会发现它表面光洁可以成像的事实,所以就两个功能而言,很难区分前后。

总结一下:铜镜的产生可能真的是来源于每个瞬间的巧合,人们从经常使用、打磨的刀斧等器物平整的表面上得到了平面镜成像的启示,这可能就是后世文献所说的“屈刀为镜”“以剑取火”的缘故。

阳Sir的考古学之眼


古代最早没有镜子,是用青铜缸装满水,女子们拿来当镜子使用。

也有用瓦制成的容器,装水后当镜子用。

到了秦朝,这是个青铜器盛行的时代,开始大量铸造铜镜。

只用铜铸造的镜子,用来照人是很模糊的,所以智慧祖先们铸造出来的镜子是铜锡合金,锡在其中成分比例比较高。

并且还要用天然磨石进行镜面的打磨,打磨以后的镜面亮闪闪,照个人样子没问题。

现在鉴赏古镜的价值,打磨不打磨很关键,打磨了的古镜就没有多少收藏价值,这在《鉴宝》中说过。

铜镜由镜面、镜背、镜钮和钮座组成。

1.镜面:正面,有光亮,可照人。

2.镜背:背面,上面铸有各种纹饰或铭文,铸有铭文的铜镜在明清时期,慢慢被花纹和神兽代替了。

3.镜钮:在背面的中央,主要用来系绳好方便手拿,中间有孔。

4.钮座:镜钮的周围,通常铸有装饰图案。

另外,铸有铭文这部分称为铭带,镜铭指镜背上所铸有的铭文。

总结一下,铜锡合金铸造,用打磨石打磨抛光,古人拿来照人的镜子可以使用的。


果笑


在古代,最早的铜镜是商代用做祭祀的礼器,一般都是王公大臣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随着铜矿开采技术的进步,铜的生产量也大幅提高。昔日贵族才能使用铜镜,也慢慢的走向民间,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同时,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们大多数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远古时所说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说明古代人最早时候,是用盆中盛上水来照映自己的面容的。在商代之前,这种当镜子用的监都是用陶瓦制成的,所以那时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了商代,青铜器大量生产,人们也开始铸造铜鉴,这时的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那是高档用品,民间仍然使用瓦鉴。真正开始铸造铜镜,就到了秦朝时期,一来铜的生产能力增强,二来铜镜确实比水鉴清楚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就不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后,还发展出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明代末期,东西文化交流增加,西方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商品流入中国。到了清代乾隆以后,物美价廉的玻璃镜开始在我国民间大量生产,铜镜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成为人们收藏的古玩。


我的答案是,能从商朝使用到清末,说明铜镜真的能照出人的影像,不然也不会使用几千年。但要说清晰度,肯定不如现在的玻璃镜子。


醉眼朦胧看天下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古代再好的铜镜也没有今天的普通镜子清晰。

古代铜镜的使用


铜镜的发明:

铜镜顾名思义就是以铜制作的镜子,在远古时期,人们是以河水照面,后期出现铜盆盛水放入室内照面。再往后来就以铜打磨光滑照面,这大概就是铜镜出现的历史情况。

铜镜


铜镜的历史:

据出土有证的考证,最早可以从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后经春秋战国时期流行,鼎盛在汉代,第一次衰落在战国后期,又是一次繁荣在隋唐时期,渐渐衰落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期限各朝代因铸造技术及艺术风格渐流行各个阶层。可以说铜镜也是一个波浪的起伏史,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铜镜的正反面


铜镜的材料:

铜镜的材质有很多种,其中以金、银、铜、铁等等,以铜质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到了隋唐以后,铜镜的形状还有带柄的、四方的。直到明代末期,慢慢才开始有了玻璃的镜子出现。

铜镜的样式有多种


铜镜的纹饰:

铜镜的纹饰,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与风格,从动物、到植物、到吉祥纹、到景物等等,很多考古发现就是根据出土的一些铜镜上面的纹饰判断墓葬的朝代。纹饰有写实的虎、豹、猴、鸟,有非写实的龙、凤、饕餮,有图案化的装饰。表现手法有铸,有楼空,有镶嵌,有彩绘,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神话题材有羽人、诸仙、天帝、神人车马、鬼怪等等,到了后期有儒释道三教题材等等,所以可以从题材就可以看出各个朝代变革的历史背景。

放大的铜镜纹饰


铜镜的真伪:

铜镜不管是在博物馆里、还是收藏家里、还是古玩市场上都有。博物馆里展出的铜镜基本无假货,但是收藏家里或者市场上就难说了,必定现在高科技把古代铜镜研究的非常透彻,而且高超的做假手法,让很多专家或者鉴定家都载了跟头。所以大家要欣赏还是到博物馆里赏析为好。莫贪便宜买到假货哟。

市场上的铜镜


在古代那个时代,铜镜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用的,很多农户家里就用院子里的大缸放入水,以照面,或以溪水照面,也只有大户人家或者贵族才可以使用。但清晰度可以说只能照出七八成,但清晰度虽然模糊了一点,但在那个时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文思物语



肯定能照出人影,至于清晰度的话估计不如现在镜子清晰,而且古代能用得起铜镜的也是有钱人,穷人根本用不起。


影视猴子


中国镜子产生於殷商时代,为铜铸造而成的铜镜。这种镜,一面磨光发亮,一面铸刻花纹。因铜镜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鉴」或「镜鉴」。

古代的铜镜大多数都是以水银来覆盖的,而在经过专业的打磨以及抛光之后,其实看起来就与我们现在的玻璃镜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古代的镜子还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人的影子,基本上和现在的镜子没有太大的色差,但是这里面水银它会随着时间的过渡而渐渐的挥发,所以不久之后就会又一次露出铜镜里的铜面,所以就需要不断的继续打磨,在以前古代的时候,就有一种人是专门给大家磨镜子的,这种人就叫做磨镜匠,但是由于他们常年接触水银,所以对他们的身体有不小的影响,是个比较危险的工作。

其实不管是古代的铜镜还是现在的镜子,基本上能不能够清晰的看到人都与这个镜子的材质以及它抛光的水平如何来决定的,所以即便是鼓的时候,镜子只要能够专业的抛光打磨就可以看得清人,除了铜镜之外,其实表面光滑的瓷器透过反光也是可以看清人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古镜,大部分都比较的粗糙,看不清人影,那个是因为它表面的那一层膜掉了,所以露出了它最原始的金属材料,看起来才会是那样模糊不清的,而当他们古代在被使用的时候,经过研磨,看起来就和我们现在的镜子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不同的。


卖棒棒糖的小男孩


照镜子的起源,远古的人们从大自然中就学到了方法,在平静的水面,以水为镜,能看到自已的影子,后来,为了方便,用器物盛水照镜,影子倒映在里面,同样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容。我特意盛了一盆水,待平静之后,对着试了下效果,尽管不是很清晰,还是能看见自已的面容,最初就是这样,远古的人以水为镜,盛水鉴形照影。

后来,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开始了金属制作镜子的历史,尤其青铜制作的铜镜,几千年来,一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用青铜制作的镜子,正面经过平整,打磨,然后细磨,抛光,使铜镜正面光滑,发亮,直至清晰的照出人影。人们梳妆打扮,整理仪容仪表,都离不开铜镜的功能,唐朝太宗皇帝深有感触,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花木兰衣锦还乡,兴高彩烈,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然,古代美女的花容月貌,离不开铜镜的功劳。

铜镜盛行在战国,繁荣在汉代,发展高峰在唐宋,越来越清晰地照映人影,后来,随着玻璃的出现,有了玻璃镜,铜镜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回答完毕,欢迎留言评论,谢谢大家。


湘土日记vlog


清楚地,士族用的铜镜都是相当考究的,打磨的很光滑,但是一般人家的很普通了,但是比起现在的玻璃镜子当然要差一些了,铜镜不但要时时擦抹干净,而且还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够保持光亮如新,照出影像来.磨镜在从前是一种专门职业,和现在磨刀剪的工匠们一样.操这项职业的人,手里拿着长约5寸、阔2寸5分的几块铁片,好像拍板的模样,沿街敲打着,妇女们听见后,即可出来磨镜,这叫做“惊闺”(见《事物原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