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認為“亡國之君”崇禎比其他亡國君罵名要少?

雨後冬季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崇禎作為大一統朝代的亡國之君,相比夏桀商紂、秦胡亥、漢桓靈、隋楊廣卻並沒有揹負多少罵名,這在歷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崇禎的罵名相比其餘人要少很多呢?我想從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崇禎個人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肯定還是因為崇禎自己,崇禎雖然談不上是什麼雄才大略的明君,甚至在性格方面還有很多缺陷,諸如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對大臣不夠信任,經常過河拆橋,導致最後都沒人肯為他背鍋。

但是,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優點,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崇禎還是有他的優點的。比如他確實是宵衣旰食勵精求治,想要拯救大明這條已經千瘡百孔的爛船,在個人品德上,也並無多少指摘之處,他在宮中不近女色,厲行節儉。

上面說的這些在很多書中都有提到,這也是當時文人以及後世學者的一些共識。因此,面對大明亡國,我們可以說崇禎能力不行,但是不能說他不努力。面對一個日夜操勞還最終亡了國的皇帝,你又能罵他什麼呢?


清朝官方的宣傳

明清易代和其餘時期的朝代更換不太一樣,雖然大明的滅亡跟滿清脫不了關係,甚至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原因。

但是具體到崇禎個人,那又不一樣了。崇禎畢竟是被李自成攻下北京後自縊而死的,直接害死崇禎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滿清。而且當時清軍入關打的就是消滅李自成給崇禎報仇的口號。

不止滿清自己這麼想,就連當時身處南方的弘光朝廷也是這麼想的,他們甚至打出聯虜平寇的旗號來給崇禎報仇。誰是虜,後金八旗。誰是寇,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是也。

正是清朝並不認為崇禎是自己害死的,所以後來在修前朝史書也就是《明史》的時候,也不用像周武王詆譭商紂王,李世民詆譭隋煬帝一樣,把崇禎說成十惡不赦胡作非為的昏君壞蛋,反而不吝溢美之詞。

明朝遺民的需要

看過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不管是《書劍恩仇錄》裡的紅花會,還是《鹿鼎記》裡的天地會,打的都是反清復明的旗號。

這倒不見得是在明朝的統治下多麼舒服,而是清初的高壓政治,異族統治讓廣大漢人很是不爽。不爽就想推翻你,推翻你就得找個號召,大明好歹也是延續了近三百年的大一統王朝,人心還是有的。

崇禎作為有骨氣的亡國之君,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受到明朝遺民的追思,自然要打著他的旗號反清復明,當然崇禎早就在煤山自縊了,但是崇禎的兒子或許還流落人間啊,這也是他們都打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的原因。

你要打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總不能說他爹崇禎皇帝是個壞蛋吧,當然也得誇誇崇禎是如何的節烈,如何的勵精圖治。


所以綜合一下,我認為崇禎罵名比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作為皇帝,崇禎算不上雄才大略,但是稱得上宵衣旰食盡心盡力。可以罵他不夠聰明,不能罵他昏庸無道。

2)作為接替明朝政權的清朝政府,他是給崇禎報仇的,而不是害死崇禎的,所以他沒必要詆譭崇禎,甚至還要誇一誇。

3)作為漢族遺民,面對異族統治,難免會覺得天下還是姓朱的時候好。而且要打著他兒子的旗號造反,總不能罵他老子是混蛋。

4)唯一有足夠理由詆譭崇禎罵崇禎的李自成政權,一是沒什麼筆桿子宣傳,二是存在時間太長,也沒這個機會。



鳳嫵一


崇禎並不是“亡國之君”,而是“末代君主”。明朝只是在他當做皇帝的時候亡國,而真正把國家搞滅了的責任算不到他的頭上。



“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就是崇禎皇帝臨死前的遺言。算起來,比較大的王朝裡面的末代君主,除了被陸秀夫抱著跳海的南宋小皇帝,真正為了避免受辱而自裁的,只有他一個。而他的遺言,也充滿著悲涼。尤其是“勿傷百姓一人”這句話,令無數大明遺老淚目。

明朝的滅亡,從嘉靖開始就已經有所預兆,到了萬曆更加明顯,再由天啟和魏忠賢齊心合力一折騰,到了崇禎手裡基本就已經是奄奄一息了。



朱由檢並不是不想挽救這個行將就木的國家。在勤政方面,他足可以排名明朝皇帝的前四位。他為這個國家殫精竭慮,但最後明朝還是亡了。

當然,他必須為他的用人不明和剛愎自用負責,但是明朝的官員當時已經爛到了骨子裡。“諸臣誤朕”,並沒有說錯。

身為一個勤政的皇帝,一個從生活作風到工作態度都沒得挑的皇帝,這個國家的滅亡實在不能全怪他。而他臨死前還心繫百姓,不僅讓民眾為之動容,更連他的敵人——李自成和多爾袞都對其肅然起敬。



青言論史


在其它“亡國之君”和明朝中後期荒廢政事、生活腐化、大權旁落的諸位皇帝的襯托下,崇禎不像一個“亡國之君”,相反,崇禎即位之初社會狀況就已積弊叢生,導致明朝滅亡的多個因素在崇禎之前早已埋下伏筆,崇禎上臺後面對內外交困的局勢曾力圖憑藉皇帝的權威和個人的勵精圖治,雷厲風行地剷除“閹黨”,除掉魏忠賢,試圖使大廈將傾的明王朝“中興”。然而結果卻是內部黨爭愈益激烈,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金軍的鐵騎踏過,明王朝最終還是葬身於農民起義,他自己也以自縊煤山結束了勞而無功的一生。

(崇禎)


許多人為崇禎成為亡國之君“抱不平”,如清初鄒漪曾指出“先帝以聖明在御,旰食宵衣,比之太康之尸位,厲王之內嬰,哀平之外戚,惠帝之昏弱,明皇之淫蕩,道君之放逸,百無一似”。不僅如此,他“英謀天縱……勵精圖治,駿駿然有中興之象”。

但是也不能說崇禎與明朝滅亡全無關係,崇禎有個最大的弱點就是生性多疑,用人不專。對臣子層層監視, 以致於臣子整日提心吊膽, 不求有功, 但求無過以自保,政事之敗壞也就順當自然了,他經常指責“臣皆亡國之臣”,實是他自己造成的。崇禎一朝十七年, 內閣大臣更換頻繁, 有的閣臣任職只有幾個月, 故崇禎一朝到底用了多少閣臣不能具體確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換了五十相,清初王士慎比較說,北宋更替五十相,用了一百四十年時間。

頻繁更換閣臣致使中樞政事紊亂和敗壞,沒有一個穩定的中樞機構就不能統率百官,使君臣協心。

(袁崇煥)

對保衛疆土的功臣大將,崇禎同樣懷有戒心,袁崇煥在數次戰爭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成為滿族入侵中原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他整頓防務,收效頗豐,使遼東戰局日趨穩定,可崇禎帝竟聽信讒言誤殺袁崇煥,其部下祖大壽率精銳之師東去險些叛變。致使遼東戰局更加敗壞,《明史》記載:“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危亡之徵見矣。”崇禎六年農民起義主剿的曹文詔與左良玉部及各路明軍在豫北戰場對農民起義軍進行合擊並取得輝煌戰果,起義軍損失慘重。在此關鍵時刻,驍勇善戰的曹文詔被調往大同,也是崇禎用人的一大失誤。


楊早講史


崇禎是一個讓人難以評論的亡國之君,你說他昏庸吧,但是他在位十七年,每天雞一叫就起床,晚上還一直幹到深夜才收。但就是這樣一個勤勞的皇帝把明朝給乾沒了,我們今天來看看崇禎是如何把明朝一步步幹掉的。

首先亂殺大臣,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50個內閣首輔,兵部侍郎換了十四個,刑部老大換了十七個,邊疆大將剁了11個,巡撫更是不計其數,更是將收斂錢財的魏忠賢、大明將領袁崇煥,導致了東林黨的干政,自己又玩不轉當時的文官集團,而導致了最後的亡國。

而且崇禎進入了一個無線的死循環,當時的順序就是女真來搶錢-明朝花錢駐防-政府增加賦稅-農民起義-花錢鎮壓-增加賦稅-農民起義-女真趁亂搶錢-天災爆發-農民起義-女真侵略-亡國。基本上就是這順序,但是崇禎當時只收過農業稅,當時對農民是增加賦稅,而商業稅卻沒有,導致了農民刮地三尺,而當時的商人卻一直醉生夢死的。

罪已詔,對於罪已詔最出名的一個是漢武帝,一個就是崇禎。當時漢武帝的罪已詔可是振聾發聵,令人警醒。但是崇禎的罪已詔就太過多了,一生下了六道罪已詔,在位十七年,平均三年一次,但是崇禎每次下罪已詔之後就會有一批大臣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時期而死。

但是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揹負著漢人的骨氣,自明朝以後的清朝,漢人的禮儀等等都灰飛煙滅了,漢人的骨氣也日間消散。崇禎雖然是個勤儉節約的皇帝,但他也是一個臉皮薄,愛面子,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而且還把自己的國家給折騰沒了。


書香茗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明朝末代皇帝,生於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劉氏。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於中,不搖於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

屈大鈞

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

捐軀酬赤子,披髮見高皇。

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殤;

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光明的祈禱

昂首信眉雅少年;

不戀紅塵花酒間。

帝王之家非我選;

蒼天航路意定堅。

思國思民十七年;

少年白髮已鬢肩。

十指淚撫救世曲;

雙手難撐日月間。

壯志未籌身先死;

痛心傷臆仰長眠。

世上已無朱由檢;

誰曾為民念掛牽?

無日無朝無盡夜;

反清復明盼神仙。

蝦戲驕龍甘心願?

已忘曾是萬族巔?

崇禎三百八十年;

炎黃兒郎萬萬千。

祖血喚醒胸中志;

華夏永屬漢家天!


塞北少年行


上下五千年,中國亡國之君不下二十位,但"亡"法可謂形形色色,有最文藝的亡國之君如南唐後主李煜,最會亡國而苟安的如秦二世和劉禪,但殘暴無情、荒淫無度、昏庸無道似乎是所有亡國之君的通病,而能算作慷慨赴死,以身殉國的亡國之君,崇禎是唯一。


這並不是後世不罵他的唯一理由,大明勁敵李自成這樣評價:"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分明在為崇禎開脫: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而後朝張延玉的評價可謂中肯:"呼籲!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幃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公元1627年,玩了一輩子木匠話的熹宗對五弟朱由檢說"五弟當為堯舜也。"遂將一個內憂外患,積重難返的明王朝交給了十七歲的弟弟手中。朱由檢就在這天災頗發,內有鬮黨文官亂政,西有李自成發兵,東有清兵扣關的局面下奮力掙扎了十七年。



雖然他沒沉溺於酒色,且如先帝朱元彰一樣的勤政,但總未能扶大廈之傾倒,成王朝之中興。反倒成了末代之亡君,於是殺妻殺子後而自殺。御袍之血詔更讓人淚奔一一"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夾在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中間的漢人王朝,先皇帝奮起將蒙古帝國趕至漠北,朱棣為了離北方民族更近,毅然遷都北京,履行了天子守國門的承諾,而朱由檢真真切切是個亡國之君,但也是末代皇帝慷慨赴死第一人,他沒有選擇逃跑,也沒選擇苟安,用"君王死社稷"為大明王朝劃上最後一筆感嘆號。我們真找不出罵他的一點理由。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亡國之君”的毛病——享受、殘暴、荒淫等都沒有。崇禎之所以罵名少,主要是明亡怨不得他。

(1)崇禎努力了,包括所謂的昏招其實都是一種解決辦法,不能因為他失敗了就說是昏招。

崇禎換相頻繁,那是為了尋找信得過的幹事兒人。雖然有些人說許多相符合呀,但可惜崇禎認為不是。每個相被替換都是原因的。

再者替換驛卒,如果李自成不是驛卒也就沒有人說他是昏招的了。

2)明亡不怪崇禎,主要三點明朝必亡,問題出在武宗,壞在嘉靖,必亡於萬曆

其一:晚明因為海外走私海盜貿易、工商業發展,全民各階層失去了對傳統教育和思想的尊重,各階層都商業化,由此,失去了對皇權的忠誠、對財富和黨同伐異的忠誠。

其二:無論東林黨還是閹黨,貪腐問題嚴重,利用皇權給的合法性要麼趁徵稅之機巧取豪奪,要麼藉機少交賦稅,更甭提陸上海上的各種走私商海盜商。中央政府沒錢,不能救災,致使天下問題越來越多。

再加上“張居正革新”的一條鞭法對明亡的加速度作用。明亡非崇禎之錯。

其三:崇禎個人性格和能力,這個沒有任何辦法,在歷代末世之君裡,崇禎還是非常不錯的。試問歷朝歷代,推翻者對被推翻者有幾位會被說:君非甚暗,天下都被貪官汙吏敗壞了這樣的話。


坐古談今


確實,在亡國之君中,崇禎的名聲是不錯的。而談這個現象我想從網上比較流行的一句話開始:明朝歷史是清朝編的,清朝總是在抹黑明朝。

說這話的朋友他的知識結構絕對是:網絡段子+民間故事。

明清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捋清當時的事件順序:李自成滅了大明,建立大順,八旗軍入關,打的是大順,而且當時八旗軍的口號是為大明報仇。正是這樣的政治口號,八旗軍獲得了中原文人士大夫,地主大族以及軍隊,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家一定要明白,八旗軍入關總共十二萬人,能打到緬甸、臺灣,統治這麼大的一片國土,不要說中原人反抗,即便是中原人袖手旁觀,清朝都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當漢家人的皇帝的,是漢人齊心合力把滿洲人抬到皇帝的寶座上的。

大清與大明在關外打了那麼多年,為什麼?是因為大清在爭取與大明平起平坐的資格。大清當初是絕對沒有野心取代大明的。崇禎與李自成的戰爭,大明與大清的戰爭,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李自成是要滅掉大明,而皇太極只是希望:你別小看我。

八旗軍進關,就是鄰居家著火,進來賊,他們過去幫忙。只不過把賊打跑了,鄰居太熱情,直接把他們留了下來。所以,明亡之際,大清把自己劃到大明盟友的裡面,當然,大明當時已無法拒絕。

所以,滿洲人登上皇位,是要大力捧明朝的,因為他捧明朝,才能體現自己的正義。後來,順治皇帝還哭拜了崇禎:大哥呀,你死的好慘啊。他倆這輩兒咋論的,我也沒考證。現在,崇禎的好名聲哪來的?清朝人捧出來的。

清初,崇禎的名聲被大清捧的很高,但到了乾隆期間,滿洲人發現了問題:崇禎畢竟是前朝的亡國之君,把他捧的過於完美,總會顯得大清不那麼光彩。但畢竟捧了已經100年,直接再抹黑也說不過去。辦法總是比困難多,這個問題也容易解決:換一個捧。

捧誰:袁崇煥。記住,袁崇煥的偉大形象也是清朝人捧出來的。其實,在明朝,袁崇煥是有蓋棺定論的,在清初,名聲也是很一般的。但到了乾隆年間,他就變成了大英雄,完美無缺,死的冤,死的慘。誰殺的:崇禎!

至此,崇禎的形象基本上就定下來了:很勤政,很努力,很簡樸,很認真。但是,心胸狹隘,偏激,刻薄寡恩。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也就是不那麼完美了。

不獨崇禎與袁崇煥,其實很多的漢家民族英雄:史可法、陸秀夫、文天祥... ...一直到關羽、岳飛、孔子都是在清朝被捧出來的。

當然,清朝捧這些人的目的是很清楚的,獲得廣大漢家文人,世家大族的認同,維護自己的統治。

看明白沒?大清才是最大的明粉。


銳視覺何老師


都說亡國皇帝多昏庸,那明朝崇禎帝絕對是個例外,他登基時還不到20歲,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大力剷除閹黨,而且生活節儉,只是最終走向的是上吊自殺的結局,實在令人扼腕。

歷史對於崇禎皇帝罵名較少,皆因他為實現明朝中興而努力的力挽狂瀾,但他面對的時局實在棘手。

【滿族崛起】

萬曆2年,建州衛指揮使努爾哈赤起兵,打仗是這位滿族人的長項,他於萬曆16年統一建州女真諸部,萬曆44年又統一東北大部,建立了後金汗國。

漢語說得也很溜的努爾哈赤,終於在萬曆46年起兵攻明,與明朝徹底決裂,努爾哈赤在薩爾滸滅掉明朝野戰主力,取得優勢。天啟6年,努爾哈赤已經攻佔遼東大部,崇禎帝即位的時候,後金勢力已經深入遼西走廊,時刻威脅北京。

【土司叛亂】

萬曆26年,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叛亂,朝廷調遣精兵猛將,耗費大量財賦,歷時兩年才平定了這場。

天啟元年,永寧宣撫司奢崇明叛亂,朝廷又付出極大代價,苦戰九年後才剿滅。可惜安定是暫時的,奢崇明死後,西南地區依然叛亂不斷。

弘光元年,西南土司沙定洲叛亂,直到南明土司叛亂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沙定洲叛亂還未徹底平息。

【農民起義】

因為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李自成於崇禎2年參加起義軍,後來成為起義軍的佼佼者。崇禎9年,李自成被部下推為闖王,崇禎17年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

此時明朝朝廷已抽調北方大部分精銳抵禦滿洲人,以致京城空虛,李自成調集全部兵力進攻北京,各地朝廷守將望風而降,李自成沒勁多大勁就攻入京城,在絕望中,崇禎帝自殺殉國。

而後,大明帝國南京的朝臣擁立福王即位,是為南明弘光帝。南明一共持續了39年,共三帝一王,只是南明三朝無休止的內訌,爭權奪利,一次又一次葬送大好形式,最終徹底滅亡。

崇禎帝在位時,長輩祖宗還遺留下各種積弊深重的問題,他要處理土司叛亂、外族入侵、農民起義,單哪一樣兒都夠傷筋動骨的,說白了崇禎帝就是生不逢時,他面對的險惡形勢已經不是一人之力能改變的。


地圖帝


怎麼罵,罵不出來!心塞…

本想力挽逛瀾,成為一代中興之主,卻不料事與願違,成了亡國之君!



崇禎帝大概是最矛盾的一個皇帝了。勵精圖治卻又無治國之謀,事必躬親又任人乏術

,渴求治才又猜忌多疑,剷除閹黨卻擺不平東林(明熹宗臨終前曾對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崇禎甚至在亡國前確有悔意,事實證明祖宗祖制雖有弊端,但有其合理之處,廠衛和文官集團是大明皇帝的兩架馬車,互相依存又互相掣肘,一方失控另一方便不可控),加上天災起義不斷,北方皇太極虎視眈眈,種種亂象,一時無二……令無數明粉痛心疾首!

天災不斷

《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無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急於求成,屢殺諸臣,與滿朝文武處境尷尬

用人乏術,無識人之明,屢冤殺大將(盧象升,孫傳庭,王恰,陳新甲…這個陳新甲死的實在太冤,因為議和外漏,崇禎覺得丟面子就…)



曾六下罪己詔,卻臨終大呼“諸臣誤朕”。節衣縮食,卻管不住貪官汙吏橫行。國難當頭,卻指望不了士大夫階層忠恤體國。內憂外患,豈能不亡!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崇禎帝臨終遺言

李自成《登極詔》“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李自成也說崇禎帝並非昏暈,在剷除奸佞上也頗有貢獻,只是大臣們離心離德,忠於朝廷的甚少!



剛愎自用,數失良機

李自成兵臨城下,仍派人向崇禎帝議和,他並不想滅了大明王朝,條件是封他西北稱王,百萬銀兩,然後,他還可以北出關外,對抗滿清。然我們這位崇禎帝不知道再想什麼,此時不該在信任所謂的朝臣,應該放下顏面,請李自成入宮談判,事情或有轉機…

以史為鑑,我是蟄伏夢成傷,一個有溫度的文史愛好者,歡迎關注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