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寇準、包拯、趙德芳是否同殿稱臣?有什麼歷史依據?

向戰鵬


在許多戲曲和評書等民間藝術作品中,趙德芳、寇準和包拯等人經常一同出現,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們三人並不生活在同一時代,可以說從未有過交集。他們三人按年齡排序,順序為趙德芳、寇準、包拯。

1、趙德芳(959年—981年)

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四子,在《楊家將》《包青天》等戲曲演義中被塑造成手持金鐧,上殿打昏君、下殿打奸臣的八賢王形象。其實趙德芳只活了23歲,先後當過地方軍政官員和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職務,宋太宗初年去世。趙德芳生前並未封王,死後才被追贈岐王,後改封楚王、秦王,八賢王只是一個傳說。

2、寇準(961年—1023年)

寇準

寇準比趙德芳小2歲,太宗初年考中進士,開始進入官場,這時趙德芳已經去世了。寇準主要在宋太宗和宋真宗年間為官,與歷史上的楊家將屬於同一時期。寇準曾擔任參知政事和樞密使,就是我們常說的宰相。寇準於宋仁宗初年去世。

3、包拯(999年—1062年)

包拯是中國老百姓最為熟悉的清官形象,他剛直不阿,兩袖清風,不畏權貴,人稱包黑子、包青天。

戲曲中的包青天

包拯比趙德芳和寇準年齡小很多,他主要生活宋仁宗時期,這時趙德芳和寇準都已去世多年了。1027年,包拯中進士,歷任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龍圖閣直學士、三司使等職,歷史上的包拯職務並不高,與人們印象中的包大人相去甚遠。

總之一句話,趙德芳、寇準、包拯不但從未同殿稱臣,還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他們三人終生未見一面。


民國年間那些事


趙德芳是959年-981年;寇準是961年-1023年;包拯是999年-1062年。

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 ,也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侄子。我們先來看看趙德芳跟另外兩人是否能“同殿稱臣”

第一,包拯出生之前,趙德芳已經死了18年!想起了彭佳慧的那首《走在紅毯那一天》

看一看身邊

好朋友都有好姻緣只剩下我 只剩下你
還繼續 苦守寒窯
一等十八年

包拯和趙德芳是沒有緣分了。包拯也只能嘆一聲“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第二,寇準是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中的進士,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

也就是說,寇準出道的時候,趙德芳還沒死。但是,寇準是個知縣,肯定沒資格和趙德芳“同殿稱臣”。

所以,趙德芳基本肯定不會和另外兩人同殿稱臣。

我們再來看看包拯和寇準是否能同殿稱臣。

寇準死的時候,是1023年,那一年,包拯還在讀書。包拯直到1027年,才考中進士。也就是說,包拯出道的時候,寇準已經死了四年了。

所以,包拯只能再感嘆一次“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歷史上,趙德芳、寇準、包拯並沒有同殿稱臣。

趙德芳:趙匡胤第四子,生於959年,去世去981年3月,年僅23歲。

寇準:生於961年,980年中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去世去1023年10月。

包拯:生於999年,1027年中進士,去世於1062年7月。

三人之間沒有交集。

趙德芳

趙德芳出生於959年,是趙匡胤的第四子,這一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第二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而一歲的趙德芳成了皇子。

976年,趙德芳十八歲,趙匡胤正式授其官職,結果到了冬天,趙匡胤在和趙光義喝酒後去世,宋皇后讓心腹太監去召趙德芳進宮,欲扶其上位,結果太監卻請來了趙光義。

趙光義繼位後,並沒有為難趙德芳,依舊授其官職至檢校太尉,到了981年,年僅23歲的趙德芳因病去世。

寇準

寇準生於961年,陝西人,980年考中進士,開始了做官生涯,寇準為人剛正不阿、敢於直諫,深得趙光義的喜歡,官至參知政事。宋真宗繼位後,拜寇準為宰相,寇準是少有的主戰派,1004年,遼朝大舉南侵,大部分官員包括宋真宗想要南遷,寇準力排眾議,帶領宋軍攻打遼軍,節節勝利,宋真宗卻主張議和,最終宋遼簽訂“檀淵之盟”。

之後君臣見疑,遭人離間,寇準被貶為陝州知州,後來雖然重新啟用,但劉皇后和寇準不睦,再次遭到打壓,最後將其貶為雷州司戶參軍。

1023年,寇準在雷州司戶參軍任上去世。

包拯

包拯生於999年,合肥人,1027年,包拯考中進士,被授大理評事,但父母不肯放他外出,包拯遂在家照顧父母,直到雙親離世,守孝期滿,1037年,包拯才正式進入仕途。

包拯為官清廉,鐵面無私,不懼權貴,敢於直言,先後差樞密副使、三司史。

在權知開封府任上,包拯敢於替百姓申冤,皇親國戚都要怕他幾分,固百姓稱他為“包青天”、“包公”。

1062年,包拯去世,追贈禮部尚書。


蕭曉四姑娘


寇準和包拯同是北宋名臣,但他們並未同殿稱臣,趙德芳其事蹟大多為小說演義杜撰,再加上他早逝,也沒和前兩人同殿為臣過。



先說寇準,準確的名字應該是寇準。他的官場生涯經歷了宋太宗、真宗和仁宗三朝,太宗朝進士及第,才二十歲,他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甚得太宗看重,三十二歲那年,升參知政事,就相當於是副宰相。真正讓寇準揚名的是在宋真宗時期,在他四十四歲那年,他出任同平章事,就是宋朝宰相。那一年,大遼南侵犯宋,來勢洶洶,直逼汴梁。朝野上下一片遷都的呼聲,宋真宗也準備南遷,這時的寇準力排眾議,反對遷都,進諫皇帝親征。經寇準力諫,真宗依諫親自到澶州督戰,宋軍軍心大振,打退了遼軍的侵犯,最終雙方議和,簽下“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為宋遼兩國帶來百年和平,為仁宗朝的盛世打造了一個發展的環境和基礎,寇準也因此名留千古。但在北宋士大夫黨爭異常激烈的朝廷,寇準不斷遭受排擠,曾兩度罷相,最後被數度貶謫至當今廣東湛江雷州,仁宗繼位後不久他就在雷州病逝了,至終沒能北歸。仁宗曾為他追贈,復封萊國公。因此,寇準最主要的官場生涯是在太宗、真宗兩朝。



“開封有個包青天”,包拯的大名如雷貫耳,千百年來其鐵面無私的形象深入人心,小說演義也對他多有推崇。但歷史上的包拯並沒有演義那麼傳奇和神話,包拯是宋仁宗朝第五年的進士,二十九歲才及第。包拯對雙親至孝,為了侍奉年邁的雙親,辭官回家,等到他的父母雙亡,他守孝期滿,才又復出做官,那時他已經三十八九歲了。剛開始是在地方為官,出任過多地知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端州,造就了他鐵面無私的官場聲名。小說演義中說他擔任的開封府府尹,實際上他在開封府任職只有一年多還沒到兩年的時間,但他在任期間,改革了不少弊政,其中就包括告狀者可直接持狀紙至公堂見官,演義中改為擊鼓鳴冤。包拯在仁宗朝是出了名的直言敢諫,在他出任言官御史中丞中,曾多次頂撞仁宗,但每一次仁宗雖然很生氣,但最終都是依他之言採納。所以,包拯之所以能有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美名,很大程度上是仁宗成就的,也可以說是宋朝刑不上大夫,對文人寬厚的國策成就的,換作別的朝代,包拯估計很難在朝堂中生存。六十三歲他才遷升樞密副使,樞密使是掌管軍政的,大體的權力就是副宰相級別,演義中寫他曾任宰相其實不大準確,第二年他就逝世了。因此包拯的官場生涯只在仁宗一朝,也就是說,寇準在包拯中進士前已經去世了,他們兩不在同朝,也就沒有同殿為臣的可能了。



趙德芳的形象在文學作品當中出現較多,一般都是眾人口中的八賢王。但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真正的事蹟較少,他是宋太祖的第四子,本來可以說是有機會做皇帝的,但繼位的卻是憑藉“金匱之盟”上位的他的叔叔宋太宗,因此,他在太宗一朝的地位甚是尷尬,在太宗繼位僅僅六年之後,年僅二十三歲的他就去世了,歷史上甚至有被太宗做掉的說法。不過天道循環,該是他的還是他的,靖康之變,太宗一脈除了高宗趙構其他盡皆被金兵俘虜北去,而趙構雖然繼承帝位,保了半壁江山,但卻因為早年被金兵的追擊嚇壞了身體,年幼的太子也早夭,自此一直無後,為了祖宗江山得以傳承,只能在太祖一脈中尋找繼位之君,過繼到他的名下,趙德芳的六世孫趙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太子,並最終繼位是為宋孝宗,這樣皇位又回到了趙德芳的後裔之中。

總體來說,趙德芳的事蹟大多屬於杜撰的,他也只是在太宗一朝為臣,時間不久,他逝世的時候,寇準也還沒為官,故此他跟寇準有過同朝,但卻沒有同殿為官過。寇準主要的官場生涯是在太宗和真宗兩朝,而包拯進士及第的時候,寇準也已經去世多年了,因此這三個人物雖是同為北宋時期的,但卻沒有同殿為臣過。至於文學創作中,說他們三人同朝為官,也是純屬杜撰的。

我是羽菱君,個人觀點,為你解惑,不正之處,敬請指出,洗耳恭聽,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寇準(961~1023),太宗朝任副相,真宗朝任宰相。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寇準一生胸懷大志,卻屢進屢退。他為官清正廉明,政績卓著。性情豪爽,喜愛歌舞,有"寇萊公,拓枝顛"之稱。( 仕途的起起伏伏,人世的滄桑變化,都隨著朝代的更迭而消逝。唯有一生忠肝義膽的''寇大人"在宋代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且異常濃重的一筆。)

鐵面無私包青天。本名包拯,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出生於廬州(今安徽合肥)的一個官僚家庭中。在包拯的為官經歷中,(宋仁宗)。宋皇佑五年(1060),包拯出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這是包拯一生中做過的最高官職,相當於副宰相的職位。然而,此時的包拯已經年逾六旬,身體狀況也日漸不佳。幾年後,包拯死在任上,終年64歲。此後數年,包拯的清名遠播四方,譽為:"鐵面無私包青天''的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


吾才是傻瓜


雖然都是野史裡紅得發紫,且經常一道並肩戰鬥的北宋名人,但放在真實歷史上,這幾位北宋“紅人”,真沒在一起呆過。

首先可以瞧瞧,其中一位在北宋野史裡,“霸屏”時間極久的角色:趙德芳。

身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寶貝兒子,野史裡的趙德芳,有著“八賢王”的光環。宋初年代背景的“楊家將”故事裡,就常見他手持八面金鐧為楊家將鳴冤,到了宋仁宗年代背景的“包青天”故事,乃至江湖上殺得血雨腥風的“白眉大俠”故事裡,更見他雄赳赳氣昂昂站出來,力挺包青天為民做主。甚至到了宋徽宗年代背景的“小八義”故事裡,照樣有這老當益壯的“八賢王”,逮住高俅蔡京斗的你死我活。堪稱“霸屏”宋朝一百多年。

不過放在真實歷史上,這位身子骨無比硬朗,疑似百歲高壽的“八賢王”,歷史上卻是英年早逝:父親宋太祖去世後,他被叔叔宋太宗加封為興元尹,一直做到檢校太尉,卻在公元981年,年僅二十三歲就英年早逝。生前從沒拿過八面金鐧,更沒做過“八賢王”,去世後才被加封為“楚王”。

而他去世的981年,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根本沒有出生,要到999年時才呱呱墜地。至於寇準呢?已經是20歲的青春年華,不過那時他剛剛考取進士,還在巴東擔任知縣,後來又將去成安做知縣。直到989年左右,寇準才會到汴京城為官,並逐漸嶄露頭角。

雖說寇準與趙德芳,確實曾生活在一個時代,但也不曾同殿稱臣。

那麼寇準與包拯呢?

當寇準在1004年,在澶州城上演他輝煌一幕時,那年的包拯,也不過是個五歲的小朋友。這以後寇準歷經浮沉,多次遭到陷害。最終在1023年客死雷州,此時24歲的包拯,還在為金榜題名伏案苦讀。直到1027年才科場登第,又為了照顧父母辭官,十年後,才以38歲的年紀步入仕途。而那時,野史裡曾極力栽培他的“八賢王”趙德芳,已經去世了五十六年。

野史裡曾和他同朝鬥奸臣的寇準,也已去世了十四年。

把這三個毫無關係的人物,糅合進野史裡精彩紛呈的故事中,中國古代的“文藝工作者”,著實非常有才。這樣的“有才”,說到底,還是寄託了古代的草民百姓,渴望公平正義的簡單願望。

我們愛歷史


歷史上的寇準、包拯、趙德芳並沒有同殿稱過臣,甚至沒有交集過。

憋屈皇子趙德芳

趙德芳【959-981】,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第四子,十七歲出閣,授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就在他開始出任官職的那一年,開寶九年【976】,他的父親趙匡胤神秘死亡,叔叔趙光義即位。

由皇子變皇侄的趙德芳被叔叔接連加官,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加檢校太尉。

太平興國四年【979】,趙光義伐北漢,德芳的哥哥德昭參戰。太原之戰失利,趙光義差點失蹤,群臣都以為找不到他了,就有人謀立德昭,德昭拒絕了,去找尋皇帝,趙光義聽說後很生氣,遲遲不願意論功行賞,德昭就去為諸將請功,趙炅那個慫貨大怒,訓斥德昭:等你做皇帝了再論功行賞吧!德昭氣性很大,回去後就自殺了。

二哥的死對德芳影響很大,知道自己作為先帝之子,在叔叔心中就是一根刺,如今哥哥死了,就要輪到自己,因此,驚懼交加,日日抑鬱,沒多久就憋屈死了,年僅23歲。

大宋魏徵寇老西

寇準【961-1023】是陝西人,就在趙德芳死前的一年【980】中了進士,很被趙光義賞識,曾誇他是魏徵。32歲就拜樞密副使,升參知政事。真宗時期,在畢士安的推薦下,二人同日拜相。

景德元年【1004】遼國侵犯,局勢危急,寇準力諫並督促真宗親征,終於擊敗契丹,以勝求和,簽訂澶淵之盟。事後被王欽若以孤注一擲讓皇帝親臨險地為由進讒陷害,被貶陝州。之後復起,又得罪掌權的劉皇后,再次罷相被貶,病死雷州,年62歲。

龍圖待制閻羅包

包拯【999-1062】是廬州人,天聖五年【1027】進士,因為父母年邁就辭官回家奉養父母,父母辭世守孝後,景祐四年【1037】才出任官職,比較知名的官職就是權知開封府、知諫院、三司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人稱包彈、包待制、包龍圖。

嘉佑七年【1062】去世,年64歲。

小結

這三位北宋名人在演義小說中是經常出現的,龍圖公案、三俠五義、小五義、七俠五義、楊家將、呼家將、呼楊合兵等等等,小時候看的這些演義小說哪個少得了這正義的代表鐵三角。

八賢王趙德芳上打天子下打臣,威風八面的為楊家呼家主持公道,是開封府包青天的強大後盾,寇老西和天波楊府那關係是耿耿的,和八賢王更是莫逆之交,為國為民嘔心瀝血。

但是,這些只是民間美好的想象而已,歷史中的幾位都沒有強大到演義裡的地步。這些演義故事的流行,其實也反映了封建社會之下的百姓對明君、清官、好官的期盼,對大同社會的嚮往。



請多多關注猴格,歡迎賜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