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至暗时刻

ofo至暗时刻

“冬天已经来临,风雪亦将随至。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11月28日,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发布一封内部信。

ofo至暗时刻

没人知道,这个骄傲的、曾经喊出“终有一天,我们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的90后创始人发出“跪着也要活下去”的声音是走过了一段多么至暗的心路历程。

毕竟这个光环加身、远将同龄人甩在身后的年轻人,曾将滴滴派驻的高管扫地出门,与阿里撕破脸皮,拒绝腾讯的B轮投资。曾经多么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如今就有多么难堪无助、悲凉落魄。

很多人都说,戴威的偏执与任性害了这家想成为中国Google的公司。无数投资人等着看戴维低头。戴维低头了,在11月14日,“消失”了几个月的戴维回到ofo,在一场全面戒严的内部会上,他低着头颅表示,“我错了”。

戴威错了吗?如今的ofo搬出中关村传奇地标理想国际大厦、裁员、融资难、缩减海外业务、合作伙伴索要欠款的压力空前增大、押金难退、转投区块链、接近破产重组等真假负面消息层出不穷,再到官方号卖蜂蜜、和网贷平台合作直接剥开了ofo最后一丝体面和尊严。

人人都能唏嘘几句:如果戴维不那么骄傲,如果ofo与摩拜合并或者像摩拜一样早点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ofo的命运可能会改写。

的确,戴维自信、执着、典型的主导型控制欲极强的人,这种性格特质在创业期是非常有积极作用,使其获得远超同龄人的成就。但主观意愿太强,只有追随者没有合作者,难免身陷被动。而从校园创业走出来的ofo内部管理随性、松散、粗放,甚至对资金在使用上存在极大的消耗和浪费,最为广泛关注的便是巨额融资后ofo内部爆发的贪腐问题。

但ofo走到今天,并不是单戴维一个骄傲就摧毁掉的。巨额资本疯狂涌来,站在独角兽风口 ,即便是多年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共享单车走向灭亡的根本在于,本有机会好好修炼内功的她们,但在资本助推下,疯狂铺量、烧钱铺贴、狙击对手,这些被喂饱的“巨婴”原本有价值的项目被快速榨干后,资本轻松套现离场,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错失了扎扎实实运营的时机,给社会留下了一堆浪费的资源。

ofo至暗时刻

戴威是90后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创业者代表,他的创业经历,集中了最年轻一代创业者的特征,转瞬成败,春秋得失。ofo 也映射出当今投资圈浮躁的环境人们不愿意再沉下心来踏实做事情,一切概念的、符号化的、铺大摊子的流量和模式成为主流生态,正是这种浮躁助推ofo走向至暗之路。

戴威在28号的内部信中宣布,公司决定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并表示:“ 朝着希望,逆风飞翔!”然而,至暗之后,ofo何时破晓,无人知晓。

1

北大,梦开始的地方

没有创办“ofo”之前的戴维,身上也不乏光环。

1991年,戴威生于安徽宣城,父亲曾是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他在合肥念书的时候,自小就当班长,成绩排名多数时候都是全校前三。

他喜欢踢球,而且踢的是中场位置——这往往是一支球队的枢纽位置。戴威一贯擅于扮演掌控者,念了北大,也“大权在握”——从学院组织部长,“升任”校学生会主席。

他富有群体领袖的勇力——ofo高管去青海团建, 360公里环青海湖骑行,一般人坚持不下来,他能一直骑到终点。

高度自信的戴威留给周围人的性格标签:特别“信自己”、“认自己”、“坚持自己”。事业之初,激情澎湃、性格突出、不肯退缩的戴威,具有超强感染力,产生极强的吸附效应。

ofo至暗时刻

2014年,戴威和4个创业伙伴在北大发起创业项目,深度骑游,失败,不服。2015年,又提出了共享单车概念,喊出的口号是:

“一百多年来,有很多北大人改变了北大,也改变了世界,这一次,该轮到你了。”

对于骑行,戴维是有情怀的。这种情怀来源于他青海支教的体验:“我觉得骑行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世界的方式。”这样的情怀和性格吸引了一批追随者。

“我加入ofo时,当时做校园市场,我们会自己贴钱进去做这个项目,或者根本没有想过报销,只希望把事情做好。最早加入公司的那批人,都会把ofo视为自己生命中伟大事业的一部分。”ofo早期一位员工说。

创业起初,戴威是想做校园里面的生意。2015年9月戴威那篇喊出“改变世界”口号的公开信发出后,ofo的后台数字一天天快速增长。

上线第二天,300单;第三天,500单;第10天,1500单;10月底,日均订单超过4000笔;12月份,日订单达到两万多单。戴威觉得这个模式有戏,并且他是第一个做的,在战略上占据着很大的优势。

很快,人大、北航、师大等15所高校同时开花,到了2015年年底注册用户突破40余万,服务近100万师生,累计订单突破150万单。此后,小黄车驶入快车道。2016年4月冲出北京,进入武汉等30所高校,5月,单日订单量突破5万,到6月日订单突破10万。

但从北大出来后,随着铺设的高校越多,所需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很快,戴威就觉得钱不够用了,并陷入痛苦的找钱状态。

2

两个贵人?!

这时,ofo客服接起的一个电话,成为ofo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2016年1月30日,戴威正准备回安徽过年,结果接到客服递来的小纸条,上面是一个电话号码,说是某某基金,想投资ofo。

戴威认为没有投资人会在春节假期工作,以为是骗子,一天都没搭理,不过等到晚上,还是鬼使神差回复了“感谢关注,有时间我去给您汇报。

没想到一分钟以内,对方就回了信息,“明早十点,国贸三期56层见。”这个人就是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

ofo至暗时刻

于是第二天戴威就去了国贸。那是戴维第一次见朱啸虎,在此之前他压根就没听过这个人。聊天的过程中,这个年轻人只感觉眼前的投资人锐利、问题犀利。

据说戴威给朱啸虎画过一张大饼:如果未来所有从地铁公交下来的乘客都用ofo自行车做短途接驳,使用频率可能有几亿次,市场比打车大10倍。朱啸虎算了笔账,如果一块钱一单,一年就是300亿到600亿元的收入。

戴威后来回忆道,朱啸虎“当时眼里就放出了光”。

可当时朱啸虎给的估值和戴威最初的想法是有差距的,于是戴威就和合伙人在国贸的地下商场讨论,并且百度搜索朱啸虎到底是谁,一搜索才知道原来他竟然投了陌陌和滴滴, 上楼戴威就答应签字了。

从拿到金沙江的钱后,戴威600万元的债务全部转成了股份,小而美的校园项目ofo的扩张真正开始了。

2016年10月,戴威决定调整战略,“冲出大学校园,走向城市,”就是那个关键节点,程维出现了。

程维也是决定ofo命运的重要人物。当时,程维刚刚吃掉快的,正在集中精力对付优步。但是,有些司机在两三公里的短途内不愿意接单,所以,他特别希望戴威用共享单车来解决短途出行。当然,庞大的自行车用户也有可能转化为滴滴用户。

就这样,程维就成了ofo的股东,而且一投就是几千万美元。朱啸虎、程维在创投圈那可都是大佬,他们一来,中国多半个风投圈都闻风而动了,ofo的投资者名单不断拉长。

ofo至暗时刻

从公开资料中整理可见,ofo自成立以来共获得了近10轮融资,囊括了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天使投资人王刚、经纬中国、滴滴出行、小米、顺为在内的2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ofo也迎来最辉煌的时候,ofo在全国投放了2300万辆单车,单日订单超过3200万份。

有数据统计,淘宝从成立到2011年日订单量突破千万,用了八年;滴滴从成立到2016年3月19日宣布快专车订单量达到千万级别,用了三年半;美团宣布达到这一数值,从转型外卖至今用了三年;而ofo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

那是年轻的戴威和他的ofo巅峰的时候,星光熠熠的投资机构环抱,亿万身家的财富闪现,他成为年轻人实现伟大梦想的代言人。

3

疯狂扩张后遗症

那是共享单车最风光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质疑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但谁都没想到退潮来的那么快。

ofo疯狂扩张背后离不开背后的免费骑、一月卡等补贴大战。

有投资高层透露,ofo2017年6月宣布获得的7亿美元E轮融资实际上只有6亿美元,而且不到两个月就被烧光。

而且ofo的扩张漫无目的。在中国市场内部都没有解决战斗的情况下,ofo此前还高歌猛进的进行海外扩张,颗粒无收之后迅速偃旗息鼓,自6月开始,已经撤出或暂停在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业务。

ofo至暗时刻

战线拉的过长,浪费的全部都是钱。而从创业至今,ofo一共经历大小十轮融资,上百亿的资金让年轻的ofo员工开始沾染上“很骄傲”、“不差钱”的心态,有时支出大手大脚没有节制,比如公司大小快递一律发顺丰。

营销上,也显得颇为“铺张浪费”而且没有头脑。花了大量钱请鹿晗代言,订单量却看不到什么变化,去年5月还和九天微星发射民用娱乐卫星,没人明白娱乐卫星和单车有什么关系。

2017年5月,ofo某地市场部曾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办活动,开发商提出给ofo付钱,当时ofo负责人的态度是:“给我钱是看不起我吗”。完全没有赚钱的意识。

烧钱速度烧光了资本的热情。2017年下半年,泡沫开始破裂,悟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相继倒闭。ofo也没有等来期待已久的10亿美元融资,软银在2017年9月完成了对ofo的投资尽调,最终决定放弃。一名接近ofo的从业人员对媒体透露,戴威从B轮融资起就不曾主动找过投资,都是资方找上门来,但风向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改变。

ofo至暗时刻

在这个过程中,戴维对投资方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感恩戴德,能投就行,变得强硬起来。

2016年10月,当滴滴通过C轮融资首次进入ofo,成为第一大股东,ofo人不无欢欣鼓舞。但滴滴入局后,事态迅速发生变化。

在网易《后长村7号》的调研中,有ofo员工透露,滴滴的高管付强等人入驻ofo带来比较正向的东西,比如规范财务,缩紧日常支出。但具体到几百块钱的报销审批权限都要收归CEO层面,引起了不少员工的反感。ofo人由此产生了滴滴系不信任自己、甚至滴滴人想要夺权的敌对心理。

对戴维来说,滴滴要的控制权,是他最不能答应的。

2017年冬天戴威把滴滴派驻ofo的三位高管付强等人驱逐出局。

在此之前,戴威已失去朱啸虎。当ofo和摩拜陷入融资、烧钱的拉锯战时,朱啸虎说,消耗战没意义,要有大格局大智慧,2017年年底是ofo和摩拜合并的最好时机。

可自信的戴威,以 “资本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一口回绝了朱啸虎。最后朱啸虎以30亿美金估值退出ofo。

为了自救,戴威引入阿里系资本,坊间早有传言,ofo将会被阿里系的蚂蚁金服所收购。不过,戴威再次否认了传闻,最后阿里通过贷款的方式驰援ofo 。

ofo至暗时刻

如今,阿里有了哈罗单车,滴滴有了青桔单车 。对ofo它们已是彻底观望的态度。

戴威身上强大的自信、超强的控制力是创业初期成功的关键,但这也在后期成为缺点。即使欣赏他的人也表示,他过于相信自己,一意孤行,不听劝告,这会使他对于一些困难没有充分的了解。

创业邦杂志报道称,早在2016年5月时,经朱啸虎牵线,戴威和曾主导腾讯投资滴滴案的腾讯投资合伙人夏尧已经认识两个月,此前两人聊得颇为愉快,腾讯投资部也已经排了ofo的 IC(投委会),很大可能会在ofo B轮融资进入。

但在ofo要不要入城的问题上两人产生了分歧。夏尧曾三次劝说ofo入城,均被戴威秒拒。这非但没有说服戴威,反而被戴威认为腾讯在投资ofo上有顾虑。

戴威认为ofo的校园模式基本跑通且开始盈利,这给了他足够的自信,“要不然腾讯C轮再投吧,让经纬先进我们的B轮。”

但是,在ofo拿到经纬领投的B轮融资一个月后,腾讯转而参投了摩拜的C轮,此后领投了摩拜的D、E轮。错过腾讯投资,错过进城的最佳时机,在竞争的关键节点,ofo把行业老大机会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摩拜,从而陷入了被动境地。

这一桩桩和投资人的脑掰、错过,让人们把ofo的失利指摘在戴威头上。“他的脾气非常执拗,在做决策遭到反对时往往听不进意见,公司高管劝也不会听,一点办法都没有。”

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的时候,滴滴已通过多轮融资跻身ofo第一大机构股东。第一大股东当然有控制权,但拿了钱的戴威,依然想独立战斗,这当然不现实。

可是,站在戴威的角度,“我为什么不能当老大?为什么程维可以,戴威不行?”

ofo至暗时刻

站在洪洪滚流之上,骑着一只独角兽,让这个从校门出来就站在巅峰的年轻人放弃梦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内这几年创业者的梦想大多被巨头收割,最终成为大佬们手中的一枚棋子。在社会上摸爬过的胡玮炜明白,因此她留一下一句: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最后你都得还回去,翩然离场。

但从校门走出的这个90后,倔强的固执的、以”骑行情怀和梦想“起步的年轻人没有办法轻易接受,也能理解。

滴滴、阿里都是成熟而世故的公司,他们进入本身也是一种平衡和对ofo的驾驭。 戴威曾在某个小型活动上讲到,他们与巨头共舞,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地,需要很强的心理抗压能力与周旋沟通的能力。

对戴威来说,当初接受贵人们的助推,对心怀梦想,执念极深的他来说,幸也?不幸也?

4

“跪着也要活下来!”

对戴威和ofo来说,另一个广为诟病的地方是自从北大校园创业走出来的粗犷管理方式。

ofo起源于北大校园,有浓厚的校园创业气息,早期的ofo的管理团队氛围也很“校园”,就像戴威在北大当学生会主席一样,随性、松散、粗放、缺少治理章法。

ofo至暗时刻

好的地方在于创始团队和普通员工间的关系既亲近又平等,但是随着资本“激素”喂养,员工激增,一切都乱套了!一年增加十多倍员工,组织管理制度各方面都跟不上。

到了后来,一个区域运营一个月可以贪几万,一个学校的运营都能贪几万十几万的。还有人称ofo某城市的供应链被架空,维修仓库主管负责采购,把十年前的旧胎当做新胎采购回来,并直接进行组装。

一些ofo早期员工,凭借着早年和五位创始人一起打过江山的资历,跻身高层,成为一个team的领导。ofo底层员工却私下把这类领导称为“泥腿子”。

“他们大多都是大学刚毕业,并没什么经验,都是凭着想象力去打拼。但随着ofo的快速发展,这些人的能力其实已经跟不上公司的发展。仅仅是因为进入公司早就成为领导,这对于其他后进的有能力的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一位ofo前员工表示。

另一位前员工透露,他看到ofo的内部斗争比一般公司还要严重,内部架构高度重叠,本应该是一个部门做的事情,但在ofo可能会有三四个部门同时去做,“由于大家想邀功、想抢功,导致很多事情做不下去。”

ofo至暗时刻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内部常出现集体离职的状况,2017年中旬ofo爆发了最大的离职潮。

戴威擅长打鸡血,给高管送牧马人、送期权、送奖励,深夜开怀畅饮过后在微信群、QQ群、钉钉群里,轮番发红包,甚至被裁掉的员工如果不想走,依然可以留在公司。

ofo的员工胜则举杯欢庆,败就散如鸟兽。后知后觉的戴威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吐露心声,“这种做法看起来比较善良比较nice,其实是害了这个人也害了公司。”

戴威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回答问询时曾表示,自己会躺在床上思来想去,公司里有三千多人,一年内增加了十倍多,怎么样让所有新来的人不忘初心,知道公司从哪里来,去到哪里,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 。他也开始出手清理“泥腿子”,处理贪腐,但一切来的有些晚了。

事实上,即使没有数以亿计的资本进入,ofo 还是有活下去,甚至是盈利的可能。

曾有业内人士计算,一台经典款摩拜单车只需要约 2 年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这台自行车的设计寿命为 4 年,同时押金也能为摩拜构建一个稳定的押金池,

只要不过度扩张亏本补贴,也是一门利润微薄但可持续的生意。

但在投资人眼里并不是这样,朱啸虎曾把 ofo 描绘成一个低成本高利润的生意,有意无意忽略了建厂、运输、物流、研发、损耗等成本。

于是本来可以好好修炼内功的共享单车企业,在资本助推下走上了疯狂铺量、烧钱铺贴、狙击对手的老路。原本有价值的项目被快速榨干后,资本轻松套现离场,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错失了扎扎实实运营的时机。

如今,ofo被汹涌的要求退还押金、余额用户催促、维权,而且不只是用户押金的事情,ofo的债主实在太多了:大概半年前的ofo整体负债就已经有65亿了,用户押金36.50亿元;欠上海凤凰自行车厂6815万;欠百世汇通310万......

11月19日,ofo官方号推送了一则被媒体揭露是骗局的蜂蜜广告:

紧接着的11月23日,又传来一条堪称震惊的消息:ofo又与PPmoney网贷合作免押金骑行,用户可将 99 元押金升级为 PPmoney 的 100 元特定资产,享受历史年化利率 8%+8% 的新手福利,锁定期 30 天。被网友指为变相押金转现金贷。

在汹涌的吐槽和指责后,ofo迅速删除了广告、停止了合作

据报道,ofo公司空工位越来越多,散伙饭越吃越勤,但戴威又回来了。尽管被指责“吃相难看”、“尊严尽失”,但此时的戴威已经放弃全部骄傲,表示“跪着也要活下去。”

在这一地鸡毛中,跪下来的ofo能不能活下来尚未可知。只能说,ofo提供了互联网创业时代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样本。而对戴威来说,他还年轻,27岁的他, 至暗之后一定会有破晓。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