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會形成重文抑武的風氣?

guiguke


華夏由一個尚武的社會,變為文弱的社會,這個陡變,主要是宋朝的重文抑武國策造成的。

如“庚戌法”,各地駐軍經常輪換,以至於一支軍隊還未熟悉當地地理,就被調往他處。

歧視軍人和武人。宋朝給予軍人優厚的物質待遇,但不給地位;武人出身的人不能擔任宰相;從軍者難以憑藉軍功當上中央和地方大員;新人從軍臉上需刺字,名將狄青也不能免俗,軍人、武人地位低下,以至於整個社會以從軍為恥,許多從軍者是犯人(由此產生出歧視軍人的用語“賊配軍”),水滸傳裡體現的非常清楚。

而且這和政府對民間武器的管控是分不開的,比如禁止百姓佩劍。從文人墨客來看,從文人佩劍逐漸改為了帶扇子。這與隋唐時武將的地位天差地別。唐朝還設有專門崇敬武將的“凌煙閣”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

可見唐朝武風之盛。

而且從歷史來看,武將的地位確實一度低下,再沒有漢至隋唐那時羽扇綸巾,上能騎馬打仗,下能飲酒賦詩的儒將了,很多指揮將領都有文人擔任。能從步卒升為將軍的很少。比如北宋將領有范仲淹,宗澤等等。都是文人出身。所以宋人大都以進士作為一生的榮耀,以出仕為任,來實現抱負。

明朝建立初年,文武基本持平,所以才有了北征大漠的雄心。比如藍玉的北伐,大挫北元。但土木堡之變後,明勳貴,武將勢力基本全滅。


街角黃昏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文抑武,為何宋朝建立初期開始重武抑文

這與宋太祖趙匡胤的發家史有關

眾所周知趙匡胤原為後周大將,在陳橋兵變中被部下黃袍加身擁立為帝。宋朝建立以後,吸取前朝教訓,總結經驗,為什麼唐末以來換了八姓十二君,皆因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也無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故宋太祖開始採取各種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起初趙匡胤並未想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權認為都是故友有的甚至是結拜兄弟不會背叛自己,但趙普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

這些話實際上是在提醒趙匡胤不要忘記你是怎麼起來的,不要忘了陳橋兵變的歷史。不久後趙匡胤開始解除高級將領兵權,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北嶺散人


矯正過枉,每個時代的形成都是吸取前人的利弊而形成的,宋承殘唐五代,武禍之烈登峰造極,宋初的統治者為了吸取教訓才壓武揚文


無慾金剛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發動政變,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大宋王朝。為了防止再發生這樣的事,就削弱武臣的勢力,寵文抑武。


漢囧帝1


這個起因在於宋太祖趙匡胤得江山的方法,黃袍加身,自己的江山是這樣得來的,自然要提防自己的江山這樣失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