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平地大会战 文

白鹿原平地大会战 文/张君祥

1976年6月,郊区区委书记张治国等领导欢迎新筑公社群众参加平地大会战

每次踏上白鹿原,我都会想起四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即狄寨原平地会战。

在陈忠实小说《白鹿原》没有问世前,人们习惯将白鹿原称狄寨原;《白鹿原》问世后,才将狄寨原叫白鹿原,因而,本文将原先的狄寨原平地大会战,改称白鹿原平地大会战。

原下支援原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安的城区规划除了碑林、莲湖、新城外,将城郊的灞桥、未央、雁塔三个区合并为一个区,即西安市郊区。

1976年,西安市郊区为了改变山原地区粮食产量低的落后面貌,扩大土地面积,决定在狄寨原、曲江原、洪庆山,搞一次声势浩大的平地大会战,史称“两原一山”平地会战。

白鹿原现在虽然是一个有名的地方,但在过去很长的时间,这里都是贫瘠的。这块地域属于高原地区,土地普遍凸凹不平,沟壑纵横,难以灌溉。遇到天旱,禾苗就会枯死;还有很多荒坡地,也容易水土流失。解放后,原上各生产队也不断搞农田基本建设,但多属于小打小闹,粮食产量还是上不去。在这种背景下,西安市郊区决定进行白鹿原平地大会战,希望通过一次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把坡地改造成平地和梯田,实现增产。方式是抽调全区各公社的人力、物力,前往白鹿原劳动,原下支援原上,在较短时间内改变白鹿原的土地面貌。

听闻要在白鹿原搞平地会战,我很高兴,因为我舅家就在白鹿原肖家寨村,通过会战,他们的生产、生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肖家寨村地处白鹿原北麓二原上边,下边紧临唐家寨、水沟村;东原上边是高家沟村,村南有一条大沟,沟底有一条一米宽的小渠,向原下流水,沟南岸就是江村。旧时的肖家寨村,也够恓惶的,农田都是坑坑洼洼,坡坡坎坎,高低不平,一年只能种一料粮食,若种秋粮,也十种九不收,全靠天吃饭。人们吃水也很困难,要到沟底下担水吃,往返一次就得花费个把小时。缺吃少喝的生活,使人实在难熬,有些人支撑不住,就下原逃往他乡。

白鹿原平地大会战 文/张君祥

1976年9月,平地会战指挥部全体同志合影。

三万群众参加平地会战

这次白鹿原平地大会战,是全郊区统一行动,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由郊区区委书记张治国为统帅。平地会战设总指挥部,总部设在狄寨街,下设办公室、宣传鼓动组、工程组、保卫组、后勤组等。

这次平整土地的农业生产被称为会战,确实有打仗的特点。它在管理上是军事化的组织形式,编制上分团、营、连、排。公社为兵团,生产大队为营,生产队为连编制。会战大军以公社为单位,共有灞桥、席王、洪庆、十里铺、汉城、兴庆等15个兵团参加劳动。各兵团以总劳力的百分之二十抽调人员,总共是3万劳力,当时被称作战士。

会战前,总指挥部召开了誓师动员大会,西安市副市长亢思逊作了动员报告。

原上的受益村庄、单位,提前做了各项准备工作。比如积极整修拓宽村际道路,达到村村能通汽车、推土机,保障参战人员及物资供应畅通无阻;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提早增建、复修一些水利设施,打好机井,修建水塔,安装好电器设备,保证数万上原人员的吃水用水问题;动员群众腾出自己的空闲房屋,搭建一些帐篷,安排好会战大军的住宿等。

平地大会战从1976年6月20日拉开序幕,3万会战大军拉着架子车,扛着铁锨、镢头,冒着酷暑烈日,川流不息,浩浩荡荡,陆续上了白鹿原。总指挥部前期已对白鹿原上需要平整的土地进行了规划、测量,划分了不同的地段、范围以及移动土方量等,分配给各个兵团。每个兵团要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下达给自己的劳动任务。

当时的白鹿原上红旗招展,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这种景象在白鹿原上也算是百年难遇。

一星期编排一台文艺晚会

1976年6月,麦子刚割罢,我所在的席王公社来人,抽调我参加平地会战宣传工作。我负责工地采访、编辑、书写标语、办专栏、组织文艺宣传队等工作。

我们的平地会战工地,在二原子张桥、潘村的四清大队,席王兵团指挥部设在四清小学。政宣组和保卫组占了一个教室,工作人员白天在教桌上办公,晚上在教桌上睡觉,虽然不舒服,但比在荒郊野外强多了。

兵马未到,宣传先行。我们政宣组提前三天上原,在平地会战工地的周边地域,书写大型标语,如“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大干苦干拼命干,任务不完不下原”等。由于我有写毛笔字的基础,所以刷写大标语,非我莫属。我手握排刷写字,组长董旺丁他们抬着白灰桶和墨罐。我们所写的标语字都很大,小的都有1米,大的有2米,这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当时还在荒草窝的塄坎上用铁锨铲字,在字迹的笔画处,撒上白灰,人们即使站在很远的原下浐河岸边,都能看见那巨大的字迹。

我们政宣组的任务非常多,既要办工地《战报》,还要办《批判专栏》;既要用广播宣传,还要组织文艺宣传队,在工地演出。

组建席王兵团文艺宣传队的具体工作由我负责,从挑选演员,编排节目,再到工地演出,都得我一手操办。

记得在会战中期,兵团领导要求文艺宣传队搞一台自编自演、形式多样的文艺晚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俗话道:“人到着急时,就有出奇处”。正好灞桥小学(属席王公社管辖)学生放暑假,老师们都上原支援平地会战,在灞小任教的郭义民和倪伟(音乐教师)都来了。我与郭义民过去在文学创作中有过合作,我就邀请他们到文艺宣传队,帮我们编排节目。当时,我们大体拟定了文艺节目的名单和形式,分配郭义民主要编写《会战工地英雄多》等,我编写小戏《喜迎亲》和快书《修水塔》等,倪伟负责配曲和歌唱节目,他还邀请来了在灞桥公社插队的知青张章等四人,用西洋乐器给我们伴奏。经过大伙的齐心努力,我们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自编自演了一台两个多小时的文艺晚会。我们文艺宣传队节目排成后,不但在我们工地演出,还到其他兵团工地巡回演出。

当时,除了各个兵团自己的文艺演出外,省市的专业文艺院团也会来到工地进行慰问演出。五一剧团就曾经来我们工地演出,其中自然有李爱琴等著名演员。为了让五一剧团的同志们吃好休息好,我们政宣组把教室腾了出来,让剧团的女同志晚上睡在桌子上。又把工程组的教室腾出来,让男同志住。

那天晚上,五一剧团在我们工地演出《沙家浜》,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白鹿原平地大会战 文/张君祥

平地会战时的《工地文艺》

平地会战中的英雄模范

此次平地大会战,也可以说是我们西安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田基本建设。在会战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平地英雄、模范事迹。

安邱大队党支部书记安永寿,年过六旬不服老,坚持同社员一起下工地挖土,下工回来又帮炊事员烧火做饭,群众称他是“老黄忠”。席王兵团官厅营的妇女大队长李淑娥,每日坚持早出晚归,拉车不息,有一次昏倒在地,社员将她抬下工地,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们不要管我,让我缓缓气还能干。”

洪庆兵团七百名承担修渠任务的社员,在山上施工,生活不好安排,他们便背着干粮,用三块石头在工地上支起锅灶,吃在哪里,干在哪里,日夜奋战。

在平地会战的人员中,还有1400余名知青。灞桥兵团读书村战斗营的女知青薛建萍,身患疾病,不吭一声,坚持挖土拉车不松套,当她昏倒时,有人问她为啥带病参加,她回答:“老队长年纪那么大,带病都能坚持大干,我是个年轻人,有点小病怕什么。”在会战中,薛建萍在百忙中还写了四万多字的《平地日记》。

狄寨公社江村大队是未央宫兵团来支援平地的,他们关系搞得非常和谐。未央宫兵团不但将土地平整好,又帮助江村把平好的工地,用拖拉机深翻了一遍,深受江村群众的称赞,当地群众将新修的两条道路命为“会战路”“未央路”,以作纪念。

历经8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平地会战于9月10日基本完成了改土整地任务。据统计,会战地区共平整土地24700多亩,移动土方8182000方。经过此次平地大会战,高低不平的土地被改造成能灌溉的良田;原坡地变为梯田,达到旱涝保丰收的优良耕地。既能种夏粮,又能种秋粮,还能种植蔬菜、瓜果,狄寨黄土变成金,这块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